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传奇
“我看这次‘末日论’热和1999年的不一样,有明显的区别。我们报社已经组织了一些人在弄这个专题,我就是其中一位。虽然我一开始时觉得这种‘末日论’是无稽之谈,可是后来越研究就越觉得有些毛骨悚然1
“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还不是那什么些大预言,水晶骷髅之类的,都传了好几百年了,这种事情再报道,会不会影响发行量?”
“不是,这次和上次不一样,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末日征兆。”
“什么?末日征兆?”
1_11第一卷 末日 第十一章末日征兆
这几位记者所谈论的末日征兆,最近一段时间的的确确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接连发生了。一开始的时候,关注这方面的人还比较少,但时间一长,越来越多的人便开始注意到这些事情出现的数量和频率了。许多人将这类事情报告给当地政府,但政府一般都将其视为杞人忧天置之不理,或者是将其当作少部分邪教组织在蛊惑人心从而大力打压。
但是,这些征兆毕竟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官方媒体有些刻意回避,许多人还是从这些末日征兆中看出些问题,于是便不约而同地在网上交流起这些事情来。很快一些这方面的帖子开始在各国的论坛上流传起来,成为一时间的热帖。关注的网友也心情各异,有的嗤之以鼻,有的忧心忡忡,还有的竭斯底里。而那些所谓的网络评论员们有的也开始关注这种现象,并将其称为继1999年后的第二次“末日论”高潮,从伪科学、信仰危机等多个角度给予批评和讽刺。
在这些征兆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以下几方面:
一是末日之钟与大本钟这两口钟的失火事件。末日之钟本是一虚构钟面,由芝加哥大学的《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于1947年设立,标示出世界受核武威胁的程度:12时正象征核战爆发,杂志社因应世界局势将分针拨前或拨后,以此提醒各界正视问题。
时钟设立之初正值冷战,分针距离子夜仅7分钟,其后根据世界局势及爆发核战的可能而变动,幅度由《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委员会决定。2007年1月13日,该杂志宣布会于2007年1月17日拨动时钟,以反映全球核威胁增加的情况。委员会将气候转变的因素一并考虑,因为他们相信气候转变会助长核能应用。其中一个推测为气候转变导致食水短缺,从而引发战争,由此间接增加使用核武的机会。
末日之钟挂在芝加哥大学的一个小房间,距离世界首先利用原子能的实验室只一步之遥。本来这里的消防安全措施非常完备,保安人员24小时值班。可是在半个月前,这里却莫名其妙地发生了一起火灾,将末日之钟完全烧毁,近在咫尺的那个实验室却毫发未损。这场离奇的火灾原因至今是个迷,各路专家都没有查清其起火原因。
末日之钟没了,这件事情被许多人给予了许多联想,但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世界末日问题。然而就在大家还都在懵懵懂懂之中,Y国的大本钟也突然失火了。
大本钟是1859年铸成的,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都安然无恙,成为Y国一景,也是Y国的标志。就在末日之钟失火的第三天,大本钟也莫名其妙地失火了。
这两口世界着名之钟的相继离奇失火,让世人在感到费解的同时也略感恐慌。钟表是时间的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寄托之一。钟表的损坏较比一般物品的损坏更让人感到不爽。许多国家都将钟表视为运气的代名词,钟表坏了,往往坏运气就要来了。
二是蜜蜂失踪事件。在一年前,M国的一些养蜂者报告说,他们的蜜蜂失踪数量高达95%。紧接着,该国的一些养蜂企业也报告说有数万只蜜蜂失踪。仅几个月的时间,M国西海岸的养蜂企业已经损失大约60%的蜜蜂,而东海岸则有70%的蜜蜂消失。
半年后,这种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D国、RS国、XBY、PTY等。养蜂者也都发现,在没有疾病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大量蜜蜂舍弃“家园”而去,光在Y国苏格兰地区就有数千只蜜蜂神秘“失踪”。一个蜂群本来好好的,才过了一个星期后,整个蜂巢就空了,而里面也没有人们预计的那么多死蜜蜂。它们把还没有发育成熟的蜜蜂和卵都留了下来,而这是完全违背它们的本性的。
对于这一现象,科学家们进行了调查,但一无所获。有人分析可能是农药使用的泛滥所致,也有人归咎于手机基站发出的电磁污染。还有人估计失踪蜜蜂可能因过度疲劳、失去方向或不能忍受严寒天气而死在了外面,也可能是遭遇了未知病毒和真菌感染,或者被一些化学污染物破坏了蜜蜂找路回家的先天能力。
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如果蜜蜂在地球上消失,人类在4年左右也会全部消失。这句话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苹果、杏仁、樱桃、黄瓜和其他许多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蜜蜂的授粉。此外,奶制品生产和牛肉工业所需的草料,也离不开蜜蜂的授粉。蜜蜂的授粉对于果园、农作物、濒危物种保护、城市园艺以及生态恢复都具有重要意义。蜜蜂数量的大量减少将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如果蜜蜂灭绝的话,许多农作物、草料将无法生长,家畜也将可能因此灭绝。
虽然从眼下的统计情况看,地球上的蜜蜂失踪数量还不算巨大,对生物链的影响也没有比较明显的显现,只是在农业领域引起一些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但是网民们对这一事件的隐喻意义还是进行了讨论。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来自冥冥世界的警告,人类应该为自己长期以来的种种狂妄行为进行反思和自责,不要一错再错,而是要猛醒,要悬崖勒马。
此外,世界许多宗教团体在关于人类末日方面的关注度普遍提高,无论是从正规出版方面,还是在教内小范围讨论,都有许多从宗教角度对人类末日的思考和解析。其实,在这些宗教的教义里面,人类末日都是其中的重要篇章,并存在了数千年之久。但对这些内容钟那些模糊的描述,解读的结果也一直是千奇百怪的。可最近一段时间各宗教团体内部却纷纷宣布对末日预言的解读取得重大突破,而且解读的结果也开始趋近相同,那就是:人类末日在即,文明将要重生!
这些事情越传越甚,有些好事之徒也借机添油加醋,一些邪教更是借机散布种种耸人听闻的消息。不过,这种行为也让那些真正的末日征兆受到影响,不仅让政府感觉这些也是邪教搞的小动作,也让那些关注这一问题的网友们也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
最关键的是,1999年世界上也曾经出现过一阵类似的“末日论”高潮,但1999年平安度过后,“末日论”成为笑柄。因此,各国政府和主流媒体也顺理成章地将此次末日征兆当作第二次“末日轮”高潮,不予理睬,对夹杂在里面的邪教进行了打压。
1_12第一卷 末日 第十二章 撞击仪式
雨变小了,铅灰色的云层在迅速变淡变薄,天空开始放晴。凯瑟琳望着窗外的晴意,心长长出了一口气。
从那个天文台台长“闯宫”,到后来有些混乱的见面会场,特别是最后那位记者的提问,这一连串的麻烦事让凯瑟琳心情十分烦闷。她自己也觉得有些奇怪,其实这类事情基本上每天都会发生,可为何今天感觉是异常烦躁呢?现在看来,可能是这一场大雨给影响的。现在好了,雨过天晴,正好总统和首相下联合指令的时间也快到了。
按照原来的计划,联合指令是在宇航局指挥控制中心下达的。后来经过研究,觉得还是在总统府进行比较好,虽然现场感有些不足,但安排可以从容一些,免得到时候慌张。当时凯瑟琳觉得还是到指挥控制中心好一些,如今看来,特别是这场大雨之后,凯瑟琳觉得集体研究的事情还真是很正确的。
麦凯思和安和进行了一些内部会谈后,两人分别休息了片刻,便按预先安排,进入总统府的第三演讲厅。
第三演讲厅和刚才举办记者招待会的演讲厅基本上相似,只不过面积稍稍小了一些。工作人员在这里精心布置了一下,背景弄得很有航天中心的气氛,红红绿绿很吸引眼球。特别是那个大屏幕电视,传送的多画面图像让人目不暇给,使外行人看起来蛮专业的。
麦凯思和安和两人一前一后轻快地走到主席台前,向现场及电视摄像机挥手示意。这时,主席台后面的大屏幕上的诸多小画面停了,改换成M国航天中心指挥室的现场场景。
凯瑟琳在一旁宣布:“各位,人类历史上激动人心的一幕即将开启,天体的运行轨迹也将由人类支配。”
麦凯思的心情本来基本恢复得比较到位了,可是凯瑟琳这么一说,他的心又突然“咯噔”一下:假如人们注意到这句话,或者也想到这句话,那么自己将来实施“通古斯计划”时,岂不是一样会被世人看穿?
凯瑟琳说完这句话后,她立刻感觉很是后悔。其实对于这句开场白,自己曾经精心设计过,本想说为“M国科技为人类幸福所做的努力将永远继续,今天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共同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这句话本来天衣无缝,完全符合麦凯思总统的政策风格和思路,可是不知怎么了在现场竟然鬼使神差说出这么一句话。
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说出去的话也一样。在诸多镁光灯的闪耀下,麦凯思总统依旧笑容可掬,凯瑟琳也是仍旧满脸严肃。眼看电子计时器已经到了14时整,凯瑟琳便提高声音宣布:“时间已到,请麦凯思总统与安和首相下达联合指令1
联合指令下达很简单,就是在两个手模上揿一下,从某周意义上说纯属虚张声势。不过这手模设计的却很有科技色彩,噱头也很足。只见从两位首脑的台前缓缓升起一个雕塑样的东西,很抽象,但可以辨认出是一个高举双手的人类造型。待这个雕塑稳定后,从天花板上射出两道光柱,将那个雕塑的双手照得雪亮。
这一创意是凯瑟琳手下的创意,原来还曾设想为该塑像从空中徐徐下降,后来因场地条件有限,同时凯瑟琳觉得那样有些商业气息,才改为现在的方案。不过电视台对这一方案是非常看好,还特意提前拍了几组预备镜头,以便现场直播时增强视觉效果。
麦凯思和安和两人相视一笑,然后双双伸出右手,缓缓地按在那个塑像的“手”的部位。
霎时间,原来的光柱变成许多光点,在会场无序移动起来,仿佛如同漫天飞舞的雪花。现场的工作人员默契地鼓起掌来,主席台背后的大屏幕也不失时机地出现航天中心诸多人员的鼓掌画面。
掌声刚停,画面就立即播放了一个电脑三维动画:在苍茫深邃的宇宙中,一个飞行器开始向不远处的一颗星球缓慢移动过去。其意义很明显,那个飞行器就是“勇敢者”探测器,而那个星球,就是蒙斯特一号彗星了。
现场又爆发出来一阵掌声,好像是在庆祝“勇敢者”探测器开始向目标进发。其实受电磁波的传输速度限制,这一指令还得在一段时间内在能传送到探测器上,探测器接到指令后还得完成姿态调整等一系列工作,最后在15时左右时才能出现像画面上那样的景象。至于真正撞向彗星,那还得需要10个小时,也就是M国时间第二天的凌晨1时。
按惯例,两人要发表一下既兴演说的。可是一来两人在刚才的记者见面会上已经说过了,二来这种仪式在电视新闻中更多是要播放联合指令发布全过程,很少再狗尾续貂般地播放总统演讲。于是凯瑟琳也没有安排这项内容,两位首脑也乐得轻闲,挥手与现场人员执意一下,便离开了会常
按预先的活动日程安排,麦凯思总统接下来要接见几位新到任的驻M国大使,而安和首相则要与同行的几个财阀代表共同参加一个M国商务部门举办的商务洽谈会,就汽车贸易、大米出口等问题进行一些磋商。
两位首脑就这样暂时性的各奔东西了,这些活动也暂时与凯瑟琳没有什么关系了,她可以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处理那些日常事务了,也就意味着她自己可以正常下班了。
别看凯瑟琳是位政坛女强人,但她在家庭里面也是一位贤妻良母。凯瑟琳的丈夫是位教授,两人相识在大学,毕业后就组成了家庭,尽管两人的工作甚至爱好都不一样,但却和和睦睦地相处了近20年,可以说得上是一对模范夫妻。
天色渐渐晚下去,很快就到了下班时间。凯瑟琳给秘书交代些明天的工作安排,便离开办公室,下楼来到总统府地下停车场,驾车回家了。
凯瑟琳的家离总统府不远,五分钟后,凯瑟琳就到家了。丈夫内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