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
椋ㄊ坪蘸铡5背跞倜砥鹗牡牧罅交破熘爻纪祭狄阉溃┯兴髂岷枉“荻杂字髦倚墓⒐ⅲ虼嗽舛喽サ牧蚧飨莺ΑK髂岽饲耙驯槐崛ナ⒕丝眺“萦直恢巫铮字鞲A僖丫挥辛艘揽浚 ?br /> “何必要连累这么多重臣呢?兄弟,皇上只不过是个无知幼童,让他循家人之礼来探望你的病情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英王阿济格瓮声瓮气地冲多尔衮说着,同时不满地看着福临。
“你——”多尔衮气恼地瞪着阿济格。众大臣们也已经变了脸色。千不该,万不该,英王阿济格不该口称幼主为无知幼童,犯下这样大不敬之罪!
“来人,英王阿济格喝多了,在此胡言乱语,带他回府闭门思过,罚银二百两!”
睿王府一时间成了执法的公堂,在场的群臣们面面相觑,噤若寒蝉。
“哟,王爷,您可不能发这么大的火呀!您这风疾,一不能生气,二不能太高兴,情绪太激动了病情就容易加重,太医的话就是这么说的。”珠帘一掀,走进了袅袅婷婷的一个妇人。一条湖兰的绸带束出了她那早春柳枝似的柔腰,一身鹅黄绸裙使她显得轻盈飘逸。
“臣妾亲手炖了碗参茶,王爷趁热喝了吧。”
“容儿,还是你体谅我呀!”多尔衮眼睛发亮,伸手拉住了容儿的纤手。
众人见此情形,纷纷告退,幼主福临也由侍卫们簇拥着起驾回宫了。孝庄后冷眼看着多尔衮与容儿情意缠绵的样子,心里犹如打翻了的五味瓶。她轻声咬了一声,以提醒这两个旁若无人的男女:“时辰不早了,哀家也要回宫了。乌兰,将哀家的披风拿来!”
“一定要回去吗?”多尔衮放开了握住容儿的手,起身笑着:“大玉儿,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话?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好歹我也是大清的摄政王,幼主的阿玛王,难道,你就不能在我睿王府里住一宿?”
“我知道这睿王府的门坎很高,有人想来还来不了呢。可是,这么多年了,我在宫里早已住惯了,换了地方反而觉得不方便。再说,有容儿在此,我也就放心了。”
“娘娘,不,姐姐,府里已经专门为您预备了房间,要不妹妹陪你去看看?”容儿的声音甜甜的,脆脆的,可在孝庄后听来却觉得特别刺耳。这容儿本是豪格的福晋,应喊孝庄后为额娘的,可现在俩人却成了姐妹同事一夫!
“不用了,王爷的病要紧,可不敢扰了他的休息。”
“咦,乌兰没有来吗?”
“乌兰她……”孝庄后在心里骂着多尔衮:好个恬不知耻的人,居然还印帕澄势鹆宋诶迹 拔诶妓α艘怀〈蟛。Ъ乙丫蚍⒊龉恕!薄?br /> “可惜,一个标志的美人儿。还别说,她嘴角上的那颗美人痣倒是挺诱人的呢!啧啧!”
在多尔衮的惋惜声中,孝庄后像逃离魔窟似地离开了睿王府。唉!从来人都说痴心女子负心汉,果不其然!一想到乌兰的遭遇,孝庄后心里觉得有些愧疚。乌兰喝下了太医配制的药之后,下身便血流不止,而且嗓子从此失了音。临出宫的时候,披头散发面色苍白,人不人鬼不鬼的实在是令人寒心哪!
“娘娘!”孝庄后一怔,原来是海中天回来了。他一身黑色夜行衣,面上蒙着一方黑巾。
“娘娘放心吧,奴才一路上悄悄随着皇上的御辇,一直进了乾清宫。现在皇上想必已经安歇了。”
“天神!”孝庄后长叹一声,瘫坐在榻上。“这提心吊胆的日子还得要过多久哇!海中天此后你要加倍留神,福临的安危全交给你了。除了你,眼下我们母子俩还有谁可以信赖呢?”
其时,福临又何尝能安然入睡?十三、四岁的少年天子,难道会不顾及到自己的尊严吗?今晚之日,未免欺人太甚!阿玛王权势再大,但毕竟还不是真正的皇父,他凭什么如此张狂,竟要幼主向他行“家人礼”?唉,这种完全仰于阿玛王鼻息的儿皇帝,做的真是窝囊!
福临拥着锦裘,睁大着双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阿玛王狂妄僭越,只手遮天。幸好他至今无嫡子,否则,他未见得就不会废帝自立!福临忽然被自己的念头吓了一跳,他失声喊道:“铁木尔,速速加紧乾清宫防卫,轮番值守,不得有误!”
“皇上,您做恶梦了吧?这皇宫大内里里外外有卫兵上千,您就放心睡吧,已经三更天了,一眨眼天就要亮了。”门外传来吴良辅软绵绵的声音。
“天真的快要亮了吗?这就好,这就好了。”福临喃喃地说着,终于昏昏沉沉地睡着了,红扑扑的脸上还现出了一丝笑容。
第三章 创伟业
“肤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失此学……年至十四,九王薨,方始亲政,阅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发愤读书。”
21.九王病重人心惶惶
权倾一时的多尔衮终于没能等到皇袍加身那一天,死神的召唤让他带着满腔遗憾踏上永远的归途。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一大早,御花园里就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御花园建于明代,是皇宫的宫廷花园,有一万多平方米。假山异石,奇花异草,楼台掩映,曲径通幽,四周有茂盛的藤罗和绿树,还有池塘和流水。处处精致,样样美妙。清朝刚入关后,幼主顺治便喜欢上了这片园子,这里是他自由玩耍的天地,在这里他觉得无拘无束,快乐得像一只小鸟。
现在,少年天子却一反常态,不是躲在长廊边的紫藤后面与大小太监们捉迷藏,而是站在了假山上的亭子里,大声地朗读着流行的汉字启蒙读物《千字文》。现在,《三字经》福临已经烂熟于心了,并能—一解释出句中的出处和含义,因为他记住了《三字经》里这样的话:“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这汉字汉语相当深奥复杂,须得从头慢慢来,循序渐进。
“皇上似乎长大了,突然间换了个人似的。”太监们闲着无事,悄声议论起来。
“可不,从前万岁爷每天都要小的临帖子,现在倒好,万岁爷写了十多张还不肯罢休,害得小的连笔杆子都摸不着了。”兀里虎摸着脑门子发愣。
“你小子别做梦了,凭着长得俊还想出人头地吗?好好伺候万岁爷,以后多攒几个银也好积德行善,下辈子再做个全乎人吧。”一个太监笑嘻嘻地拧了一把兀里虎白嫩的脸蛋。
“唉,皇上这一读书,咱们倒清闲自在了。哎,听说茶房的严公公家里的妻子来京里看他了,就住在天桥的一家客栈里。”
“那婆娘倒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铁了心要跟严公公。也不赖呀,吃香喝辣的总受不了罪了。”
“那又能怎样?女人家图的是什么?听说慈宁宫的海公公也在家乡娶媳妇了,你们猜是谁?就是打慈宁宫里出去的乌兰姑娘!”
众太监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海中天倒是艳福不浅哪,能娶到这样的大美人!”
“嗐!美什么?如今那乌兰已是人老珠黄,听说患了喉疾,说不出话来了,每日里只拿手比比划划比个哑巴也强不到哪儿去!”
“真的?想不到这乌兰姑娘会落得个这样的结果!唉!”众人一阵欷叹。
“听说万岁爷不久就要大婚了,摄政王已经派英王阿济格前去求婚了。”
“是哪里的格格?”兀里虎好奇地问道。
“嗐,这还用问,肯定是那蒙古族科尔沁部的格格呗。”吴良辅故作神秘,压低了声音:“人都说蒙古的科尔沁部是咱大清的后妃之家哩。蒙古骑兵勇猛善战,人称‘铁骑’,每有大的征伐,必出兵相助。顺治元年,他们随睿亲王人山海关,杀败李闯。顺治二年又随豫亲王多铎横扫江南,并在北部击败喀尔喀土谢图汗和车臣汗的援兵。这科尔沁部与满族皇室间的姻亲算是铁定了!”
众大监们听吴良辅说得头头是道,无不面露佩服之色。“是哩,吴公公言之有理。孝庄太后不就是科尔沁部的吗?还有哇,那已经薨逝的孝端太后,睿王爷已经过世的大福晋,还有睿王爷新立的侧福晋,乖乖,她们不都是蒙古科尔沁部的吗?”
“吴公公,听说这一次摄政王去山海关外行猎是虚,迎娶朝鲜国的公主才是实?”
“嘘!你们私下里说别的什么都可以,只是不要提及与摄政王相干的事情!不过——”吴良辅还是忍不住,又补充了一句:“王爷已经与那朝鲜国的顺义公主同了房,可是过了几天,就发了脾气,说朝鲜国的公主长得不美,要使者禀告朝鲜国王,在国内遍选美女送来做侍女。你们想想看,这摄政王爷的胃口可真是大呀!”
众太监们捂着嘴一阵嬉笑。
“怎么着,青天白日的,你们敢说王爷的不是吗?”
糟了,还真是隔墙有耳!太监们只顾围着吴良辅,听他说那些颇为神秘的逸闻趣事。没料到打天一门里走出了孝庄皇太后!
“娘娘吉祥!奴才们该死!不该乱爵舌头,请娘娘恕罪!”吴良辅等人慌得就地跪倒,像捣蒜似地磕头求饶。
“今后再敢胡言乱语,仔细你们的舌头!”孝庄后披着大红镶金边的披风,在阳光下十分醒目。看来她也正在宫里溜着圈子,侍女乌云和随侍太监海中天跟在身后。
“皇上今儿个倒是挺用功呢。”孝庄后的脸上现出了难得的笑容。
“娘娘,万岁爷这阵子可用功呢!别看他表面上挺爱闹爱玩的,实际上他一有空就躲在书房里不出来,昨晚上万岁爷一口气临了十二张帖子呢。”吴良辅见太后似乎心情不错,便悄悄拍去了膝上的灰,跟在了太后的身后,讨好地说道。
“真的吗?可也不能太用功了。吴良辅,你在这宫里已经呆了快二十年了吧?”
“嗻。”
“那你可知道明朝是怎么亡的?”
“这个……”吴良辅嗫嚅着,不敢正视太后那炯炯的目光。“听大人们说,是因为奸臣当道,流寇四起,还有,还有崇祯皇帝德薄福小……”
“还有一条,你怎么装起了糊涂?明朝之亡在于宦祸!”孝庄后一针见血,吴良辅不觉头皮发麻。“明熹宗时的魏忠贤将宦祸推至了顶峰,他自行拟旨,擅权乱政,诬陷忠良,重用私党,指鹿为马。这些,难道你就没有耳闻?”
吴良辅的额上沁出了汗珠子,太后的眼睛像鹰隼似的直盯得他心里发毛,他不停地自问:我做错了什么事了吗?没唆使小皇帝做出格的事呀?为什么太后总看我不顺眼呢?
“其实,那崇祯帝,就是你先前的主子,倒不失为一位有为之君,但在外患内乱的冲击之下,他回天乏力,只能与明朝共灭亡了。”
“是,是,太后所言极是。”吴良辅抬起衣袖揩着脑门子上的冷汗。
“吴良辅,你为人聪明,又熟悉宫里各种规矩,尤其是深得摄政王和幼主的宠信,哀家只提醒你一句,这汉人千年的基业,如今已落到了满清帝国的幼主顺治帝身上,他身上的担子重啊!作为幼主的近侍太监,你得好自为之呀!”孝庄后说着径自朝假山那边走去了。
孝庄太后的话,在吴良辅听来犹如芒刺在背,令他十分不自在。他是个太监,一个阉人,既然在人前不能名正言顺地抛头露面,那么在背后他也想为所欲为来发泄和弥补身体上的缺陷和不平衡的心态。东汉时赫赫有名的“五侯十常侍”,代行天威开了宦官封侯之列,这正是吴良辅梦寐以求的。东汉立国170年,外戚宦官轮番控制朝政竟达110年,其中宦官专权就占四成以上。想想看,能在后宫大内,号令文武百官,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上,这该是何等风光?这难道不是吴良辅等宦者的绝佳榜样吗?大唐帝国,太监中被授黄衣紫衣者竟不下四千人,有一个太监被拜为骠骑大将军,官至一品,而当朝的宰相也不过是三品!这该是何等的荣耀呀!远的不说,威服海外的堂堂大明帝国,宦官又是何等的得意呀!王振、汪直、刘谨、魏忠贤,他们的权势一个比一个大,而魏忠贤竟被朝臣们称为“九千岁”,甚至是“九千九百岁”!这么多数不胜数的例子,怎能不令吴良辅为之心动?
在当时的社会里,有学问的人凭学识人仕为官,像那洪亨九,本是万历年间的举人,后又登进士,此后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先为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保定、真定等处军务”,后又奉命人卫京师,于崇祯十二年被封为蓟辽总督,主持对清战争。此后虽然这洪承畴兵败被俘,成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