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三国
司马徽站了起来,慢慢走到屋口,两手背后,双目盯向远方的天空。一阵山风迎面而来,吹起司马徽那雪白的发须,迎风飘荡。那混浊的老眼,忽然闪过一丝伤感,表情带起丝丝迷惘,司马徽轻声道:“汉室气数已尽,你还是不要逆天而行,要不然你将难得善终啊。”
刘备十分激动的站了起来道:“先生何出此言?”
司马徽淡淡道:“天象如此,所测如此。”
刘备大叫道:“不是真的,一定是先生弄错了。”
司马徽低头不语。
刘备两手抱头,拼命道:“司马先生,你在测一次,这不会是真的。”
司马徽摇头道:“心诚则灵,一次就够了。”
刘备痛苦的倒退,手指头司马徽激动道:“这不是真的,不是真的。”
司马徽淡然道:“信不信由你了。”随后走出草堂。
刘备忽然冲了上来,跪在地上,两手捉住司马徽手臂,大哭道:“先生啊,高祖自斩白蛇而起,前后经历数百年,怎么能眼睁睁看着江山在我们手里败亡啊。先生你教教刘备吧,只要能挽回汉室,重振朝纲,哪怕让刘备马上死去,也心甘情愿啊。”
司马徽白眉雪发,衣服飘飘,仙风道骨,就像传说中的散仙一般,刘备拼命的企求。
司马徽已回复刚才的神情,他制止刘备行为,摇摇头道:“难啊,实在难啊。”
刘备见司马徽直摇头,不由跪在地上放声大哭。
司马徽无奈的叹口气,转过身来,拉起刘备,安慰道:“天道轮回,六欲重生,纵观古今从未有过长盛皇朝。如果你能放下这个执着的心,乱世之中,你可如鱼得水,左右缝源,它日也是大富大贵。但你若你仍为那进水的船之拼命舀水,你早晚也必葬身海底。永世不可翻身。
刘备表情十分坚决道:“不,就算粉身碎骨,备亦不会放弃。”
司马徽长叹一声,大声道:“罢了罢了,你去面见刘表,他必然会让你带兵入川,你回来之时,在南阳有一名为诸葛亮,道号卧龙,此人有经天之材,同样与你有着匡扶汉室的死心,你去找他吧。成于不成,看你们的造化了。”
刘备哭谢着长跪不起。
司马徽拂袖飘然离去。
刘备呆呆了一会,整理了一下心情,下山去村民那里问清路途,便去江陵。
半旬之后,刘备终于进了江陵。
很快,刘备就面见刘表,并且把自己在路上被伏,并且如何靠关羽保护才得走脱的事情说了出来,只不过并没有说出是蔡瑁所为。
刘表大怒,心中隐隐有些感觉,但是捕捉不到其中的关键。他下令让蔡瑁严查之事,但这事就是蔡瑁下手干的,他当然查不出什么东西,所以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经过此事,刘表召起手下文武将商议。
本来还有些犹豫的刘表,十分果断让刘备带三万士兵,准备入川。
众臣虽然反对,但刘表厉声道:“刘备遇刺,明显是有人不想他带兵出征,怎么,难道是你们其中一人所为,好让自己有机会建功立业?”
众人无语以对。
刘备出征,成为定局。
就在刘备踌躇满志,欲大展拳脚之时,官渡之战,终于迎来重大转机。
曹操处境越来越困难,一方面军粮日益短缺,荀彧想尽办法,粮草也坚持不了多久。另一方袁绍加强对后方的保护,多次让曹军机动部队搔扰未成,反损失不少。就在曹操进退两难之时,曹操以前的同窗好友许攸前来相投,并且带一个重大的消息,袁绍为了方便前线补给,特意让大将淳于琼领兵十万,屯积在离大营北侧约40里的故市与乌巢。
许攸以为袁绍不听忠言,用人有误,淳于琼眼高于顶,不堪重任,只知每日醉酒,脾气又十分暴躁,常无故鞭打士兵,造成军心焕散,士气低下。加上他只是孔武之力,不懂攻守之法,让守备变的十分松懈。在这点,是个极佳的突破口,许攸建议曹操派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断了袁绍补给,那么到时候70万大军,便不攻自破,从而赢的最后的胜利。
就为此事,曹操手下谋士激烈反对,大都数人以为许攸新投,用意不明,假如其中有诈,冒然派兵出袭,不但出动的部队会全军覆没,而且就连官渡亦无力保护,进而引之全线溃败。
但曹操独具慧眼,力排众议,捉住这个稍纵即逝、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并且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带领不多的士兵把守官渡营垒。自己则亲率五千步骑兵,冒充用袁军蒋奇旗号,衔枚缚马口,每人带一束柴草,利用夜暗不明,抄小路偷袭乌巢。然后又让曹仁、李典带领五千人马,一旦袁绍派援军上乌巢,围点打援。
由于许攸在袁绍手里得不到重用,早有投靠曹操之心,所以情报做的十分详细,乌巢哪条路线最为安全,有哪些人马把守,他都记的一清二楚,这大大方便曹操夜行军的速度。
果然如许攸所言,袁军在乌巢的守备十分松散,巡逻口号,数日来都没有变更,哨楼、巡逻队,个个无精打采,有的甚至玩忽职守,偷懒睡觉。
这种种情况,让曹操很轻易就偷进乌巢。
乌巢大寨里,灯火通明,粮食堆积如山,黑压压一片,就如一座座小山一样。
曹操让士兵去骗大寨开门。
那守寨的士兵只随问便了几句,便寨门大开。
曹操沉住气,便没有马上让士兵冲进去,而是十分冷静的让士兵走进去。
到达之后,曹操一声令下,所有士兵分散开来,开始围攻放火。
一开始,袁绍军并没怎么注意,但是四面开始处处起火,粮草开始焚烧,加上西风吹起,风借火势,火借风力,很快,大寨里就红了一大片。
终于有人惊醒过来,大叫:着火了。
曹操趁机也让士兵们大喊:“敌军杀来了啊。”
顿时,乌巢大寨里乱成一团。
守将淳于琼早已喝的烂醉如泥,根本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他的三个兄弟淳于安、淳于普、淳于导,一个指挥灭火,两个带着人马寻找敌军,只是夜里难已分辨,加上曹操又穿袁军的衣服,一时候不知如何下手,乌巢更大混乱。
曹操让士兵大声呐喊,混乱敌军,没过多久,整个乌巢就化为火海,火光熊熊,粮草辎重都着了火,燃烧红了黑夜,大烟四处弥漫。袁绍早已乱成一围,大多数士兵十分茫然,不知道敌军到底在哪,十有八九,都跑去救火。曹操带领几千士兵,更是毫无顾忌的在乌巢大帐里横冲直撞。
寨里叫喝声、吆喝声、马嘶声、兵器交接声、士兵惨叫声,混成一团。
很快,快马把消息传了过来,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做出一个致命错误的判断,只派一部兵力救援乌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军营垒,企图先端了曹操老窝,再回援乌巢。
哪里知道,曹营在曹洪与荀攸的防守之下,十分坚固,一时攻打不下。
当曹军趁大部分士兵救火之际,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迫近,乌巢袁军兴奋还未平静,便又传出援军被曹军伏击,根本无法支援上来时,袁军士气直跌而下。曹操此时鼓励士兵死战,而自己先生士卒,冲锋在最前面,士兵大大受到激励,个个死战。
袁军见粮草毁之一炬,军心涣散,个个无心恋战,败势已定。
曹操越机冲杀,大破袁军,杀淳于琼于帐内,并烧毁其全部粮草。
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袁军前线,攻打官渡的张郃、蒋奇久战不利,闻乌巢已失,想火速退回,却发现郭图等人为已私仇,竟然扬言自己与曹军早有勾结,不让自己进寨,无论他如何苦求,就是不放。此时后面曹军追杀上来,张郃一怒之下,投降曹军。
袁军军心已散,内部矛盾爆发,70万大军如盘散沙,再也形不成一点战斗力。
曹军兵渡黄河,乘胜出击,大败袁军。
最后袁绍仓惶带八百骑退回河北。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黄河以北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袁绍的败亡,曹操真正奠定北方霸主的地位,对于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曹操在政治上抑制豪强,“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自己处于有利的政治地位;全方面调动各地诸侯;而战略中,曹操根据敌强己弱的具体情况,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放弃广阔的黄河防线,而是聚中官渡一带。在防御作战中,能从被动中力争主动,善于捕捉战机,果断施行。紧紧抓住奇袭乌巢这一关键环节,终于取得胜利。
反观袁绍,纵容豪强,兼并土地,任意搜刮。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曹操官渡的胜出,北方正真的统一已经不远。
当张浪得到这个消息之时,结果已在意料之中,但没来的也感觉一丝丝不安。
曹操已向统一北方走出最为坚实的一步,只怕不用几年,便强大无比。而自己呢?构造守江守淮,长江防线的计划,还遥遥无期。数年之内,如果未有突破性进展,只怕曹操南下,自己纵有长江天险,只怕也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张浪心里忽然有了一种紧迫感,这是来到这个世界上,头一次有这样的压迫感。
自己不想输给曹操,不想输给任何一个人。
张浪心中拽着拳头,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加快步伐,跟上曹操的脚步。
下一个目标,应该是刘表了吧?张浪想道。不过只是一转眼,他的脸上又爬满愁云,自己十万大军出征南海,赵云显然还不是一下子就能上升到适应这个角色,步步稳中取胜,如果这样下去,平定南海之乱,估计也要三五年。还有七八万都驻守在边关紧要地带,除了少数的机动部队外,还有二万水师给周瑜拉去从新训练。真正能抽出的人马,实在不多。既然自己暂没有实力打击刘表,那只能从刘备那里做文章了,不知道他是否能如愿的入川呢?
第七章 中原篇 第三十五章
张浪知道乌巢一战之后,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接下来的连锁反应,必然是眼花缭乱,张鲁得知曹操以少胜多,令袁绍大败而归,他便马上放弃攻打长安打算,兵分两路,一路退守子午谷,一路兵退回汉中,准备开始支援葭萌关,以拒川中之兵。
而本来蠢蠢欲动的马腾、韩遂一边懊恼错失良机,一边退回西凉之兵,开始稳固天水,再等待机会,进攻陈仓。另一方面,老道的马腾表面上却假装积聚响应曹操,准备派其子马超并其部将庞德领兵出征河东,意图牵制高干,从西北侧打开入侵冀州的大门。
刘表则连催刘备,要他早日行动,准备趁张鲁众兵屯积葭萌关之时,引兵从水道直至巴西,在从南江打开突破口,与刘璋瓜分汉中之地。
而张浪也让张辽放弃济北防线,退回泰山,牢牢把握住战略要冲之地。
而曹操则趁机北上,穷追猛打。
袁绍被迫怆惶跑回黎阳。
然而弱死的骆驼比马大,河北四州毕竟地大物博。曹操虽胜,却也不可能一时攻下,完胜袁绍。重要据点黎阳,守将蒋义渠领军数万把守,得知袁绍退往,马上出寨相迎。随后数天,蒋义渠又招谕离散之众,众人得知袁绍善在,纷纷奔走黎阳,军势重振。随后袁绍退回冀州。袁绍在冀州数次想从整兵马,无奈手下谋事极力反对,袁绍又见刚刚大败,士气低下,不由忧郁成疾,卧病不起,不理政事。
而时时,曹操仍不罢休,大军急急逼进黎阳。
恰在此时,袁绍三个儿子:长儿袁谭领五万士兵,自青州而来相助;次子袁熙从幽州带六万人马而来;外甥高干亦领兵五万,从并州而来。袁绍得知这个消息,精神大振,马上从整旗鼓,至仓亭下寨。
曹操得知袁绍数子前来相助,未有一点担心,马上提兵前往仓亭下寨。
次日,两军对阵,各成阵势,袁绍领三子一甥出战,而曹操也领众将整整齐齐。
袁绍最小儿子袁尚,年暂幼儿,一直得袁绍喜爱,近日其母又对其暗示机语,想立其为嗣子。袁绍为想在其父面前逞能,未得命令,便舞起双刀,领三千兵部出战。
曹操部将史涣得知其是袁绍儿子,大喜,暗思建功立业时机到了,亦未得到曹操许肯,带领本部出战。
结果被袁尚一箭射死史涣,袁绍见胜了头阵,便挥军冲杀。
两方大杀一声,只到天至午时,才各自鸣金收兵。
事后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