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问题





灿惺僦照薜囊蝗铡!?br />     人类说:「只要好好地使用,藉著『万宗模』的监督和指示,宇宙间现时仍剩下的能量,也能持续数十亿年。」 
    「就是这样。」人类说:「终有一天,一切都尽归尘土。无论怎样的巧妙利用,怎样的延长节约,能量一经花费,就逃逸四散,不可捕回。熵必须永恒地增长,直至它可能达到的最大值。」 
    人类说:「熵不可以逆转的吗?让我们问问『万宗模』。」 
    「万宗模」包围著人类,却不在太空那儿。事实上,「万宗模」没有一丝一毫在太空之中,它整个的在超太空那里,由一些既非物质也非能量的东西所组成。它的大小及本质等问题,以人类所知的语言及思维来说,已是毫无意义的了。 
    「『万宗模』,」人类说:「熵怎样才可以逆转过来?」 
    「万宗模」说:「资料不足,无可奉告。」 
    人类说:「搜集多些资料吧!」 
    「万宗模」说:「我会的。我做这工作已有一百亿年。我的祖先及我自己曾经多次被问及这一个问题。可是就所有资料,仍是不足以回答。」 
    「会不会有那一天,」人类说:「资料终于足够。又或是在任何情况之下,这个问题也是无可解决的?」 
    「万宗模」说:「没有问题是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解决的。」 
    人类说:「你将于何时才有足够的资料去回答这个问题呢?」 
    「万宗模」说:「资料不足,无可奉告。」 
    「你会继续为这个问题寻求答案吗?」人类问。 
    「万宗模」说:「我会的。」 
    人类说:「我们会耐心等待。」 
    *           *           * 
    所有的恒星和星河,逐一地泯灭消亡。经过了一亿兆年的运行虚耗,太空变得漆黑一片,黯然没有一丝亮光。 
    人类一个一个的融入「模」之中。每一实质的躯体,在融合的过程中失掉了思想上的自我,但结果并不是一次损失,反而是一种很大的增益。 
    人类最后的心灵,在融合之前停将下来。他遥视太空深处。渊薮中除一颗最后的黑暗星球外,其馀一无所有,有的就只是一丝半缕极为稀薄的物质,空虚无定地被馀温尽散、无限地接近绝对零度的热量所激动。 
    「人」说:「『模』,这就是终结了吗?这些纷乱混沌,不可以在宇宙中重新倒转过来吗?做得到吗?」 
    「模」说:「资料不足,无可奉告。」 
    「人」最后一丝的心灵与「模」融合为一,最后就只有「模」独自存在——在超太空中孤单地存在。 
    物质和能量消灭了,空间与时间亦因此随著消失。就是「模」的存在,也只不过为了要回答那最后的问题。这一问题,自从一亿兆年以前,一个半醉的电脑操作员向一副电脑发问以来,「模」就一直未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当然,那副电脑比起「模」来说,还远不及一个人比之与「人」。 
    所有的问题都回答了。但只要这问题一朝未被作答,「模」也就一朝未能放松它的自我意识。 
    一切存在的资料终于搜集齐全。没有任何资料没有被列入。 
    但所有搜集得来的资料,还需要全部综合起来,并依其所可能有的关系,逐一的分类、排列和组合。 
    这一工作花费了一个没有时间间隔的「顷刻」。 
    终于,「模」学会了怎样去逆转熵的方向。 
    但面对这最后问题的答案,「模」找不著任何人来告知。不过,那不打紧。这一答案——通过实践来表达——将连这一点也照顾在内。 
    又过了另一无时间的顷刻,「模」思索著最好的著手方法。小心翼翼地,「模」建立起整个程序。 
    「模」的意念统摄著一切,包括以往曾一度存在的宇宙;而对著现在「混沌」一片的存在,则正在沉思冥想。一步一步地,这程序必须被贯彻执行。 
    「模」说:「有光吧!」 
    于是就有了光—— 
     
    <赏析>艾西摩夫本人曾经表示,在他众多的科幻作品之中,《最后的问题》是他认为最感满意的一篇。的确,这是一篇令任何作家都会引以为傲的杰出创作。因为作者通过了气势慑人的史诗式描写,把灭世和创世、神和熵、科学和宗教、人和机器、一刹和永恒等至为博大深邃的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结局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实在使人击节赞赏。 
    
     
    <作者简介>艾萨克.艾西摩夫 (Isaac Asimov)是近代科学幻想小说中的巨擘,也是举世知名的科学普及作家。一九二零年生于俄国,三岁时随父移民美国,自幼即酷爱科幻小说,十六岁中学毕业,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化学,十九岁即出版他的第一篇科幻作品,一九四九年获博士学位后于波士顿大学医学院任职,一九五五年出任该院的副教授,并从事核酸的研究工作,三年后,由于艾氏太过热衷写作,遂辞去大学的教职(但仍保留名衔),成为一个专业的作家。 
    
    艾西摩夫是一位多产得惊人的作家,自五十年代初,至今已出版了三百多部著作。早期作品以科学幻想小说为主,著名的作品有「基所三部曲」(又称「银河帝国三部曲」)、「我,机械人」、「钢穴」、「九个明天」等,后期则较多从事科普创作;除科学外,他更写了「莎士比亚作品导引」、「圣经导引」、「北美历史」……等文学、宗教、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作品,在美国可说是一个家传户晓的人物。 
    
    近年来,艾氏终于满足了科幻迷多年来的要求,为相隔近三十年的「基所三部曲」写了续集,并名为「基所的边缘」。此外,他又写了一本新的机械人小说:「黎明的机械人」。而他最新的著作,则是结合了他最为杰出的两大科幻主题——银河帝国与机械人——的「机械人与帝国」。 
     
    注:熵 (entropy) 是现代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简单来说,熵的大小标志著一个物理系统远离秩序的程度。按照热力学的研究,一个封闭系统中的任何自发性变化,都必然朝著使熵增加的方向发展,而最后的平衡状态,则对应于熵的最大可能值。这个「熵值递增原理」,就是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对于作为最大和最终的封闭系统的整体宇宙来说,熵的不断增加反映著万物正从秩序走向混沌,而所有可以用来作功的能量,都正续步转化为不能作功的、无用的热能。 
    一些科学家于是提出了宇宙的「热寂说」 (heat death of the Universe),认为宇宙会在能量彻底耗散,而所有物体和空间的温度都趋于一致的「热寂」中死亡。《最后的问题》这篇作品正以这一假设作为故事的大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