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中短篇科幻小说1000篇 (第五辑)
牵还不宋逄斓氖奔淅淳颐钦飧鲂行恰4我惶欤谟⒐丝吹剿郧埃丫涑稍铝恋娜种荒敲创罅耍娜诨怀晌侍狻K矫乐薜奶炜丈鲜保阃铝烈谎罅恕H嗣强此氖焙颍霾豢劬Γ腋械匠闳龋桓械接幸还扇确缦矗枪扇绕骄墼蕉啵愿蟮牧α看刀拧?br /> 在弗吉尼亚和在巴西,还有北到圣劳伦斯河谷,新星透过迅速飞驰的雷雨云,闪烁不定的紫色电光和空前巨大的冰雹,时不时地闪烁着。在马尼托巴,积雪在消融,洪水以毁灭之势,涌进城市。在地球的所有的高山上,那天晚上冰雪都开始融化。从丘陵高地流下来的水挟着稠厚的泥浆,湍急地汹涌奔腾着,在上游打着旋涡,吞噬了树木和人畜。江河在鬼怪般的星光的照耀下,连续上涨。最后,河水泛滥,淹没了两岸,追赶着河谷里的奔逃的人群。
在人类的记忆中,阿根廷海岸和南太平洋上,浪潮从来没有这样高过。在许多地方,风暴把潮水驱入内地20哩,淹没了整个城市。一夜之中温度急剧上升,因此太阳的来临只象一个影子的出现。发生了地震,而且开始逐级增强,遍及南北的美洲全境。
从北极圈开始直到合恩角,山坡崩陷,岩石开裂,房屋和墙垣倒塌。科托帕克希火山的整个一面,在一次级数极大的强烈地震中倒下,纷乱的熔岩直冲云霄,洒落远方,汇成热流,滚滚不息,在一天之中便已奔流入海。
下山的月亮,紧跟在这颗星的后面,掠过太平洋,好象舞动着长袍的边缘似地,一路携带着雷暴雨。高涨的浪涛,喷吐着白沫,翻滚急驰着,超过了一个岛子,又是一个岛子,把岛上的居民全部扫荡干净。最后,那滚滚浪涛,在耀眼欲盲的炫光下,带着熔炉般的气息,飞快地威胁性地来到了亚洲。那浪涛宛如一堵高达50英尺的水墙,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发出饥饿的咆哮声。它横渡中国大平原,进入内地。在这段期间内,新星比太阳施展威力时还要热,还要大,还要有劲。它以残酷无情的光焰,显示给这个辽阔和富庶的国家。
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连同它们的宝塔、树林和道路上,成百万成千万不眠的人们心怀绝望的恐怖,呆望着白炽的天空。从他们后面却传来了洪水的奔流声。他们不知道向哪儿逃。因为太热,他们的四肢感到沉重,呼吸急促而困难,洪水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淹没了一切,把人们也埋葬在里面了。
中国被照得一片明亮;但在日本、爪哇和东亚所有岛屿的上空,这颗巨星是个暗红的火球,蒸汽、烟雾和火山灰弥漫,这是火山因为欢迎它的来临而喷发出来的。上有熔岩、热气和灰烬,下有沸腾的洪水,整个地球由于地震而撼、摇摆,轰隆作响。
在西藏和喜马拉雅山上,无从考察积存年代的积雪在迅速融化。一千万条急流汇合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水道,向缅甸平原和印度平原倾泻。
印度丛林中,纠结的树顶上有千处起火。在湍急的流水的冲击下,无数微弱的生命还在围绕着树枝树干作最后的挣扎;血红的火舌在水里反射着。还有大群男女因为没有人领导,而混乱不堪,他们从宽阔的河道逃向人们最后的一个寄希望的处所——大海。
星变得更大了,变大的速度使人感到惧怕。星越来越炽热,越来越明亮。赤道的海洋上的磷光已经完全失色,漆黑的浪涛中冒出一团团旋转的气流,仿佛魔鬼在盘旋。黑浪不断地冲击,里面夹杂着斑斑点点被风暴簸弄的船只。
之后,出现了奇迹:正在欧洲等待观看新星升起的那些人以为地球停止了旋转。那些人,大多是从倒塌的房屋中逃出来的,从塌下的山坡中脱险的,在洪水中幸存下来的。他们在千万处高高低低的露天地方聚集在一起等待着新星的升起。一个钟头又一个钟头,人们怀着恐惧不安的心情盼望着。但是新星没有升起来。人们重新看到原来的那些星座。
在英国,虽然地还不时在震动,天空是热烘烘的,但清楚明朗;在赤道上,天狼星,五车二星,毕宿五星透过一层面纱似的蒸汽出现了。大约比往日迟了十小时以后,这颗新星终于又升起来了。太阳贴近着它,在新星白色的中央部分有一个黑的圆圈。
在亚洲,当这颗星挂在印度上空时,亮光骤然被遮住。那天晚上,从印度河口到恒河口,在整个印度平原洪水成灾。大群大群的人逃到高出大水的庙宇、宫殿、丘陵和高山上。连每个高塔的尖顶上也纠集着人群,他们因为经不起酷热的折磨和恐惧的袭击,一个一个地陆续掉入湍急的水中。整个国土好象在哀泣,成了令人绝望的“熔炉”。但是,在它的上空忽然掠过一个阴影,飘来了一堆乌云,吹过了一阵凉风,世界变凉快了。人们仰望着那颗星,几乎被星光照瞎了眼睛,只见一个黑乎乎的圆盘过来遮住了星光。原来那是暗沉沉的月亮,它来到新星和地球之间。太阳从东方敏捷地跳了出来。然后,新星、太阳和月亮一起迅急地掠过天空。
欧洲的观察者们看到星和太阳互相靠近,朝前行驶了一段空间之后,速度减慢下来了,最后,星和太阳在天顶并合成一团熊熊的火焰。
虽然人们已被饥饿、疲倦、酷热和绝望搞得呆头呆脑,但还是有人能够看出这些迹象的意义。星和地球曾经相离极近,互相影响,但那颗星已经经过地球而远去。它在越来越快地退去。
接着,云聚拢来,遮住了天空,在整个世界雷电交加。空前的暴雨倾泻到地球各个角落。火山在云幕下红光闪闪,散落着一阵阵泥浆。大水冲走整块陆地,留下淤泥充塞的废墟。大地好似被暴风雨摧毁的海岸,上面堆满了曾经漂浮在水里的各种东西和人畜尸体。过了好几天,大水才从陆地上退去,一路带走了泥土、树木和房屋,堆积起土垛,挖掘出深沟。这是新星离去,酷热消散后的一些不太平的日子。这情况延续了不少天,许多星期,好几个月,地球上还在不断地发生地震。
但是那颗星终究是过去了。人们从饥饿中挣扎起来,爬回到已成为废墟的城市,挖掘出被埋的粮仓,找到浸没在水里的田地,海上的几条幸存的船只,寻找到熟悉的港口,辨认出标志和浅滩,小心翼翼地探着它们的航路。
人们经过大风大浪以后,发现气候比以前热了,南北极有不少冰雪都融化了,太阳看上去比以前大了,月亮却显得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大,而且过了40天后才重新出现一次新月。……
火星上的天文学家们,虽然是和人类极不相同的生物,但是,当然对这些事情深感兴趣。
一位天文学家写道:“地球所受到的损失是微乎其微的,一切熟悉的大陆标志和海洋生物依然完好。唯一的变化,好象是环绕两极的白色区域缩小了。”
由此看来,如果从几百万英里之外观看人类的不寻常的灾祸,那会显得多么的渺小。
《龙虾》作者:'英' 查理斯·斯特罗斯
闻春国 译
英国作家查理斯·斯特罗斯早在1987年就开始发表他的作品,但真正让他赢得二十一世纪科幻代表作家美誉的还是最近几年。过去几年中,他创作了一系列曲折多变、富有独创性的小说,颇受读者青睐,如《冷战》、《熊市陷阱》、《去掉减速剂中的氯》、《干杯:一份罪犯报告》、《龙虾》、《游吟诗人》和《旅行家》。这些作品相继发表在《交叉地带》、《量子科幻》、《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探索》、《神奇的等离子》和《新世界》等杂志上之后,他在小说界一下子声名大振。
查理斯·斯特罗斯还是《电脑购买者》月刊的常年专栏作家。此外,他在网络上发表过一部长篇小说《侥幸的猴子》。目前,他正在《量子科幻》杂志上连载一部长篇小说《暴行档案》。这之后,他还将出版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愚人节》以及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干杯》。在本年选的第十八辑中有他的两篇小说。目前,他居住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
在本篇小说中,查理斯·斯特罗斯集中描述一批行色匆匆的人们。他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梦幻般的节奏快捷、充满数据信息的近未来社会。在这个世界里,信息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与之相比,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只不过像一条自行车道,这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将遨游其中的水域,水温正在逐渐变热,热得足以烹煮龙虾——不管是虚拟的还是现实的。
曼弗雷德又走在街上,他要寻找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使他们摆脱贫困。
那是一个炎炎夏日,星期二,他站在中心车站前面的广场,眼睛睁得圆圆的。炽热的阳光炙烤着运河,摩托车风驰电掣,神风骑手呼啸而过,游人如织,到处是喋喋不休的喧嚣声。广场散发着污泥浊水和炙热金属的气味,催化器排放着一股股浓烟,电车的铃声丁丁当当渐渐远去,一群飞鸟在头顶盘旋飞翔。曼弗雷德抬头望去,猛然一伸手,抓住了一只鸽子,将它的尾巴剪短,然后投向他的网点,告知人们自己已经到达了。曼弗雷德意识到,这里的带宽正合适,令人满意的不仅仅是带宽,这里的整个景色都相当不错。阿姆斯特丹让他感到自己来得正当其时,尽管他是第一次从斯希普霍尔乘火车来到这里,但他已经感染了另一时区和另一座城市的积极的乐观情绪。如果保持那种精神状态,就会有人大发横财。
不知道发财的将会是谁?
曼弗雷德坐在喜力啤酒博物馆停车场外面的一张凳子上,看着公共汽车一辆接一辆从身边驶过。他一连喝了三瓶一升装让人酸得直撅嘴的啤酒。在他的平视显示屏一角,那些信道发出一连串毫无意义的数字信号,将经过压缩、过滤的新闻报道信息一股脑儿地向他发来。各个信道在风景前一阵狂舞,争先恐后地吸引他的注意。在远处一角,有几个年轻的无赖站在破旧的摩托车旁有说有笑,可能是本地的流浪汉,更可能是被荷兰阿姆斯特丹那种像脉冲星一样照耀整个欧洲的白南主义精神所深深吸引来的一群欧洲人渣。运河中有一只游船悠然驶过,头顶上巨型风车的翼板在道路上留下一条条长长的凉荫。风车是一种提水的机械,它可以将水力转移到干旱的陆地:以空间换能源,这是十六世纪的能源利用方式。曼弗雷德正等待一个聚会邀请,他要在那里会见一个人,可以和他谈论二十一世纪的空间换能源的问题,借此忘掉自己的麻烦事。
曼弗雷德没理会他的瞬时信息检索盒。他喝着啤酒,看着鸽子,享受着这些低带宽的刺激。这时,一个女人朝他走来,叫着他的名字。“您是曼弗雷德·马克兹先生吗?”
他抬头望去。信使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神威骑手,全身都是由电导性蓝色合成弹力纤维和黄蜂色的碳酸盐通过聚合技术生成的匀称肌肉,外面还披着一件带风帽的大氅,配有防碰撞发光二极管指示灯和气密性封装气袋。信使取出一只盒子交给他。曼弗雷德迟疑了片刻,对这位信使与自己的前未婚妻帕姆①长得如此相像感到十分惊讶。
“我就是马克兹。”曼弗雷德答道,随后在她的条形码读出器下挥了挥左手背,“哪儿来的信?”
“联邦快递。”不是帕姆的声音。信使将盒子扔到他的膝上,然后,跨过矮墙,骑上她的摩托,拿起那只已经在叽叽叫的电话,排气管蓝炯一喷,消失了。
曼弗雷德将手中的盒子翻转过来:是一部一次性使用的超市电话,现金支付:价格便宜、别人难以跟踪,而且效果好。这种超市电话甚至还可以用作会议电话,因此成了各地暗探和骗子的首选工具。
这时,那只盒子响了起来。曼弗雷德撕开盒盖,拔出电话,颇有几分不悦。“你是谁?”
电话另一端传来的声音带有浓重的俄罗斯口音,似乎在拙劣地模仿着近十年来一些廉价网络在线翻译。“曼弗雷德,很高兴见到你,希望我们的界面相联,交个朋友。不?提供大大好处。”
“你是谁?”曼弗雷德疑惑地又问了一句。
“一个原先叫KGB点RU②的组织。”
“我想,你的翻译程序大概出毛病了。”他小心翼翼地将电话贴近自己的耳旁,好像它是用一种极薄的气凝胶做成的。电话另一端说话有气无力,不过,神志还算正常。
【① 帕梅拉的昵称。】
【② KGB.RU:KGB,即克格勃;RU,俄罗斯的缩写。】
“Nyet——没有,抱歉因为我们没有使用商务翻译软件。翻译程序意识形态方面可疑非常非常,受资本主义思想腐蚀,先付款后?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