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勿语
挤绞酵甘右幌拢痪椭览锩嬗惺裁戳寺铮?br /> 我左看右看的研究上面的花纹,试着将之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大小篆对比,也没什么共同之处。至于传说中的蝌蚪文、梅花字、素女书,我一来没见过,二来就算见了也不认识,干脆就别费这个心了。反正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花纹,绝对不会是现代满维蒙藏等少数民族文字就是了。
自己研究不出个所以然了,但并不代表别人也不成。我将短剑和牌子上的纹路拓了下来,晾干后又扫描到电脑里,再用数码相机把短剑和牌子从多个角度拍好,全部上传进电脑,简单写明发现经过,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自己认识的六七位在历史、考古和文字方面很有研究的专家。
Uu书擝 UUtxTm 铨纹字板阅牍
第二卷 燕山绝脉 第四十二章 法由心生 字数:3297
然后这件事便暂时放在脑后,第二天我开始上班,这次又被社长和部主任臭训了一顿,骂得我头上冒火,脸上还得赔着笑,没办法,这事是自己的不对,谁让自己无顾旷工不归,耽误工作呢!唉!做人真难哪!难怪孙威手里才有了这两个糟钱,就老惦记着辞职,也许辞职真是个好办法。
挨完骂把带回来的礼品分给部里的同事们,同事们挺开心,我一高兴,中午又请大家撮了一顿,大家喝的都有点高,一商量,几个不喝酒的女同事去单位上班,余下的就翘班去K歌,大家又是喝酒又唱歌,唱饿了又出去吃……总之,闹腾完已是晚上十点多了。累得我回家就倒在床上起不来,敢情跟活人一起发疯,比跟鬼怪拼命还折磨人呢。
好在第二天赶个周末,我睡到快中午了才起床。洗漱完毕,开电脑,习惯性地看邮箱,一看吓一跳,邮箱里的新邮件有四十多封,差点把邮箱撑爆了。看看发件人,是我求教的那些专家朋友,急忙坐下来一封封查看。
由于邮件内容太多,而且这些信件有很多的专业名词术语,我自己也就看懂了个七八成。不过这七八成,也足够我对燕山灵脉下的太极图做出比较完全的推测了——请注意,我是在专家们的考证分析之上做出的推论,只能算是对自己的疑惑有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但不一定是事实,而且里面BUG颇多,却也不是我能够凭空猜测就整明白的了。
考古学家陈惟,他回我的邮件里面说,从短剑和牌子的造型纹饰上看,初步认定是南北朝时期的文物,由风格判断是北朝鲜卑族常用的,而且一些细微的特征显示,是鲜卑皇室贵族的家纹,但具体时间还要用同位素检测才能知道。(中间省略几万让人越看越晕的考古术语和文字)而且他强烈要求我告诉他位置,他要亲自组队去考察。我可没敢告诉他那地方已经让我炸了,组队考察是不可能了,组队练级还可以考虑)
历史学家刘静棠则告诉我,燕山在五胡乱华时代,曾经在北朝十六国中多个国家统治之下,最后一任统治者是北燕,没多久北燕被魏太武帝所灭,直到魏统一了北方,史称北魏。我国有一位最著名的女英雄花木兰,据考证就是北魏时人,她替父从军十二年,在北方大地上纵横征战,从黄河岸边打到燕然山,也就是如今蒙古共和国的杭爱山。(中间仍然省略几万让人看了会昏迷喷血而死的考证资料)
不过,刘静棠提到花木兰,却让我精神一振,白马坟村不是号称当年花木兰葬马的地方吗?好象对上点号了呢。
中国著名的文字专家杜青研先生认为,我发过去的那些拓片,确实是文字而不是花纹,但却属于中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字,根据他的判断,应该是属于鲜卑族自创的文字,由于这种文字在隋唐之后已经失传,因此上面写的什么,他也不认识,所以爱莫能助了。鲜卑族,大家不陌生吧?金庸的《天龙八部》里,慕容复就是鲜卑慕容氏后人,该书虽然有提到鲜卑文字,但实际上,这种文字在北宋之前就已经失传了。
其他的几位历史和考古学家的见解虽然有小的差异,但大体上却相类似。看了他们的邮件,我是一会胡涂一会儿明白,总觉得还有很多地方不能合理解释,于是分别打过电话,请专家们一同上网探讨。
我们在网上一个语音聊天网站建了房间,大家进去后再把房间锁死,然后各抒已见。
我先详述了燕山之行的经历,包括自己看到的地脉风水以发现的乌木白骨、万骨窟,以及人虿囊的外观(可惜存有照片的孙威手机已因为掉进树井时浸水毁了)和祭台的形状等,一点没落地告诉了专家们。
然后几位专家各抒已见,气氛很是热烈,有两三次说着说着还因为意见不合大家吵起来了,好在他们都比较专业,很快达成基本一致的认识,把结论告诉我。不过,专家们说,由于他们看到的都是图片,听到的也只是我的描述,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个结论并不是定论,只是依据目前已知的历史,结合有关情况,暂时得到的一个解释。
换言之,他们告诉我的,基本上是大家“连蒙带猜”的结果,并不一定就是对的。我又在这个论点的基础之上,把自己的有关看法揉了进去,因此,暂时得出下面的推论——或者说是臆测更恰当些。虽然很多的细节并不清楚,而且还有很多的漏洞无法自圆其说,但这却是目前我惟一能对自己有个交待的解释——
燕山,在一千五六百年前的五胡乱华时期,曾经处于北燕的统治之下。北燕,史称由鲜卑部汉人冯跋在后燕基础之上建于公元409年,于公元436年,被北魏太武帝灭国。当时的中国,由于连年战乱,佛玄两教都有空前的发展,而且佛道之间的斗争也非常激烈,以致后来有不同的统治者下令排佛崇道、灭道推佛甚至禁断佛道……
当时的南北两朝从皇帝高官到民间百姓,多数都信佛信道(但无神论者也有,最著名的是齐梁时的范缜,其所著《神灭论》使我国唯物主义哲学前进了一大步),北燕的皇室便是坚定的道教信仰者。当时在北魏的强大攻势之下,北燕皇帝见灭国已势不可免,但又不甘心就此亡国,于是请国中高人,在燕山深处觅得那块凶险地,并利用天然的太极格局,布下煞阵以养血脉,以备关键时刻引其血凶气,动摇北魏的国本,挽回败势以保国。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北燕还是被魏灭亡国,但这个煞局却留了下来。
若干年后,北魏与柔然暴发了战争(柔然,北方一个非常强悍的游牧民族,北朝往往泛称为匈奴、凶奴、鬼方、猃狁、北虏、北狄,最盛时势力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黎河流域,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诸国臣服,此不详述)。
当时北魏战场紧急,向全国征兵。一个传奇女子披上战袍,替父亲走上战场。她就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最夺目的女人之一——花木兰。经过连年浴血苦战,花木兰在又一次率军北征中,在燕山那个煞局附近与敌人展开撕杀,金戈铁马,血染征袍,战场上的肃杀、悲壮和凶厉与地血脉凶煞阵呼应,激起它的异变,于是,两军中的大部分将士在一瞬间被夺去生命,并从此镇入地脉,这又引发人皮虿囊中小红虫们的孵化。
当时花木兰的军中也有玄门高人,看出此局的危险,于是利用现成的材料,匆匆布下乌木白骨阵,然后设法进入地脉太极中,仓促地封了人皮虿囊,又布阵改局,暂时压下了诸脉异变,维持脉局不破。
北魏没多久分裂灭亡,此后又是不断的朝代更迭,风云变幻、战旗飘扬……数不尽的千年岁月一去不返,却没有一个朝代可以永保基业。可见风水之术上承天意,妄图逆天而行,终是不能。
那瑰丽多彩的历史,悲壮豪迈的战场,为国尽忠的热血,美丽傲岸的女子,仁心侠胆的高士……
想想就让人心驰神往,只恨自己生在和平年代,注定要碌碌为无为的过这一生……
我躺在床上想东想西,把自己弄得热血沸腾激动够呛,手里把玩着孙威留在我这里的三粒宝石,多半夜了还没睡着,朦朦胧胧间,依然看到一个背弓挽箭的古代少女,与一个身披轻盔,腰配短剑的英俊少年正相偎相依,眉眼间有着千种柔情也有着不尽的愁苦……突然一队人马冲上前来,将少年少女抓了起来,被送到一个神色狰狞的王者面前,双方激烈的争辩起来,这一男一女神气傲然不惧,王者下令把两人处死……再来就看到他们被灌了一种药,然后拖下去剥皮,两人临死时对视的眸子依然是深情款款……转眼间,两张完整的人皮被剥了下来,露出一对血淋淋地肉球,肉球在地上不住的挣扎翻滚着,突然向我扑过来……
我大叫一声,“腾”地翻身坐起,出了一身的冷汗。枕上,三粒宝石映着晨曦,闪着幽幽的光,就象那深情互望的眼眸。
我心里生出不尽的忧惧和惘然,这怪梦如真如幻,感觉却是那样真实。是被屈死的鬼魂托梦还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难道,这就是那一对人皮虿囊的来历么?
定定神,天又已亮了。
uU書萌 uUTXT。 全汶子扳月镀
第三卷 苗域桃源 第一章 隔墙有鬼 字数:2718
回家之后,很快是圣诞、元旦,二蛋之后进入2007年。此前,孙威找珠宝师鉴定人皮虿囊上那四颗黑色宝石,得出的结论这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黑钻,而是一种类属于黑曜石的水晶变种,叫做妖瞳水晶,虽然数量也很稀少,但珠宝市场上只肯出每粒八千人民币。这与孙威的心理预期差距非常大,因此他很失望,赌气没卖。我反而觉得无所谓,三万二也不少了。
黑曜石在所有的水晶品种中,是能量最强大精纯,吸纳性最强的一种宝石,放在煞气重的地方可以镇邪挡煞,我国古代甚至西方古国都喜欢用黑曜石来制作驱邪的工具和宝物,尤其是我国的佛教文物中,就有很多用于镇宅的黑曜石圣物或佛像。所以人皮虿囊用这种宝石做眼瞳,也算用得其所。
孙威听说黑曜石稳定平和,可以吸除负面能量,常带在身边可以改善人的病况,对失眠症也有一定的疗效,索性把四颗宝石串了个手链,送给他女朋友。我觉得这东西毕竟是从人皮虿囊上摘下来的,可能不太吉利,告诉孙威把东西收回来,可孙威说已经送出去,不好往回要了,只得作罢。
这天上午,做了一个采访,眼看已是中午了,这个时候如果回单位肯定赶上堵车,于是我决定在附近随便找个饭店吃点东西,顺便把上午的采访记录整理一下。
开车在左近的路上绕了两圈,发现街角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饭店,名字叫“湘汀小馆”,装修虽然简单,倒也干净,看来是家湘菜馆,于是找地方把车泊了,走了进去。
饭店不大,里面放了五六张散桌,最*里面用屏风隔开两个雅间。我看了一圈,选择在窗边坐了下来,左面是窗户,右边是隔雅座的屏风,这个位置相对清静一些。
可能现在时间还有点早,店里还没有其他的客人,两个服务员一口湖南话,是地道的湘妹子。由于只有一个人,我只点了两个热菜和一道汤,在等待厨房上菜的时候,打开电脑笔记本,整理上午的采访笔记。
正在全神贯注,忽然就觉得一股阴寒之气,袭遍全体,我被冷得打了个哆嗦,觉得汗毛都立起来了。
这是店主没交取暖费被断气了还是空调坏了?我微有些不耐烦地抬起头,目光被饭店里突然多出来的两个人吸引住了。这两人正在和湘妹子服务员说话,一口的湖南土语,虽然听不太懂,但因为我去过凤凰古城,所以感觉他说的是湘西一带的方言。两个服务员一脸的不乐意,但看神气却好象有着莫名的恐惧。
我作记者养成的职业八卦天性来了,有兴趣地打量进来的两个人:
当先的是一个干枯瘦小的老头,他面容焦黄,脸上的褶子又深又多跟菊花似的,黑天不点灯都找不到眼睛在哪,唇上带着一圈灰白色的小胡须,牙齿很长,黄黑色。他穿着身藏蓝色的中山装,很不合体,如果不是脏兮兮皱巴巴,会让人以为这衣服不是偷的就是借的,袖口还露着磨破线的旧毛衣——大冬天的,这老头竟然只穿了这点单衣,而且脚上穿的是一双单布鞋!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也没他这么惨的!
唉!这位老人看起来有七八十岁了吧?他的儿女真是作孽啊!我的心里满是同情,那老头突然转过头来,那双混浊的小眼睛与我的视线一碰,锐利得象两颗钉子,我心里顿时打了个突,下意识地不想与之对视,只得做贼心虚般地马上移开眼神。
跟在干巴老头身边的是一个身形苗条的女人,身高在一米六零左右,看不出多大的年纪,因为她一直垂着头,头脸用红色的方围巾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