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作者:张明金等
泵裰髁?纵队。当时,日本虽已投降,但东北境内敌伪残余武装和上匪、地主武装的活动却很猖撅,社会秩序极其混乱。国民党也开始从海上和空中运来军队抢夺胜利果实。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1、第2师和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遂往返于沈阳、通化、吉林、长春、法库等地,进行了上下汲台、秀水河子、金山堡、四平、拉法、新站等追剿匪伪的战斗和对国民党军队自卫作战。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全国解放战争开始。为适应作战的需要,8月,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1、第2师和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部分部队,在吉林敦化地区合编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以第7纵队领导机关为其领导机关;万毅任司令员,李作鹏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梁兴初任副司令员,周赤萍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原东北民主联军第1、第2师改称为第1纵队第1、第2师;原第7纵队第19旅和第20旅第58团改编为第3师。第1纵队组成后,参加了三下江南、四战四平、辽西会战、攻占沈阳等战役。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解放军,第1纵队番号不变。 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属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建制,李天佑任军长,梁必业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曹里怀任副军长兼参谋长,李升平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1师改称第112师,江拥辉任师长,黄玉昆任政治委员;第2师改称第113师,贺东生任师长,王树君任政治委员;第3师改称第114 师,刘贤权任师长,方国安任政治委员。同时将辽北军区独立第10 师拨归第38 军建制,改称第151 师,赵东责任师长,蔡明任副政治委员(政委未任命)。这时,第38 军已有近5 万人,并有了炮兵、工兵和汽车部队,第38 军在平津战役中,担任主攻天津的任务,最先突破天津城防并攻占金汤桥,歼国民党军2。7 万余人,活捉了国民党军天津防守司令兼警备司令部司令陈长捷等5 名将官。随后又挥师南下,进军中南,参加宜(昌)沙(市)、湘西南、广西等战役。第114 、第151 师还配属第二野战军第4 兵团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滇南战役。滇南战役后,第151 师拨归广西军区建制;第114 师回师湘西,参加剿匪作战。在全国解放战争中,第38 军从祖国最北方的松花江边,一直打到南疆中越边境的红河桥头,进行主要战斗170 余次,转战黑、吉、辽、热、冀、津、鲁、豫、鄂、湘、桂、黔、滇13 省市,解放大小城市100 余座。涌现出“全面模范连”、“四平突击队”、“神勇突击连”、“李文才连”、“天津战役三好连”、“芦溪战斗模范连”、“进军广西战斗模范连”、“进军滇南战斗模范连”等195 个英雄模范单位和曹纬、王西兰、李文才、白玉清、郭守德、卢锡勤、丛贵、崔永峰、李秀灿等628名英雄模范。
1950 年10 月,第38 军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 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军长梁兴初,政治委员刘西元;辖第112 、第113 、第114 师,先后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战役和阵地反击战,以及西海岸反登陆准备,于1953 年7 月返回祖国。第38 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胜利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有3 个连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连”称号和记特等功;有1万多名指战员荣立战功,其中有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记特等功的曹玉海、郭忠田和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记特等功的陈吉、徐恒禄等英雄模范14 名。第38 军在第二次战役中表现最为出色。在围歼德川之敌后其第113 师以14 小时步行70 余公里插到价川以南的三所里、龙源里,堵住敌军南逃、北援,会同军主力一起歼敌1。1 万余人,为取得战役的胜利,把敌军打退到“三八线”,扭转朝鲜战局,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此,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亲拟电报予以嘉奖,并在电报末尾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38 军万岁!”著名作家魏巍当时随该军采访,以该军在这次战役中的英雄事迹写成《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战地通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人民群众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即从这里开始。
三十九、第39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37年8月25日,红15军团在陕北三原县桥底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 1940年2月,改编为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左权(后为杨得志),政治委员黄克诚。6月底,第2纵队一部与新四军第6支队在淮北地区会师,整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治委员黄克诚。7月,第2纵队一部又与陇海南进支队等地方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辖第7、第8、第9旅。同年7月参加以江苏盐城为中心的反“扫荡”。9月,第9旅调归第4师,第10旅调归第3师。1942年10月,实行精兵简政,先后将4个主力团改为地方武装,主力部队参加淮海区反“扫荡”。同年冬,第3师兼苏北军区。 1943年春,参加盐阜区反“扫荡”。
1944年,参加高沟杨口战役。 1945年4月,第10旅兼淮海军分区,一部组成独立旅赴皖中,归第7师指挥。第3师在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中,攻克阜宁县城,参加两淮(淮阴、推安)战役。
1945年10月,新四军第3师奉命挺进东北。11月底到达锦州地区,归东北人民自治军建制。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及师直三个特务团,共3。7万余人,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在辽西阻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中,取得了秀水河子、喜欢池等战斗的胜利,开辟了西满根据地,控制了长春至白城、通辽经郑家屯至齐齐哈尔铁路线及西满广大地区。之后,在四平地区进行了两个月阻击战斗,围歼了向四平进犯的国民党军第71军第87师主力。
1946年8月,以师机关一部成立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政治委员李富春。9月,师主力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刘震任司令员,吴法宪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吴信泉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8旅改编为第4师;第10旅改编为第5师;独立旅改编为第6师,全纵队约3万余人。第7旅改编为第16师编入第6纵队。 1947年春参加三下江南战役,向长春、德惠、农安之间地区之敌进攻,4月,独立第1师编人第2纵队。从5月开始,接连发起了夏、秋、冬季三大攻势,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2纵队番号未变。8月东北军区前方第2指挥所改称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部,第2纵队隶属第2兵团建制。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第2纵队先参加锦州作战,后回师北上,与兄弟部队一起于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并乘胜直捣沈阳。
1948年11月1日,第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9军,刘震任军长,吴法宪任政治委员,吴信泉任副军长,王良太任参谋长,李雪三任政治部主任,伍瑞卿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4师改称第115师,胡继成任师长,李世安任政治委员;第5师改称第116师,吴国璋任师长,石瑛任政治委员;第6师改称第117师,张竭诚任师长,李少元任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7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2师,罗华生任师长,邱子明任政治委员, 12月1日,挥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在解放天津战役中,第39军担任和平门方向的主攻任务。
1949年4月,由东北军区整训司令部组建第14兵团,第39军隶属第14兵团建制。4月底,第39军由河北武清地区出发,向华中南进军。7月初,进至湖北宜昌、沙市、江陵地区,渡过长江,改归第13兵团建制。后进军湘西,参加了衡宝战役,然后直下柳州,解放南宁,于12月11 日解放镇南(友谊)关。同时,第152师改为南宁军分区,脱离第39军建制。在解放战争中,第39军涌现出梁士英、王凤江,黄达宣等许多著名战斗英雄和“攻克锦州先锋连”等许多英雄集体。
1950年7月2日,第39军奉命北上,7月4日,开赴东北,到辽阳、海城地区驻防。
1950年10月,第39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军长吴信泉,政治委员徐斌洲。10月21日,开赴朝鲜参战。 11月1日,在开进中与敌遭遇,于云山地区打了出国第一仗,歼灭美军骑兵第1师第8联队和南朝鲜军第1师第12团一部及两个炮兵营、一个战车连大部,毙伤俘敌共2000余人。 11月底,志愿军发动第二次战役,第39军先在云山以南的明堂洞,上、下九洞地区阻击北犯之敌,后与兄弟部队一起转入反攻追击,收复了平壤及“三八线”地区。12月底,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第39军在高浪浦里以东地段突破敌临津江防线,解放汉城,进占水原,与友军一起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广大地区。 1951年2月,志愿军进行第四次战役,第39军(欠117师)担任东线反突击集团战役预备队。第117师归友军指挥,担任战役穿插任务,一个夜间插入敌人纵深38公里,抢占要点,切断敌人退路,协同友邻围歼了南朝鲜军第8军3个团及美军第2师一部。2月中旬,第39军在洪川地区组织了运动防御作战,艰苦奋战40昼夜,在50公里纵深内,顽强抗击美军骑兵第1师,第24师,英军第27旅,南朝鲜军第6师的进攻,消耗和疲惫了敌人,并为下一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1年4月,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第39军归第9兵团指挥,担任掩护任务,保障兵团主力左翼安全。4月底,第39军(欠117师)归第3兵团指挥,担任战役预备队任务。战役结束后,北移成川休整。 11月,第39军归第19兵团指挥,接替第47军临津江两岸的防御任务。在历时340天的防御作战中,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依托坚固防御阵地,粉碎了敌人数百次进攻,同时,广泛地开展小分队活动,积极组织战术反击,挤占缓冲区11个高地,扩大阵地面积,稳定了防御态势,配合了停战谈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倪祥明、高云和等许多战斗英雄和“突破临津江英雄连”等许多英雄集体。
1952年12月18日,移防西海岸,参加西海岸抗登陆备战。1953年5月回国。
四十、第40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该纵队是由鲁中军区和冀热辽军区部分武装力量发展而来的。
1942年8月1日,由八路军山东纵队机关为主,组建成鲁中军区,罗舜初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石潇江任参谋处长,周赤萍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第4旅兼)、第2、第3军分区和军区直属团。 1943年9月,增编第4、第5军分区。 1945年8月,鲁中军区主力部队改编为山东军区第3、第4师和警备第1、第2、第3、第4旅。
1945年8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政治委员唐凯,奉命率领4个团4000余人,进至辽宁沈阳、本溪地区。10月,扩编为第21、第23旅等部。 11、 12月间,鲁中军区政治委员罗舜初,奉命率领山东解放军第3师、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共9000余人,先后进至辽宁辽阳、鞍山地区。1946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在辽宁本溪地区,由山东军区第3师、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冀热辽第16军分区所辖之第21、第23旅等部队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纵队部由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南满)军区领导机构兼。程世才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下辖:第7旅,由山东解放军第3师为主改编;第8旅,由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第21旅改编;第9旅,由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及第16军分区第23旅改编。全纵队共2。6万余人。7月,旅改称师。11月,纵队部与辽东军区领导机构分开。曾克林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解方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凯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纵队成立后先后参加了辽阳、本溪地区作战,四平保卫战,四保临江作战等战役战斗,歼敌3。7万余人。1948年3至8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9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首克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