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黑格尔
自觉的运动。最后,历史发展的这种前进运动表现为一种内在的矛盾运动。在黑格尔看来,这四个方面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类从自在走向自为的历史过程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任何个体意志都无法抗拒的客观规律。
7历史是自由意识在必然性中的进步
黑格尔指出,“世界历史”不过是“自由的概念”的发展。他认为在近代社会中,“自由”的原则已经得到实现,哲学的任务就是认识在世界历史的现象中闪现出来的“理性”的光辉,认识“自由”在实现自我时所经历的发展过程。黑格尔依据他对历史本质的理解,通过探讨经验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特征,分析了人类自我意识、自由意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取得的成就。
首先,黑格尔讨论了对西方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几个东方古国的历史和这些国家的“民族精神”的基本特点。他认为从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角度看,东方文明古国可以算是人类的“史前史”,因为东方各国“民族精神”的共同特点是:个体没有形成“自我意识”,专制统治扼杀了个人的主观意志。其次,黑格尔讨论了“希腊精神”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了古希腊兴衰的必然性。他认为,“希腊精神”代表了一种“自由”精神,但由于它过分强调“个体自由”,并没有真正理解“人类自由”的全部含义,因此它仍然属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低级阶段。再次,黑格尔分析了罗马政体演变的内在原因,探讨了罗马衰落的内在必然性,着重讨论了人类自我意识进步获得的新成就。黑格尔把“罗马精神”称为“抽象的自由”,认为其优点是形成了超越一切个人的关于政治权力、财产关系的“普遍性”概念,从而能够排除个体情感因素的破坏性,而其缺陷又在于罗马帝国用这种抽象的“普遍性”扼杀了个性自由,用残酷的手段维护自己的统治。最后,黑格尔讨论了日耳曼世界。他认为,日耳曼民族代表了人类的“老年时代”,它说明人类自我意识经过数千年的锤炼,终于成熟了。成熟的标志有两个:一是“精神(人)”终于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是自由;二是“自由”终于从“理想”变为“现实”。在这里,黑格尔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贡献都作了高度评价。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一书,从世界史的角度,研究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历程,探索了人类精神、人类自我意识进步的过程,并试图揭示这一进步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这部著作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历史哲学》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进行理论上的论证,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法国大革命更是震撼了整个欧洲。怎样解释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怎样说明这些历史事件在历史中的地位及其对人类进步的影响,成为时代给思想家提出的迫切问题之一。有些思想家,如英国的埃德蒙?柏克,对法国大革命持激烈的否定态度。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对这个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他通过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论证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必然性,论证了人类为追求“理性理想”所作努力的合理性。
《历史哲学》第一部分 导读 世界历史是自由意识的进展(5)
其次,《历史哲学》是对近代社会历史学说的总结和发展。在黑格尔之前,已经有许多近代思想家对社会历史提出有见地的看法。早在18世纪20年代,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科在考察社会历史时,就把历史看做是人自己创造自己的产物,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了“民族精神”概念和历史的地理基础的问题。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伏尔泰把历史看做是理性战胜愚昧的进步过程,并提出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中探讨人类历史进步的任务。卢梭讨论了历史进步的辩证法。爱尔维修把个人的私欲、利益看做是支配社会生活的唯一原则。康德则认为,在人的杂乱无章的行动背后可以发现一种普遍的合目的性,而历史的合目的性是通过人类世世代代的努力实现的。黑格尔在批判地吸收这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完整的历史哲学体系。应该说,在黑格尔之前,还没有一个哲学家像黑格尔那样,试图全面把握历史的性质。正是黑格尔,第一个提出“世界历史”的概念,试图提供一个全面理解人类历史的构架。这是黑格尔对历史哲学的重大贡献。
德国哲学的普遍特点是思辨、深刻,这使德国哲学家的著作一般都晦涩、难懂。黑格尔也未能例外。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历史哲学》的行文特点是思辨分析与实证论证并存。在阐述自己的哲学原理时,黑格尔的语言是抽象的、晦涩的;但在具体证实自己理论时,他又是论据充分、范例生动形象、论证严密的。根据这种特点,我们编译本书遵循的原则是:
一、我们以阐述黑格尔原理的“绪论”部分为重点,因而相应地减少其余部分所占比重。从行文上来讲,“绪论”部分的文字是全书中最抽象、晦涩的。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们也用较大的篇幅介绍这部分的内容。从地位上来讲,“绪论”部分的内容是最重要的,是黑格尔此书论述的核心所在。
二、在语言的处理上,我们分两种情况:对于一些专业的哲学术语,如自由、精神等,我们采取现在学术界通行的翻译方法;对于一些历史、地理类的专业名词,我们也以现在获得普遍认可的方式来表达。如,第二次布匿战争、伊朗等。
三、在将这部著作的行文风格通俗化、易于为广大读者理解的同时,我们也尽量保持这部著作的风貌,保持其原来的思想体系。在篇章安排上,我们基本遵循原著的结构。在内容处理上,我们在保持原著行文逻辑连贯性的前提下,适当地概括和省略。
《历史哲学》蕴涵着无穷的智慧,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体会的经典。尽管编译者本着保持原著经典风貌的原则去编译这本书,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和编译上的规定,书中一定会存在对原文理解上的偏差和编译处理上的不足,请读者批评指正。
杨玉成张作成
《历史哲学》第一部分 序言(1)
甘斯博士为原书第一版所作的序言
一部“历史哲学”新著一问世,便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为何在“实践哲学”各部门中,最后研究这门,并最少给予它适当评论。因为直到18世纪初,才由维柯提出“历史”是各项基本法则的体现,而且是“理性”的产物,驳斥了将历史看做偶然事故或假定为上帝作品的观点。维柯的新理论确立了人类道德自由赖以发展的条件。
人类心灵现象、法律与政治有机体、“艺术”的各种形式,都被认为是稳定不变的存在。各个帝国的兴衰更替、个人的荣辱得失、罪恶战胜美德等种种现象,使人相信“历史”的根基是捉摸不定、变化无常的。因此从其中发现规律、理念、神圣与恒定之物的努力,都被斥责为空虚的幻想。简言之,对于“自由意志”和人类精神的产物,人们不会因为其中包含稳定、一贯的元素就宣告它为永恒的。只有“思想”获得重大进展,填平“必然”和“自由”的鸿沟,才能在这个最不稳定、难以控制的因素中识别出其支配力量;才能在“世界历史”中指明一个“世界政府”。需要经历几个世纪才能做到这一点;人类精神产物必须高度完善才能达到那个观点,从而综合考察它的事业。现在时机成熟了,基督教世界将它的本质寄托在了那些文明与自由的国家里,不但可以有一部以哲学为根据的历史,也可以出现“历史哲学”。
在“哲学”中的重大事件范围内,并非任何场合和事件都需要作出解释、都要被套用枯槁的公式。将高贵的哲学方法当做机械来运用,是对哲学的亵渎。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实真相,告知人们每一个重要的民族、每一个重要历史场合,都有一个观念作为其基础;以前历史彰显的所有过渡和发展,都可以从先前各种事变中发现端倪。一部历史哲学的价值,就在于将寻常的叙述因素与庄严的思辨因素形成艺术的结合。
最近一百年间的历史哲学作品,论述的只是单纯的历史哲学表象,并非确实的结构。意大利和法兰西的历史哲学,缺少一个普遍的思想体系。最近的历史哲学著作,大多揭示一个没有展开的基本观念。我们当然不能否认日耳曼人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等人探讨的价值;不能否认法兰西人博絮埃在宗教学方面的天才,孟德斯鸠的洞察力。但要说论及历史哲学确实结构的作家,只有四人:维柯、赫尔德、希勒格和黑格尔。
维柯在《新科学》中尝试指出“历史”的各种原则时,依赖于前人的指引;在探讨中关注过去的记载。他认为封建制度及其历史,是古希腊古罗马发展的延伸。在书结尾,存在表意不清之处。他没有标明“中古时代”与“现代”的界限。此外,他对“语言”、“诗歌”等历史门类的探讨,妨碍了重要历史进程的表述。这使书中包含的深刻真理被这可恶的形式阻挡。书中未得到明确表述的真理同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都被读者抛弃了。
赫尔德具有维柯所没有的优点。他以诗的精神研究历史;并不任意涉猎历史的各个门类来烦扰读者;开明的新教与世界观素养,使他能够超越限制,洞察所有民族和观念。作为他思辨基础的成因学原则,没有妨碍他列举世间万象。他比较各历史时期时,也能够看到其中的类似情形。但他不讨论玄学范畴并且敌视玄学,这使他的历史哲学思想犯了名实相悖的错误。因此“历史哲学”在赫尔德那里没有了正当根基。
《历史哲学》第一部分 序言(2)
我们可以在希勒格的“历史哲学”中,找到一个被称为哲学观念的基本观念:人类是生而自由的。有向上和堕入地狱两条路摆在人类面前。如果人对上帝给予的意志忠贞不变,那他的自由将是神灵享有的自由。如果人选择了第二条路,那人自身中便同时拥有神圣的和自然的意志。将较低的尘世与自然的意志,转变为较高的与神圣的意志便是人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历史的意义在于,揭示人类纯粹和神圣的存在。希勒格认为,人最终是否会完全返归上帝还是疑问。他的著作把强迫事实与预定结果联系起来,因而有牵强附会的缺点。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讲义包含一个思想体系,即使最细微处的结构也符合逻辑。本书的优点之一,在于它既富于思辨活力,也关注“经验的事物”和“现象的事物”;既避免了主观“推理”,又不以公式模型套用历史纪录;既在逻辑展开和无序的历史叙述中体现“观念”,又避免妨碍历史的叙述。本书作为演讲,必须设法使它的“意义”直接被人理解。因而它设法激起青年们的兴趣,使其内容与听众所知道的发生联系。这使本书风格生动有趣,且易于被常人理解。演讲方式的弊端在于,需要在开端展开各种原则,并在一定范围内做出结论,这使书中内容前后比例失衡。
下面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讲述将这部讲义编订成书的原则。黑格尔的讲义富于个人特色,且体现了他的辩才。在他的第一次历史哲学演讲中,“绪论”和“中国”一章占了三分之一时间,这部分显得冗长、繁琐。于是,编者酌情删减了其中的内容,并将讲义中的口头陈述改为流畅可读的文字表述。同时,此书取材自不同时期的听讲者笔记和作者原稿,因而需要进行缩短、删减工作,使著作风格和谐一贯。但编者进行编订时,没有掺入自己的任何思想,没有对黑格尔思想进行任何改动。
黑格尔的原稿是编者所利用的第一种资料。编者据此来纠正和补充听讲者的笔记,这些笔记是编者所使用的第二种资料。为了确保黑格尔风格的严谨细密,编者不愿加入任何不同风格的词句。而在没有原稿可利用之处,编者的工作赋予全书一个完整的形式。编者乐于采用能够体现作者特色的文字;只在绝对必要之处才作出补充;尽可能保持原文特质。总之,编者想给予读者的是原作者的著作,而非编者自己的。
我的很多可敬的同事和朋友,给了我各种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对各种原则历史的解释也不可能这样完备。人们可以因我们能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