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家族全传
咧晾驶缁凹苌柰瓯希魍疟ǜ婢透么τ傻缁白铩J⒂嘤诿鳎┤赵菰谙毓鹦1静俊!?br /> 2月6日,蒋介石所属各部队依令行动,教导第一团进军索步,第二团到达两头塘。7日,教导第一团又进至常平圩,同时,任教导第一团团长的何应钦向蒋介石做了报告。根据何应钦的报告,蒋介石于2月8日又在常平车站下达了命令:“一、据常平圩乡团长报告:老虎坳一带尚有敌人,昨(七)午后七时似有增加模样。我粤军第二师及第七旅刻尚在横沥附近。二、本军拟于本(八)日仍在常本圩附近宿营。三、教导第一团位于常平圩附近,警戒铁路以西地区,其警戒线须在鸡公岭一带高地,但右翼警戒线须特别严密,左翼须与教导第二团保持连络。四、教导第二团位千上坑附近,警戒铁路线(含)以东地区,其警戒线须与教导经一团衔接,但对于左翼警戒务须严密。五、学生队及炮兵营在常平车站宿营,但对于战备不得弛懈,紧急集合场在车站月台。步兵学生队昨(七)日所派之警戒部队,须俟第二团配置完竣后,方可撤回。六、给养仍由各部队自行采办。七、校本部与各团通信暂由各团派遣递步哨,俟电话架设完竣再行撤收。八、余在常平站校本部。”
其后的2月9日、2月10日蒋介石又先后下达有关作战命令。至2月11日,广九路沿线地区全部掌握在东征联军手中,陈炯明部退至淡水一带。
(2)攻克淡水的战斗。
广九路战斗告一段落后,东征军右翼部队遂分成三路军向淡水疾进。2月13日,蒋介石所辖教导第一、第二两团由龙网墟向淡水城南进击,粤军第七旅由约场圩向淡水东北进击,粤军第二师由新围向淡水西北进击。三路大军齐进,合围淡水城。
蒋介石在平湖车站下达新的作战命令:“一、敌情如贵官所知(前已通知)。我粤军第二师及第七旅已达新围约场圩附近。二。我校军决攻淡水之敌,拟于本(十三)日午前十时由现地出发,向坪山圩前进,并占领之。左翼与第二团确保连络,右民办对葵涌方向严密警戒。四、教导第二团务于本(十三)日午前十时由现地出发,经新浦前进,占领松子坑、牛鼻湖之线;右翼与第一团确保联络,左翼拟于许旅未达东边月以前,应严密警戒。五、校本部及学生队本日移龙风墟,余或进至新浦。”
2月13日,蒋介石再一次下达训令:“一、本军深入敌境,须知非奋勇前进剿灭叛逆,不能求生。二、东江作战须照前在虎门所发之训令(略)遵行,切不可疏忽散漫,总要团结兵力,步步为营。三、如闻侧面或后方枪声及见敌之帜,切不可惊慌,须知逆敌惯技,抵在扰乱后方,使我耳目眩晕,如我镇静持久,则彼技自穷。四、本军作战须利用夜间袭击与敌白刃相见,以练士兵胆气。五。各团须置预备队,至少须留一营,非至最后决战时不可轻用,尤须注意侧翼配置。六、初次战斗首重沉着,又要各部列阵稳定,待敌来冲,仍能不动如山,然后乘其弱点瑕隙或气竭之时,起而攻之,即无不致胜也。七、本日出发须带二日之粮为要。”
随着战斗的进行和军事行动的推进,蒋介石每天都发布指令。2月中旬,鉴于陈炯明部固守淡水城垣,蒋介石又下令说:“陈贼余孽,久稽天诛,本校长、校党代表率师申讨,经于本月十四日兵临淡水,胆敢据城抵抗。本校长、校党代表不忍我将士卒旷日相持,爱特挑选奋勇队誓于最短时期,攻破淡水。尔等务体此意,共矢为党为国之决心,奋勇无前,可进不可退,则克城在转瞬间也。”
淡水攻克后,蒋介石立即将这一战况电告已经北上正在患病的孙中山。电报中说:“职此次率师讨贼,连日转战新墟、淡水间,幸托威福,敌人逃遁”。又说:“尤念我大元帅为利国福民,只身入京,现在病势缠绵,我国军事羁绊,不克赴京随侍,抱疚良多。惟有鼓励三军,奋勇杀贼,聊报我大元帅于万一耳。”对此,当时汪精卫和胡汉民分别代孙中山先生复电蒋介石,对他表示赞赏。
(3)平山及海陆丰战斗。
2月19日,蒋介石主持制订了进攻平山的军事计划,指示说:“在淡水被我军击退之逆军洪兆以部约三千人,目下似已退据平山,又练演雄部约四五百人退守稳山,逆军杨坤如等部似仍据惠州。我军以歼灭逆军主力之目的,拟先向王大塘、永湖之线前进,搜索白芒花、马鞍一带敌情,再向竹头坝、白芒花、上下坦湖一带前进,以期围击敌军于平山墟。”
应当说,蒋介石在指挥东征历次战斗中充分表现了他的军事才华,显示了他作为军事家的气魄和识见。就在他下达进攻平山的军事指令(计划)的同一天,他召集了黄埔军校的各部首长开会,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作了题为《于艰苦中磨练才能志气》和《致胜的要件》的训词。他在训词中说:“我们做事,须要同舟共济的决心,同心同德的精神。大家要明白,我们并不是为个人做事,是为求主义的实现,是为求人民的幸福。所以要耐劳耐怨,百折不回,静如泰山,动如霹雳,完成我们革命的非常事业。”2月21日,粤军第二师进占平山墟,23日,军校第一团接防平山。这时,左右两翼的战局发展并不平衡,许崇智和蒋介石遂在白芒花召开军事会议,商议下一步的战作方案。此次会议上,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主张转攻惠州,认为“惠州为东江之支撑点,惠州一下,东江不难迎刃而解;以我军攻淡水之精神,惠州虽险,亦可一鼓而下,若进攻海陆丰,则孤军深入,未免有后顾之忧”。另一种意见则主张挥师陆、海丰,进捣潮、梅,认为“惠州天险,我军力薄,万一受重大之牺牲,则恐蹈一蹶不振之危险,若趋海、陆丰,则乘战胜之感,追遁逃之敌,事半功倍,且潮、汕为敌人之根据地,潮、汕既克,则敌失根据地,而我得地盘,万一左翼不上,或后方有变,亦得有展布之余地,可以回师西指,为次第扫平计”。
经过一番讨论,会议形成决议,决定采取第二种意见,分两路向海、陆丰前进。2月25日,蒋介石又发出了向吉隆圩前进的命令,命令说:“本军深入重地,环境险恶,只有向前冲锋,灭此朝食,以求生路。如退后一步,不死于敌手,必死于匪盗。望各将士深晓以意,努力前进,直捣贼巢,共歼厥凶,以成伟绩,而行主义。”
历次战斗中,蒋介石指挥得当,用兵得体,加上周恩来、何应钦等人的全力协助,使战斗进展顺利,屡屡奏捷。2月27日,收复海丰,蒋介石又致电北京汪精卫译呈孙中山,说:“智督率所部,经两日穷追,遂于沁日占领海丰城。中正部亦长驱猛进,于同日到达……本晚当可收复陆丰城也”。又说:“我军所至,人民皆诚心倾向。盖东江人民数年以来,受敌人种种苦抽压迫,在水深火热之中,加以战时敌军到处奸淫抢掠,痛苦更深,其望救之切,自不待言,故对于运输军实,采买米粮等事,皆极力帮助,而海丰人民并为出力,使军行无阻,用能造奏肤功,其力甚伟也。”这一时期的蒋介石,思想上趋于革命,在实际作战中也亲见亲历了人民群众民心所向对战争的实际影响,他据此报告孙中山,说得头头是道,明明白白,可惜,他没有注意总结经验,最终还是忽略了“民心所向”施于战争的影响。20多年后蒋家王朝兵败如山倒,不知他是否曾经意识到失败的原因之一正是他早已替陈炯明总结过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望救心切。”民心的向背,有时可以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败,蒋介石明知道这一点,却没能重视起来,以至自己终于也重蹈了陈炯明的覆辙。
(4)平定潮、汕的战斗和五华、兴宁的战斗
东征军采取直击海、陆丰,进而攻取潮州、汕头的。自3月1日至5日,蒋介石每天都亲自发布作战命令,指挥部队乘部前进。3月7日,东征军占领潮、汕。3月10日,东征军在棉湖与敌遭遇,激战持续数日。此次遭遇战十分激烈,蒋介石和廖仲偿以及苏联顾问加伦等人都曾亲赴前线指挥战斗,终于击退陈炯明的部队,使其受到重创。
五华、兴宁是陈炯明的根据地,又是林虎的巢穴。潮、汕平定后,林虎将残部收拢,退守以图喘息巩固,企图复收潮汕。3月15日,蒋介石下达了命令,其后又于16日下达两次、17日下达三次作战令,在战斗中,蒋介石“乃用迂回攻击之法,由左纵队改走小道,直趋五华,乘敌不意,先占五华,以“兴宁之背”。接着,蒋介石又下达了攻打兴宁的手谕:“教导第一团于城外部署完毕后,务须即速进城,对城内之搜索警戒完全由第一团担任。对于东门外兴宁大道三叉路附近之前哨兵队,即时派击。教导第二团本晚不必进城,对于通河口大道塔冈及通黄埔之桥梁,对于西门老隆大道,须即特酌派一小部队前赴警戒。”
3月19日,蒋介石又一次下令说:“(一)五华城内之敌已为我教导第一团击退,向东北门兴宁、江西逃去,逐渐向梅县退却。闻林逆司令部尚在兴宁城中,河口方面之敌逐渐向会坑、梅县方向移动。总计各方情报,敌军在兴宁、河口一带构筑阵地,有掩护其本队退却模样。(二)本军已占领五华城,于今日向兴宁、河口方向进攻。(三)教导第一团派步兵一营,在城内搜索,其余集合南门外候命。(四)粤军第一旅于本(十九)日午前七时由现地出发,协同教导第二团向兴宁攻击前进。(五)教导第二团与第一旅离隔五百公尺,向兴宁道路继续前进,协同第一旅攻击兴宁之敌。(六)余预定本日午前九时由五华击发,向兴宁道路前进。”
3月20日,经过激烈战斗,东征军攻占了兴宁。3月23日,蒋介石下令粤军陈铭枢旅及教导第二团钱大钧部向梅县进攻。至此,第一次东征宣告结束。
事实上,这第一次东征的结束是迫不得已的。蒋介石在东征中的表现自有其不俗的一面,但他所指挥的部队也不过只有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合起来只有2500人。而东征右翼军总司令许崇智麾下却有7500人之众,其中包括粤军的精锐、张民达的第二师和许济的第七旅等。而且,攻克东江门户淡水域一役,是蒋介石与许崇智共同指挥的。许崇智是蒋介石的结拜“二哥”,蒋介石长期在许崇智手下工作,深得许的信任和宠爱。关于蒋介石与许崇智之间的关系,我们下文另叙。这一次东征之所以“被迫宣告结束”,主要是因为外忧内患。所谓“内患”,即东征军的中路军(刘震寰的桂军)和左翼军(杨希阔的滇军)按兵不动,而且还在暗中勾结叛军陈炯明部。3月下旬,东征军进占梅县之后,刘震震和杨希阔却率桂、滇军从东江撤回,并与英国和北洋军阀勾结,于6月初在广州发起叛乱,这便是所谓“忧”后院起火。为平定广州叛乱,东征军只好回师,在广九路沿线和广州龙眼洞、石牌郊区发动攻击,在当地工农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和援助下,歼灭滇、桂叛军两万多人,一举平定了叛乱。
5.锋芒所指权力的宝座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患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当时,蒋介石正在东征军中指挥战事,孙中山逝世的消息是3月21日才传到东征前线的。22日,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部队中举行望祭大礼。27日,他在兴宁对黄埔军校的全体官兵发表训词,题为《如何上慰总理在天之灵》,说:“只要我们努力奋斗,总可以不负我们总理的一番苦心。”5月中旬,滇军杨希阔部开始在广州集中,并在白云山,瘦狗岭一带布阵,桂军刘震寰部也驱赴北江,意在颠覆广州革命政府。ZI日,蒋介石率部回师广州,行前发表了《誓死夺回革命的根据地》的训词。他说,假使革命政府根据地广州给反革命派夺去了,那我们的总理白白地奋斗了一生,许多已死的同志、弟兄也是冤枉死了。所以我们要继续总理的遗志,就先要保持革命政府的根据地”。又说:“这次班师回省的战争,比前次来打东江更要利害,我们不问他任何强悍的敌人,非争回我们的根据地,不能称是革命军。我们到了广州以后,就应当改革政治,统一财政,整顿军队,就可以实行主义。所以大家从今以后,与革命政府共生死,不达到收回广州的目的,死也不休。”29日,第二纵队到达海丰,蒋介石又对粤军第一旅及第六旅官兵发表了《此次班师回省的重大意义》的讲话,他说:“我们这次回去,是个生死关头,本党的成败,广东的存亡,和中国的大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