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秦
吴壮答道:“是!吴壮定不辱命,必为主上寻回谷种。”
无敌点点头,伸手紧紧握了握吴壮的肩头,这才喝道:“去吧!”
吴壮此去。正是要去楚国西南之地地九夷部族(既中南半岛的泰、柬、越地区)为无敌寻找水稻谷种。
相传。上古时代,是由神农氏教会先民种稻技术。由此可见。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国家,而稻在3000多年前,就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当时约在商朝出现了“稻”这个字,不过只有类似“臼”字的字形,后来周朝时稻谷种植较为普及,就加上了如稻穗挺立般的“禾”字,在金文当中,臼地上面加上了“爪”,形如迎风打稻,用手舂米。至于“米”字在甲骨文中,原先只有六直点,上下三点,代表著米粒。后来将中间的点连起来,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而东汉许慎在其著作一本关于汉字的解说《说文解字》中说到:“米,粟实也,像禾实之形。”
后在汉字中也有将“粟米”称为“小米”,“稻米”为“大米”。透过文字记载,可以看出中国种稻的历史相当悠久是无容至疑的,但有不少学者依然希望找出最早的水稻或旱稻品种,亚洲有很多考古地点曾陆续发现了一些早期的稻谷。如1995年在中国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里,发现了四粒黄|色的稻谷,测定年代为公元前一万年前,据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地稻谷。此外在长江下游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约7000年前地稻种残留物;广东英德出土的约一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质体。然而,就无敌所了解到的情况,眼下稻谷的种植仅仅局限在南方沿海的吴越之地,关中秦地,包括魏国,并无大面积的稻谷种植。其主要原因就是南方的水稻品种无法适应关中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而种不活、产量低也是人们不愿去种植水稻地原因之一。
也因如此,无敌这才萌生了派人前往中南半岛寻找占城稻的想法。吴壮手中的地图,也是无敌依靠模糊地记忆画出的草图。
送别吴壮之后,由景监率领的三千人的观光采购团也迤逦起行,向楚国进发。
景监此去,目的正是为阿森办置采购可以向西方输出的贵重货物,按照无敌的计划,现在是时候启动这条丝绸之路,作为一个窥探欧罗巴地窗口。当然,在窥探地同时,自我的保护措施也必要地,绝对不能搞出后世那种因为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而使得中国遭受数百年侵略,苦难深重、血泪悲惨地破事。
为此,无敌特别命子岸、车英借助清理整顿秦国私奴市场的机会,秘密选拔出一批男女奴隶扣下送往陈仓老营,准备打造一支派往外域的特种部队。
东出武关,一路向北,无敌驻马西望,目光停留在西北方向葱郁的群山之巅。
群山之后,有两块肥沃的土地正等待着无敌率领大秦铁骑前去征服,这两块土地一块叫做“巴”,一块叫做“蜀”。
锵啷一声,无敌拔出腰下的赤王剑,向身后的两万戎狄精骑喝道:“有我无敌,舍我其谁!”
“有我无敌,舍我其谁!”两万铁骑齐声狂喝应和!
喝声如雷,山摇地动,无敌一时心血来潮,童心大起,跟着呼道:“抢钱、抢粮、抢女人!”
第一部陇西烽烟卷六墨子攻略 第139章 栎阳事故
嬴无敌一年八月,无敌率领迎亲队伍才出武关之时,国内却是一片风起云涌。
士子游历踏勘而归,既带回了记载着秦国各地物产、民风的风物志,也带回了大批秦国官吏贪腐、谋私的控诉之状。
一人告发,尚且可以说其是“不明真相”,十人联袂告发,只怕内里必有缘由。国府之内虽然眼下尚无动静,可遭到攻讦最众的孟西白等老世族却是如热锅上蚂蚁,再也坐不住了。
华屋之内,百余人济济一堂,吵杂声中竟然听不清内里之人究竟在商议何事,头系高冠的孟族新族长孟怛伸手一拍长案,扬声喝道:“老甘龙蔫了……杜挚也撒手不管,这究竟是整的个什么鸟事?依我看,我孟西白三族装聋作哑未必可行,说不得只能将那祸首弃之以自保。”
听着呼喝,满脸麻子的白族新族长白喜也扬声喝道:“且收声!”又向孟怛拱手到:“孟兄,今日招贤馆又归百余士子,都是从秦西来。梦西白两族多居雍、、杜三地,雍城以西这孟族果真都是良民?若是放任这些士子们胡闹,由其空口攻讦,只怕我三族都讨不了好去。弃祸首自保?只怕今日能弃两个,明日就得抛却一双,迟早一日,我孟西白三族非得在秦国除名不可。今日在此集会的众人都是老秦孟西白三族居于栎阳的族老和理事的族亲。自秦穆公起,孟西白三族便俨然等同于秦国世袭罔替的国亲,三族之间以及和嬴氏国族多有通婚,关系已然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
自从下去各县乡踏勘的游学士子不断归来,事关孟西白三族地种种恶、劣之事便如水落石出一般纷纷浮出水面。秦国郡县三十二,除嬴氏国族的族亲直接治理的一些关隘要塞、大城富庶之县外,由三族之仕人官吏治理的地方多达十四县。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三族之人治理了如此多的郡县,以权谋私、罔顾法纪、欺行霸市、鱼肉百姓之事自然也没少做。
当然,之前百姓忌惮于孟西白三族的势力,也习惯了逆来顺受,甚至慢慢的适应了这种统治,集体患上了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可山东六国来的学子们却不曾得到足够的教育和经验,并且秦国地新君还鼓励众士子们大胆的揭发、攻讦为政者的劣行恶迹,如此一来。别说新近才出的恶事,便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陈年旧事也被人给深挖了出来。
根据民政司长为少大夫孟怛得来的消息,孟西白三族族人所治理的一十四县之地,能摊上一个优良评语的只有一个岐山孟光,其余一十三县的族人皆是恶迹昭彰,眼下虽不知道新君新政将要以何种手段处理此事,但那个曾经在齐国鼓捣齐王以大鼎烹人地邹忌却正在栎阳,若所料不差,只怕嬴无敌会欣然效仿。
昔日嬴无敌国府门前当街斩杀六元老。便和孟西白等族结下血海之仇。而后各族说服老国后授意将其流放,又使死士半路截杀,哪成想却是步步都失先机,非但没把嬴无敌怎么样,自己个却是赔了不少兵卒、财货、奴隶,而后无敌又收复陇西部族,鏖战六国,一时间威势强盛,使得各族都不敢轻起贼心。谁知道转眼只见又是峰回路转,竟然又傻了吧唧地跑去身陷齐国。还失心疯了。然而,正当各族自觉开心,出了一口恶气之时。这家伙居然被玄女以天舟礼送归国,一日之内便成为了秦国地君上,细细想来,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哩!
西乞赫、白喜、孟怛三人脑中各有所思,场中也渐渐安静下来,西乞族的西乞赫虽非族长,却也是在国府内领有一个外事司长的官制。因此倒也有些发言权:“孟兄、白兄。大半个秦国,可都是咱们孟西白用人命给打下来的。谅他也不敢拿咱们老世族开刀,至不济让族人不做这鸟县令便罢。”
“西乞兄此言差矣!”孟怛闻言不悦道:“这老秦究竟是他嬴无敌一人之国,还是咱老世族的老秦?如无老世族,这秦国还能是秦国么?此次魏军围困栎阳,战死了多少老世族的子弟?咱陇西的老世族又给栎阳送来多少粮草、兵器、马匹?因此这治县职权,咱们可万万不能放手!”
“孟兄所言极是!”西、白两人闻言也是点头,却是同声问道:“眼下之事,该当如何,望孟兄解惑!”
孟怛略略思谋,决然答道:“哼!先静观其变,若是国族不念三族昔日功劳,果真要拿咱老世族开刀。想必,诸位定然不愿乖乖的引颈就戮,授首待亡吧!”
“好!”西、白二人齐喝一声,白喜言道:“孟西白三族休戚与共,当共同进退。”
晚风呼呼,将院内的几颗矮树吹得沙沙作响。数盏油灯将院内凉亭照的通明,老甘龙独自一人斜靠在榻上,手持着一卷简牍,正借着昏黄灯光细细阅读。良久,只见一名年约三旬有余地青年男子自庭外而来,行礼跪坐之后,老甘龙抬眼看来,轻声唤道:“甘成!”
“父亲!”仲公子甘成应道。
老甘龙放下简牍,寻了一具靠腰坐起,缓缓道来:“前些时日,为父上国府,许以世族国勋简拔自家子弟为官任职,却唯独不曾简拔甘氏子弟,你可知道其中缘由?”
甘成答道:“孩儿不知,想来其中定有道理,还望父亲开释!”
老甘龙面露微笑,问道:“秦国要变法,要推行新政……你可知道,将以何人何法而行之?”
甘成听来,拱手向东虚为一礼后道:“孩儿听说,君上得玄女授六甲六壬兵信之符、策使鬼神之。这新法新政定然是那玄女传授的天帝之法……”
“哼哼!”老甘龙冷冷一笑,喃喃道:“天帝之法?荒唐!”
“父亲!”甘成见父亲竟然诽谤上天,当真有些诧异,忙出言道:“莫非,这其中……”
甘龙面无表情,既不点头也不摇头,只是垂下眼帘,出言打断道:“甘成啊!为父给你简拔了一个差事,律法司三等吏,明日你便去律法司就职吧!”
“律法司?三等吏?”甘成听来有些诧异。作为内政部长之子,就算要为官,也应该在自己老爹手下才是。而且所谓的三等吏,更是连小吏都算不上,一个略微识字,能够抄写简牍之人都可胜任。
“对!律法司!明日就去,卯时点卯,不可迟误,你可记下了?”甘龙也不解说。这边起身拂袖而去。
()好看的txt电子书
留下满头雾水地甘成。老甘龙头也不回的回屋就寝。次日一早,杜挚便领着十数名国府官吏找上门来,开门见山的直问甘龙道:“老师,今日一早学生前往国府应卯,便听人说仲公子去律法司做了一个三等吏,此事果真为老师之意?”
甘龙满脸不悦,反问:“怎么,老夫之子,连一个三等吏都不可胜任?”
“老师那里话,仲公子德才兼备。学识过人,若论才学,与学生只怕难分伯仲。仲公子真要出仕,老师不便出面的话,学生治下尚缺一名副司之职……”
“哼!甘成和你杜挚难分伯仲?老夫脸红呀!”甘龙毫不领情,直言道:“甘成既是老夫之子,自当由老夫管教,若其不可胜任吏之职,大可撤换。此事不必过问老夫。老夫有恙在身。诸位与杜司长请回,不送!”
“老师!且慢!”杜挚不死心。出言挽留道:“仲公子出任一个三等吏,太过屈才,我等是想……”
“杜挚!”甘龙突然一声大喝,厉声喝问道:“你既称老夫为师,老夫便来问你,甘龙可成教过你取材之道,惟以徇私么?”
言毕甘龙拂袖而走,留下杜挚和一众官员面面相窥。
而后,不过一日时间,这甘龙杜挚两人师徒反目之事便传遍了整个栎阳城。
也就在孟西白三族密议对策,甘龙杜挚师徒反目地同时,栎阳城中的招贤馆内也如市集一般热闹非凡。从秦国各地陆续归来的士子们,在撰写风物志之余,开始习惯于将自己游走乡间地所见所闻讲述出来,并且听取别人地见闻,以便丰富自己的风物志。
栎阳城中地招贤馆本是由一座废弃的兵器库房改建,原本计划可以容纳二百士子,后来鉴于慕名来的士子将近千人,这才不得不在库房周围增建房舍,至今日已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宅院群落。
而群落当中虽然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简易地房舍,但供人宴席纳凉的亭台也建有不少,这些地方自然成为了士子们的汇聚之所。按照无敌先早制定的标准,每位士子一日的餐饮伙食标准是黍米六合、肉二斤,米酒一斤,菜蔬瓜果若干,就秦国的实际情况而论,已是富庶人家的伙食标准了。
却说这几日,前往陇西各地踏勘的士子陆续归来,一个小道消息便开始在招贤馆内流传:岐山县内,竟有一座人间天堂。
甚至,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也渐渐在栎阳城中流传了起来:
八月种秋,地熟大收。耕男织女,皆告上天。
有我山君,乞天见怜。有我山君,弭祸消愁。
穷水之渔,穷地之牧。悠悠上天,佑我苍生。
有我山君,仓满廪实。有我山君,灾祸全休。
据说,在岐山地阳谷之中,地产黍粮每亩可达十担,地中有甘泉喷涌而出,竟达数丈之高,河里架有水车,可役使水利碾谷磨面,当地牛羊成群,百姓丰衣足食。面无菜色,居于砖瓦修建地房舍之中,与秦地荒苦,百姓面色饿黄,衣衫褴褛的景象截然相反。
便说此时,招贤馆内正有士子再说阳谷见闻:
一名?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