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家族全传
俦嶂担负醭闪朔现健I沸∶衩钦獠欧⒕跎狭斯裾牡保没平稹滓⑼饣愦庸裾掷锘换乩吹闹皇且恍┗ɑ搪痰姆现狡?br /> 江南在《蒋经国传》里曾描述说:
“经国在放下经济特派员职位的前一星期里,几乎天天喝酒,喝得大醉、以致于狂哭狂笑。”可见当时的蒋经国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当初壮志凌云,一心要挽救即将颓倾的王朝大厦,没想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一场烈烈轰轰的“经济改革”就以失败而告终。“老虎”一个没打着,只落得拍死了几只“苍蝇”!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蒋经国在“尽忠”与“尽孝”之间选择了后者,他在京沪报纸上发表言论,表示“坚决反对开放议价”,并愤而辞职,不再问事。以后,他又发表了《告上海市民书》,向“上海公民”表示歉意,请他们“运用自己的力量,防止不法商人、官僚、政客和歹徒控制他们的城市。”
1948年11月6日,蒋经国悄然离开了上海,回到杭州寓所。一场声势浩大的“打老虎”运动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收场了。
6.国事·家事·天下事
对于蒋经国来说,“打老虎”失败、“经改”杀羽而归都还不足为虑,也更不足为痛。当时的局势,国民党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都已陷入困境,王朝政权发发可危,这才是蒋经国心为之痛、神为之忧的“大事”。
这时的蒋介石,面临政治军事的双重困境,又在考虑“以退为进”,准备第三次“下野”了。下野之前,蒋介石任命儿子蒋经国为台湾国民党省党部主任委员,所谓“未雨绸缎”,老蒋已经在为“党国”预设退路了。但蒋经国得到任命却没有去上任,而是紧紧追随在父亲左右,开始全面地、直接地参予国民党上层的军政要务了。
1949年1月10日,将经国奉父命赴上海,将中央银行的现金移存台湾,以策安全。
国民党败逃台湾后,蒋经国于1972年5月当选为“行政院院长”。就任后,曾大力整饬行政工作,政声颇著。他曾于1975年7月自述自己的政治态度和处世哲学说:
现在经国要讲到自已的一点事。前两个星期,经国和好几位从国外回来的青年朋友见面,问他们有什么意见?他们的意见都很好,而且好意地说,国外的人觉得“行政院”长经常到各个地方跑来跑去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会破坏行政制度,也妨害了分层负责的要求。这一意见,我却有一层不同的看法。……我身为“行政院”长,到任何一个地方,完全是听取意见、了解状况,从来没有立即作过一个决定,下过一个行政令。我做一个决定,下一个行政令,要回到“行政院”,经过多方研究商量才采取行动的,因此我没有破坏行政体制,更没有妨害分层负责的要求。
本人的心情,非常喜爱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喜欢山水,喜欢海洋,喜欢外岛,我说利用周末和星期假期到农村、到部队、到学校、到鱼港、到矿场、到工厂,和各行各业的朋友们见面,同时也在晚间投宿在幽静的处所,澄凝我的意虑,清新我的心神。因之,我对于许多重要问题的思考,不一定在台北的办公室内,而是在清风明月之下,在山桥流水之间,在金马外岛之日,在海滨漫步之时。
古语说:“三思而行”,我对于重要的事情,也总是再思三思。但是自从总裁崩逝之后,我们大家共同担负的责任很重,而自己尤其戒慎恐惧,所以过去“三思而行”之事,现在往往要“百思而行”。因此希望各位同志了解,平时我到各个地方去,并没有怠忽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甚且我还鼓励各位同志,尤其主管同志,要多到乡村、多到部队、多到各个基层,多接触民众,了解民众的需要。事实上,这也是一种乐趣,当你饥饿时,在豆腐摊上吃两碗豆浆,在馄饨摊上吃一碗馄饨,在粽子锅边吃两个粽子,这是多么的简便和愉快。并且可以不打扰他人,无所拘束,心安理得,坦然舒适。
经国和全党同志,在情感上来讲,是弟兄的关系;在责任上来讲,是同志的关系。今天艰苦困难的环境,国难党责日深一日,经国自当相随中央评议委员、中央委员、党工同志和全党同志,不推卸责任,不放弃原则,来贯彻本党团结、反共。创造、服务的政策。
据实而论,蒋经国在政治立场上固然与他的老子是一致的,但在其它许多方面,小蒋与老将都有很大的区别。蒋介石出门时,所乘汽车是防弹的,连冬天所穿的披风也是防弹的。而蒋经国则不同,他位居高职,却经常抽出时间下乡,到农村和工厂“私访”,与民众直接接触、交谈,有时甚至进入简陋的小饭馆随意小吃,有一次还参加了一位普通百姓的婚宴。因此,蒋经国在国民党政界、尤其是国民党逃台之后的“政界”;被公认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位精神主义者。例如他1969年3月视察金门时,曾号召守岛官兵阅读《哥伦布传》,说:“哥伦布遭遇许多困难,终于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读了他的传记,会使人产生勇气。而我全体官兵一定要具备坚韧不拔的冒险家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蒋经国就任“行政院长”后,任命台省籍人士谢东阂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并提出简化机构、肃正纲纪、肃清贪污、厉行节约等一系列措施。在肃清贪污方面,他把与蒋家有亲戚关系且又受过蒋介石赏识的前“行政局长”王正宜判处无期徒刑,也算出了一口当年“打虎”未成、为“亲眷关系”所阻的恶气。为了肃正纲纪,蒋经国提出十项革新诫条,如公务人员不得涉足酒家、舞厅等不正当场所,婚、丧、嫁、喜庆的请帖不可滥发,加班费、出差费不准虚报,不作不必要的视察等等。所有这些诫条的矛头所向,的确是当时台湾政界的病根。诫条一出台,一时使得“政府”和所有公共部门的公务人员战战兢兢、人人自危,不敢稍有疏忽。
这十项革新措施的颁布,对于蒋经国这个基督徒来说,无疑于“十诫”,他是身体力行的。在一次“行政院”院会上,他讲话说:“做人要‘平凡’,对名利要‘平淡’,对工作要‘平实’,这平凡、平淡、平实六个字非常重要。凭借个人优秀才能的时代已结束,现在是讲求团队精神的时代。所以,每一位官员,都应该深人民间,确实的接触问题核心;我本人对于法令、规则的整顿,累积的案件,也要立刻加以整理。社会人士对这次的新内阁,称为‘财经内阁’,‘战斗内阁’或‘自强内阁’,但是坦白的说,我个人愿意称它为‘为国家奉献生命、为国民服务的内阁’。”
综观蒋经国在大陆时期及逃台之后从政的经历,他所说的“为国家奉献生命、为国民服务”倒也不全是表面文章,也不算是自我标榜。只不过,因为政治立场的原因,他心目中的“国家”。“国民”的概念只是一种极其偏狭的概念而已。
在台湾政界,蒋经国的“政声”是比较好的。而与乃父蒋介石相比,他在个人生活方面的“名声”至少比蒋介石要强得多,虽然有过两次外遇风波,但他毕竟没有像他的父亲那样停妻另娶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另寻新欢。他与夫人蒋方良几十年的相濡以沫,是“从一而终”了的。
蒋经国的家庭观念较重,这一点倒是继承了乃父的遗风。蒋经国“正式”列入门下的有三子一女,即蒋孝文、蒋孝武、蒋孝勇和女儿蒋孝章。其中,除蒋孝文和独生女儿蒋孝章出生在苏联之外,余皆生于大陆。
蒋经国重视亲情,喜欢家庭生活的氛围,认为在家庭和睦欢愉的气氛中,是一种最好的休息。1961年,蒋经国喜得外孙俞祖声和孙女蒋友梅,这表姐弟俩是蒋经国的第三代,蒋介石的第四代儿孙,一时成为蒋氏家族的凤凰,备受宠爱。蒋经国比他对自己子女的喜爱,有过之无不及。据说,他每每在家中与蒋友梅和俞祖声这一对表姐弟做各种游戏,甚至趴在地上一起观赏玩具。在1961年到1971年的10年间,这一对表姐弟是蒋经国忘忧解烦最大精神支柱。每当政务繁忙、劳累苦恼时,一回到家里,见到这一对碧人儿,蒋经国就立即笑逐颜开,暂时把外界一切的烦心事都忘到脑后了。
蒋经国和蒋方良膝下的子女,见于谱碟的,依次有长子蒋孝文;长女蒋孝章;次子蒋孝武;三子蒋孝勇。三男一女文、章。武、勇,名子均为蒋介石所赐。蒋孝文是1935年12月出生在俄国,蒋孝章则是她父母回国前一年出生的。此时,蒋经国的生母毛夫人尚在人世,毛福梅十分钟爱这一双孙儿、孙女。尤其是蒋孝章,这位比蒋孝文小两岁的蒋家孙女,由于蒋家“国”字辈的一代并无姐妹,孝章的出世,自然更获祖父母和父亲的钟爱。蒋孝文毕竟是男孩子,幼时顽皮是难免的,因此时常惹得蒋经国生气,甚至绑起来打。蒋孝章这位独生女,乖巧、美丽又善体父母心意,自然成为父母的掌上明珠,甚至也成为哥哥的避风港。蒋孝文如有惹得父亲生气而将受责罚之时,往往央求妹妹,由蒋孝章则为哥哥向爸爸撒娇而化解。所以,蒋家这唯一的大小姐,在蒋家地位之优越,是第三代兄弟中无人可比的。
蒋孝章到台三、四年后,已是婷婷秀丽如同浴露玫瑰一般的少女了,可说是人见人爱。可是,由于她家的家世过于显赫,不但没有相同年龄的男孩子敢追求她,甚至连和她说话的男孩也几乎没有。1957年,她赴美求学,在美和俞大维的儿子俞扬和在一起。俞大维的儿子俞扬和,早就旅居美国。当蒋孝章赴美求学时,乃托俞扬和就近照顾。蒋孝章远赴异域,在俞扬和细心照顾下,日久生情,终于结为夫妇。1960年举行婚礼。婚礼仅在双方家长与极少数亲属的祝贺下,很简单地举行了一次宗教仪式。翌年生子俞祖声。这一年,蒋孝文也生了一个独生女蒋友梅。表姊弟成为蒋家的第四代。蒋经国初尝含始弄孙之乐,自是喜气洋洋,比他对自己子女的喜爱,有过之无不及。据说,每当蒋孝章带着俞祖声回国,蒋友梅和表弟俞祖声在地上玩玩具的时候,蒋经国也常常会加入,与孙女和外孙在地下一起玩。蒋孝章携子回国省亲,每年总有两三次,每次一两个月,有时俞扬和也一道回来。他们都是悄悄来,悄悄走,不愿张扬惊动亲友,甚至蒋家的至亲都不知道。
俞扬和,也是一个不为人多知的人物。他与蒋孝章结婚以至婚后多年,新闻传播媒体上从未出现他的报道;最早见到俞扬和名字于官方的资料中,是蒋介石死后,蒋经国发表的“守父灵一月记”,其中4月13日日记第二条记载:“上午领章女、扬和婿再到慈湖,检视后地之工程,武、勇两儿在此督工甚力,殊以为慰。工程人员与工人尤皆不眠不休,日夜赶工,余深为感动。”俞扬和夫妇现居住于美国旧金山,平日与华人社会来往不多。据说,俞扬和担任“中华航空公司”顾问及“中国造船公司”顾问,工作不算太忙,有时会看到他在上街办事或购物。俞扬和人为相当随和,像他父亲俞大维一样没有架子,只要跟他打招呼,愿意和他聊天,他几乎是来者不拒。不过,认识俞扬和的人表示,如果以俞扬和的学问及能力,与他父亲俞大维相较,差距颇大。
俞大维生于1917年,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数学博士,更是国际知名的弹道专家,从抗战胜利后,就入阁担任部长,一直到1964年辞去“国防部长”为止,可以说是台湾政坛上的长青树。许多学者都认为,俞大维是台湾最有学问的一位部长。俞大维先生曾担任过蒋经国的直属长官,对蒋经国极为关爱照顾,因而影响蒋经国很大。由于俞大维与蒋经国曾是长官部属的关系,因而极受蒋经国的尊重。
俞大维个人从政的经历,可以称得上元老重臣的。他自1948年翁文颁内阁就出任了“交通部长”;继之,孙科“内阁”、何应钦“内阁”,交通部长一职也都由他担任;以后的俞鸿钧“内阁”、陈诚副“总统”兼“行政院长”、严家涂“内阁”,俞大维都是“国防部长”。此外,1950年陈诚第一次担任“行政院长”之时,发表的“内阁”名单,“国防部长”原是俞大维,旋以俞大维在美另有公干,未能到任;始由副部长郭寄娇代理而后归陈。因此,俞大维的宦路历程,可说在七届“内阁”中,三任“交通部长”,四任“国防部长”(其中一任未到任),如此一届“内阁”代表一个阶段“政府”的话,一个阶段“政府”也等于古代“一朝”,那末,俞大维可说是“七朝元老”了。
俞大维的作官资历,在国民党元老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