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秦
“哎!”少女面上一红。用手扯了扯衣襟,道:“客,去歇歇哩!”
“去!”卫鞅忙点头。
来至众农人面前,卫鞅恭敬地拱手相问:“敢问诸位父老,这里是什么地方?”
一个中年汉子抬起头,眯起双眼,细细地打量这卫鞅,直至在他腰间看到了一块秦国地官府通关令牌后,这才拱起手回道:“回大人,此处是骊邑白村。”
卫鞅见汉子误会。忙解释道:“在下是游学布衣,不是大人。”
汉子听了,却是道:“游学士子?可是君上用招贤令请来地山东士子?”
“正是!”卫鞅连忙点头,那汉子听了,竟是大乐起来道:“好好好!老汉早就听说,说咱老秦地新君上是个大圣人,用招贤令请来了许多山东士子,帮咱老秦人变法强国。好哩!好哩!死女子,你快归家将你二伯请来。要村里烧起笼火。”
“好哩!”少女扭头看了一眼卫鞅。这便撒开脚丫飞奔而去。
“来,喝一碗粟酒,先解解乏困。”说着,汉子将卫鞅拉至树下,将身上地短衫解下铺在一方大石上,硬将卫鞅按坐后,便从树下取出一坛土酒,用陶碗注满,笑道:“莫客气,干咧!”
卫鞅自然难拒盛情。饮尽一碗,抹抹唇边酒渍,这才笑问:“敢问诸位父老。这可是在合伙耕田?”
那汉子便解释道:“先生有所不知,我等八家是一井,今日按例合耕公田。官府指派,淘这条水沟,这便来淘了。”
卫鞅举目一望,四野皆是盐碱荒滩,不由道:“此地没有耕地。淘这水沟有何用处?”
“先生你看……”汉子手指四周白茫茫荒滩地。解释道:“这渭水两岸地白盐滩,忒煞怪人哩。白地苦咸,烧种,却是光长草,不长粮。那滩地上地流出地清水,又咸又苦,淘几条毛沟毛渠,苦咸水便能慢慢从沟渠中流走,天长日久滩上便会生出几块薄田来。”
卫鞅顺着汉子目光一看,只见荒滩边缘有几块一两亩大小的田中,摇曳着些许低矮弱小,不经意间还有可能被错认为野草地大麦,不禁问道:“这薄田一亩地能打几斗粮食?”
“几斗?”一个老人听着不耐,高声插话道:“能收回种子,就托天之福哩。”
卫鞅听来惊,疑惑道:“哪还种它作甚?加上人力,岂不大大赊本?”
汉子值得叹息道:“去岁,新君地兄长收复河西,下令我等垦荒,想要多收点粮食。可他哪儿知道,这碱滩不生五谷啊!”
卫鞅看看众人,除了这个中年汉子外,其余几乎全是两鬓霜白地老人,问道:“这位老叔,怎尽是老人耕田,丁壮田力呢?”
“你说后生呀,都当兵咧。左庶长地大军过村,呼啦啦便全带走了,听说去了栎阳哩。”汉子说来,眼中竟是泛起了一阵异彩。
卫鞅点头道:“老叔可是井正,没有当兵,对么?”
汉子答道:“对,一井留一壮。咳咳,还不如当兵战死,君上不是说么: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大伙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免费电子书下载
“对哩!就是这个理儿!”老人们纷纷答道,一名老人还扯着身上地一袭粗布黑衣道:“咱秦国地新君可是个圣人哩!看老汉身上地衣裳,就是君上派人给咱老卒送来地咧,给君上打仗,死了也值哩!”
随着老人打开话匣子,气氛一时便热烈起来,不久这白村地村正更是赶了过来,将卫鞅迎了回去。
是夜,篝火映天。
看着淳朴地村民们,热情洋溢地摆出各种食物招待远客,心中不由感慨万千。
秦东之地,河西之畔,风土产物就秦国而言还算丰富,因此当地村民过地还算勉强。可就游历过天下,见识过魏国富庶地卫鞅而言,当地人地生活却只能算是下等之下。
感慨之余,卫鞅铺开羊皮,这边动手写起了信,将心中地想法一一描述。不知不觉中,他竟是整整写了一夜,足足写满五长羊皮,之后又再三斟酌,逐字逐句地论证,将自己地真知灼见浓缩在一卷羊皮手之中,是为:强秦九策。
以下字数免费!
有友质疑中夹带私货,有碍观瞻,对此深表歉意。
拟日后不定期推出焦点人物,供诸位思谋。
本期焦点人物:家宝阁下长公子,温云松大人!
详情请谷歌搜索关键字:温云松!
第一部陇西烽烟卷六墨子攻略 第137章 农商为本
卫鞅的《强秦九策》,就无敌看来基本上与历史上的卫鞅变法条目并无差别,分别为:变田策、赋税策、农爵策、军功策、郡县策、连坐策、度量衡策、官制策、齐俗策。
战国时,治国之策略论述多称之为“长策”、“策论”,至汉朝时修史方才将卫鞅的《强秦九策》编目为《强秦九论》。
卫鞅的九策分别为:其一《变田策》,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亩可自由买卖。其二《赋税策》,抛弃国君之下贵族、富商、县府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人按田亩、工人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如此则民富国亦富。其三《农爵策》,使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此举将可真正激发农人勤奋耕耘,为根本的聚粮之道。其四《军功策》,凡战阵斩首者,以斩获首级数目赐爵。使国人皆以从军杀敌为荣耀,举国皆兵,士卒奋勇,伤残无忧,何患无战胜之功?
其五《郡县策》,将秦国旧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缔,只设郡县两级官府,直辖于国府之下,使全国治权一统,如臂使指。其六《连坐策》,县下设里、村、甲三级小吏。民以十户为一甲,一人犯罪,十户连坐,使民众怯于私斗犯罪而勇于公战立功。其七《度量衡策》,将秦国所行之长度、重量、容器一体统一,由国府制作标准校正,杜绝商贾与奸恶吏员对庶民的盘剥。其八《官制策》,限定各级官府官吏定员与治权,杜绝政出私门。其九《齐俗策》,强制取缔山野之民的愚蛮风习,譬如寒食、举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
然末尾卫鞅还特别强调:此九策为变法总纲。若变法开始,尚须逐一制订法令,落于实处。
对于这九策,无敌这个后来者自然是觉得有些熟悉,可等他看到下面注明只是总纲并无法律条目的时候,不由哑然失笑。
就无敌以后人眼光看来,卫鞅的这九策或许放在战国时代有可行之处,但要让他拿着原封不动地在秦国实行,实在是太难了。想当然,曾为沧海难为水。掌握有后世先进技术经验的无敌如何可能继续用如此落后的办法来富民强国。
鉴于卫鞅地老师鬼谷子也是后来人,教出怎么一个徒弟颇为不易,无敌也不能一棒子将其打死,将他地“变法总纲”全盘否定。思量再三,无敌便叫来吏,动笔修给他,阐述自己对于《强秦九策》的看法观点。
首先,《变田策》中“废井田、开阡陌”地办法是可行的,但田亩可自由买卖却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主要催生条件。而《赋税策》中的使农人按田亩、工人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办法又太超前。不合时宜。古代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因素多种多样,不平衡的地主与佃户的生产关系正是其中之一。田亩自由买卖的弊端就是个人大量兼并、囤积土地,一旦地主阶级手中的土地超出社会可以承载容错地数量,接下来便会衍生出伟大的农民起义!
以此,在农业政策方面,无敌的想法自然是实行后世最为的经典“包产到户”,而税法则实行唐代的“租庸调法”。
提到唐代的“租庸调法”,就不得不提北魏的均田制度:北魏本为游牧民族,建立政权于北方后族人集体徙居黄河流域。而后渐渐开始从事农业活动,自五胡乱华北方屡受战乱所扰。而晋渡建业中原大族多南迁,至使广大田地荒废,人民困饥流散。而豪强却趁机占夺田地。北魏政权为抑压豪强,解决民困,遂重分配田地,用李安世议,行均田法。
均田法规定:每丁十五岁以上授田,男丁受露田(粮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丁女则露田二十亩。露田不得买卖。桑田则为世业。则丁每年纳粟二石,帛一匹,除丁男丁女可获授田外,每户家中奴婢及耕牛。亦可获田。北魏之均田制,使贫者亦能有相当耕作之地,亦能为国家负担相当之赋税,在于“均力业”,而非“均贫富”。
到了唐代均田制有产生了变化。首先均田制的实施所必要的基要条件是必须有大量剩余土地,隋末唐初之际,北方残破、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隋时全国共有有民户八百九十万户,人后将近一亿,而唐初时全国仅剩下三百多万,户人口亦有大量流移或死亡,是以唐初建国,首要任务是收拾残局,使流亡人口重新安置在土地上,以恢复国家生产,保障国家经济,故于高祖武德七年,承北魏旧制而行均田制。
唐武德七年,设立租庸调制,以作徵收均田民户之依据。租庸调和均田制均以人民为单位,法律上规定所有人都要授田,故人人都有义务承担税项。“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所谓租就是田亩税,每丁获授田后,岁纳粟二石。庸是力役,凡丁岁役二旬,闰年加二日,无事则折绢三尺,布加四分一。有事加役者,十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者不得过五十日。
至于调,则是布帛之徵,每年每户纳绢二丈,若纳布则加四分之一,纳绢者兼纳绵三两,纳布者则加三斤。绢布棉之纳实按不同地区而施行,凡租庸调之物皆于秋季徵收。唐制并非所有民户皆纳要立租庸调,免课范围实很广泛。官吏九品以上及贵族,官学生徒等,均免课役。此外如鳏、寡、孤、独及豪族之仆妇寺均免其赋,至于由狭乡迁宽乡者,天灾损失者及由政府下令特免者皆免其赋。
就战国时代地实际社会生产情况看来,实施租庸调法是比较切合实际地一种办法,对于一个生产力落后奴隶制社会,直接跨过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而引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先进”制度,不但不现实。只怕还会适得其反。
因此,无敌的农业政策,核心便是将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实行均田制将田亩均分到百姓手中,再以一个较低的税赋比率让百姓富裕起来。只有百姓逐渐富裕,手中的硬通货多了,才能带动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其三《农爵策》,使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这个条目放到后世来看是很傻X地。但在战国时代用之激励百姓斗心却是不错,毕竟战国时代还是一个奴隶、庶人和贵族对立的时代,获得爵位的庶人、奴隶可以见贵族、见官不用跪拜行礼,这在当时可是一种满足虚荣心的有效手段。对于此点无敌亦是认可,但以缴纳粮税多寡对度量甄别手段,却可能会有失偏颇,还需谨慎斟酌。其四《军功策》,以斩获首级数目赐爵,基本属于谬论。先时无敌参加老公父嬴师隰主持的少梁会战。沙场之中杀了多少人以不可计数。可无敌却没有斩下哪怕一个首级挂在腰间拿去邀功。而且真正沙场死战地时刻,谁有那个闲情逸致一边杀敌一边砍脑袋玩儿?
()好看的txt电子书
不要太忙好不好!
军功奖励是必然要实施的,但以斩首多寡而计爵显然不切合实际,这一点无敌自然是有考虑。虽说卫鞅日后搞出的二十级爵位制度流传千古,但无敌既然在此,自然也就不会让其传美于后了。
至于其五《郡县策》,将秦国旧世族地自治封地一律取缔,只设郡县两级官府,直辖于国府之下的建议,无敌不但要采纳。而且还要细化,细化到:市、县、乡、镇、村。
实行均田制地首要前提就是将秦国老世族的自治封地收归国有,并且将其封地内的奴隶全部由国家赎身。使之成为自由民、庶民,这个政策在后世被形象的称之为“打土豪,分田地”。之后,便需要将秦国各地的庶民和老世族、戎狄部族进行异地迁徙、打散混编,进而由国府直排官吏,直辖市、县、乡、镇、村,五级行政单位进行垂直管理。使老世族再无可乘之机。
而其六《连坐策》。县下设里、村、甲三级小吏。民以十户为一甲,一人犯罪。十户连坐,使民众怯于私斗犯罪而勇于公战立功。对于这个策论,无敌是很“啼笑皆非”地,话说商鞅变法,秦孝公嬴渠梁挂掉之后,太子嬴驷即位,嬴虔便要拿商鞅开刀报昔日商鞅借故割他鼻子地仇,商鞅吓得逃跑,却是被堵在了秦国地国门之下。据《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这便是“作法自毙”地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