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莫多–轻看须眉





就芬谎木鸵龅傲恕?br />   




第二章,苍天有泪,第二十七章,揍的就是你

  “家里并未帮我定亲。我这一生只与盼儿定下今生来世。”独孤萧就一直在奇怪这些吃饱了饭没事干的小官员小财主们串门都问这些无聊的问题干嘛?
  “萧公子这就不对了,大丈夫三妻四妾乃寻常之事。”陈知府苦口婆心地劝到,他实在不忍心怎么个大好青年就这样葬送了。
  “是啊,是啊。妻妾成群才能儿孙满堂嘛。”自己家女儿要的嫁到京城那自己的地位在建安一定升高一大截,那该多风光。
  ……
  “萧要不要纳小妾是我们家的事。各位不用太操心。”还泪冷着脸想下逐客令了。大清早一大堆人带着女儿上门让你老公收了她们,这事放在谁身上都会火大的,更不用说脾气本来就不好的还泪了。
  “妇道人家应当有容人之量。应当多给相公找几个美娇娘以讨你相公的欢心,这才是大度有德。”一位大叔循循善诱。
  还泪听了教训后不断点头,似乎明白自己的错误,更像一朝闻道幡然悔悟彻底反思以前的所作所为。那位大叔也露出孺子可教也的微笑。
  还泪悄悄退出大厅,这群大叔大婶不禁露出了微笑。这死丫头还算识相的啊,没了她这纳妾大会就更好开了。只有独孤萧对着还泪的背影直摇头。
  果然,两分钟后还泪又出现在会客大厅,手上还带了一把扫把。
  众人疑惑的看着还泪。
  还泪缓步上前,抄起扫把,但是就是这时候这群叔叔阿姨还不明白还泪要干什么。不过他们很快就深切的明白了。
  三秒钟后场上上演了精彩的少林十八降魔棍法、华山三十六路辟邪剑法、武当七十二快剑、昆仑一百零四式伏虎拳、峨眉两百零八式扫堂腿等等绝技。除了这些名门正派的绝技以外还包含了李氏赶羊、赵氏杀牛、孙氏鞭马等民间绝学。
  一时间场上的大叔们全哭爹喊娘、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懒驴打滚、魂飞魄散。茶水在飞、桌椅在飞、更有几只肥猪客串了一下飞猪,那扫把更是舞得看不到影子。
  一分钟之后客厅真的是彻底安静了。而萧府的女主人现在站在大门口,一手插腰另一只手持扫把拄地,嘴里还在叫嚣着:“还要命的都给我听着,谁要再想教唆我萧儿纳妾的,别怪我把你打得连你娘都不认识。”
  独孤萧看还泪的泼妇样轻笑两声,从后面抱住还泪,“别生气,你要是肯嫁给我,我就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就是拿把刀架在我脑袋上我也不敢纳妾啊。”
  还泪脱出独孤萧的怀抱,做了做体操的动作,好久没怎么活络筋骨了。“我哪会和这些庸人生气,我人生第一信条就是不拿别人来折磨自己,更何况这些又俗又庸的人。要是天天和这些人怄气我不早气死了。”她蹦蹦跳跳了几下,“我现在的心情是前所未有的好,揍人的感觉真的非常好。不过……。”还泪猛得回头,鼻尖差点对上独孤萧的嘴唇,她微眯着眼,危险气息十足得看着最近越来越开窍的独孤萧,“什么叫不敢纳妾?”
  “呵呵,口误口误,是不想纳妾。”独孤萧干笑两声。
  那群讨厌鬼刚刚被赶出去不久扫把风波就把整个建安给搅和轰动了。民间,甚至还有官府都在激烈评论这个史上最牛的泼妇。
  建安人民具有极高的积极性和热情投身于这场旷世讨论中,由于建安人民长期处于一个吃饱饭没事干的环境中,此事件给了他们极大的精神寄托。他们不仅关注事件本身,更以一种远见卓识关注起事态的发展。特别是萧公子的反应,这位京城来的贵公子什么时候回休妻?
  与此同时陈知府家传来一阵阵哀号声,只见他鼻青脸肿,他们家的胡管家正在帮他上药。陈知府一边嚎叫一边骂骂咧咧的,他这一辈子都没这么狼狈过。
  “这凶婆娘下手也太重了吧!乡下泼妇,不知道萧公子是怎么看上她的,太嚣张无礼了。要不是看在萧公子的份上我非这凶婆娘关进大牢。”骂人的时候撤到嘴角的伤了,陈知府又哀号了一阵。
  “爹,女儿到不是怎么觉得。乡野村妇虽不知礼仪,却一般都胆小怕事,哪敢做出如此事宜?女儿看萧公子贵气逼人,原以为萧夫人定是倾国美人,才能以卑贱之身令主人神魂颠倒要美人不要家。但是今天看萧夫人也只是俏丽可爱,并无狐媚之姿。爹爹不觉得奇怪吗?还有一般飞上枝头的凤凰都是怕一朝掉下来,她们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巴结讨好夫君,深怕一日失宠。可是萧夫人行事作风却绝无此等顾虑,她依然我行我素。”陈小姐素有才女之称,是她父亲的小智囊。她今天的事情一一分析道。
  “这到也是的。这萧夫人看起来也不过十四五岁的样子,怎么连我这个知府都敢打。在家里殴打客人不怕萧公子生气?”陈知府点点头。
  “萧夫人撒泼的时候爹爹是否看到萧公子的反应?”
  “我躲都来不及,怎么有空顾其他的?那萧公子是什么表情?”
  “奇怪就是奇怪在这里,按说萧公子应该出手阻拦再向萧夫人大发雷霆的。他不仅没这么做还宠溺的看着萧夫人笑。其一,爹爹伯伯们劝他纳妾确实不讨他喜欢。其二,他是爱极了萧夫人,萧夫人做任何事都不会生气。女儿觉得两种可能都有。萧夫人如此得宠定有原因,女儿更觉得外界说萧夫人是个丫头也只是凭着她行事作风推测的,并不可信。”陈小姐分析得头头是道。真可以说是才女了,可惜生在这个世界。
  建安热闹非凡的时候康国的政坛也掀起了惊涛骇浪。巨浪的因由还是还泪的这次远征。康国军队第一次打入草原并且带回来左贤王的头颅。这样的功勋前无古人,从另一个方面说皇帝老爷子的功绩超过了除开国皇帝以外他所有的祖宗。
  皇帝老爷子一高兴就封了还泪一个一等公。远征军全体将士军衔连升三级,死者追封。除此之外还有大堆大堆的赏赐。
  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被封一等公,但是没有人反对,谁叫这功劳实在太大了呢?但是命令下达的第二天丞相李白就递上了辞呈,辞呈上说要告老还乡。全世界都知道这只是托词,李白是康国最年轻的丞相,到现在也不过四十未到,哪需要告老还乡?政坛的老油条们瞬间也明白了李白的意思。李家权势太大了,树大而招风。李白本来就是文人领袖,出了个女儿因战功成为康国的英雄被封一等公,假以时日成为武官的领袖也只是时间问题。康国历史上都没出现非皇族的家族统领文武大臣。如此权势怎么不怕皇帝猜忌,所以聪明的李白就递上了辞呈。
  但是问题在于李白是想辞职,但是皇帝不干了。第一,李白工作认真负责,是领导的左膀右臂,很得领导欢心,该领导舍不得李白离开岗位。第二,谁都明白李白要走的原因,虽然这是某种潜规则,但是李白要是真的一走就让人觉得这皇帝过于胆小怕事,某种未知的事情也要防范于未然,显得没有容人之量。
  于是,李白不断提上辞呈,领导不断驳回。
  
 
作者有话要说:快期末了,晕。可怜啊,一篇又一篇论文




第二卷,苍天有泪,第二十八章,京城来人

  李白最终还是没能告老还乡,辞职的风波也慢慢平息下来。李氏一门一文一武名扬天下,尤其是李思过以十四之龄状元之身入伍,引领天下少年之志气。天下少年无不以其为奋斗目标。民间有语,生女当生李思过。还泪的横空出世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颠覆了康人几千年来重男轻女的的思想。这些天呱呱落地的女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待遇,许多家长让自己的幼女入了学。
  半个月后国库为死伤将士拨下了抚恤金。由于皇帝老爷子大大的高兴,这次的抚恤金比往年要高上三层。而远征军是按照死后追封的级别发放的。国库的举动并不让人惊讶,让人惊叹的是之后望江楼的动作。首先,望江楼给一千远征军没人三千两银子和两极品烧酒一坛果酒,死者由家属带领。这些钱至少可以让一个五口之家一辈子衣食无忧。
  第二,望江楼兴办了康人前所未闻的养老院。望江楼在城东买下了一片大宅子,为国捐躯远征军他们的父母可以来这里免费接受最精心的护理。听说里面还聘用了两个退休的御医每过一段时间都给老人做什么全身检查。以保证老人在这里可以安享晚年。
  第三,望江楼还办了一个学堂,只要是远征军的子女都可以来接受免费的教育。学堂硬件设施良好、师资力量令人咋舌。望江楼聘请了数位京城有名的私塾先生,这有钱人都可以办到,但是望江楼请了数位退休的翰林作为教授,在职的翰林称之为客座教授其中包括夏子玉。两个退休大学士为副院长,还泪为院长,李白成了名誉院长。明星阵容之强大哪个学院该争锋?
  入学那天,家长们带着孩子到学校报名,看到这么多文学界德高望重的面孔,甚至看到了丞相李白,家长们都差点激动得晕过去。许多英雄的妻子跪在学校门前磕头,她们知道,丈夫的血没有白流,最起码小李大人,现在的李公爷还记得他们。她们孩子从现在开始将站在起跑线的最高点,站在王侯将相子女同一水平线上。倒是还存世的远征军抱着孩子去上学的都显得特别平静。一起出生入死、一起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之间早就可以性命相托,还泪给他们的他们都会记在心里,也不说什么报答的话,因为他们本就亲如一家。
  几日后,皇帝下旨,扩充远征军。由原来的一千改为一万,人由军部挑选出最强壮最勇敢的士兵。赵龙上书称还泪留下命令,远征军绝不过千。并且递上了一份由还泪以前拟定的练兵计划,希望把远征军的练兵方式推广到全军。皇帝大为惊讶,在群臣面前赞,得一李思过如得半个天下,群臣皆叹。自古英雄谁又逃得过一个权字?又有多少少年英才如彗星般一闪而过?年少得志又有几人能不骄奢?更何况以十四之身看透一个权字?历史上的教训太多太多,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聪颖之人还走上这条老路?因为这个权字拿起了就放不下来了。
  远征军的战力众人皆知,一千可以抵上一万,那一万呢?一万人就可以当十万用。一支雄兵在手就算你没有反意,就算皇帝不会疑你还会引起其他问题。军部许多人熬了一辈子都没熬出头来,你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子掌军多少人会不舒服?就算现在还泪风头正劲没人敢说什么,但是以后呢?毕竟还泪没什么资历。现在还泪手头一万军,那在她以后漫长的人生里能立多少功?以后岂不是康国所有的军队都交到她手里?
  人言可畏是个问题,还有就是君臣问题了。手握军权臣子和君主的关系可复杂了,不是“我不会背叛你的。”“我相信你不会背叛我的。”这两句话可以讲清楚。你现在不会背叛我那以后呢,人心是会变的啊!就算你不想背叛我,但是不能排除许多外力。这事情绕来绕去说到嘴巴干了也说不清楚。
  无疑,还泪这招弃兵权很得皇帝欢心。尤其还把练兵的方法拿出来是难能可贵的。皇帝仿佛看到了强国强军的未来。
  京城的风波并没有辐射到建安来,但是建安的上层人物个个人仰马翻。小老百姓只是听说京城来了个大官,所以权贵们都大气不敢出。
  京城是来了人,此时的陈知府候在一个太监身旁,低着头,弯着腰像一只乖巧伶俐的哈巴狗,全然看不出平时的盛气凌人。
  那个太监慢悠悠的喝着茶,没理会站在旁边的陈知府,他的思绪不自动啊飞到哪里去了。
  陈知府其实两条腿都软了,心里也一直在打鼓,坐在主位上的太监在他眼中已经是不得了的存在,这样一个不得了的存在跑到建安这个小地方来干什么?这太考验他这颗心脏了。陈知府战战兢兢得站着,琢磨着这太监的目的却思考不出什么来。在康国太监除了伺候皇帝另一个作用就是传旨,但是建安能有什么人能让皇帝太监传旨的,他这个父母官就不知道了。
  这太监的确是个大人物,他姓方,乃当今皇帝的随身太监。在皇上还是太子的时候就随伺左右。这次来自然是传旨给还泪,全天下都知道皇帝封了李思过为一等公,但是她本人却还没正式接旨。方太监这次来的任务除了传旨以外就是把这个小祖宗给请回京都。
  还泪立了功后皇帝颁奖颁得太辛苦了,还泪这个主角跑了,什么劳军、什么大赦天下、什么祭宗庙可怜的皇帝都在唱独角戏。近来几天皇帝这独角戏唱得脸皮都薄了,希望把这尊大佛给请回来。
  这可难坏了方太监,还泪功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