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中短篇科幻小说1000篇 (第十辑)
公司里的工作有十分之九是开会。事务系统上的工作,能靠机器去做的全都改成由机器代劳,即使人,也只是在行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搞管理,基层人员已经没有了。在公司里,除了极少数操作机器的人和更少数搞维修的人之外,剩下的就只是我们几十个联络员了。
会议的日程安排得很紧。公司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很少,所以忙得快要没命了。因为信息交流快速发展,数据已经收集了很多。详细的数据被挂在电脑里进行分析,然后由人依据电脑分析的数据得出某些结论,选定新的方向等。
墙壁上排着一溜可视电话屏幕,可以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联络员、工厂负责人一个个地呼叫出来。会议的内容由声音录音打字机变成卡片并进行分类。因此,会议是极具效率的。
参加会议的人有很多都是老人,年龄最大的九十二岁,最小的就是我,是四十三岁。
自从成人病被解决以后,人的平均寿命达到一百二十岁,有的还活到一百八十岁。在那个“人生五十年”的时代,大学毕业前的培养期是二十五年,是人生的一半,剩下的一半是对社会的奉献期。如今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要当专家,受专门教育的年限要求四十年,一般八十岁退休。但是,培养期内不及格的次数都要经历五六次,所以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要能顶一个人用的时候是在四十五六岁。像我这种四十三岁就职的人,自然属于秀才的行列。不经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就无法吸收科技时代各种新的知识。结婚一般也要到四十六七岁。
会议在上午就绪束了。
发工资了,通信盒自动将支票传送到桌子边。面额是能够购买一辆最高级高频无轮汽车后再稍稍多余一些。
我盘算了一下,还是决定不买汽车,把钱攒起来。不赶紧存钱早点结婚,岁数就大了。如果趁着年轻结婚,很可能还能娶到年轻的妻子。
我重新将支票放进通讯盒里,准备直接传送到交易银行里去,这时传来“咯”的声音,男一个通讯盒来到桌子边。我打开盒盖往里窥探,不由大吃—惊!
那盒子里男有一张支票,票面是工资的三倍半!
“怎么回事?是搞错了,把什么人的工资送到我这里来了吧?”
要说工资比我高三倍半的高薪者,是那些年龄超过七十岁的高级管理者们。但是,人称“电子头脑”的东西是不可能犯如此重大的错误的。
我看了看支票,又看了一眼放在通信盒里的通知,不禁失声惊叫:“退职金!连续工作年限一个月,三点五倍的工资。”
是退职金!这不是解雇吗!是单方面的解雇!我到底做错什么了!会被解雇那样的重大失误,我一次也没有犯过!
我一把抓起支票和通知冲出办公室。我心慌意乱手足无措——我竟然会被解雇!
赶到社长办公室,刚才参加会议的那些人比我先到,房间里吵吵嚷嚷的。大家都和我一样,手上拿着支票和通知,眼睛里爆出血丝。看来——被解雇的不是我一个人。奇怪的是,大家都是那样。
“社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请你向我们解释清楚!说实话!”
“竟然把职员全部开除,你脑子出错了吧!”
今年九十二岁的社长见大家都气势汹汹架势,吓得惊惶失措。
“大家……先安静下来。你们即使对着我发火,我也没有办法……这事不是我千的。”
“你说什么?”
“那么,你说是谁干的?”
社长满头是汗:“是国家的方针。我只是个牺牲品呀!你们看,我也被解雇了。”
社长拿起办公桌上的支票和通知给大家看。大家顿时哑然,窥探着社长的脸色。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是一次人事调整。看样子政府从十年前起就在保密的状态下实行天才教育的方针。现在我们受教育的时间是四十年,这时间无论怎么想都太长了。人们结婚时都已经上了岁数,所以出生率很低,人口开始减少。政府慌了手脚,从优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大力奖励天才与天才之间的联姻,将天才夫妇生出来的孩子,当做具有天才素质的人全部集中起来,实施催眠教育,将知识直接培植在他们的大脑里。这种方法是让孩子进入催眠状态后用磁带吸收知识。今年第一届接受那种方式教育的孩子们毕业了。据说,那些孩子经过考核,获得了令人惊讶的成绩,他们的知识、智能、情操等,都远远胜过我们,差错率是零!”
“那么,为了让那些孩子们就职,我们就都要被扔进垃圾箱里?”
“是啊!据说,那样做可以使生产率得到提高,无论对国内还是对国际,在所有的方面算来,都是很划算的。”
“混账话!”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气愤,冲到社长的面前,“你们没什么问题!你们已经远远超过了应该退休的年龄,可是我怎么办?我入社才干了一个月!我还想干下去,我还想工作!我还要想想应该怎样发挥花了四十年才掌握到的才能!四十年的教育,是为了什么?”
我说着说着,眼泪就哗哗地流出来,怎么也止不住了。
社长安慰着我,说道:“不过,我们也有过把我们以前的那个时代的专家赶出职场的经历啊。你也应该这么去想,就会死心了。”
然而,这种事情如此轻易地死心,这做得到吗? 但如果是政府的决定,那就无可奈何了。
以前的专家们被新出现的管理层即我们夺走了座椅时,也曾团结起来向政府反抗。结果,他们遭到逮捕,被强制送到人格改造中心去了。我不愿意把事情弄得如此不可收拾。
我哭哭啼啼地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没想到后任已经一本正经地坐在我的办公桌前了。我们很冷淡地寒暄了一下,接着我把工作和他交接。
我拼命地克制着内心里汹涌而起的对他的憎恶,不使这种情绪在我的表情和态度上表现出来——我的工作为什么要被这样的孩子夺走?
我四十三岁,他,十岁。虽说是个孩子,但他的确头脑非常机敏,领会也极快。令人吃惊的是,他甚至非常老练。显然我不是他的竞争对手。
下午,我克制着悲愤的情绪回到居住区里。
过了大约一个小时,重型货运车来搬运行李了。这个居住区是为有职业的人建造的,如果失业,就必须搬出去。去处也是被指定的。负责安排的官署用配送管传送来一张卡。卡上写着“游民居住区十三幢四十三号”。那个地方俗称贫民区。我乘上长途单轨车去贫民区。
住在贫民区里的人们—那些人眼下占城市人口约百分之九十。那是一些被看做天生智能指数低,不得不忍受长达四十年教育,又不能让他们再去学校接受教育的人;在受教育期间不能跟上学业而落伍的人;个性不适合职业的人;被解雇的人;还有就是到退休年龄而退职的人。
游民居住区内的各个分隔区域环境构筑得十分舒适,但住房与以前居住的房间相比要简陋得多,还很小。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整个区域的自暴自弃、无所用心的气氛。
“我不愿意被埋没在这样的地方。靠政府的津贴度过一生,这不是人过的生活。我不是那种无所事事地活着的人!总得干些什么……总得干些什么!”
我思考了两天。
忽然,我想起学生时代为了打发无聊而写的诗曾受到朋友们赞赏的事。
“对了,写诗!把它整理成书,读给大家听!”
文学、美术、音乐,这些东西不都是游民区里那些人的工作吗?
我立即开始整理以前写下的诗稿,然后送往出版社。
出版社也在游民区里。那幢楼里的人全都是超过一百岁的老人,咋看好像极其无聊地在消磨时光。出版社的社长是一位高龄老人,我见到了他。
“好像很空闲啊。”
我这么一说,老人便无精打采地点点头。
“图书的需求量极少啊。大家都看立体电视,看书的人很少见。说是电视节目,也都是些白痴节目。电影明星也都是些不能去学校里读书的白痴年轻人。你有什么事?”
“我想出版一本诗集。”
社长旺怔地望了我一会儿,说道:“诗集之类的图书,怎么也出不了啊。你知道这里有多少诗人吗?从作诗的专业学校里毕业的人就有十八万!据我看来,你好像不是专职的诗人吧……”
“你说是作诗的专业学校?”我目瞪口呆,“有这样的学校吗?”
“当然有。不是从那个学校里毕业的,就不可能让你出什么诗集啊,必须在那所学校里受过教育,学完全部的课程。”
“那些课程都怎么样学的?”
“诗的历史十年,韵律学十二年,叙事诗论五年,叙情诗论八年,实习十年,共计四十五年。接受四十五年的课程以后,还要接受及格率只有百分之零点五的考试。等这些都通过以后才能出版诗集,但一年只能出版一本诗集,而且还必须写出好诗,与另外十八万诗人进行竞争。怎么样,你试试看?”
《友谊使者》作者:沃尼米尔·弗尔丁格
一辛 译
1972年春,美国发射了太空飞船《先锋10号》。这艘飞船要飞出我们的银河系,用1亿年的时间在太空遨游3000光年的距离。人们希望该船在8万年后到达一个具有生物——智力生物——生存条件的星球。
为此目的,《先锋10号》将向遥远的朋友们传递如下信息:我们这个星球围绕太阳移动,上面居住着分为男性和女性的人类,他们热爱和平(上帝啊,他们时常相互为敌,大开杀戒);地球上有着宝贵的饮水和其它有用资源,地球人女性的平均高度为1.68米男性为……算了,这些资料显得太琐碎,就不再一一赘述。所有这一切信息,都镌刻在一个铝盘上,覆有一层金箔,保证亿万年都不致磨损。所有的信息都以形象表示——人物、图像、几何符号以及数字系统。
虽然人们觉得,某种外星文明在太空中发现这艘飞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仍有不少科学家认为,哪怕人类不复存在,这种与外星文明接触的热切愿望,还是值得珍视的。
《先锋10号》跨过金星轨道两个月后,又用一个月的时间绕太阳兜了一圈。一年过去了,它走出了海王星轨道,谁知事情就不那么顺利了。海王星的引力发生了变化,导致《先锋10号》改变了航向。在此之前,无人考虑过这个因素,不过也无伤大雅,每个人都明白,这艘飞船根本使命就是在太空“盲流”。人们最担心的只有一件事,在最初的10万年内,飞船千万别被无情的流星击毁。但是,人们未曾料到的因素,却给飞船带来了致命的后果。
在距《先锋10号》大约5万公里远的太空深处,有一个奇怪的物体在飞行。这个物体呈圆形,加上一些镶饰物,宛如一把张开的大伞。镶饰物不是绕轴旋转,便是很有节奏地朝四个方向摇摆。
十分明显,这决非是什么自然现象,而是智力生物创造的杰作。
突然,这只飞行体的一架天线,发现了《先锋10号》,警报系统立即拉响。
“一大型飞行体正向我逼近!”瘦骨嶙峋的操作员大声呼叫,他的双眼紧紧盯住控制台。
说实话,我们不应过份强调操作员皮包骨头这一事实。这个外星人的扁圆飞行器里的工作人员,长得跟我们有些相似,从某种意义上讲,跟人类颇似孪生兄弟。只是他们的上肢比我们的长,下肢比我们的短,耳朵又扁又平。一句话,他们身上的器官和我们的大致相当。
噫,扯远了,赶紧书归正传,回到这个扁圆体,准确地说,回到这个飞行器来吧。
“它从什么地方来的?”指挥长询问道。
操作员压下一对揿钮,拉动操纵杆,操纵台刹时灯光闪亮。
“计算说明它的来路不明。我们左侧的那颗巨大星球使它偏离了预定航向。”
指挥长神情极其紧张,他讨厌听到这个报告。这个来历不明的神秘飞行物的轮廓,已显现在荧屏上。毫无疑问,它决不是流星,而是人工制品。还有,分析证明,无论这玩意儿囊有何物,都不是普通流星所包容的那种物质。
指挥长不由想起了自己的使命。突然袭击,或者说偷偷摸摸是完成任务的最重要保证。就是说,指挥长企图不被注意地接近第三颗行星——地球。自动仪表接收到的数据表明,这颗行星有生灵居住。然而,眼下的飞行器来自何方?瞧它的模样,又不象一个自动推进的武器。看来,合符逻辑的唯一答案只能是:它来自地球。不过,根据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