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条英机
急冈?941年6月份进攻苏联、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的谈判等重要情报及时发到了莫斯科,从而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拉姆扎小组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在无形战线上拼搏着。他们有时觉得是在深渊上空走钢丝,每一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有时,他们感到敌人已经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小组已经被严密包围。确实,日本宪兵队的特务近在咫尺,但一无所获;他们虽然截听到大量的密码,可是无法破译,什么也分析不出来。
东京反间谍局的局长大阪是东条的人,他们曾一起在关东军宪兵司令部工作。大阪为这些解不开的密码伤透了脑筋,当然也挨了东条不少的骂。最后,这位局长决心采取各种措施,调动所有力量对行踪可疑的人密切监视,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有时,反间谍人员放出一种“示踪”秘密情报,并注视着它会在哪儿出现。但迄今为止,任何一条锦囊妙计,包括使用德国最新仪器进行的测位法在内,都是徒劳无功。这情况使大阪怒不可遏。的确,能否查获这个不知名的组织将影响他的仕途前程,他把这些捕获不着的谍报人员视作他个人的大敌。
尽管没有任何罪证,宪兵队还是在几天前逮捕了画家宫城。他被带到筑地警察分局。宫城在一次审讯时就跳窗,但是自杀未成,正巧挂在一棵大树的树杈上;他试图逃跑,又被警察逮住了。在搜查宫城的住处时,找到了一封关于满洲铁路及煤炭、汽油和钢铁贮量的奇怪信件。一部分材料是用英文写的。另外还逮捕了路透社的英国记者吉姆·科克斯。他跳了窗,自杀身死。
大阪大佐认定:“为了鸡毛蒜皮的事,他们是不会跳窗的。”于是一场大的逮捕开始了。过了3天,首相的顾问兼秘书尾崎秀实被捕。这件政治大丑闻一下传开了,好像在政府人士中爆炸了一颗炸弹!
在逮捕尾崎秀实之后,法相岩村签署了拘捕外务省一公爵的拘票。公爵是帝国元老西园寺的孙子。根据法相的命令拘捕了日本前首相的儿子犬养。但是岩村还不敢立刻拘捕德国使馆的新闻专员左尔格。这需要更大的人物签字。拘捕左尔格的命令是首相东条亲自签署的。
日本检察长芦川亲自主持了被捕者的搜查工作。在德国商人马克斯·克劳森(拉姆扎报务员)家里的护墙板后面,查出了短波发报机,在法国记者武凯利奇家里发现摄有秘密文件的微型胶卷,但是在尾崎秀实和左尔格家里,却什么也查不到。直到后来,芦川才注意到,克劳森家里也有一本与左尔格家里相同的德国年鉴。里面有什么名堂?说不定是密码?经过日本特务机关的研究,终于解开了神秘电文的秘密。
逮捕后过了两年,1943年9月,才对潜伏日本多年的地下组织拉姆扎的成员正式开庭审判。左尔格和尾崎秀实被判处死刑,武凯利奇、克劳森和宫城被判处无期徒刑。但是宫城由于肺病很重,已经奄奄一息;武凯利奇也是生命垂危。他们虽然没有被判处死刑,但都死于狱中。
以里哈尔德·左尔格为首的拉姆扎小组在监狱中虽然受尽了非人的法西斯折磨,但他们坚贞不屈,始终没有泄露革命的秘密,维护了反法西斯战士的荣誉,因此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怀念。
拉姆扎小组的战士们在东条的屠刀下英勇地牺牲了。日本法西斯头目自鸣得意,从而更加疯狂地扩军备战。但是,就在他们作孽的时候,死神已经向他们招手了。
第二部分 鼓吹南进第23节 紧锣密鼓(1)
东条英机就任首相的第二件事,就是加紧进行南进的准备,并以此作为他当时工作的重心。他一面连续召开军政首脑会议,协调行动,克服分歧;一面责令海军、陆军加强战备,并着手实施以“Z”命名的作战计划。
在10月23日的联络会议上,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大将说:“原定10月要作出决定,可是现在还是这个样。”海军每小时消耗400吨石油,每天要消耗9600吨。“情况紧急,非此即彼,我们必须立即作出决定。”
陆军表示赞同。参谋总长杉山将军说:“不能再花四五十天时间去研究了,必须速决!”
东条首相故意装腔作势地说:“我能理解最高统帅部为什么紧催,不过政府还是要小心地、负责地把问题研究一下,因为海相、藏相和外相才上任。”
尔后10天的联络会议,集中讨论有关华盛顿谈判问题和同美国开战的前景问题。为了缓和同美国的关系,东乡外相主张最好从中国部分撤兵,但却遭到军方的强烈反对。会议争持不下,东条随即提出三种方案,让大家裁决。一是即使蒙受巨大的困苦,或者用木户的话就是“卧薪尝胆”,也要避战;二是立即决定开战;三是在继续谈判的同时,做好必要时开战的准备。
参谋总部坚持认为,与美国谈判已进入死胡同。杉山回答说:“只要美国仍顽固不化,那就没有必要继续会谈下去,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战争!”
“立刻开战!”海军代表永野加重语气说,“日后再不会有开战的良机!”
陆军参谋总长杉山主张应在12月初开战,不过仍要继续同美国谈判,玩弄外交骗局,以便给日本带来军事上的好处。在东乡外相看来,完成这一任务是困难的,他说:“我实在无法接受阻碍成功希望的限期或条件。”
会议顿时乱了套,总参谋部并对东条施加压力,主张如果外相再阻碍战争的进行,就把他撤掉。东条为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决定再作一次退步,把谈判的期限定在12月1日。会议从上午9时一直开到午夜,最后双方都作了妥协才算了事。
限期初步定了后,说服美国人达成协议的重担就落在东乡外相的身上了。他说他已草拟了两个递交美国的方案。方案甲的措词比较婉转些,佯称:陆军同意在1946年前从中国撤出包括防御共产主义部队在内的全部驻军。方案乙是留作万一美国拒绝方案甲时准备用的。它包括一项在最后达成协议之前,作为最后一着的暂定协议。它的目的是要打消赫尔对日本侵入印度支那的怀疑,并向他说明,日本将放弃武力征服东南亚的计划。与此同时,日本即将其在印度支那西部驻军撤向北部,而美国则要售给日本100万吨航空汽油作为报答。
在以后长达几个小时的讨论中,陆军不但一直反对从印度支那撤军的建议,而且坚持要向赫尔提出解除对日本资产的冻结,停止“破坏中国事件的和平解决”。陆军副参谋总长B426田说:“战争不可避免,假如现在不打,明年、后年也得打。打,现在正是时候:神圣的日本精神将照耀我们的事业。”他认为,日本向南挺进可能有助于德、意击败苏联,并迫使中国投降。占领东南亚对美国的资源也是个巨大的打击。“我们将建起一座铜墙铁壁,凭借它,我们能将亚洲的敌人一一击败;同时,也能打败美国和英国!”
B426田的紧急战争呼吁,意外地镇服了以外相为首的反对派。他们认为,如果坚持反对南进,会迫使东条解散整个内阁,而新内阁必然会更进一步军国主义化。其实以东乡等人为代表的所谓“稳健派”反对南进,并不是出于道义上的考虑,更不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而是担心树敌太多会遭灭顶之灾。最后他们终于被迫同意了军方的意见。
意见“统一”后,现在轮到东乡外相去执行几乎绝望的在限期前取得“和平”的任务了。他派富有谈判经验的前驻德大使来栖三郎前去辅佐野村大使执行这一“艰巨”的任务。东乡认为:“外交方面几乎没有回旋余地了,成功的希望是渺茫的。”
就在谈判的同时,日本军阀在竭力煽动战争。铃木将军反复说明日本资源的危急情况。“简而言之,我们仍在和中国交战的同时,还将同英国、美国和荷兰打一场长期战争,任务是不轻的。然而,在最初几个月取胜的希望还是光明的。”因此,他认为战争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总比“等待敌人向我们施加压力要好嘛”!
永野将军要求大家对作战计划要保密。他说“日本的命运如何,全靠开战头几个月能否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杉山要大家考虑选择好时机的重要性。“就作战而论,如果把开始敌对行动的时间推迟,”他说:“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美之间的军备对比将对我们越来越不利。”他对战争初期能取胜这点是满怀信心的。“尽管如此,我们仍须面对打一场长期战争这个现实。”即使这样,他认为日本能“建立自己坚不可摧的战略地区,并能把敌人挫败。”
东条则从另一方面阐述南进的必要性和绝对性,他在回答枢密院原议长提出的有关谈判的问题时说,美国在答复时用的是“华丽的辞藻”,“美国没作一点儿让步,只是向日本提出强硬要求”。他说最严重的争论是中国的驻军问题。当他谈到这场令人沮丧的侵略战争时,还动了感情。“我们派出了百万大军,付出的代价是数十万人的伤亡,家庭失去亲人的悲伤,历时4年的苦难,还花了几百亿日元。”他认为,如果把军队撤出,中国将奋起反对日本,“中国还将试图接管满洲、朝鲜和台湾”!东条决心破釜沉舟,宁愿冒民族剖腹自杀的危险,也要把侵略战争进行下去。
11月16日,来栖三郎特使经过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地抵达华盛顿。两天后,野村大使把他带到赫尔的办公室。对这位个子矮小、带着眼镜、胡子修得整整齐齐、曾代表日本签订三国同盟条约的使者,看上一眼就足以使赫尔得出此人不可靠的结论。“无论是他的外表还是他的态度,都不能得到我们的信任和尊敬。”赫尔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一开始就觉得,他是个诡诈的人……,在我眼中他唯一可取之处是,他的英语讲得很好,因为他娶了美籍秘书为妻。”
赫尔认为来栖很可能企图利用谈判来麻痹他们,时机一到便会向他们发动攻击。他陪野村和日本这位特使来到白宫。罗斯福装出和蔼可亲的样子说:“伯利安说过,朋友之间不是没有商谈余地的。”来栖回答说:“必须找到一种避免战争的方法,太平洋像个火药桶。”罗斯福表示同意应取得广泛的谅解。
就在罗斯福接见日本大使的同一天,东条英机在国会发表演说,并在电台向全国作了广播。他主要讲华盛顿谈判问题,指出成功与否有赖于下述三点:“美国不得干涉日本对中国事件的解决”;不应“对帝国实行直接武力威胁”,应该取消封锁;应尽力使“欧战不蔓延至东亚”。东条的演说在东京获得军国主义分子狂热的欢呼和暴风雨般的掌声。
由于美国已从破译日本政府与日本驻美大使馆的来往密电中得知,日本已决心对美国发动战争,美国政府除在军事方面进行准备之外,也在外交上耍了一个花招。美国与中、英、荷、澳等国使节磋商之后,由赫尔拟定了一个综合方案,把美国描绘成维护国际正义、反对日本侵略的和平卫士,以掩盖它长期对日推行绥靖主义、纵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政策。当然,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在政治上争取主动,并使日本在政治上处于无法改变的被动地位,从而为日本即将发动的太平洋战争制造政治上的困难。这就是经罗斯福批准、即将交给日方的《美日协定基础概略》,也叫《赫尔备忘录》。
11月26日下午,野村和来栖被召到国务院。5时,赫尔把《备忘录》交给他们。东京的尚武心灵能有所悔悟,那将是“微乎其微的希望”。美国政府为了争取同盟国、笼络人心,故意把《备忘录》写得冠冕堂皇。与其说这个文件是写给日本看的,毋宁说是让全世界人民看的。文件要求日本“从中国和印度支那撤出全部陆、海、空和警察部队”;在中国除支持蒋介石外,不得支持任何其他政府或政权;以及在实际上废除三国同盟条约。在过去几天中,赫尔一再强调,除非日本政府恪守这一条约,否则所谓和平解决就不能叫人相信。
赫尔的答复首次传到东京是在11月27日上午。电报被立即送进皇宫,那里正在召开联络会议。电报送到时,刚好会议休会,大家在进午餐。东条朗读了电报内容,一片死寂。不知谁说了一声:“这是一份最后通牒!”最使东条之流恼火的是,赫尔竟断然要求日本从中国全境撤兵。东条差不多为此暴跳如雷,他咆哮道:“满洲是用巨大的血汗代价得来的,失掉满洲就意味着经济上大难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