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玻璃城,逆旅(出书版) 作者:叶萱





    “多了我就不说了,你做好准备,下周去市局报到吧。”说完这句话,谷清笑一笑,穆忻只好起身告辞。不过直到离开了谷清办公室,她都恍惚觉得刚才听到的一切都那么奇怪——她与谷清非亲非故,谷清犯不着额外照顾她,而她也确实没有什么突出才能让谷清另眼相看。难道,让自己出去避难,真的只是单纯的“护犊子”?
    这样想的时候,穆忻并没有意识到,其实一年多的警营生活改变了杨谦也改变了她——如同以前那个斯文含蓄的杨谦不见了一样,今日的穆忻,生活中多了警觉与防备,随时随地。
    与穆忻的反应一样,几天后,当市局指挥部研究室的借调函真正抵达时,几乎所有人都有点出乎意料——在这个时候,借调穆忻这样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女同志去帮助工作,而且还是与接派警工作相比颇有些业务差距的研究室,这是什么意思?
    化解危机,将功抵过,还是转移视线?
    体制内的知情人都知道,研究室这样的部门,无论在哪一级机关、哪个单位,都不是轻松的差事。相对于搞对外宣传的宣传部门而言,研究室的存在或许更像是系统内的传声筒、参谋部。除了给领导写讲话稿、为上级单位报送调研材料,还要编发上传下达的《公安简报》,既鼓舞士气,也总结经验。谨慎自不必说,偏还有所有机关文字部门都会有的斟酌习惯——文章要创新,但不能太出格;表达要规矩,但又不能一成不变。种种要求限定下来,文字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个游戏,反倒更像块磨刀石,来回磨去你大脑中所有因不思考而生的锈迹。而一旦陷入文字的陷阱,翻来覆去修改文章就变成家常便饭,所以加班加点是常事,熬通宵也不稀罕。免不了的,这样的部门天生就重男轻女,只因为男人杂事少、体力好,方便榨取剩余价值。
    那么穆忻沾哪条呢?
    文笔好?
    她来局里时间不长,写过短警讯,没写过长简报。
    能熬夜?
    到底是个女人,还是个已婚妇女,谁敢指望她加班加点熬通宵?
    有后台?
    这个最有可能,因为虽然是去苦兮兮的文字部门,但好歹也是市局。业内谁不知道,所谓“借调”,常常就是留用的序曲、高升的前奏,也因此基层就成为某些有背景的人们用来当跳板的地方。那么穆忻呢?这么久了不动声色,原来只是隐姓埋名、卧薪尝胆?
    ……
    种种猜测,当然也有探头探脑的打听。干这种事儿的基本上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岗位够闲,百般无聊,局里一点风吹草动都瞒不过她们毒辣的双眼:谁家两口子吵架,谁家男人升官,谁家孩子被老师请了家长,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时效性还特别强,比狗仔队还敬业。
    穆忻唯有苦笑。
    她何尝不是蒙在鼓里——也或许她更愿意相信谷清是为了让她避一避风头,毕竟在给领导添了如此大的麻烦之后还在领导面前晃悠,这本身就是在冒险。而另外一种揣测,关乎陆炳堂与陈局、谷清之间私交的,她不敢去想,唯恐想多了,会害怕。
    到最后,穆忻怎么想也想不通,索性就不想了。她看着镜子里面色凝重的自己,再想想时常上案子、似乎在自己需要他的时候永远拨不通电话的杨谦,咬咬牙想:活了二十七年,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难道还怕魑魅魍魉?倒不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哪怕杨谦不在身边,也决不能失了底气!
    怀揣着这样的信念,几天后,穆忻大义凛然踏上了去市局报到的路。只是万万没想到,跋涉了几十公里总算进城后,居然在市局门口又遇见了褚航声?
    这世界真小。
    穆忻这样想,却没说话,只是站在大门口看着褚航声从不远处快步走过来的身影。她一身蓝色警服,警容整齐,他一身休闲装,是记者的随意,但真正站到一起时,并不突兀,反倒有亲切的和谐。
    也或许,心里安宁,景致自然就生动起来。穆忻想。
    “你来办事?”褚航声话里有并不掩饰的惊喜。
    “我借调来帮忙,一个月,说是会在这附近解决住宿问题,午餐在市局餐厅,有补助。”食住行,已婚妇女总是考虑些最实际不过的问题。
    “住旅馆?”褚航声倒是迅速找到了邻家大哥的监护人职责,视线在周围转一圈,基本上就总结出了口碑还算不错的招待所、家庭旅馆、24小时便利店或是家常菜馆。已婚男人考虑的问题,其实也差不多。
    “现在还不知道,安顿好之后我给你打电话。”不需要有避讳,倒不如坦诚联系,穆忻还有个小小的私心——有他在,或许是躲避陆炳堂最好的法宝。
    “好,”褚航声点点头,指一下市公安局旁边的高楼,“那就是我们报社,后面有栋不算新的宿舍楼,是我家。如果你住得近,我还能照顾到。如果远,可以考虑分一间客房给你。”
    他太爽快,穆忻倒有点惊悚:“哥你不要这么大方,嫂子会介意。”
    “她在香港呢,再说,都知道不是这种人,”褚航声大方地笑一笑,“我跟我妈说遇见了你,她觉得挺难得,嘱咐我能帮你的一定要尽量帮。”
    “从小到大,你帮我的不算少了。”穆忻一边寒暄着,一边却不由自主地想,往前倒退几年,我倒真希望住在距离你最近的地方,可如今,男婚女嫁,终是错过了。能做对安稳度日的兄妹,已经是上天的厚待。
    褚航声并不在意穆忻的话,只是补充一句:“安顿好给我电话,我请你吃午饭。”说完他摆摆手,快步往报社的方向走去了。一边走还一边比划个手势,要穆忻晚点不要忘记给他打电话。穆忻微笑着看他的背影拐进隔壁的院子里,转身进市局大门,一路往指挥中心的方向走去。她边走边想着褚航声的笑容,居然就真的安下心来。
    报到是件简单的事,一个上午,见到了指挥中心主任、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副主任,还有下属研究一室的全体同仁。一水儿的青壮年小伙子,穆忻往中间一站,万绿丛中一点红。
    但刚报到就被当成整劳力使——刚好就是秀山报上来的一份通过串并案件、以情代警而抓获入室盗窃团伙的材料。穆忻看看署名,是段修才。
    给段修才改文章,穆忻还是心虚的,毕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段修才都是她的老师。但好在所谓的改动不过是把行文口气从区县分局上升为市局高度,看了几篇以前采用的简报范文,也能模仿个□不离十。唯一给穆忻冲击的,是研究室几个小伙子的工作节奏——那是紧张有序的忙碌,也是埋头思考的安静,既没有段修才一边写公文一边逛内网论坛的闲情逸致,也没有秀山分局闲岗大妈们煲电话粥的鸡零狗碎,只是埋头各干各的工作,偶尔写烦了互相递支烟,信口聊几句,但很快又进入了工作状态。
    穆忻悄悄地观望,内心里有点小激动——尽管仍有些忐忑,但她的确已经很久都没有在这样专心致志、静心思考的环境中工作过了。自离开学校以后,她的生活中充斥着机械式接派警的浮躁,偶尔看看报纸,但次数少得可怜。如今,听着此起彼伏敲击电脑键盘的“咔嗒”声,她一下子就想起了自己的研究生时代,在教室里和导师一起琢磨广告大赛的方案或是某篇论文的构架,为任何一处细节精心推敲……曾经,那是她腻了的勤恳、厌了的钻研,可如今,当她一步迈入一个全然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推敲的环境中去时,她才发现,自己有多么怀念那些勤恳钻研、手脑并用的时光。
    而眼前这一切,尚且如此陌生,却又多么熟稔。
    穆忻想着,心里就生了暖意,也是瞬间就领悟到了为什么自己已经很久都不快乐:原来,她比自己想象的要勤奋得多;原来,她内心深处所有的空落落,都不过是因为她的大脑变空了、她的工作性质太机械了;原来,她对于知识的依恋、对于思考的习惯、对于未知领域的挑战欲,都已经伴随七年的大学时光,深入骨髓。
    是的,曾经,她一度认命了——既然生活如此机械,那她不如就像《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一样,做个适应齿轮的扳手,学法律、学业务、学方言,敷衍到不至于耽误事儿也就足够。她也看透了——想要离开眼前的环境,要么有后台调走,要么有本事考走,前者她无法指望,后者更不知猴年马月。加上杨谦在刑警大队的埋头苦干,以及屋子角落处尘封已久的公考资料,她渐渐就失去了奋斗的心。她开始觉得,一个女人,或许真的需要一份旱涝保收的工作,眼下这样也没什么不好。至少可以避免工作任务过多而引起的早衰,避免不断思考问题而生出的抬头纹,也不用为大城市里无法挑战的高房价而感到心焦。偏安郊区一隅,迟钝地步入中年、老年,不操心,兴许也能长寿……
    可现在,她突然发现,这一年多来的失落、消极,突然被推翻!她瞬间恨死了那个放弃动脑、放弃思考,只是屈从现实的自己,转而一下子就充满了力量,开始向往、怀念甚至有无限勇气迎接未知的一切!
    “这真是个好兆头。”她这样总结给褚航声。
    ☆、第六章:一辈子是多远(3)
    午饭,本来要叙旧,但褚航声没想到穆忻兴奋地讲了那么多——有一年多来的失意,也有这一上午的刺激,当然还有对未来种种的全新预期。她眉飞色舞,脸上有热切的神采,褚航声拿着筷子看着她的脸,被她的激动感染得有点发愣。
    他就这么愣愣地擎着筷子看着穆忻,看得她也有些不好意思了。或许也是那一刻穆忻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滔滔不绝说了很久的话,褚航声一直在倾听,带一点微笑,中间没停了给她布菜。
    她终于停下来,略有点歉意地看看褚航声,笑一笑:“我说太多了,是吗?”
    “继续说就好,也很久都没有人跟我说这么多话了。”褚航声有些感慨,却让穆忻觉得略有点心酸,她想,或许正是因为她结婚了,才更能体会到两地分居的日子有多寂寞。
    她也有点奇怪,她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在他面前能一口气说这么多话。那些压抑,那些苦恼,她从不对外人说。哪怕是在段修才动辄便拿“研究生”学历说事儿的时候,在报警人不分青红皂白破口大骂的时候,在因为一个小小的“副科级”而被年龄比自己大、薪水比自己少的三姑六婆们挤兑的时候……她心里再堵得慌,也不过是夜半时分偷偷地掉眼泪。总想着路是自己选的,自己没资格抱怨。唯独埋怨过杨谦,可他只是抱紧她,不停地说“对不起”。而后来,他工作越来越忙,她竟然连抱怨的机会都没有了。她唯一的发泄,就是电脑里的一个上了锁的文件夹,那里面深埋着一系列秘密的、从没有被别人看过的日记,那里有她内心深处最见不得人的一切,比如最放肆的牢骚,最恶毒的诅咒以及最煎熬的后悔。
    她承认自己虚荣,不然不会在人前意气风发,人后郁结伤怀。所以她更想不到,今天,她居然会对褚航声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把自己藏了太久的苦恼和盘托出。
    而他脸上的表情,没有惊讶,没有同情,没有悲悯,只有平静温暖的接受,让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安然。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倾听者。
    或许,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
    “其实,无论做哪行,只要在跟人打交道,尤其是需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总要经历这些,”他说,“从陌生到适应,没有飞跃,只有过程。”
    “我以为,我已经适应了。”她苦笑。
    “适应也是分阶段的。刚开始的时候,你委屈、难过,觉得后悔。所谓的适应不过是单纯的忍耐,哪怕有人很肤浅、很敌对,你也会迁就,”他看着她,慢慢地说,他的目光有点游离,好像在思考,又好像在回忆,“渐渐的,你不需要忍耐了,因为不存在伤害,所以也就不存在忍耐的说法。你或许仍然会鄙夷,有时候会不屑,但你面对他们的时候,会微笑,会恰到好处地寒暄。永远都有一点距离感,但不会难过,甚至容易产生得过且过的惰性,觉得不过如此,觉得可以永远如此。至于完全的适应,我想,应该是一种你对周围人的认可。你的视角越来越客观,你的心态越来越豁达,你开始看见他们的好处、长处,你开始从内心深处懂得他们也有可爱之处、聪明之处。你变得越来越宽容,学会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那时候,你才是真的适应了。”
    “就是说,迟早要妥协。”穆忻叹口气。
    “妥协是被动,是心不甘情不愿;适应是主动,是能够从中获取营养,自得其乐,其实有着本质的不同,”褚航声微微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