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家族全传





  1931年5月10日,其占领了广昌、头破、白水镇,在闽的一个师也人赣协击。此时,第五路军和第二十六路军相继遭受各个击破,于是朱绍良恐怕他的部队地位突出,就将部队撤回南丰,仅留一个师守广昌,5月27日我红军主力进攻广昌,击溃余部,师长胡祖玉受重伤毙命。30日我红军主力又由广昌东进攻击建宁,将由闽人赣协击的朱绍良部一个师打得只剩下五六百残兵败将。
  第二次围攻我中央革命根据地失败后,蒋介石又马上部署第三次“围剿”。一面令其原在我中央革命根据地周围的赣、闽各部分区扼守,一面增调嫡系部队人赣力图缩短战役间隔,尽快发动进犯。1931年6月7日,蒋介石致电朱绍良、孙连仲说:“中定旬日后来赣督师,陈主席铭枢昨已入十九路指挥,此时请兄等严督所部死守现在防地,切不可再望增加兵力,自馁其气。中来赣与诸兄共生死,自当能与诸兄同存亡。部队调遣与增减,一听中正之命令,必能转危为安,请勿过虑可也。”13日,蒋介石发表了《出发剿匪告全国将士书》。14日蒋介石致电陈铭枢说:“战斗序列仍以敬之为行营主任,兄为前敌总指挥兼右军团总指挥,孙连仲为中央军团总指挥,朱逸民为左翼军团总指挥,未知兄意如何?盼复。”20日,蒋介石致电何应钦、熊式辉,提出了他这次“围剿”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作战计划”。蒋说:“中意赤匪主力虽向赣东闽北转移,而我军仍先洗扫赣南匪巢为第一步计划,对其主力则派相当兵力以监视之。故第十九路仍由吉安、东固、龙岗以达宁都。而以第五十二师一旅为后续部队,以留守所克各重镇。第六、第十、第二十三师为一路,仍由永丰、藤田、招携前进以达广昌。而以第四十五师与祝旅为后续部队,其主力不经乐安,即由永丰向招携进展,以留守该路所克之重镇。如此第十八军仍在抚州,同时协同第六、第二十六师各路进击匪之主力,第九师为总预备队。警卫第三旅由杭州开巨州,以策应赣东或闽北防务。此次作战主旨,第一、不在阵前集中,应预定  目标,纵长配备,相连续进,出匪不意,使其不能详悉我之部队与兵力为主。第二、主力部队专任进击,占其全力随地集中,不使分留后方,而另派后继部队以防剿各区,如此占领宁都广昌后对粤或援闽皆不致误时失机也。第三、先将其老巢击破,确实占领,再将其赣南各县城占领,然后再定第二步计划。”
  1931年6月21日,蒋介石亲赴南昌,主持策划“进剿”事宜。22日,举行军事会议,部署了进犯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斗态势。任命何应钦为前敌总指挥兼左翼集团军总司令,陈铭枢为右翼集团军总司令,调集一百四十三个团(实际参战兵力十三万),分左、中、右三路(右路顺赣江往南,中路由永丰往南,左路便在东面)并头插入。总的方针是:“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人,先求击破红军主力,捣毁红军根据地,然后再逐渐清剿。”据次,部署大要:1.左翼集团军何应钦指挥各师及闽西北各部从左翼南丰方面进攻红军主力。2.右翼集团军陈铭枢指挥各师从右翼方面深入苏区“进剿”。3.总预备队策应左右翼集团军作战。4.四县(吉、泰、万、赣)守备军担任该地区的“清剿”和维持后方防务。可见,左翼是蒋介石这次围攻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力,蒋的四个嫡系师都押在这一线。
  7月1日,蒋介石下令各进剿部按计划攻击前进。结果是怎么败下来的呢?
  接战地区包括永丰、黎川以南,瑞金、赣县以北地区,以南丰、宁都间及黄肢、莲塘、兴国为主要作战地带。当时国民党部队判断我红军主力已由闽赣边境移至广昌、宁都、石城地区,因此左翼集团军向广昌、宁都、石城地区进攻,结果扑空;又判断我红军主力在宁都西北地区,就突向古龙固、小布一带地区进攻,结果又扑空,这真是“累死陈诚,拖死赵观涛”(这二人是左翼集团军的第一和第二两部挺进军的总指挥)。以后,又认为我红军主力在兴国及其以北地区,妄图利用赣江障碍,实行四面包围,围歼我军于兴国以北地区,结果又扑了空。我红军主力实行了一种极端的退却,千里回师,集中主力于根据地后部,整训部队,待机破敌;当敌发觉我迂回其侧后的计划时,即改用中间突破,向莲塘、良村、黄破方面突进。蒋介石给参加“围剿”的部队电报频繁,但无济于事。在6月22日,蒋介石致电朱绍良说:“中刻抵南昌,计划已定,决先恢复南丰与南城间水陆交通,请转告毛、许、周各师长、以次固守南丰,牵制赤匪主力,勿使猖狂,厥功甚伟。孤军奋斗,无任感慰,请为我代劳各将士为要。近情盼复。”29日,蒋介石对陈诚自抚州打给他的效忠电报(陈在电文中说:“今日时局之危殆,祸机之剧烈,殆十倍于咸同之世。职当小心谨慎,以盛气临之。但求有补于党国,勿辱及钧座,寸心无悔憾,其他非所知也。”)复电说:“古云,战阵之事,恃强者是败机,敬戒者是胜机。又云:能战虽失算亦胜,不能战虽胜算亦败。请弟审慎出之。”7月2日,蒋介石致电右翼集团军总司令陈铭枢说:“中本午巡视左翼,拟先到抚州,再往南城,处置妥后,当来右翼。请兄如期进行,并望留精强一旅之众控置吉安,以防赤匪施行大迂回来袭打吉城。兄以常驻吉安往来于前后方之间,可也。”第二天,又致电左翼和朱绍良、孙连仲、陈诚,“告以我军左翼兵力部署并指示作战要领”,电文说:“中正刻抵临川,前来巡视,此次我军左翼兵力数倍于赤匪,对于测背之掩护兵力尤为雄厚,故我前方各路之进击部队,尽可能专心挺进,决无后顾之忧。且挺进部队以寻求匪军主力为目的,故进度愈急速愈为得机。但行军间之前卫部队如一遇匪军,即应停止,一面详察敌情之虚实,一面选择据点构筑工事。如遇强匪则暂取守势,列阵抵抗,切勿急攻散斗,免中匪军狡计也。惟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贵在相机应变,此乃特举所见,以期稳健而已。希各官长审慎之。”15日,蒋介石复朱绍良电说:“广昌之宁都大道正面重要,兄是在正面为宜,则派铭三到白水指挥可。敬之约今日到南城,中将于一二日回南昌一行,请兄督促各部如期进展。左翼前方务请兄全权负责办理,勿稍客气为要。”19日,蒋介石复福建省政府主席杨村庄告急电说:“请兄主持一切,共肩艰危。此间剿匪任务均月内可完,余容续洋。”同时,蒋介石又致电何应钦、朱绍良、蒋鼎文说:“第九师除留一旅守南丰外,其余两旅速向宁都前进,而康都、傅坊防备,即由第十师派水南或白水部队之两团接防。第九师派宁都部队务于22日以前到达。”23  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表了《巢匪宣言》。宣言讲了他这次亲自指挥“围剿”的经过:“中正奉命剿赤,于6月20日由京人赣以来,即于本月2日由南昌出发,巡视前线,并进驻南丰,亲督各军,积极进剿。”吹嘘说对我红军“预计本月可全部歼灭。”宣言的中心点是公开打出“安内攘外”的旗号。蒋介石说“我全国同胞当此赤匪、军阀、叛徒与帝国主义者联合进攻,生死存亡间不容发之秋,自应以卧薪尝胆之精神,作安内攘外之奋斗;以忍辱负重之毅力,雪党国百年之奇耻。惟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台。此次如无粤中叛变,则朝鲜惨案必无由而生,法权收回问题亦早已解决,不平等条约取消自无疑义。故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叛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蒋介石又表示他坚决反共反人民的决心说:“必期于最短期间,剿灭赤匪,保全民命;削平叛乱,完成统一。赤匪一日未灭,则中正之责任一日未尽;叛乱一日未平,则中正之职务一日未了。”30日,蒋介石给北平、南京、汉口、开封、洛阳、彰德等文武官员发了电报,说:“赣南各匪老巢东固、龙岗、黄肢、小布、古龙岗皆已为我军击破,确实占领,散匪不难于十日内肃清也。”末了,由于我红军主力发挥了打运动战的特长,先后与国民党军队周旋了两个月,将他们“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在莲塘、良村。黄破、老营盘、方石岭消灭了两个师、两个旅、击溃了一个师。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就在“九·一八”后以惨败收场。
  蒋介石在第二次下台又上台后,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下,组织了更大的规模的对我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
  这次“围剿”蒋介石拟定的实施计划是“重点进攻、分区围剿”,以期达到各个击破我红军根据地的目的。
  1932年5月25日,蒋介石亲自出马,担任豫鄂皖“剿匪”总司令,李济深为副司令,曹浩森为参谋长。总司令部设在武汉,下设左、中、右三路军。左路军由何成浚指挥,对付我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中、右两路军则全力围攻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两路合计有30万兵力。6月7日,蒋介石由南京乘军舰出发,前往武汉。18日,在庐山召开了所谓五省(河南、湖北、安徽、及湖南、江西)“剿匪”会议,在这个会上,蒋介石宣布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剿匪”方针,“确定了第四次围剿计划,决定先从肃清豫鄂皖三省匪军着手。”计划第一步攻占我红安、七里坪、新集、商城等要地,将我红四方面军主力驱出鄂豫皖边境;第二步东西夹击,进占以我金家寨为中心之皖西根据地,再由北而南,将我红军主力压迫于英山以南之长江沿岸而歼灭之。还采取编织保甲,厉行“连坐法”,强化各级反动党政机关和地方反动武装,动员外逃的土豪劣绅,“回乡执政”等措施,以配合其军事进犯。
  7月上旬,各路纵队陆续开始“围剿”行动。蒋介石给参加“围剿”部队的将领是电报频繁,调兵遣将。7月15日,蒋介石致电林蔚转朱培德、李济深,“霍邱既克以后,皖省剿匪交王均总指挥负责处理”。8月20日,蒋介石致电王均说:“匪之主力全在鄂东,此次在黄安七里坪决战,据俘匪供称:几乎丧失十之七八,则皖西各部应乘机急进,如期占领指定地点,并严令督促勿延。”同日,蒋介石又致电曹浩森说:“七里坪匪既东退,则我军部署,拟以第三、第八十、第八十三各师,为一纵队,归陈继承指挥,向新集进攻;而以第二师调回开封,第十师调回武昌,整顿补充,第八十九师暂驻七里坪附近为陈纵队之预备队。第三十师驻黄安附近清乡。第十三师调麻城,第三十一师调武长路,第十一师仍调罗山集中,为豫南总预备队。如此布置较妥。希以此意转商经扶,并摧限期速占新集为要。”9月22日,蒋介石为了庆贺胜利,致杨永泰条示:新集县名准称经扶县,金家寨县名准称立煌县,”同一天,蒋介石向林森(国民政府主席)报告说:“金家寨已克,长江北岸赤匪不难根本肃清。刻来庐山准备清剿江西残匪,期得早日平定,以慰虞念。”
  蒋介石在鄂豫皖“围剿”得手后,又到南昌主持对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采取军事与政治并进的方针。军事上,划分地区,逐步“清剿”,先行消除各区分散的红军,夺占一地,即恢复其反动统治秩序,然后对赣南大举围攻。政治上,按其庐山会议决定,开筑公路,构筑碉堡,兴办保甲,封锁我根据地,加强地主武装,加强镇压和诱骗民众等。
  这一年年底,蒋介石分别致电曹浩森、蒋光鼎、蔡廷谐、陈济棠,反复阐述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论调,督促“围剿”部队早日完成“清剿”任务。
  但是,无论蒋介石“围剿”红军多么不遗余力,这次来势汹汹的“围剿”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了。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日军于1933年1月3日攻陷山海关后,又开始向热河进犯,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国民党许多爱国将领和部队官兵纷纷要求北上抗日,不愿再“剿共”。这样,导致参加“围剿”的部队军无斗志,将士皆不用命。二是国民党军队在“围剿”中连遭败绩,大量生力军被我工农红军歼灭。2月底至3月初,在黄破登仙桥地区,陈诚苦心经营的第五十二师和第五十九师被红军主力全歼。3月4日,蒋介石在给陈诚的电报中曾说‘“我军此次进剿,不幸第五十二与五十九两师在固岗、霍源横遭暗袭,师长殉难,旅团长以下各军官前仆后继,奋勇杀贼,冲锋陷阵,至死不屈,此乃为本军未有之惨事………
  一方面是军无斗志,一方面是大量生力军被歼,内外交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