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作者:张明金等





西、宛东战役,并再次攻克邓县,使桐柏根据地日趋巩固。7月参加襄樊战役,并以一部进入谷城、南漳、保康地区,开辟汉(水)南根据地,成立第4军分区。此后,桐柏军区部队转至外线作战,先后配合江汉军区部队进行应城战役、平汉铁路破击战和樊城战役。继又再次解放老河口、襄阳、驻马店等城镇。至此,桐柏解放区与豫西、陕南、江汉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9年2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桐柏军区集中所属3个旅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8军,孔庆德任军长,方正平任政治委员,杨秀昆任副军长,张力之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西三任参谋长。第28旅改编为第172师,杨树根任师长,李福尧任政治委员;第29旅改编为第173师,李定的任师长,吴罡任政治委员;第30旅改编为第174师,何济林任师长,贺亦然任政治委员。该军成立后,随即执行剿灭残匪,清理地方反动武装等任务,并配合江汉军区部队发起花(园)西战役。3月上旬,河南军区成立,桐柏军区撤销。5月,第172师调归湖北军区,另2个师拨归河南军区建制,由军部率领在豫西地区剿匪。9月,军部机关与河南军区机关合并,军的番号撤销。 
 
五十七、第60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0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8纵队。该纵队是由太行军区和太岳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5年10月7日,大行军区所属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辖第10、第11、第13、第22旅。1947年8月1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22旅和大岳军区第23旅以及太岳直属机关和第19、第20、第21军分区3个基干团合编,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下辖第22、第23、第24旅,王新亭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祖谅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周仲英为副政治委员,桂绍彬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诞生后,立即投入了全国解放战争大反攻的作战。 1947年10月,首战山西运城,以劣势装备,同装备较精良,且有坚固设防城市的阎锡山部队作战。先以37大的时间扫清运城外围,继于12月28 日解放运城。 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改为华北野战军第8纵队,隶属华北军区第1兵团,参加了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该纵队第23旅,在临汾战役中,英勇奋战,首先登城,被华北军区第1兵团授予“光荣的临汾旅”称号。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8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隶属华北军区第18兵团。王新亭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张祖谅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周仲英任副政治委员,桂绍彬任政治部主任,冯丕成任后勤部部长。第22旅改称第178师,胡正平任师长,刘聚奎任政治委员;第23旅改称第179师,黄定基任师长,萧新春任政治委员;第24旅改称第180师,邓仕俊任师长,王观潮任政治委员。4月25日,该军随兵团改隶第一野战军建制,向西北、西南进军,先后参加了扶眉、秦岭及解放成都等重大战役。 12月30 日成都和平解放,该军随兵团进驻成都,军部兼成都警备司令部,担任城防任务。1950年3月,第60军兼川西军区,第178师兼绵阳军分区;第179师兼茂县军分区;第180师兼眉山军分区;随后进行围剿川西土匪武装的作战。采取秘密潜入、内外夹击、奔袭、奇袭、猛打穷追及包围合击等战术手段,在11个月内作战57次,肃清了川西匪患,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使该地区社会秩序大为稳定。同年底,第60军奉令北调,准备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2月初所属部队分由遂宁、成都、灌县地区北上。
  1951年3月,第60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行列,入朝作战。军长韦杰,政治委员袁子钦。4月,该军在朝鲜伊川一带集结。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在战役的第一阶段完成了割裂美军第25师、土耳其旅、美军第3师之间的联系,西插釜谷里、东豆川里,断敌退路,协同兵团主力歼灭敌人的任务第二阶段向东线南朝鲜军进攻时,取得一部战果,但第180师在退洞里、纳实里、贺德山等地区受敌包围,遭受挫折。6月8日,奉命将一线防务交由第27军接替, 12日进至谷山地区进行整训。1952年秋季,该军配属第20兵团,接替第68军东起文登里、西至北汉江一线的防务。此时军长韦杰奉命调军事学院工作,政治委员袁子钦调军委总干部部工作,由张祖谅任军长,王诚汉任副军长,邓任俊任副军长兼参谋长,赵兰田任副政治委员。 1953年夏季奉命以打击南朝鲜军第5师为重点,并以打击方形山及883。7高地及其以南诸高地为主要目标。6月10日,以潜伏手段接敌攻占883。7高地,守敌大部被歼,首创歼敌1个团大部的范例,受到志愿军司令部的通报表扬。14日,第60军向949。2高地攻击并占领该高地;26 日,向938。2高地攻击并占领该高地,随后参加金城以南、北汉江以西的反击作战。
  1953年7月,第67军从朝鲜回国,调归华东军区建制。第60军在全国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临汾旅”等英雄模范单位和车元路、张贵云、李来龙、王洪智、刘红娃、田忠其、陈克难、张德兴、黄道明、杨大忠、董克荣、郑朝元、张书明等数以万计的人民功臣、英雄模范人物。 
 
五十八、第61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3纵队。该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由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发展而成的。
  1948年2月,大行军区两个旅和由改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的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师合编,组成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曾绍山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独立第1、第2旅改称为第38、第39旅;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师改编为第37旅。纵队成立后,即参加临汾战役。5月,华北军区第1兵团成立后,第13纵队属第1兵团建制。6月至7月,参加晋中战役。 10月,参加解放太原外围作战。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序列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北军区第1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韦杰任军长,徐子荣任政治委员,鲁瑞林任副军长,白天任参谋长,郭林祥任政治部主任,刘晓山任后勤部部长。第37旅改称第181师,王诚汉任师长,张春森任政治委员;第38旅改称第182师,王海东任师长,王贵德任政治委员;第39旅改称第183师,钟发生任师长,杨绍曾任政治委员。该军隶属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由华北军区第1兵团改称)建制。4月,参加太原战役。5月下旬,奉命随兵团调归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建制,参加解放西北的作战。6月,郭林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胡正平任参谋长。7至9月,参加扶眉、秦岭战役。 11月,改归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指挥,参加解放西南的作战。
  1950年2月,该军奉命兼川北军区。第181师兼遂宁军分区;第182师兼剑阁军分区;第183师兼达县军分区;另由第61军抽出部队组成南充军分区。3月以后,第61军执行剿匪作战任务,并组成第3、第4两个“剿匪联防指挥部”,统一领导当地人民武装和人民群众的剿匪斗争。 1951年3月,第181师调归第60军建制,第182师调归第11军建制,第183师编入川北军区所属独立团。 1952年7月,该军番号撤销。 
 
五十九、第62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5纵队。该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大岳军区所属的部分武装力量。 1940年6月,太岳军区成立,由八路军第386旅兼,属八路军第129师建制。
  1941年8月,新成立的八路军太岳纵队兼大岳军区。 1943年3月,晋豫联防区并入太岳军区。军区部队先后参加了沁源围困战、济垣战役、豫北战役等作战, 1945年8月,军区部队参加了战略反攻。 1948年5月,华北军区成立。原晋冀鲁豫军区所属大岳军区部队划归华北军区直属。5月至7月,太岳军区部队改编为第15纵队,列入第1兵团建制。刘忠任司令员,袁子钦任政治委员,方升普任副司令员,熊奎任参谋长。下辖第18、第19、第20军分区部队依次改编为第43、第44、第45旅。 10月至次年4月,参加太原战役。
  1949年3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5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隶属第18兵团建制。刘忠任军长、袁子钦任政治委员、方升普任副军长、熊奎任参谋长、高德西任政治部主任。原辖第43旅改称第184师,林彬任师长,梁文英任政治委员;第44旅改称第185师,涂则生任师长,孔俊彪任政治委员;第45旅改称第186师,蒲大义任师长,车敏桥任政治委员。4月,太原战役结束后,第62军随兵团调归第一野战军(由西北野战军改称)建制,执行解放大西北的任务。5月16日,袁子钦调出,鲁瑞林接任军政治委员。6月,部队由太原沿同浦路西进,中旬进抵西安。7月,参加扶眉战役。8月至9月,奉命为第一野战军预备队,调归该野战军第1兵团指挥,参加甘(肃)、青(海)战役,追歼马步芳、马鸿逮所部至青海和县。9月23 日进至岷县、漳县地区,回归第18兵团建制, 11月,第62军所属3个师及西北独立师(由周祥初起义部队改编)随兵团调归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建制,执行解放贵州、云南、四川的任务。12月初,军属各部由驻地分两路兼程南下,越过秦岭,翻过岷山,沿途先后解放了武都、临江、广汉、郸县、灌县等县城。 2月8日,第62军奉命组建西康军区及西昌、雅安、康定、昌都等军分区。西康军区由刘忠任司令员,廖志高任政治委员,方升普任副司令员,鲁瑞林任副政治委员,熊奎任参谋长,高德西任政治部主任。军属第184师兼西昌军分区,第185师兼雅安军分区,第186师分兼康定、昌都军分区,2月至3月,军属各部向西康进军,先后解放了雅安、康定,配合第14、第15军发起西昌战役,解放了西康全省(令属四川省一部)。此后,在这个地区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就地展开剿匪和建设西康的工作。
  1950年6月中旬,国民党军刘文辉部第24军经过改造后,分别编入第62军。7月始,部队进行整编。第186师第556、第557团和第185师第554团调归贵州军区建制。8月,军独立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独立第1师,归川西军区领导。1951年2月,第184师第550团、第551团和第185师第553团拨归第10军建制。1952年5月,第184师第552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21团,第185师第555团和第186师第558团分别改编为西南军区独立第7、第8团。 1952年7月,第62军军部改编为西康军区,第62 军番号撤销。 
 
六十、第63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3纵队。该纵队是由晋察冀野战军冀中纵队发展而成的。
  1945年9月,冀中纵队由冀中军区第7、第8、第9军分区各3个团,第6和第10军分区各1个团组成。纵队司令员杨成武,副政治委员李志民,下辖第11、第12、第13旅。冀中纵队于1945年9月17日,由冀中河间、天津以西、保定以南地区出发,于10月初到达张家口附近集结。 10月18日,纵队首长率第11旅和第13旅参加绥远战役,解放了绥东广大地区,歼灭国民党军一部。同时,第12旅解放了察南之蔚县、广灵和暖泉镇,肃清了察南残敌。
  1946年3月,纵队奉命将第11旅旅部及第33团,第13旅的第38团调归冀中军区,同时将教导第二旅第5团、独立团和冀中军区第2纵队所辖之第73、第76、第81团及独立第2 总队编入冀中纵队。6月,冀中纵队改名为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志民,下辖第7旅和第8旅。 1946年7月3日,纵队发起围攻大同战役,攻占大同北关、南关等11处外围据点。当该纵队正准备攻城时,因敌增援,再战不利,遂于9月16日撤围。纵队首长率第8旅及各军区的5个独立旅,发起平汉路破击作战,第8旅连克定兴、固城、北河等据点。第7旅归第1纵队指挥,在怀来地区阻敌向张家口进攻,在南辛堡歼敌第325团、第327团各1个营。 11月3日至12月6日,第3 纵队先后在涞水、易县、满城地区歼国民党军第361、第388团及第363团一部,粉碎了敌人的进犯。
  1947年1月,察哈尔军区独立第11旅编入第3纵队序列,改为第9旅,同年春,杨成武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郑维山任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