活尸之死
“也有人主张是月球引力对生物潮汐造成了影响。”
“生物潮汐?”
“嗯,地球的潮汐变化不是月球引力所引起的吗?同样的,人体内的水分也会受到月球引力的影响,产生所谓的潮汐现象,这时就会有很多事情发生了。比方说,女人的月经和生产啦、意外灾害啦、神经病杀人等等。”
“杀人也是?”
“根据统计,满月的时候,命案发生的几率最高。”
“这样想还挺有意思的。听说满月的夜晚,连狼人都特别活跃。死人会从坟墓里爬出来也就不奇怪了。”
这个比较浪漫的说法似乎合乎赤夏的意,不过她接着又脸色一沉,质疑道:“可是啊,葛林,被葬仪社放光血、注入防腐剂的老爷爷不是也复活了吗?这样的话,这种说法就不能成立了。就算月亮真会引发生物身髓内的潮汐现象,可是要引发有防腐剂的尸体潮汐恐怕有点困难吧 ?”这小妮子要比她的外表精明多了,葛林经常忘了这一点。
“也就是说,会很快就会掉到排行榜之外了。”
“排在前十名的还有哪些说法?”
“还有……共和党鹰派上议院议员主张的阴谋论,说是苏联的生物武器造成的,真是时空错乱了……”
“我不想听那个。”
“跟他打对台的,有专门替《青葱》杂志撰稿的左翼作家提出的‘特殊药物实验’说法。他说五角大厦那群人在六〇年代越战的时候,曾经计划用强力兴奋剂让已经死亡的士兵复活……”
“这个我也没兴趣。像他们那种人干脆去参加CNN的‘交叉火线’(注:【7】“交叉火线”(Crossfire)是美国CNN电视台著名的政论性谈话节目。)或东西相声大对抗不就好了?还有没有比较像样的说法?”
“这个嘛,再来就是说超能力了。血液之类的循环系统都已经停止运作了,可是死人却还会活动,所凭借的是精神对物质的趋动力,也就是所谓的念力。死者之所以推开墓碑,从坟墓里爬了出来,甚至发挥出比生前更强大的力量,这些都不是他们平常的运动能力所引起的,而是来自于念力。”
“你该不会是在科幻杂志《惊异传奇》上读到的吧?那个念力到底是从哪里发出来的?不是从大脑吗?”
“……是啊,假设念力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那么,那个部分已经‘死亡’的家伙是不可能起来活动的,所以这个说法还是有漏洞。结果——”
“结果,还是什么都没搞清楚。” 棒槌学堂·出品
赤夏已经没有讨论的兴趣了。望着窗外发呆的她,突然幽幽地说道:“不过呢,好不容易醒来了,却发现自己已经死掉了,一定会很难过吧?”
听到这番话的葛林忍不住重新打量赤夏。
忌讳、害怕死人的人很多,可是会设身处地替死者着想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说到这个,也是有很多种情况。既然有表现得跟生前一样、极力维持镇定的人,也会有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而精神错乱的家伙。听说也有不晓得自己已经死掉的糊涂蛋,或是无论如何都不承认自己翘辫子的顽固家伙。有因为抛不开生前的某种执念而继续作恶的,也有因为处在活人之中厌到疏离而陷入极度忧郁的。”
“死人的忧郁症啊……”赤夏的表情显得有点不耐烦。
“这下好了,美国人连死后都要麻烦心理医生了。”葛林讽刺地说道。“我们即将迈入注重往生者心理的新时代。忧郁症都还算好的,有的死人还精神错乱到像疯子一样,见到活人就咬。”
“咬?!”赤夏浑身夸张地发抖了起来,再次抓紧葛林的袖口。
“嗯,这是最近在新英格兰发生的事。麻州的某个村庄里,复活的死人攻击农夫,农夫虽然用霰弹枪把对方击倒,但自己的喉咙也被咬伤了,因失血过多而死亡。然后几个小时之后,就在村民的面前,他们两人都活过来了,这次换他们一起攻击村民……”
“够了,够了!打死我都不相信活过来的死人会咬活人。”
赤夏使出比发疯的死人更强大的蛮力,硬是把葛林袖口的纽扣扯了下来。
已经吓坏了的赤夏这时要是看到窗外掠过的道路告示牌,说不定会提议他们就别回巴利科恩家了,因为告示牌上写着会让她更害怕的恐怖地名:
往墓碑村 三英里
第三章 墓碑村的葬仪社一家人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男人住在坟墓旁边。”
——威廉·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
? 1 ?
Tombsville——墓碑村。
这奇怪的地名连在特兰夕法尼亚(注:【8】特兰夕法尼亚(Transylvania)是罗马尼亚的古城,相传是吸血鬼的发源地,因其始祖德古拉曾统治过这里。)的深山里都很难见到,若有人想知道它的由来的话,我想直接到当地走一趟是最好的办法。毕竟这个位于新英格兰西北部的偏远乡下,人口只有几千人的迷你小地方,是不可能登上美国历史殿堂的;而相较于那引发好事者无限遐思的地名,可供考察的资料却是少之又少。
大理石镇是离墓碑村最近的市镇,一天有六班公交车往返两地。从公交车总站一走出来,就会看到广场对面仿英国庄园府邸的歌德复兴式直立屋顶。这外观为绿色的典雅建筑原是自称为“镇上诗人”的葛拉罕·卡本特的私人宅邸,如今大家只知道它是镇上唯一的图书馆兼乡土数据馆。
在这栋建筑的书架角落,有几本连镇民都很少去翻阅的冷门书。其中有一本小册子,是墓碑村的不动产商人兼笃学之士法兰克·欧布莱恩自费出版的《墓碑村、大理石镇一带的历史及民间传说》。事实上,要了解墓碑村地名的由来,这本书是最方便的数据。
欧布莱恩在书里这样写道:
“……关于墓碑村地名的由来,有各种说法,不过依我之见,还走记载于十八世纪中期、法印战争前后的‘罗杰·威廉士的恶作剧’说比较可信。
“最初在墓碑村、大理石镇周边殖民的走一六三四年渡海前来的移民,他们建立了所谓的麻萨诸塞湾殖民地,这个前面也提过了,只不过这批新移民并不像他们的前辈Pilgrim Fathers(注:【9】Pligrim Farther指的是:1610年搭乘五月花号抵达北美洲的第一批清教徒移民。他们遵守严格的宗教和道德纪律,过着认真的圣洁生活。),是那么严格的清教徒。身为‘非分离派’(注:【10】“非分离派”(Non…Separatists)是相对于分离派而言的说法。此派主张留在英国国教会寻求改革的机会,政教可不必分离。)的中产阶级,他们一方面怀抱着建设山顶村落的宗教信念,但同时却也对世俗的买卖展现出旺盛的企图心。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介绍接下来这个故事的男主角——当时新移民的领袖罗杰·威廉斯了。威廉斯一边生产畜产和玉米,一边又制造兰姆酒,还和远在伦敦的商人做生意,是一个很能干的生意人。这样的他看中了现在大理石镇周边的土地。除了认为这一带的平地很适合放牧之外,对矿物学略有研究的威廉斯还知道山里藏有质量优良的花岗岩。后来,大理石和酪农业共同成为此地的经济命脉,美国东岸大部分的建材几乎全来自于这取之不竭的矿脉——精明的威廉斯应该早就料到了。
“然而,当时那附近一带操控在隶属阿尔冈昆语族的纳拉干西印第安人的手中。就算他再怎么会做生意,遇到这以骁勇善战着称的对手,也是无计可施吧?历经几番交涉,酋长还是坚持不肯把土地让给他。于是威廉斯心生一计,他利用纳拉干西族迷信传说的心理,布置了一场骗局。棒槌学堂·出品
“现在巴利科恩家经营的知名墓园——‘微笑墓园’所在的丘陵,在当时有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它的形状就像是印第安圣者的侧脸,因此被纳拉干西族视为全族英灵取集的基石,极度敬畏着。知道这件事的威廉斯利用这块石头作为华丽舞台的道具。他指定要在“圣者之墓”跟酋长进行第七次谈判,并叫已经归顺他的颂族翻译者躲在岩石后面,说出这样的话:
“——‘纳拉干西的伟大勇士啊,听清楚了。这块土地已经被诅咒了,你最好把它让给从南方来的白人,赶快往北迁徒。否则的话,灾厄将会席卷全族。黑色的死者会从坟墓里爬出来,到处找活人下手,啃咬他们的肉,全族将会灭亡……’
“听到这番话的酋长脸色变得比死人还要苍白,当场就答应了威廉斯的要求。
“就这样,威廉斯不花一丝力气,只用了两木桶的兰姆酒和一皮袋的香料,就把大理石镇和墓碑村周边的广大土地买下来了。
“墓碑村一带从那时开始就一直是不堪使用的荒凉土地,他真正想要的是现在大理石镇周边的那块,然而,‘被诅咒的土地’这部戏是他自导自演的,就算不乐意,他都得好、坏一并接收了。
“从上述的故事,我们可以得知墓碑村之所以取‘墓碑’为名,应该是跟印第安圣者的“墓石”有关。
“就这样,以部分人士所谓的‘黑心伎俩’(笔者倒认为比起那些不付任何代价,强取豪夺印第安人土地的麻萨诸塞州开发者,威廉斯的罪算是轻的了)取得土地的过程多少触怒了神明,自那之后,墓碑村成了永远被人遗忘的地方。相较于此,大理石镇却在一七八四年设立了我国第一座大理石开采场,奠定了日复发展的基础。”
——以上就是欧布莱恩所记载的关于“墓碑村”命名的由来。
大理石镇后来因生产优良的大理石和发展酪农业,成为地方经济的重镇而繁荣了起来。进入七〇年代之后,除了这些传统产业外,更多了生产电子零件的工厂,替这个历史古城带来了新的风貌。
秋色正浓的时节,来到大理石镇和墓碑村游览的人们看到美丽的湖光山色,以及被各种红叶点缀得缤纷多彩的古老街道,都会意识到:这就是出现在影集“冷暖人间”(注:【11】“Peyton Place〃中译为“冷暖人间”或“小城风雨”,是美国ABC电视台于一九六四——一九六九年推出的长青热门电视影集。)里的典型新英格兰风光啊!没错,就“外观”而言,确实可以这样说。不过,要是让鸡蛋里挑骨头的社会学学者来讲,肯定会说这一带其实是最不像新英格兰的区域。
他们指的是当地在人种和宗教构成上的特异性。也就是说,这一带不像新英格兰的其它区域,WASP(白盎格鲁萨克逊人)拥有绝对庞大的势力。
最早是一九八〇年代后期,在纽约生活不下去的爱尔兰裔移民开始往北迁移。不过归根究底,还是因为一九一〇年至二〇年间,西维吉尼亚的意大利裔矿工大量涌入。当时被同伙背叛、罢工不成还丢了饭碗的煤矿工人,陆续被精明的职业介绍人送往大理石镇的采石场,但这次他们可真是押对了宝。因为大理石镇的大理石开采场已经成为东部一带住宅建材的主要供给源,再加上,纽约的摩天大楼时代正好从这时开始,为了开采石头,势必需要更多劳动力。
意大利裔移民在忙着替摩天大楼还有法院开采大理石的同时,也渐渐习惯了这片新天地的生活。然而,其中并不包括改变宗教信仰。他们希望能拥有自己的教会。于是为了照顾爱尔兰裔移民的福祉,许多罗马天主教教堂应运而生。其中最古老的一所,在墓碑村的微笑墓园里还可以看到。
面对天主教徒这般的行动,早先搬进来的清教徒们倒是十分冷静。原本这片土地就是由罗杰·威廉斯那样的人开发出来的,他们虽然也是清教徒,尺度却宽多了,因此会有那种反应也就不足为奇。
因为有这么一段故事,致使在清教徒占压倒性多数的新英格兰地区,大理石镇和墓碑村一带却例外成了罗马天主教信徒比较多的区域。
? 2 ?
既然讲到宗教了,就让我们再把话题转回墓碑村吧。
和大理石镇的蓬勃发展相比,可说是完全被人们遗忘的墓碑村,在第二次大战后又重新跃上了地方历史的舞台——而且,还是用跟它那阴森地名满相符的方式。
一九四五年,有一名英国人混在战罢归来的士兵中,来到了墓碑村。这个人名叫史迈利·巴利科恩,是葬仪社的老板。
史迈利在伦敦继承了祖父汤玛士·巴利科恩一手创办的葬仪社,然而,他这个葬仪社老板不光对死人,连对活着的漂亮的女人也非常感兴趣,一向花名在外。年纪轻轻的他会来到这鸟不生蛋的地方,也是那坏习惯害的。他沾上了人家退休上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