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慈禧
咸丰前后共有皇后妃嫔19人。咸丰二年(1852年),新帝咸丰为其父道光服丧二十七月服除,开始册封后妃,到咸丰三年,共封后妃10人——皇后、云嫔、兰贵人、丽贵人、婉贵人、伊贵人、容常在、鑫常在、明常在、玫常在。其中,兰贵人即后来的慈禧。那么,咸丰中意于其中哪一位呢?应该说,咸丰自即位之初直到临死以前,最爱敬的莫过于皇后钮祜禄氏,其次是丽贵人,再其次是兰贵人。并非如野史、逸闻描绘的那样,“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只钟情衣着入时、举止轻佻的兰贵人。
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兰贵人那拉氏、丽贵人他他拉氏被晋升为“懿嫔”、“丽嫔”,同年晋升的还有婉嫔等。然五年五月,清军剿灭太平天国北伐军后,咸丰只将丽嫔一人晋升为丽妃。以美貌和柔媚取悦咸丰的丽妃占了先机。当时咸丰喜住咸福宫后楹的同道堂,遂特将丽妃移住咸福宫,而懿嫔则一直住在较远的储秀宫。咸丰对丽妃的宠爱可想而知。但受宠的丽妃只生一女,反倒是那拉氏于六年三月得生皇子(即后来的同治皇帝),随被晋封为懿妃,从此母以子贵。咸丰七年,懿妃那拉氏再晋封懿贵妃,之后,地位略高丽妃一等。每逢宫中大宴,东边第一桌是后宫之主钮祜禄氏,第二桌是丽妃和琪嫔;西边第一桌是懿贵妃和婉嫔。
慈禧得宠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美貌。I?T?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慈禧太后》一书中写道:慈禧太后身高中等偏低,但她穿的鞋跟很高,有的高达6英寸,再加上她穿的满族式服装,从双肩垂落下来,所有这些使她看上去浑身透露着帝王气度。实际上,她也的确颇有帝王气度。她的体形非常完美,走起路来步履轻快,体态优雅,而且单从身体外表来看,她的的确确是一个魅力非凡的女人,与她皇太后的身份非常相称。她的容貌说不上是倾国倾城,但她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十分令人愉快。她的肤色稍带橄榄色,黑黑的睫毛下是一双漆黑的眼眸,这让她的脸颊光彩照人。在她漆黑的双眸里,时而带着微笑,时而闪过一丝愤怒。慈禧女官裕德龄《慈禧太后私生活实录》说,慈禧虽已届古稀之年,但她“的确还是一个很美丽动人的女性”,她的一双手“不仅白腻,而且是极柔嫩,决不在我们年轻人之下”。这些描述,或许有阿谀夸大之处。但由此推想慈禧五十年前芳龄少女之时,其美貌对咸丰具有勾魂摄魄的魅力,当十分可能。至于各种野史笔记对慈禧美貌的描述和渲染,更是如出一辙。
二是才华。慈禧在咸丰后宫中才华出众。慈禧属内慧外秀型的女子,以才见长。咸丰批阅奏章之时,慈禧时常侍候左右、红袖添香。她聪慧过人,耳濡目染加之处处留心,于政务渐至了然于胸。后军务倥偬、拆件极繁,能够协助咸丰清检封事、代为分类。及咸丰后期懒于理政,她便进一步代阅奏章、参与机要了。咸丰妃嫔众多,他唯独选中慈禧协理政务,可见慈禧政治上的才能。同治、光绪两朝,慈禧三次垂帘听政,时政局险恶,内忧外患,她“披览章疏,日以数百,某折某事,洞晰无遗”。长达半个世纪大权从不旁落,直到临死前一日,仍亲自料理光绪后事,扶立溥仪,且召见军机大臣筹议给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上尊号的庆典活动,制定监国摄政王(即溥仪之父载沣)授职之礼,引经据典,丝毫不乱。
政治才能之外,慈禧还有文学书画才能。《慈禧写照记》中写道,人们只见慈禧政治上之才能,“而其文学知识遂为所掩,不知慈禧太后之文学才调,亦不亚于慈安太后也”。太后“平日最喜研攻中国之文学”,“能为诗词,出笔清新,非同凡响。又能为古文辞,得大宗气派”。中国口语与书面语不一致,以文字表达实非易事,一般妇女尤难于此。“而太后独能振笔疾书,洋洋千言不穷,斯真稀有之才。”故人皆以“文学太后”称之。 “太后尤善书法,能做擘窠大字”,“笔力绝劲,不作一毫巾帼气。当挥毫时,其腕力之强,用笔之迅,令人赞叹勿及。兔起鹘落,大有心手相应之妙……”“太后不特能书,兼能为画。其所画着色之花草,神采如生,不减名家。”
慈禧又有戏剧才能。她酷爱并擅长京剧等北方戏曲,能编排戏词、纠正曲误。《慈禧写照记》说,“太后尤善编剧本。此则人所未知者。太后曾自出心裁,编成新剧本多种,情节离奇,唱腔高雅可喜,较之俗本,大有霄壤之判。予在宫时,曾见其手订剧本,一一推敲,煞费苦心。当演奏之际,太后凝神以观,极为注意。见有可改动处,则立刻饬宫监往后台,传旨矫正之。矫正而后,顷觉生色不少。此可见太后之多才多艺,无一不出人头地。”
第二节 从秀女到贵妃(2)
咸丰亦酷爱京剧,擅长绘画、书法,与才貌双全的慈禧应该说有共同语言。
第三,最为关键的是她为咸丰生了唯一的儿子。咸丰六年三月(1856年 4月),二十二岁的慈禧在储秀宫生下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时咸丰帝即位已七载,大婚已近十载,在内忧外患的煎熬中,终于有后,有了一个可以告慰先人的理由,其欣喜之情难以形容,当即封慈禧为懿妃。并赋诗一首:“敬感天麻祖考仁,佳音储秀报麟振。恩深德厚衷常慕,奕启载祥定名淳。庶慰在天六年望,更欣率土万斯人。升香安佑昭慈佑,沉痛难胜永忆亲。”母以子贵,咸丰七年正月慈禧又被晋封为懿贵妃,后宫位次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
第三节 两宫皇太后(1)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咸丰帝于承德避暑山庄病逝,年三十一岁。咸丰帝独子载淳即位,改元同治。同治帝嫡母、皇后钮祜禄氏被尊为“母后皇太后”;同治帝生母、懿贵妃那拉氏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当时,“母后皇太后”慈安住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东暖阁,“圣母皇太后”慈禧住西暖阁,故又有“东边的太后”(东太后)和“西边的太后”(西太后)之称,是为两宫皇太后。
历史上通常说法是慈禧太后揽政四十八年(1861年—1908年)、三次垂帘。实际上,其中慈禧与慈安共事二十年(1861年—1881年);两次垂帘听政均是慈禧与慈安亦即两宫皇太后共同行事的。
慈安太后钮祜禄氏,生于满洲官宦人家。她之所以得到咸丰格外垂青,不到半年即两次越级正位中宫,不仅由于她与咸丰少年便结为夫妇,伉俪情深,更重要的是她美德出众,符合传统道德标准。如果说慈禧以“才”超人,那么慈安则是以“德”服众。据载,慈安为皇后时崇尚俭朴,常服布衣,所穿之鞋系督率宫女所做,且每年必亲手做一双鞋送给咸丰帝穿。外朝进贡的冠服、首饰,多命宫女拿出退还,说:“臣子多一分贡献,便是百姓多一分钱财,倘若收了他们的贡献,便是暗地里教他们去做贪官,所以臣子的贡献万万收不得。”皇后雍容有度,举止端庄,每次见皇上总身着礼服。咸丰对她十分感佩敬重,称她为“女圣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回天乏术,厌闻朝政,偶以游宴自娱,然闻皇后婉言规谏,未尝不从;外省军报及廷臣奏疏有寝阁者,闻皇后一言,未尝不立即批阅;妃嫔偶遭谴责,皆以皇后调停,不久又蒙恩眷。一日,咸丰因深夜寻欢晏朝。皇后听说后,立刻传唤侍寝妃嫔厉声斥责,命太监预备杖挞。咸丰退朝后,见后宫气氛不同往常,内竖肃悚,鸦雀无声,一问才知一向慈悲为怀、从不动肝火的“女圣人”正在训斥昨夜承欢的妃子。咸丰入内,问皇后此妃何罪,皇后跪拜谢罪,责己无德,不能督率后宫,使主晏起,称“恐外臣有议奴者,故召此妃戒饬之,无使奴受恶名也”。咸丰心有所愧,自认贪杯,表示今后少饮,皇后方起,环侍者莫不感佩。
咸丰死后,两宫并尊。慈安比慈禧还要小两岁,在人们的印象中,慈安生性懦弱,老实忠厚,且拙于言辞,听任慈禧摆布。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言,说慈禧得子后,恃宠而骄、渐至放纵,咸丰不喜其为人,每与肃顺言,欲废之,但终未忍心。因于病重之际密书一纸遗诏,交付慈安说:彼果安分无过,当始终曲全恩礼;若其骄纵不法,失行彰著,汝可召集廷臣,将朕此旨宣示,按祖宗家法治之,立即赐死,以杜后患。有说咸丰死后,慈安即将此诏书拿给慈禧看了。慈禧震恐,小心谨慎以事慈安,几乎无微不至。一连数年,慈安以为天下太平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慈安病逝于钟粹宫,时年四十五岁。谥孝贞慈安显皇后。据说,慈安死后,丧仪“甚草草”,27日后一律除孝服。慈禧本人竟不持服,大臣近御者仍服常服。“国母之丧如此,诚亘古未有也。”
对于慈安太后的暴卒,后人颇多疑问。有说,当时慈禧正在大病之中,已数月,慈安独视朝,健康无恙。去世当日上午还曾召见军机,有恭亲王、大学士左宗棠、尚书王文韶、协办大学士李鸿藻等,慈安和怡无疾色,只两颊微赤。军机退。午后四时,内廷凶信出。百官皆以为是西太后慈禧,既而知为东太后,乃大惊诧。进宫见慈安已小殓,慈禧坐矮凳道,东后向无病,日来未见动静,何忽暴变至此!诸臣仰慰顿首,出议丧事。以往后妃去世,即传戚属入内瞻视后方才小殓,历朝如此,慈安死,其亲无预其事者,众皆叹为创闻。
有说,慈安死讯传来,首先表示怀疑的是御医薛福辰,他称慈安“微疾,请脉后,无需服药”,怎么会突然暴死?左宗棠、方擢也称:“早对时,上边清朗周密,何尝有病者?即云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又有说,光绪两宫再垂帘,慈禧听政益纵恣无度。时慈安益倦怠,不多闻外事,常静摄不出。慈禧乃一人召见廷臣,有事竟不告慈安,慈安颇为不平。七年,慈禧忽患重病,征集中外名医医治,均无效,盖因误认为血崩所致。惟晚清启蒙思想家薛福成之兄御医薛福辰诊其脉,得知病之所在。他在脉案上仍书血崩症,但所开药剂则皆产后补养之品,结果奏效如神。慈禧病既愈,慈安知其病乃失德所致,想使她感悟,一夕置酒宫中,庆贺慈禧康复。酒至半酣,慈安摒去左右,忽慨然道:“吾姊妹今皆老矣,旦夕当归天上,仍侍先帝。吾二人相处二十余年,无话不谈。吾有一物,是当年先帝临终给付,现在无所用了。只怕一旦故去,失于检藏,被他人得到,致疑吾二人貌和好而阴妒忌,那不但是吾二人的遗憾,且大负先帝之意。”说完,从袖中掣出一函,交给慈禧。慈禧打开一看,正是咸丰临终给付慈安的遗诏,脸色顿变,惭不可仰。慈安将函索回,就着火烛烧了,一边说:“此纸已无用,焚了为好。吾今日亦可以复命先帝了。”慈禧惭愤交集,强为感泣态。慈安百般慰藉,罢酒而散。此夕后,慈禧对慈安执礼甚恭,不似往时骄纵。慈安暗自高兴,以为收到了效果。不料一日,慈禧命人给慈安送去几盒糕饼,慈安随意尝了一二枚,顿觉不适,然也没有太多痛苦,到下午,突然逝去。云云。
又有人添枝加叶,编造出许多毫无根据的离奇故事。如,咸丰死后,慈禧耐不住煎熬,想法弄了一个姓金的标致男子在密室里快活,不意被东太后撞见,从床后将那姓金的拉出来,命侍卫拖出去砍掉。慈禧又羞又恨,于是便和东太后结下生死冤仇。又如,大太监李莲英为讨好慈禧,将一个琉璃厂卖古董的带入大内,被慈禧留住一个多月后放出。不久,慈禧怀孕,被慈安侦之,欲行废后之礼。慈禧先下手为强,派人送去药酒,慈安猝死。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第三节 两宫皇太后(2)
史家以为,这些都是抱着种种目的编造出来的风月文字。何况两宫并重二十载,其间慈禧揽权弊政,史信昭昭,果真有什么“遗命”,慈安何必等到同治帝死后七年,因宫闱传闻方拿出来示威?而权力欲极强又富有手段的慈禧要想除掉慈安,又如何能等待二十年?至于慈禧以禁城为淫乱之地,养汉生子等事更属荒诞奇谈。且不说慈禧二十七岁垂帘听政(时慈安二十五岁)时,正值风华正茂之年,并未闻有风流韵事,到近五十岁反倒煎熬难忍、非找白面小生不成,只说宫门禁地侍卫森严,加之众多侍寝宫女和值班太监,如何躲得过呢?
东太后慈安,并非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生性懦弱、老实忠厚、拙于政事。咸丰初年正位中宫时,内外对她已有圣明之颂。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天下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