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秦
不过中午时分,数百辆大车陆续开来,车上运载的并非粮草辎重,全是昨夜砍伐地粗大树木。由梅姑率领的白氏工匠团特别在靠近幕府处独立建营,并由此次随无敌前往大梁地精锐负责警卫工作,数百车枕木经过白氏工匠挑选之后,不合条件的废材便拉到大营前阵,在距离函谷关城廓一千两百步处用于修建巨型投石机基座。
此次无敌要造地巨型投石机虽说是大将军炮的加强版,但其发射原理却是配重式而非人力牵引。就地球古文明而言,投石机的主要形态大致分为三种,分别是:人力牵引′重牵引和筋腱绞索。人力牵引基本上可以算成是比较中华本土化的科技工艺,鼎时期为宋代,而配重牵引和筋腱绞索则属于舶来的科技工艺。
人力牵引式和筋腱绞索式地投石机构此处就不再赘言,配重牵引式的投石机真正名声鹊起地时代是宋末元初,可以说正是因为蒙古人获得了这种被称之为回回炮的重型投石机,这也才成就了大元帝国强势崛起的千古传。(如果对于这种配重牵引式投石机没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印象,建议去玩玩帝国时代,里面的打包机便是。)
废话就此打住,却说秦军突袭而至,并且就在函谷关东面安营扎寨企图叩关的同时,函谷关内驻扎的五万魏军统帅与关隘守将却就是否出关击敌之事争执起来。庞涓留在函谷关的五万魏军统帅名叫魏戈,正是魏族弟,就魏戈看来此时秦军突袭而至却不攻城,定然是因为其长途奔袭兵卒疲乏,后续无力。此时若是出关击之,定然有所斩获,说不定一战破败秦军也是大有可能。而函谷关守将李胄却是以庞涓出击前的军令为凭,执意死守关隘,绝不出兵。实际上李胄思考的可不是什么庞涓地军令,函谷关本身守军便有三万,加上关内居留地百姓民众以及守军家眷,老老小小约有近五万人,在加上五万魏军精兵,使得这个不大的关隘之中挤满了人。使得粮草有些吃紧起来。需知近十万人地马吃人嚼,每天的粮耗可不是个小数目。
若在以往,魏军主要扼守地方向是函谷关的西面,即便秦军要来叩关也必然是率领大军击破华山防线直入河西之地而来。不攻下函谷关,秦军便无法前往关隘东面。截断魏军补给粮道。而眼下秦军却是自东而来,自然也就把魏国国内对函谷关的粮草补给给完全截断。虽然函谷关内的储粮可供十万人马坚守三月。可秦军既然敢从东面前来叩关,必然会截断魏军地粮道,如此兵势岂能是远行千里的疲兵。因此就李胄看来,还是老老实实地守着函谷关,等着庞涓回师退敌是为上上之策。
也就在两人的扯皮中。天边夕阳终于落下。
是夜,秦军行营已然初具规模。然而秦军并未就寝歇息而是连夜赶造各种攻城用具,让函谷关守军不解地是,秦军此次攻城所摆出来的怪异阵势竟是前所未见。你比如说就在函谷关前千余步处,秦军正打着火把建筑着数个怪异的土台。这土台约二十丈见方、三丈来高,两两成双,土台四周以枕木搭建台础,以兵卒从别处担来沙土填充其中,又有力士持盾将沙土垒实。不过半夜便建起八座土台,而秦军又在相邻的两个土台之上用枕木建起两个大约数丈见方、也是三丈来高的小土台,也是以沙土填充。
要说这个在攻城战中筑塔台以弓箭手居高临下俯射城内地战术也是有的。可一般都是当进攻方攻之城下。并以火力完全压制住了城墙上地弓箭手反击之后才会以沙袋或是土石在距城两百步以内迅速建筑起来,从来没有人会在千步之外这么干。因此秦军的如此作为帘引起了魏军的关注。可关注归关注,此时夜深,魏军是不可能出关夜战的,只能是眼睁睁看着秦军从容地在关前筑建。
次日一早天才放亮,函谷关城头的守军便清晰的看见关外城前赫然搭建起了八座土台,土台共分三层,每层约有三丈来高。还未等守军想明白这土台究竟作何用处,便听见关下鼓声隆隆,秦军营寨之中辕门大开,兵卒蜂拥而出。
此次秦军来的甚急不说,也一改往日战法直接将大营筑在关下。战国时的战场惯例,进攻一方理应将营寨扎在离城至少十里的地方,这样就方便关隘或城中的军队出城列队决战。实际上战国时代真正地攻城战和守城战并不是以城头或墙头为主战场,而是以城前决战为主。比如说上次栎阳之围,嬴虔和嬴渠梁兄弟俩就是将大军扎在城下和魏军硬撼,城头战不过是当城中地军力折损太大甚至是毫无反击之力后的困兽之斗罢了。
如此战法,就无敌看来自然是相当地落后,因此在三十里外扎下用于中转囤积粮草辎重的大营后,便挥军直接压上,将秦军营寨就建在函谷关外不过五里的地方,也就是说秦军大营距离那几座连夜搭建的土台不过千余步,而土台距离函谷关的关隘城池也不过千余步。
()免费TXT小说下载
辰时二刻,云消雾散,一轮暖阳缓缓初升。
两万名经过一夜养精蓄锐的秦军精神抖擞的在关下列阵待战。函谷关上也是鼓号隆隆,魏军士兵正忙乱的加紧从西面城楼上将各种用于守城的战具、物资转运到东面城楼来。虽说昨日要是无敌强行挥军强攻东面关墙,指不定在对方不防之下能够有所斩获,可就无敌看来老秦儿郎个个精贵,打死也不能就这么白白糟蹋在城下!
辰时末,六千秦军步卒缓缓出列,在关门前集结列阵,这些步卒手上并没有兵器,而是持着昨日日连夜赶制出来的粗糙木盾。木盾以大树刨去的细枝为主材,经过捆扎之后以兽皮和皮甲作为衬里防御箭矢穿透,而捆扎后编织成类似藤盾模样的盾面则用冰水渗透覆盖。此时天寒,一夜之间便将这以树枝为骨、以皮革为里的扎盾活活冻成了一面寒冰盾。就无敌使人以强弩实验的结果来看,这种寒冰盾的防御能力几乎与魏军的铁盾不相上下,就是分量太过沉重,可偏偏老秦儿郎多的就是那一把子力气。
巳时初,六千步卒扛着六千面冰盾缓步向函谷关逼进。此时的函谷关虽不如后世那般雄伟坚固,却也是有着高达五丈六尺(约今12米)、采用北山黑石建造的城墙,并且在城墙之前掘有一道深有两丈宽十丈的护城河,直接引入渭水。此时天寒地冻,护城河的河面虽然全部结成坚冰,可依旧无法承受攻城大军的践踏,因此今日无敌出兵六千的意图便是要以土石填上这段护城河。
城墙之上,魏军的守城部队也是严阵以待,护城河距离城墙不到百步,正是弓弩射程之内,虽然这些秦军扛着的一面面白色盾牌在冬日暖阳之下看起来有些晃眼,但魏军却不相信这些盾牌果真能防住他们的利矢劲箭。
也在这时,只听城下秦军突然齐声喝道:“大风!大风!大风只见六千秦军在距离护城河约有百步处停下结阵,并将手中的寒冰盾举过头顶∽尾相连,形成了一面巨大密实的连云盾阵,而后列秦军阵列当中则疾步跑出了近千手持强弩的秦军弓弩手,如流水渗沙一般迅速的从盾阵后列融了进去!
接着,盾阵便动了起来,一步一步的缓缓向护城河逼近。
第一部陇西烽烟卷八征伐四野 第156章 秦风劲矢
魏国无强弩,吴起强军强的只是步卒战法,并未能够整出可以傲视天下的强弓劲弩,因而魏军手中弓弩平均射程只有一百六十步前后,尤其是此时的弓弩多以动物筋腱制成,眼下寒冬正月尚未开春,天气潮湿阴冷,弓弩的射程和威力更是大打折扣,虽然战前两军都会对弓弩进行必要的保养并且用火将弓弩臂干烤硬,但此时不论魏军还是秦军,在射程上应该都是有所损失的,而魏军居高临下,理应在射程上占有一定优势。
眼瞧着秦军盾阵一步步的靠近护城河,城守李胄倒也沉得住气,只派了五百弓手上到城头协助三千守卒狙杀秦军用来进行填河作业的轻兵部队。当秦军六千刀盾兵终于来至护城河岸边,以密集阵型排成了一个约五百步长六盾宽的严密盾墙时,关上的魏军便在军官将领的大声呵斥下向城下洒下了密集的箭雨。
还别说,这种以皮革、枝条为主料,以坚冰为辅料制成的冰盾在强度上几乎和正规的木制扎盾甚至铁盾相媲美。只听见盾上传来笃笃吱吱一阵密集的响动,关上密集洒下的箭雨犹如一棵棵铁杆庄稼密集的种在冰盾上面。而整个秦军盾阵除掉极少数运气不佳的将士被从缝隙中漏下的箭矢挂彩之外,整个盾阵毫无动摇。当然,驻守函谷关的魏军并非是庞涓的嫡系精锐,因此他们所用的箭矢乃是常规的木杆铁头羽箭,并非庞涓借鉴秦军所制出的铁杆靖,这些木杆羽箭杀伤力自然要弱上许多。
却说一轮箭雨过后,城宪阵虽然无损,但李胄却也发现秦军冰盾虽然挡住了箭矢,可不少冰盾的表面也是被利箭钻出了裂纹。李胄不蠢,当即便下令弓手自由开火。可也在这时潜伏在盾阵内的一千秦军强弩也开始发动反击。这一千强弩手所使用的自然是无敌改造地双臂强弩,其威力虽然因为天寒地冻大打折扣,但在一百步的距离内进行抛射恰好绰绰有余。当即,随着各部队将的口令,躬身藏在盾下的弓弩手将手中强弩垂直仰起,从盾与盾的缝隙当中放出了劲箭。城上的魏军只听见城下突然整齐划一的响起“嘣”地一声震响,接着便见到一些黑色的细长影子从白亮地冰盾下方向天空升起。正当他们下意识的仰起头想要看清这城下秦军为什么想不开往天上射什么玩意地时候,那些已经爬升到最高仰角的铁矢终于在半空中倒转箭头。顺着抛物线向关隘斜扎下来。
今日风向东北,因此在城下以仰角平射城头所造成的杀伤效果定然不如以最高仰角抛射的效果好。果不其然,当这批密集的箭雨落下时,函谷关地城头帘响起了一片鬼哭狼嚎的惨叫声。绝大多数躲在女墙和城垛后面向城下放箭地魏军弓箭手根本就没想到秦军居然会选择技术含量极高的抛射而不是从下往上攒射。一时间,以砖土为主要材料的城墙上一如城下那般插满了秦军弩箭,这些弩箭插在地上的角度几乎是垂直的。叫城上的魏军弓手根本就避无可避。
一轮对射,城下秦军几乎没有伤亡。而城上的魏军至少被活活射杀百余弓手,伤者更是不计,便是躲在城门楼上的城守李胄也被一枚垂直落下的流矢钉穿脚背,发出猪嚎一般的惨叫。而未待城上魏军对此突然打击做出反应,便听见城下又是“嘣”地一声震响,黑色地箭雨再次直挺挺的向天空飞去,敢情刚才那一轮抛射并非是千人齐射。实际上,刚才城下秦军大喝“大风”地那会儿弓弩手便已经射出的定风测风的箭矢,已然判定出现下的风向风速适合此种战法。
不过半刻时辰,城下的一千秦军强弩手连环不断的抛射出六批箭雨。可谓是将函谷关的关隘城头密密麻麻的种上了一片铁杆庄稼。城头上李胄的五百弓箭手至多逃下了百余人。近三千城头守卒则伤亡惨重。甚至连带静候的城内墙下的预备部队也遭受不小损失。六批箭雨之后,也不待魏军做出任何反应。城下的七千秦军便迅速变阵形成了三坐长方形盾墙方正,分别对应东门瓮城、左右两侧城墙,而这时秦军大营方向开来数百辆满载土石的马车迅速的开到护城河边倾倒土石。
魏军虽然遭受如此密集的箭雨打击,但却没有完全被秦军将斗志给击散,见秦军开始大规模的填埋护城河道,城守李胄不顾脚上伤痛迅速调集预备队奔上城头予以狙击。可秦军太坏了,拉着木车的战马身上不但披有厚实的马铠,便是架车的军士也是穿着一身铁甲,使得魏军从城头俯射下来的箭矢根本难以建功,而城下那些躲在盾阵后面的秦军强弩手也不是吃素的,当魏军有了前车之鉴纷纷以盾牌防住头顶以后,这些强弩手便开始中规中矩的从城下以劲弩狙杀那些探出女墙城垛放箭的魏军弓手。
百步的距离,别说是无敌改装过的强弩,便是老秦人惯用的夹弩。角弩都是一箭一个准儿,很快关墙上的魏军便被射得几乎抬不起头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秦军一车车将土石运往河沿,然后慢慢填平已经封冻的护城河面。
不过午时,位于函谷关东门瓮城外的护城河便被秦军填平了大约百丈宽的一段距离,已经足够秦军攻城。可就在城上魏军焦急万分的苦等着秦军大举攻城的时候,城外的秦军盾阵却是在一阵角号声中集体转向,缓缓向后退了回去。紧接着,眼力好的魏军兵卒便发现城外的秦军大阵中列队的秦军士兵犹如波浪一般一排排的坐在了地上,而后秦军大营中又有马车驶出,一辆接着一辆奔入阵?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