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间谍
是一万六千五百辆,比战俘提供的数字准确百分之九。
这种情报很全面,经过计算更加完善,使战时经济处能够以令人惊讶的准确性推断出根据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的物资的数量。譬如,一九四四年八月十日,战时经济处推断,到一九四四年三月三十一日为止,根据租借法案向俄国提供的客车、卡车和原动机的总数是二零二零零零。实际数字是二零零七九三,误差只有百分之零·六。
经济情报本身并不能使德国人赢得战场上的胜利。但它有助于作战方案的决定。
一九四二年夏天,经济情报提供了埃及同它的邻国进行贸易所需要的船舶吨位数字,有助于海军决定是否要把潜艇派到东地中海。经济情报告诉空军,轰炸哪些目标在经济上最划得来。据战时经济处在一九四三年七月所作报告认为,轰炸在德比,克鲁和希林登的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工厂,可以起到阻碍生产流程的作用,轰炸目标号码分别是GB73 19,GB?3 20 和GB73 58。 战时经济处还警告,轰炸英国的轻金属工业,阻止不了它的飞机生产。 “(大不列颠)国内的原铝产量估计为五万至六万吨,由三个工厂出产。即使这三个工厂全被彻底摧毁,每月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五千吨填补上去,是不成问题的。”东线外军处根据约尔丹计算的坦克产量,加上根据租借法案进口的坦克,结合战时经济处对坦克从工厂和港口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运到前线这一情况的了解,参看红军坦克兵力编制表(东线外军处根据对这些部队是否满员的了解,可对编制表进行修正)。从各部队所分到的坦克数量,一次又一次地估计出苏联部队的实力乃至在哪一天就会得到新的坦克,准备再次发动进攻。
如果说战时经济处的情报在作战部队几乎总是受到欢迎,但在元首那里却不是这样。当情报符合他的想法时,他就接收,甚至夸大它的作用。一九四三年春天,战时经济处证明,守住轴心国在北非的桥头堡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丢掉这个桥头堡,就会使同盟国腾出大约二百万吨位的船只。这正是希特勒当时对他的海军将领们所讲的事情,只是他把吨位数提高到四至五百万吨。但是,当战时经济处的报告不符合他的看法时,他就不予理睬,或者加以反对。托马斯曾经提醒他,即使征服俄国工业化欧洲部分的大半领土,也不一定能搞垮俄国的战时经济。几天之后,希特勒却大吹大擂: “俄国已经丧失了百分之七十五的铝矿,百分之九十的铁矿,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后来的报告越来越多地提供了他所不喜欢的情报。当他获悉同盟国有足够的铬,用不着依靠土耳其的时候,他当然不会感到高兴。凯特尔越来越不让把这样的情报送给希特勒看。有一份报告讲了根据租借法案向俄国提供了多少物资,他在报告上面潦潦草草写上“元首……会怀疑……这个情报。”的批语后,将报告退了回去。
最后他干脆命令战时经济处停止向元首呈递这样的报告。
20。在空军和海军里
报告是在夜间和清早送来的。当赫伯特·奥韦到办公室上班的时候,报告已经为他准备好了。这座象棚屋一样的木头房子,立在韦尔德尔鹿园的中央,附近就是波茨坦,柏林也离这儿不远;在一九四四年初夏的这些日子里, 奥韦凭着窗户,可以眺望外面碧绿的景色。战争有时似乎离得很远很远。
在这一天,秘书照样把文件送到他跟前,他开始阅读起来。奥韦外貌悦人,长得结实,中等身材,沉着、明智。他是一个职业军官,一九三六年加入空军,那时他才二十多岁。战争爆发时,他在一个轰炸机中队服役,可是不久,他驾驶的Helll式飞机在一次夜间起飞时坠毁了,他负了伤。他的飞行能力受到限制,被调到空军学院接受参谋训练。他在一九四二年九月三十日结业,以一级参谋的身份,分配到当时正在俄国作战的第一空军师,担任情报参谋。这个师是由两至三个轰炸机联队和一个侦察机中队组成的。奥韦的主要工作,是向作战参谋报告敌方的情况,并告诉作战参谋为了轰炸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情报,以便他(作战参谋)能发布准确的侦察命令。
奥韦迅速地掌握了情报工作的一套做法。他干得非常出色,上级司令部也知道了他的能力,不出一年, 他接到命令,要调他到“库尔菲尔斯特”。这是设在鹿园的空军参谋部的代号,意思是“(神圣罗马皇帝的)选帝侯”。一九四四年初,奥韦来到鹿园,不久担任西线外国空军处D组组长。
他领导着半打军官,三名文职官员,四或五个办事员和制图员,以及三,四个女秘书。虽然D组下设有土耳其、近东、法国空军,西班牙空军和葡萄牙空军小组,但它的主要精力是研究同德国作战的英国和美国空军部队。奥韦因此是空军里研究第三帝国的空中劲敌的专家。
奥韦在这个平常的上午阅读的文件中,有空军战俘审讯中心审讯战俘的结果,有无线电情报机构和间谍的报告,还有他的工作人员根据他们自己对这些情报所作的详细研究而写成的备忘录。大约在十点半,他开始为出席晌午的空军作战部部长召集的形势会议作准备。他作了笔记,同身边的军官进行了磋商。尤其是在诺曼底登陆以后,他们试图确定出盟军的主要突击点在哪里。他们的做法是对各机场拍摄的航空照片进行比较,从统计数字中看看哪些机场的飞机最多。他们根据自己部队的报告,分析了敌人的进攻战术。他们从被击落的敌机里捡到的文件中,挑选出有关敌军装备的最重要的新情报。奥韦带着所有这些情报参加形势会议。
外国空军处处长主要介绍了敌人的情况,他的下级,西线外国空军处和东线外国空军处的负责人,以及他们的下级,象奥韦这样的组长,回答了对一些具体情况所提的问题。但奥韦和其他人并不是只提供情报。他们还听取对整个形势的介绍,这些介绍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的工作中哪些方面最重要。
会议通常持续四十五分钟到一小时。随后有一段休息时间,奥韦和其他人午休一会儿。下午四点左右,他们开始阅读新的材料,准备晚上的形势会议,晚间会议在晚上八点举行。会议结束的时候,关于德国空军部队当天活动的大部分报告,以及谍报局、空军战俘审讯中心和其他机构的情报报告陆续送达,奥韦对这些报告进行研究,以便了解当天的活动,夜间他和他组里的人起草分发给部队的报告。报告的题目叫做“西线空军情报处专题报告”,每隔几个星期送出一次。一九四四年十月八日送出的第七十六号报告,长达十四页,还配有介绍图片,这篇报告的题目是“关于盟军伞兵和空降兵投入作战的新情况”,它详细介绍了美国和英国空降部队在阿纳姆空降,即“市场一花园”行动的一部分遭到惨败的情况。大约在晚上十一点和凌晨一点之间,奥韦和他手下的人完成了工作,下班回去了。第二天上午从头开始忙起来。
同空军的多数专业活动不一样,空军的情报活动在空军成立的时候就开展起来了。一九二零年三月一日,陆军总司令在军队部建立空军单位的那一天,同时指定一个人在军队部情报处对外国空军进行研究。
一九二七年四月一日,空军情报组撤出军队部情报处,加入正在扩大的空军机构,成为该机构的六组。六组负责人是希尔默尔·巴龙·冯·比洛少校,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退役军官花名册上有他的名字。他很快扩大了六组的规模。到了一九三一年,六组建立了轰炸目标档案。
一九三七年下半年,经过长期复杂的组织酝酿,成立了空军参谋部,参谋部五处就是空军情报处,后来称作“外国空军处”。比洛在巩固了这一进展之后,离开了外国空军处,到罗马担任空军武官。接替他的汉斯·耶顺内克中校,任职不过一年,就在一九三九年二月被提升为空军参谋长。
一位情报官提升到如此重要的职位,在德国军事史上很可能仅只这一次,这大概反映了对空军的技术能力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态度,陆军没有这种技术能力,因而这样的事情从未发生。
这个态度还表现在这样一点上,即接替耶顺内克的人又来自空军参谋部作战部。此人就是约瑟夫(贝波)·施密德中校,他宽宽的肩膀,方方的脑袋。人们认为,与其说他聪明,不如说他狡猾,但他精力极为充沛,具有组织天才。他还具有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有利条件。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当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啤酒店政变的时候,身着全副军装的步兵学校学员,行进在希特勒及其主要支持者、在大战期间指挥德国陆军的埃里希·鲁登道夫的后面。夺取巴伐利亚政府的政变企图遭到惨败,希特勒锒铛入狱,在狱中写了《我的奋斗》一书。参加了这次希特勒每年都加以纪念的重要政变的那些人,后来获得了特殊勋章。那些人中包括前步兵学校学员,其中有一个就是约瑟夫·施密德。这使他同元首之间建立了个人联系,这个联系既可以保护他,又可以使他进行特殊接触。
条令规定,施密德那个处的任务是“分析外国情报,估量这些国家的军事政治形势,尤其是要分析有关空军作战部队方面的各种问题”,还要进行“目标研究”。这个处还要从事各式各样的辅助性工作,这是因为空军的情报机构同所有其他情报机构一样,常常被当作“任人玩弄的少女”。
一九三九年,战争临近的时候,施密德有二十九名军官执行这些任务。多数是前军官,由于懂一门外文而作为“补充人员”召回部队。他们分为五组:一组负责行政管理,五组负责飞机型号,二至四组分管不同国家。 (在一九四零年以前不包括美国。)军官们的主要情报来源是外国报刊和德国空军武官。二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组长佩特保尔·冯·多纳特少校经常声称,他的最好情报员是法国的隆热隆少校,这位少校在法国右翼日报《巴黎激进新闻》上撰写空军问题的专栏文章。隆热隆在报上透露的人事调动和提升,空军中队从一机场往另一机场的调动,以及关于新型飞机的情况,比在法国的所有德国间谍告诉多纳特的还要多。据多纳特解释,基本原因是因为隆热隆熟悉他所谈的事情,而德国的间谍却不懂。
五处的最有价值的工作在于建立了一系列的文件夹,这就是它的潜在轰炸目标档案。
部分目标“档案”是一些大幅灰色索引卡片,长约十二英寸,宽约十六英寸,上面列出轰炸目标,它的经纬度以及它的重要性,比如一个工厂就把它的产品列在上面。但是多数档案,包括全部重要目标档案,装在也是长十二英寸宽十六英寸的马尼拉纸信封里面,信封里除了装有介绍基本情况的卡片外,还装有轰炸目标的航空照片和一幅1 :75,000 地图,地图上有时标出通往轰炸目标的道路、界标和敌人的防空设施。有些档案里还装有按照1 :100 的比例尺画出的草图,上面标出牵动整个轰炸目标的关键设施——比如锅炉房和供水系统——的位置,只要摧毁这些关键设施,用不着轰炸整个工厂就可使它停产。每个轰炸目标有一个四位数字的代号,数字前面有一个或几个字母,表示这个目标所在的国家。有两套档案。一套按地区归档,一套按产品归档。
许多情报来自武官、已出版的工业手册、官方地图和报刊,有时来自间谍。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战时经济部提供了许多详细情报。多数航空照片是由罗韦尔的远程侦察机中队拍摄的。柏林主要图片中心用油光滑亮的图片纸印出了每个工厂或设施的照片。 并不是每个国家的每个工厂或防务设施都建立了档案。
根据对一个国家的统计,它共有四万个大中型工厂。五处必须把那些一旦遭到轰炸就会对这个国家的战时生产能力造成最大破坏的工厂选作轰炸目标。对于捷克斯洛伐克,五处选择了五百个工厂,准备了有关它们的档案。对于法国这个早就料到是主要敌人的国家,施密德的轰炸目标档案组到一九三八年秋天慕尼黑危机时,拥有百分之百的它的炼油厂和主要电站、百分之九十的机场、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弹药工厂和百分之六十的燃料储存库的档案。 所有这些情报,如果只是放在空军司令部里严加保管起来,就没有多大的用处。必须把它们分发到轰炸机机组人员。外国空军处复印了这些轰炸目标档案,最初复印了三百份,后来复印得更多,封在特大的信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