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三国
两方大杀一声,只到天至午时,才各自鸣金收兵。
事后,曹操与众将商讨破袁之计,谋士荀攸献上十面埋伏之计,劝道:“来日我军退回河上,伏兵十队,引诱袁军退上,而我敌无后退之路,必然死战,到时可胜袁绍。”
此计正中曹操下怀,左右各分五队,中军许禇为先军。第二天,十队埋伏完毕之后,到了半夜,曹操令中军许禇与自己前进,佯装夺寨,袁军五寨人马齐出,一同追击。许禇回头便走,袁军不停追赶,喊声不绝。至天快明,袁军追到河上,曹军无数可退,曹操大声激励道:“前无去路,后有追兵,何不一决死战?”
众兵积极响应,回身奋力死战。
许禇左冲右突,连斩十几将。袁军大乱。袁绍心寒,正想退兵而回,后面曹军赶到,一声鼓响,左夏候渊、右蒋奇带兵杀出。袁绍聚三子一甥,拼死血路冲出。未行十里,左乐进,右于禁杀出,杀的袁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又行不到数里,左李典,右曹仁冲出,截杀一阵,袁绍父子心惊胆颤,奔入旧寨,令三军造饭,方欲进食,左张郃,右韩浩冲杀大寨。袁绍怆慌上马,跑往仓亭,人马困乏,正待休息,后面曹操大军赶来,袁绍舍命而走,正行间,曹洪、夏侯惇挡住出去。袁绍大呼道:“若在不决一死战,今日我父子皆为被擒。”
袁绍父子同心协力,左冲右突,终于杀出重围,袁熙、高干皆被箭伤,军马死伤殆尽。袁绍抱着三子痛哭一场,不觉昏了过去。众人急救,袁绍醒来之时,怒火攻心,吐血不止,叹声道:“我自起兵数十年来,从未有过今日这样的惨败,狼狈不堪,此乃天要亡我。你们今日起,各回本州,誓要与曹贼一决雌雄。”随后袁绍叫辛评、郭图与袁谭火速赶回青州整顿,防止曹操入犯。又令袁熙回幽州,高干回并州,各自收拾人马以备用。袁绍则带袁尚回冀州养病。令袁尚与审配、逢纪暂管军事。
却说曹操自河上大胜,令人去冀州探听虚实。细作回报,袁绍卧病在床,袁熙、袁谭、高干各回本州。众人劝曹操急攻,曹操笑道:“此势已定,冀州粮食极广,城防厚实,审配又有机谋,实不可急攻。风闻袁绍身得重病,又有立幼子袁尚之意,如此一来,相信不用多久,河北必然内乱重重,到时才是绝顶良机。再言禾稼在田,恐荒废民业,待秋成之后,取之不明。”众将以为然,皆与曹操退回许昌。只留曹洪屯兵河上,虚张生势。
曹军退后不久,袁绍他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外加甥子高干,便各起异心,未等袁绍去世,暗里开始争权夺位,袁谭揽辛评、郭图相助,占青州北部;袁尚年幼,得审配、逢纪扶佐霸占冀州;另高干于并州,袁熙守退幽州。刚好四子各守一州,袁谭与袁尚里暗里开始为嗣子之位,反目成仇。至此,河北袁氏一族四分五裂,再无向心之力,成为一群乌合之众。被足智多谋的曹操一一攻破,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此时刘备带兵在回新野的路上,碰到走散的关羽。两人自是高兴万分。关羽见刘备安然无事,自是所有的担心不翼而飞,当刘备说到刘表已经愿意拔三万人马,助其入川之时,关羽明显看到刘备脸上的兴奋之色。
两人急忙赶回新野整理,此间刘备想起司马徽的话,特意路过南阳,只是可惜诸葛亮云游而去。刘备问其侍童,侍童言诸葛亮数天之后,便可回来,刘备便决定在南阳等候数天。
这一天,刘备正和霍峻解释为什么在南阳停留的原因,有人来报诸葛亮已在昨夜回来,刘备大喜,马上让关羽、张飞备起厚礼,对霍峻笑道:“吾要等的人昨日已经回来,不知霍将军可有意与备一同前起拜访?”
霍峻不屑道:“山野村人,有何本事,要去刘大人自己去便是。末将还要巡查军情。”
刘备也不以为意,招手边上的关羽与张飞,一起同门,还对霍峻道:“那军队的事情就有劳霍将军了。备很快便会回来。”
霍峻点头,便出去巡视。
刘备特意去沐浴更衣,整理打扮一方,以示对诸葛亮的敬意。
三人很快就到南阳隆中,此时天高云白,晴空一片,天气十分飒爽。刘备心情更好道:“此去定然能见到诸葛孔明先生。”
张飞很不以为然。
三人到了卧龙冈,庄前下马,刘备扣门,很快童子便出来,刘备问道:“先生可回来否?”
童子道:“先生已经回来,现在草堂上读书。”
刘备大喜,便跟童子而入,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道:淡伯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刘备正欣赏之时,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视,见草堂之内有一少年抱膝而歌:“凤凰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待其歌罢,刘备示意让童子带其上草堂。
刘备进去后对少年人恭恭敬敬行一礼道:“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不久前因水镜先生推荐,特敬至仙庄,不遇空回。今日闻先生已回,特意赶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
那少年人慌张起来,连忙一礼道:“将军莫非便是豫州牧刘备刘皇叔,今日前来见家兄否?”
玄德惊讶道:“先生并非卧龙先生?”
少年人道:“某乃卧龙之弟诸葛均。愚兄弟三人:长兄诸葛瑾,在外求学;孔明乃二家兄。”
刘备道:“卧龙孔明先生今日可在家?”
诸葛均:“今日一大早崔州平相约,出外而游去了。”
刘备满脸失望道:“去何处闲游了?”
诸葛均笑道:“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何。”
刘备一脸不甘道:“备如何缘分浅薄,两番不遇令兄。”
诸葛均不好多说,便招呼道:“刘皇叔先坐品茶。”
在边上的张飞可没刘备那么好脾气,他暴躁道:“既然那先生既不在,请哥哥上马。霍峻还在等哥哥回去呢。”
刘备摇头道:“我既然到了这里,怎么能就这样走了呢?”便问诸葛均道:“听说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知是真?”
诸葛均摇头道:“不太清楚。”
张飞急道:“问他什么,军情要紧,不如早归。”
刘备叱声道:“你少说两句。”
诸葛均平静道:“家兄不在,不敢久留,容日后家兄回来,在行通知。”
刘备道:“岂敢劳先生大驾。他日刘备还会再来。现在借纸笔作一书,留给令兄,以表备殷勤之意。”
诸葛均点头,遂拿出文房四宝。
刘备拂展云笺,写书道: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
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
刘备写罢,递与诸葛均收了,拜辞出门。
诸葛均出来相送,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别。
回去之后,刘备长声短叹。霍峻安慰道:“刘皇叔何须如此颓废,想来这个诸葛亮也没有几分本事,童儿必然告之刘皇叔登门拜访,他却第二日一大早便出游而去。显然是怕才疏学浅,不堪大任,所以躲了起来。不敢面见刘将军。”
刘备与霍峻交情未深,所以也不敢多言,只在那里长叹。
第二日,刘备无奈的让霍峻带兵,开始往川中进发。
诸葛亮一事,只能等回来以后再来拜访。
行军不过三日,刘备留在南阳的人急匆匆派人来报,说诸葛亮已经回来了,刘备雀悦,对关张二人道:“此去一定要请诸葛孔明出山。”
关羽心中不喜,道:“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想来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长何必受这样的人所迷惑?”
玄德道:“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何况我是去见诸葛先生呢?水镜先生的本事,你哥哥是亲眼所见,他能推荐的人,必然心有实学。”
张飞道:“哥哥此言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日正于行军,哥哥又是军中主帅,不方便离去。不如让飞去便是,如果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去而来。”
刘备叱道:“你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文王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么无礼?今番你不要去,我自与云长去。”
张飞郁闷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
刘备道:“汝若同往,不可失礼。”
张飞应诺。
霍峻闻刘备又要去隆中,满脸不喜道:“兵已上弦,怎么肯如此停停顿顿。停停走走,所谓兵贵神速,如此三番五次造事,如果主公知道,必然怪罪下来。”
刘备道:“如果刘大人怪罪下来,事情备一人担着。”
刘备让人备马,准备三顾茅庐。
第七章 中原篇 第三十七章
于是三人乘马前往南阳。
第二日早上,快马便赶至隆中。
离草庐半里之外,刘备便下马步行,正巧遇诸葛均。
刘备急忙施礼道:“令兄可在庄上?”
诸葛均停下脚步回礼道:“数天前刚刚刚回来。现在庄上休息,将军今日前去,应该可以见到家兄。”诸葛均言罢,便只顾自己飘然自去。
刘备目送远去,大喜道:“今日终可以见诸葛先生。”
张飞不满道:“此人如此无礼。就算引我们到庄上有何妨,怎么就只管自己走了。”
刘备笑道:“他也有他的事情,我们怎么能求强。走吧,我们快去见诸葛先生。”
三人来到庄前,刘备又是自己亲自上前叩门。
很快,童子开门而出。
刘备急忙道:“有劳你转报一声,就说刘备专来拜见先生。”
童子见是刘备,笑声道:“今日先生虽然在家,但是他还在草堂昼寝未醒。”
刘备见诸葛亮果真在家,终于放下担心,脸露喜色道:“既然如此,你就不要通报,我们等等就是。”刘备吩咐关、张二人,只在门外等着。自己则放轻脚步而入,深怕一不小心惊动他人,只见中堂上有一年青人仰卧于草堂地席上。刘备则安静的拱立阶下。
过了半晌,那年青人还未醒来。
关羽和张飞在外等候很久,没见有一点动静,便进来看看。却见刘备拱立阶下,严然像侍童一样。张飞大怒,对关羽道:“这个诸葛亮怎么如此傲慢。见大哥侍立阶下,他还高卧,推睡不起。待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关羽再三劝阻,张飞这才愤愤的打住这种想法。
刘备见两人进来,有些不悦,又让二人出门外等候。
这时,堂上的年青翻了一个身,看起来要起床的样子,刘备正高兴,忽然他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想上去通报,刘备拦住道:“不要惊动,让先生在多休息。”
刘备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这才醒来,他伸伸懒腰,开口就吟诗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起身问童子道:“有客人来否?”
童子道:“刘皇叔在此等候多时。”
诸葛亮急忙起身道:“呀,你怎么不通知我,等等,我去更衣。”
又半晌,诸葛亮方才衣冠整洁出来。
刘备仔细打量孔明,见他身长八尺有余,面如冠玉,两眼如星,剑眉朱唇,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有股仙风道骨之概。全身上下散着一种淡泊、超然气质。一看就不像普通人,刘备心喜,急忙下拜道:“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前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于此,不知先生可曾看过?”
诸葛亮回礼,然后淡然道:“吾乃南阳野人,疏懒成性,屡蒙将军数次前来,不胜愧赧。”
刘备道:“先生乃大隐之人,备前来拜访,那是理所当然。”
诸葛亮摇头道:“将军太过客气了。”
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
诸葛亮先开口道:“前日观将军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恐有误将军厚爱。”
刘备激动道:“司马先生岂会乱言?还望先生不要推辞,教我定国安邦之计。”
诸葛亮不以为意道:“水镜先生乃世外高人,亮乃一耕夫,怎么敢谈天下事?”
刘备道:“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
诸葛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