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
皇苋酥冈穑⒊闪酥泄糯允肥牡谝蝗耍恍业氖撬匆恢贝τ诹骼胧谋嘀小?br /> 名门贵族
蔡文姬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蔡文姬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蔡邕。
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俨然是文坛的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备、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蔡邕和曹操还成了挚友。
蔡邕是个大学问家,在编写历史典籍方面贡献很大,同时他也很懂得音乐。他会作曲,古琴曲《河间杂曲》和《蔡氏五弄》都是他创作的,他自己制作的柯亭笛和焦尾琴都是著名的乐器。其中焦尾琴列入我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其余的三架琴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公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
一次,蔡邕路过吴县,看见一个人架起大铁锅在江边烧火,火炉里火势很猛,柴火在烈焰中噼啪作响。蔡邕走到炉边,发现一块上好的梧桐木正在燃烧。他连忙把这块梧桐木抽了出来,将火熄灭。他仔细端详着烧焦的木头,连声说:“可惜!可惜!”弄得烧火的人一时摸不着头脑。蔡邕告诉烧火人,这块木头是制作琴的上好材料,烧了岂不可惜?烧火人说:“既然有用,就送给您吧!反正我拿它也只能当劈柴烧。”蔡邕欢天喜地的把木头拿回家,精心制作了一张古琴,他把木头烧焦的部分放在琴的尾部,所以将它取名为“焦尾琴”。
蔡文姬受到家庭的熏染,从小也很爱好音乐,并且具有非凡的音乐听觉能力。一天,蔡邕在家中闷坐弹琴,忽然啪的一声,一根琴弦断了。蔡文姬在房门外说:“父亲!是第二弦断了吧?”蔡邕一看,果然不错。他把第二弦接好,故意略去第四弦不弹,然后问蔡文姬:“又断了一根弦,你听是第几弦?”蔡文姬回答:“第四弦。”古琴共有七条弦,每条弦上都能发出数十个音,所以,能听出是第几弦断了实属非易,况且那时的蔡文姬只有七八岁。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是当时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
沦落匈奴
东汉末年,政府腐败,各路英雄纷纷起义,这促使以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迅速扩大。董卓进军洛阳,把持朝政,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董卓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后来董卓被杀,蔡邕也免不了一死。
羌胡番兵趁汉朝局面一片混乱,伺机掠掳中原一带,在“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的状况下,蔡文姬与许多妇女被掳,并被一齐带到南匈奴。这年她23岁,这一去就是12年。
女音乐家:蔡文姬(2)
到达胡地,匈奴左贤王看上了蔡文姬,并封她为王妃。她为左贤王生下了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
在这12年中,曹操也已经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曹操当上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蔡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作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到胡地去赎蔡文姬回来,这年蔡文姬35岁。
一旦要结束这种生活,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还与她的两个亲生儿子生生离散,蔡文姬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12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使蔡文姬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三嫁董祀
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又嫁给了田校尉董祀,就在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又因为思念儿子,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蔡文姬顾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当时曹操正在大宴宾客,公卿大夫、各路驿使坐满一堂,曹操听说蔡文姬求见,对在座的人说:“蔡伯喈之女在外,诸君皆风闻她的才名,今为诸君见之!”
蔡文姬走上堂来,跪下来,语意哀酸地讲清来由,在座宾客都交相诧叹不已,曹操说道:“事情确实值得同情,但文状已去,为之奈何?”蔡文姬中肯地回答说:“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一命乎?”说罢又是叩头。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恩爱有加,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定居于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前去探视。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这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品读:战乱遗恨
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即指《胡笳十八拍》),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所谓“激烈人怀抱”,是说在读者心中激起强烈共鸣,顿生悲凉之感。为什么《胡笳十八拍》会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力量呢?总结上文所论,一言以蔽之曰:是由于此诗通过富于特色的艺术表现,成功地创造出了主人公蔡文姬这一悲剧性的艺术形象。
蔡文姬一生命运多难,她悲剧的命运也正像汉末国运一样,她的身世正是汉末社会的缩影。当时的社会处于军阀混战的大背景下,蔡文姬作为一个上流贵族少妇都不能幸免,可想当时战争的残酷。据记载,汉初统计人口时大约二千万(不计女人),到三国归晋时,也只有四五百万,冷兵器时代不分兵民的杀戮是非常残酷,对生命的伤害一点也不比现代战争少。
蔡文姬的诗是惟一的,《悲愤诗》和《胡茄十八拍》都有极高的思想性。既有女性的细腻,又有男性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蔡文姬的诗质朴、沉雄,具有母性的包容,因此也更有震憾力,生命力更加顽强。
生活的经历已经把所有生命之外的东西净化了,留下的只有最真的东西。蔡文姬的词赋让人感觉不是一个女人写的,更像一个男人的手笔。没有一个人能像蔡文姬这样处于战争一线关注社会,思索人生。
()免费TXT小说下载
“文明”女性:冯太后(1)
青台歌
冯太后
青台雀。青台雀。缘山采花额颈着。
冯太后又叫“文明太后”,这是冯太后的谥号,谥号是后人给她的称呼,也可看出是后人对冯太后的一种综合评价,然而后人为何会给冯太后“文明”的谥号呢?
手铸金人
冯太后是汉族人,姓冯,北魏第四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浚的妻子。文成帝拓跋浚13岁继位,冯太后14岁的时候被选为贵人,18岁的时候被立为皇后。
当时选皇后有一套程序,先要从皇帝的几位夫人当中选定一位,作为皇后候选人,这位候选人取得候选资格后,要参加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叫做“手铸金人”。如果成功,那么她就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如果“手铸金人”失败,那么她便被淘汰,然后要另外再选一位夫人来试,所以“不成则不得立”,这位最初作为贵人的冯太后,“手铸金人”一次成功,成为皇后。
公元465年,文成帝拓跋浚去世。根据北魏鲜卑人的习惯,帝王或一些地位很高的那些部族头领去世以后,要有“累犬护驾”,“犬”就是狗,意思是用许多狗来护驾。其实不是真正的狗,是把皇帝生前用过的、接触最多的东西,比如他穿过的衣服、他经常坐的椅子、他睡的榻等当众烧掉,说是烧掉以后这些东西就会变成一种神犬,护送皇帝的灵魂回到鲜卑族的发祥地——赤山,和他的祖宗团聚。在这个“累犬护驾”大典上,当时百官、太监和宫女一起痛哭,冯皇后忽然就扑火自焚,要追随先皇而去,结果被人救了过来。人们赞叹:这位皇后真是了不起!
两度控权
皇帝拓跋浚死后,朝廷的大权掌握在车骑大将军乙浑手中。乙浑是鲜卑族人,非常有头脑,他趁这个时候伪造皇帝的圣旨,杀害了许多反对自己的文武大臣,甚至把当年冒死拥戴文成帝拓跋浚的平原王陆丽都给杀了,并且在43天当中,他假传圣旨,给自己连升三级,升到大司马,统管36部。
这个时候,朝廷内外是一片惊恐,传说乙浑准备改朝换代。眼看着丈夫的基业将毁于一旦,情况万分危急,当时27岁的冯太后马上找来心腹大臣,在后宫秘密制定了夺回权力、杀掉乙浑党羽的计划。这件事情她计划得非常周密,采取的措施非常有力,干得非常漂亮,一夜之间,乙浑及其党羽全部被杀死,随后冯太后就宣布垂帘听政。
冯太后28岁那年,爱上了一个叫李弈的大臣。李弈长得非常漂亮,非常有才干,干事利索。他们俩志趣相投,沉浸在爱情的海洋,为了爱情冯太后放弃了权力,于是在公元469年,冯太后就把政权交还给了16岁的献文帝拓跋弘,她自己退居幕后抚养太子拓跋宏。
公元470年,献文帝拓跋弘突然把李弈、李弈的两个哥哥,还有李弈的那些连襟姻亲在朝为官的十几家所有男人全部杀光,原因是太后内宠李弈。于是,冯太后和献文帝之间出现了很大矛盾。
冯太后在经历了震惊、气愤和痛苦后,思绪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把献文帝废掉。同时,献文帝18岁的时候,忽然提出来,说不想当皇帝了,于是向朝廷写了“辞职报告”,说他笃信佛教,对尘世间的事情没有兴趣,就想一心一意地读经。群臣都反对,群臣发现献文帝的态度很坚决,确实是不想当皇帝,但是谁当皇帝呢?献文帝说他想禅位给皇叔。大臣们又都反对,按朝规他应禅位给儿子,哪有往上禅的?献文帝的理由是,当时太子拓跋宏才5岁,还不能够驾驭国家,因此要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
献文帝为何要把皇位禅位给自己叔叔呢?后人推测,最大的原因是他受制于冯太后,做不了主,还不如退位。因为太后虽然还政于献文帝了,实际上还是她专政,所以献文帝想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给一位皇叔,由他来制约太后。太后当然明白这里的缘由,她不会让他遂愿,最后,大臣们按照太后的意思,让献文帝禅位给了太子,这样冯太后又开始掌权。
“文明”女性:冯太后(2)
冯太后再次临朝称制,刚开始的时候,她很不喜欢刚刚10岁的孙子孝文帝,尽管孝文帝是她亲自教育带大的。她跟孝文帝的关系搞得不好,其原因是太后觉得这个小皇帝太聪明了,怕他将来长大了会不利于冯家,所以就想废掉他,立拓跋宏的弟弟、比他稍微小一点的咸阳王拓跋禧为皇帝。结果群臣反对,没有废掉。
这时的冯太后也知道自己老了,自己掌握大权的时间毕竟不多,还是培养一名聪明过人、才华盖世、治国有方的皇帝。于是,她和拓跋宏的感情又好起来。冯太后在教育孝文帝拓跋宏的过程当中,亲自编写教材三百多章,叫《劝诫歌》,还写了《皇诰》18篇,以皇帝诏书的名义教育孝文帝施政方面的纲领。
拓跋宏孝文帝18岁时,正式接过太后的权力,他对冯太后非常孝顺和谨慎,不管大小事,都请示太后,都听太后决断。
文明太后
中国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有不少,光是东汉末年就有4位之多。但是除了当上皇帝的武则天以外,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而言,没有人能超过北魏的冯太后。冯太后有千古第一后之称。人们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