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大唐
未思忘,更难忘,愈难离,愈相离,满怀惆怅思绪的我无奈停步,曼声而歌道:
“夏蝉鸣咽,枫林萧索,望断长街。怅然孑立无觅,方蹒跚顾,比丘阻隔。挥手欲劈天堑,又颓然凝噎。念去去,万里坎坷,雾气蒙蒙楚天没。”
苍凉寥落的歌声至上半阙就嘎然而止,满腹情怀难续,一腔离思谁说?心情激荡之下,我已是一大口鲜血喷出,浸透青衫,直达心间。随即,整个人脸颊潮红一片,瞬间又变的苍白若纸,身躯更是摇摇欲坠,几至跌落尘埃。
明眼人一看便知,自己这是由于情绪极度不稳,继而牵动早先负上的未愈内伤,从而伤上加伤,沉重异常!
刚刚曲词之中,被比作“棒打鸳鸯”的梵青慧在又一次被气的翻了翻白眼之后,对于早先思虑中的种种难解之处倏忽间已是一扫而空,豁然开朗。
原来他笑行天果然因两度强行转换招意而负上不轻的内伤,先前都是在强自硬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以求蒙蔽过关——魔道中人,果然都是桀骜不逊,孤傲自大之徒!
而他之所以要强行转换招意,应是在借道兄磨练他自身的武功,以便为将来同大明尊教之间的决斗做准备。
可任他笑行天武功修为如何超卓,也不可能以一人之力胜过大明尊教的十一人,这中间,一定还有何不可告人的缘由或者阴谋。。。。。。不过,这样也好,邪魔外道们祸起萧墙,渔翁得利的总归还是我佛道两派。
而且,现在看来,深陷情关的可不止小徒妃暄一人,这个静斋有史以来的最大敌人,魔道的巨枭竟然也被爱徒的一缕情丝所缚。。。。。。那么,只要方法得当,化解静斋这一次无边浩劫也并非全无可能!
就在梵青慧沉思之际,一直在旁边静默旁观的了空忽然口喧佛号道: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笑施主既深通佛理,为何却惨悟不透这白云为表,明月为里;白云是虚无幻象,明月是真如佛性;云月同色,实乃色空一如,体用不二!”
梵青慧亦低喧佛号道: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既是无,无既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我神色黯然颓唐的低语应道:
“‘枫叶生时春恨生,枫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长路车轮声。’小子不是参悟不透,体会不到,而是曾有过痛苦难忘的记忆,所以才会格外的珍惜!
亲情,友情,爱情,俱是人间真情,我笑行天既然由入情,至出情,再至入情,自当始终如一,唯心不二!”
愈是在某一方面思想,修为精深的人,其根深蒂固的认知就愈难改变。深明此点的了空和梵青慧不再多言,齐声低暄佛号已毕,飘然而去。
现场,只余枫林中,官道上,一嘴角溢血的青年男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痴痴伫立,宛若木雕泥塑般动也不动。。。。。。
四轮马车之中,
从未有过这般柔弱的师妃暄整个娇躯都扑入梵青慧的怀中,早已担负不住沉重压力的香肩急速的耸动着。。。。。。
从小所受的,早已在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教育,与后来所受到的新奇理论之间的反复交织,纵横交错;对养育,教导她长大成|人恩师的孺慕、信奉,与其本身已有所改变的思想认知,以及私人情感之间的强烈反差、巨大矛盾,终于促使师妃暄长期饱受折磨,困扰的芳心再也不堪重负,瞬间崩溃。
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认知,到底孰对、孰错,孰忧,孰劣;天下与个人,大义与私利,到底该如何选择,怎样定论,师妃暄左右为难,无法理清!
身处滚滚洪流的漩涡之中,矛盾激化的中心点,又有师伯碧秀心的前车之鉴,这一刻的师妃暄不觉彻底迷茫了,迷失了!
梵青慧爱怜的拍着心爱弟子的粉背道:
“妃暄,师傅完全理解你的苦衷与苦楚,凡尘俗世之中,惟有情之一字,尤其是内中的男女之情最是缠绵悱恻,难以勘破。这也是每一个追求天道者所必须要经历的心魔大劫,无法超越,就无法脱离万丈红尘,纷争俗世,臻达至究至极的天道至高境界!”
再也没有往日半分超凡之姿,出尘之态的师妃暄此时就像一个孤苦无依的小女孩般,是那样的凄婉无助,那样的我见犹怜,她勉力抬起泪眼婆娑的螓首,诺诺的呢喃道:
“师尊,对于天道,本来弟子还抱有强烈执念之心孜孜以求,但为何,现在弟子却感到所谓的天道已是那样的遥远难及,虚无飘渺?
现在,弟子只想做一个普通人家的普通女子,能够顺利的嫁给自己喜欢的男子,能够平安的诞下宝宝,终日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弄儿为乐!”
梵青慧恬静闲适的玉容泛起母性的慈爱光辉,以充满无限宠溺,怜惜的语声道:
“暄儿啊,为师至小将你抚养长大,对你,名为师徒,实同母女,世上,又哪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儿能够快乐无忧的呢?
自古以来,多是痴情女子负心汉,如果他笑行天但有半点良心,七个月之后,就该为了你,以及即将出世的宝宝放下一切,尽力补偿你为她所受到的所有委屈与折磨!
看他这段时间对你的顾念,可见其并非是无情无义之人,所以,你要相信他,相信他终会为了你和宝宝,选择他早该做出的选择!”
“嗯,徒儿知道啦,徒儿会坚强的等待那一天到来的!”
“这就对了嘛,乖,这么大的人啦,怎么还哭的像个小孩子似的!还有,你已经是有了宝宝的人啦,现在不但要为你自己,也更要为你腹中的幼小生命着想啊!”
“嗯,多谢师尊教诲,徒儿知道怎么做啦!”
不知经过多长时间,浑身衣衫早已被濛濛水气浸个通透的那青年男子忽的神情一动,朗声开言道:
“既已离去,何必回转。想不到道信和尚还有如此雅兴,竟又来陪伴小子谈佛论道!”
一把洒脱真挚,随性率真的苍老声音传来道:
“痴儿,痴儿,竟伫立如此之久,方发现老秃的到来,情之一字,真是误人不浅啊!”
“那是和尚对小子并无半点杀意,否则以武者对杀气的超常灵觉,小子又焉能不知和尚你已陪伴我这凡愚之人静立良久!?”
说话间,总是一派悠然自得,乐天安命样子的禅宗四祖道信显身于距自己丈许间的道左路边。
他又回到这里做什么,不会是。。。。。。
只听道信再度开言道:
“‘空门寂寂淡吾身,溪雨微微洗客尘,卧向白云情未尽,任他黄鸟醉芳春。’小子明白这两句的意思吗?”
虽猜度不出其去而复返的用意何在,但我还是沉声答道:
“客尘即指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吾人之心性,犹如尘埃之污染万物,故称为尘。
以佛法实谛而言,众生心性本即清净无染,一无尘垢,然却因忘境现象纷沓,忘执忘着而心生烦恼。故《维摩经》中有云:‘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
道信有点穷追不舍的意味道:
“那‘情未尽’又是何意呢?”
“‘情未尽’,应是暗指菩萨以菩提心为本,不舍众生之意。不过,在这里,也许也有谕指小子对妃暄难以忘情之意。”
()免费电子书下载
状极欢畅的大笑数声,道信欣然问道:
“那最后这半句又是何解呢?”
“最后半句应是指参禅者终于体悟到那本来而随缘放阔的任运境界,黄鸟飞鸣,花草闹春,真如实相处处彰显!”
“既然小子能有如此清楚、深刻的感悟,为何还放不下心中执着,俗世执念?
须知,以梵斋主的个性,你同妃暄小丫头是绝对不可能有结果的。既然明知无有可能,又为何不顺其自然,脱离苦海,逍遥自在?
小子是老秃见过的最具有慧根灵性的青年男子,以你所见,所知,所闻,所觉,若是身入佛门,必可将禅宗发扬光大,普惠世人。只要你同老秃一起参禅礼佛,老秃可代先师收你为关门弟子,并立即接掌禅宗衣钵,小子意下如何?”
不会吧。。。。。。本来还以为自己只是在胡思乱想,哪曾想到道信竟真的是回来劝诫自己,并希望收而为徒的,而且还是代他先师收徒!
摇头苦笑之后,我将嘴角一直未曾擦拭的血迹擦干,坚定异常的道: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小子同妃暄之间虽必然有诸多波折与磨难,但只要此心不二,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守的云开见光明的!”
道信无奈叹道:
“人力有时而穷,既然老秃已竭尽全力仍不能度化到小子你,岂能再行唠叨不休?缘之一字,妙不可言,希望你我还能有缘相见,后会有期!”
来的洒脱,走的自然,转眼间,四祖道信已是踪迹皆无。
可是,他如此去而复返,难道就只是单单为了开解自己,继而令己成为禅宗传人吗?
(注:《雨霖铃》,词牌名,盖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正文第一百二十二章秘密兵种(上)
(8…912:27:003303)
绝对不是,更大的可能是已知道内情的道信回来观测自己事后的反应,而想要让自己加入禅宗,只是随便说说,又或是这仅为他道信心底的一厢情愿而已。
幸好,自己戏假情真,否则,失神之下,还真有可能被这个很令人尊敬的老和尚窥出其中诈伤吐血的玄机。
那首《雨霖铃》为何只唱完上半阙,当然是因为自己根本就不相信会出现同柳三变一般的结局。
当初命名那把剑刀之时,为何单单取名曰“劫天”,还不是谕有“劫戮天道,逆天行事”之意。
即使天意真是如此,自己也要逆天而为,就更不用说仅区区一个梵青慧挡在身前!
不过,这种情感上的事情,并不是仅仅凭借武力就可以解决的,不但要真情实意,而且还要方法得当,即是两者相辅相成,弥合无间才是最佳的解决之道。
在这个时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早已根深蒂固的印刻在每一个男女脑海之中。相信昨晚一句“宁可要母亲,也不要孩子”的临别寄语,定会给妃暄和梵青慧带来前所未有,难以言谕的剧烈震撼吧!
不过,那可不是演戏,因为,说出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时,自己内心深处也同样下定了这个决心,一个非到万不得已之时,所不敢做出的痛苦抉择!
重新回转牧场之后,自己直接来到实业腾龙堡内部的秘密山谷内。
这片方圆约十里左右的山谷被划为两部分,其一是一些极端重要的军备物资生产工业区;另一部分则是军营,驻扎有从少帅军那里乔装改扮成数股商旅,顺便运送过来大量海盐的那三千六百人,以及经飞马牧场上层同意,已加入到少帅军中的两千五百热血青年战士(对比先前,又有少许增加)。
由于李世民一众,以及梵青慧等人的到访,为保密起见,他们还没能进行过哪怕一次的集中训练。但并非无事可做,自己先前给他们的那些阿武功秘笈、以及大量固本培源,增近功力的灵药,促使他们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已在练功和消化,吸收药力上面。
因为作为未来精锐,中坚力量的他们每个人都知道,不经过艰苦的练功,训练过程,他们就会被无情的淘汰出去,而且因为保密的原因,他们恐怕再也没有机会离开飞马牧场的控制范围了。
这六千多人的训练投入将是极其巨大的,不说别的,就单指现在送给他们的那些精心配制而成的灵药,就曾花费自己大量的金钱来收购基本药材。
这些士兵在既定的计划中,将被分作三部分,六百弓箭兵,一千五百重骑兵和三千轻骑兵。
而剩下的约一千来名战士,将作为这三大兵种的预备役,其中,又以弓箭兵为主。
因为,这六百正规弓箭兵,六百多预备役部队,将是重未在历史上的华夏大地出现过的,类似于英国13世纪始出现的那种长弓兵。
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
在冷兵器的战场上,最可怕的弓兵恐怕就是这种长弓手了,不但有超远的射程(为十字弓的两倍,最远达400码,有效射程接近250码),而且威力十分强劲,射箭速率亦非常快捷
(每分钟可发10至12箭)。
在历史上技术熟练的英国士兵手中,长弓的命中率大大高于十字弓。它更轻便、更容易掌握,适用于散兵射击或齐射。长弓的箭亦是特制,箭头铁铸,可以轻易贯穿骑兵的胸甲。当然,更常用的战术是射击坐骑,掉下马的骑兵基本不能再发挥作用。就当时来说,它是战场上最有效和用途最广的单兵武器。
虽然还有一种同时利用臂,足或膝之力张弓的蹶张弩,威力同样强劲巨大,亦是战场上所有骑兵难以磨灭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