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间谍
和优点,找出它的弱点,使德国军队知道从何处最能将它击毁;找出它的优点,以便德国军工部门改进自己的装甲车辆。一九四二年,希特勒命令用炮火检验俄国T—34型坦克。一九四三年九月西线外军处报告:“在俄国缴获了一个迄今为止我们所不知道的显然是英国制造的地雷。”它的直径和高都是二十英寸,呈倒立锥形,锥尖可插在地上,里面似乎有十一个较小的地雷,这些形状描述,有助于德国军队识别它,以便回避或毁掉它。
德国空军在获得敌军装备方面具有特别有利的条件:飞机经常坠落或降落在德国及其占领区境内。对于严重毁坏的飞机,德国空军就在现场检查。一架俄国TB—7 式飞机在东普鲁土以机腹着陆后一个星期,德国的一位空军将领希望根据对飞机零件的分析,写出将会提供甚至象飞机的续航能力有多强那样详细情况的报告,对于别的飞机,德国空军常常以极大的努力来使它们飞起来。当一架斯特林式轰炸机在荷兰紧急降落时,德国空军把几个战壕填满,建成一个跑道,用一个新的马达替换毁坏了的旧马达,然后把飞机开到柏林以北雷希林的一个研究站,英国这种起着重要作用的四马达飞机连同全部设备,完整无损地落在德国人手里,这还是第一次。德国人从坠下的轰炸机残骸中找到诺登轰炸瞄准器,把它擦洗干净,修好以后对它进行研究。德国专家认为这些轰炸瞄准器是使美国轰炸机投弹准确的原因之一。缴获并经过修理的同盟国的飞机被开到德国飞机场之后,德国飞行员驾驶它们飞行,以便更好地熟悉如何驾驶这些敌机。
这些缴获的材料,由上校工程师迪特里希·H·施文克负责处理。施文克在空军军备头目艾哈德·米尔希元帅手下负责技术情报工作,是一个漂亮英俊、吃苦耐劳的飞行员,学过工程学。他当过驻英国助理空军武官,在德国进攻苏联前夕,参观过苏联的飞机工厂,拥有国外工作的丰富经验。
一九四零年法国战役期间,他系统地收集缴获的敌机,把这些飞机送到他在雷希林建立的战利晶中心。后来,施文克打发两百个俄国战俘拆卸飞机,以便他的专家对它们进行洋细研究。他把研究结果写戍报告,发到部队和外国空军处,并且在同米尔希元帅(次于戈林的另一名德国空军高级军官)
及德国制造商开会时口头汇报这种研究结果。
德国人看来对波音B—17飞行堡垒式飞机特别感兴趣。
一九四二月八月,第一批波音B—17式飞机当中的一架坠落在东线,德国空军派遣一个小队去把它取回来。但是这架坠毁的飞机离俄国战线太近,逐渐被俄国的炮火打得支离破碎。
这个小队尽管努力了八天,还是不能把飞机弄到手。不过,过了几个星期以后,德国人对打下的另一架同类型的飞机作了成功的研究。这架飞机上的设备说明美国人正在改夜间轰炸为白天轰炸。施文克亲自驾驶着一架,发现它飞起来“特别轻松。你可以在飞机座舱里和同机飞行员正常地交谈。”
把B—17F式同以前的B—17C式飞机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后者能多载一吨半重的装甲。这一点,以及德国战斗机长时间射击这些飞机而不产生明显效果的事实,导致在一次空军军备会议上就如何最有效地击落这种和其他种轰炸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这方面,施文克的仔细研究获得了应有的名望。
“如果我可以把研究结果拿出来的话,”他说: “这就是我对六架目前英国和美国使用的四引擎飞机和一种俄国飞机里的(燃料)箱的各种装置所作的研究的结果。”米尔希把这份研究报告拿了起来,说道,有一种很有成功希望的打飞机的办法,就是看飞机的“油箱在哪里?现在可以说:在四个引擎的飞机中,油箱是在两个引擎之间。只有(美国的B—24)解放者式飞机的两个引擎之间没有油箱。”
米尔希还想知道,哪种枪弹能打穿B一17式飞机的装甲。施文克解释说: “根据迄今为止的经验,枪弹的直径越大,射击惯性就越大,偏斜的可能性就越小。枪弹的直径越大,就越不会弹跳回来,击穿的可能性就越大。”
“多大的直径才好呢?”米尔希追问到底。“两公分(一英寸)能打穿吗?”
“不是都能打穿,但是两公分直径的枪弹效果很好。”
“我想三公分(一又二分之一英寸)的直径总是比较有把握、比较好。”米尔希说。 “我将提议,当我们有足够的装甲的时候,我们将邀请战斗机将领以及他提名的飞行员到雷希林战利品中心来,用各种枪弹从不同角度射击飞机的装甲。我们将从英国人和美国人那里得到原始装甲板。”
11。公开因素
报刊一向是所有情报来源中最便宜、最充分的一个来源。因此战前谁都使用它。参谋总部外军处的军官们,整上午整上午地阅读目标国家的一般报刊和技术报刊。威廉街的外交官们,仔细翻看伦敦的《泰晤土报》和巴黎的《时报》。
纳粹党的机构也浏览外国报纸,寻找对上级有用的点滴情报。专门从事报刊情报工作的机构纷纷建立起来。
直到战争爆发的时候,他们在获取所需的报纸和收听所需的电台广播方面,没有碰到什么困难。满腹才华、样子却象老鼠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博士,自从一九三六年以来拥有禁止德国进口外国报纸、并且命令盖世太保没收这些报纸的权力。战争开始以后,他更经常地行使这个权力。与此同时,德国政府禁止公众收听外国电台的广播。《泰晤士报》停止输往柏林,法国陷落以后,英国禁止向大陆出口任何报纸。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外国报刊情报的官方机构,不得不作出特殊努力,利用特殊机构来获取这些情报。设在科隆施托尔克街二十五号的外国报纸公司就是这样一个机构,它拥有进口外国报纸的垄断权。进口中立国家的报纸从来构成多大问题。比如,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拥有九种报纸,共五十一份,包括十七份《新苏黎世报》,十份《国民日报》,六份《巴塞尔新闻》,都是从瑞士进口的。
敌对国家的报纸虽然比较有趣,却难于弄到手。为了得到这些报纸,政府机关经常不得不依靠非正式的渠道。许多英美报纸是从葡萄牙和荷兰渔民那儿买来的。他们在海上从英国渔民那里把这些报纸买下,回到大陆后转卖出去,从中捞一大笔外快。一份《纽约时报》的最高索价达一百德国马克(四十美元),不过比较通常的价格是一点一零英镑(七点五美元)。德国驻葡萄牙大使馆设立一个专门机构,购买这些报纸。通过这个以及其他的渠道,英国报纸出版后一个星期能到达柏林,美国报纸需要四至六个星期。
外交部新闻司司长保罗·K·施密特博士,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他把新闻司办成了一个消息总汇机构。他发现了一个能够更快更省地获得美国报纸的办法。美国国务院向美国驻葡萄牙大使馆提供许多报纸。由于原版报纸太占地方,份量太重,飞越大西洋的快速班机不便于携带,因此它们都被缩微。在里斯本,美国人雇用当地一个摄影师将它们放大。施密特得知这个情况后,买通这个摄影师替他另外放大一份,他在柏林收到这份报纸后,在本部门内复制许多份,分发给有关机构和个人。
战争的潮流发生了不利于德国的变化,对它造成了各种各样的麻烦,获取外国报刊情报越来越困难了。间谍们帮了一些忙。他们从拉丁美洲送回了被缩成微片的技术刊物,例如《铁时代》。法本化学托拉斯在葡萄牙的一个子公司提供了许多刊物,该公司在国外的代理商搜集报纸和书刊。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数量有限的期刊,为了节省外汇,汉堡一家新闻机构向指定的订户出售外国报刊杂志的影印件。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也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外国出版物。最后,德国保安总局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它在柏林成立了德国文献编集社,将一九三九年一月一日以来德国所收到的各种外国出版物编了目录。一九四三年十二月,该社公布了它的第一份二十九页目录单,列举出《电子世界》那样的杂志的出版地址。当然,不会有人泄露自己的最有价值的出版物,上述办法也不能代替一期期的杂志的进口。到了一九四四年,盟军攻入法国,切断了里斯本对德国的报刊供应,德国人转而向瑞典进口英美两国的报纸。他们对报刊的渴望非常强烈,以致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不得不成立一个特殊机构,专门设法搜集这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同印刷品不一样,无线电波可以跨越国界, 自由地进行宣传,而且速度快如闪光。为了截收它们传播的情报,数目繁多的大大小小的官方监听站监听着外国的新闻广播。这样的监听站,仅仅陆军就有几十个。荷兰德占区第三帝国长官在海牙建立了自己的监听站。在柏林市中心附近一家私邸的两间低小、潮湿的屋子里进行工作的德国无线电公司,只提供该公司的消息材料。德国新闻局——德国的一家通讯社——向它的订户发行经过删节的油印监听材料。外交部新闻司监听站每天从早到晚发送报告,因为这些报告太重要,必须及时发出。它还用电话向官员们报告所收到的紧急短讯:外交部就是首先从它那里得知突袭珍珠港的消息的。研究部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密码处都有无线电监听站。此外还有其他的监听站。
到了一九四零年,有一个新机构参加进来了,表面上是为了填补监听的空白。上述监听站只是收听容易接收的、用普通欧洲语言广播的电台。新机构将集中力量收听遥远的、以及用汉语、阿拉伯语和兴都斯坦语这样一些比较稀有的语种广播的电台。但是新机构参加进来的真正动机是赤裸裸的野心。
首先捞到好处的是这个机构的缔造者。一九三五年,库特·亚历山大·迈尔从奥地利来到斯图加特,担任哈尔瓦格出版社社长。哈尔瓦格出版社以出版汽车驾驶方面的地图和书籍著称;迈尔本人写过两本有关小汽车的书。一九三八年,他自称当纳粹党在奥地利还处于非法的时候,他就为该党工作过,因而被接纳为纳粹党员,不久以后加入了外交部的无线电小组。一九四零年,他从宣传部的一位打算把许多其他监听机构合并在一起的官员那里,摸到了成立一个统一的情报监听机构的主意,并且把它兜售给里宾特洛甫。这位外交部长是争夺权力的第二个主要获益者,他想从戈培尔手里夺回这些权力,因为在一九三三年成立宣传部的时候,外交部的若干职权被戈培尔抢走了。
迈尔是一个漂亮的多面手,富有组织天才,眼界开阔。
他马上着手寻找新机构的合适场所,德国一些监听站的技术人员,在柏林市区和市郊的各个地方进行测试,寻找无线电接收效果良好的地方。在柏林西南一处丛林地带、汪西湖之滨(哈弗尔河的一个河湾),他们找到了一座以前办过饭店和旅馆的大型建筑物——瑞典阁,它坐落在大汪西湖畔二十八至三十号。一九四零年七月,迈尔把它租了下来,三个星期以后,监听工作开始了。这个新机构根据它的坐落,取名为湖滨楼特别监听所。几个月之内,它的雇员几乎增加到五百人。
戈培尔马上就要动手抢它了。官司打到希特勒那里,他命令戈培尔和里宾特洛甫自己解决这场纠纷。因此,一九四一年十月二十二日,他们商定成立一个联合机构——德国联合对外广播公司。这个公司将主要从事宣传广播,但也将把湖滨楼作为“部际机构”合并在内。大概由于合并的结果,湖滨楼先后吞并了外交部监听站和德国无线电公司监听站。
迈尔在湖滨楼总部安装了带有特别放大器的全向天线。
由于外国广播经常以几种不同的频率同时向外广播,以便让尽可能多的听众收听得到,每个监听者于是同时操纵两台短波收音机,这样他就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波长收听同一广播,减少由于干扰而造成的错误。为了更全面地接收,迈尔建立了前哨站。湖滨楼曾经先后在巴黎、布加勒斯特、马赛、罗马、格拉茨、普福尔茨海姆和梅拉诺设有大型监听站,在其他地方设有小型监听站,并且同奥斯陆、哥本哈根、海牙以及上海当局的监听站进行合作。一九四二年年初,湖滨楼经常收听三十三个国家、偶尔还有另外十四个国家的总共三十七种语言,包括一种南非公用语、冰岛语、兴都斯坦语、波斯语、盖尔语、马格里布语和拉丁语(对梵蒂冈)的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