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易鼎 作者:荆柯守(起点vip2012-06-20完结)





  “可练兵有五万军动员的必要吗?这五万军可不是小数目,耗费巨大,就算是蜀地,也支持不了多长时间。”
  “难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想到这里,郭文通猛的一惊,战争的迷雾就散去了,顿时露出了战局。
  “不好,上庸危矣,王弘毅志在荆州!”


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战(六)
  成都,二月初,就算入春了,气温还是有点冷。
  张敏之穿着一件朴素的长袍,袖子微微卷起,手指修长,面容清秀,瘦削面颊带着一分清雅,有点像熟读诗书的秀才。
  张敏之的确是秀才,当年少年时,最让人怀念的岁月,他考了秀才,只是日后沉迷于仙道,却荒废了这方面的发展。
  张敏之现在所在,不是自己张宅,而是薛府——薛远的住宅。
  院子不算很大,红砖砌墙,红瓦覆顶,里面却很精致。
  张敏之不是一个人来的,还带来两个青衣小厮,挑着美酒,其中一个还挑着两担干燥的木炭。
  薛远迎接了上去,一看:“哎呀,是石春酒,哈哈,今日又能大块朵颐一场喽。”
  张敏之说着:“勿急,我出酒,你就要出肉,哈哈,快快拿出来,今日要与你共谋一醉。”
  薛远“啪”的一声,说着:“早就准备好了!”
  就见得后面有人答应一声,没有会儿,就见盘子中整齐盛放着一片片切得细细的肉片、猪肚、干菜等等。
  张敏之抚掌大赞:“近来天气乍暖还寒,吃些火锅,畅饮美酒,真神仙生活。”
  果然,片刻后,就在院子里一处小亭上,炭炉,火锅,美酒都准备了。
  炭火熊熊生起,火锅底料发出阵阵香味,两人就坐着,开始吃了起来。
  美酒入肚,丝丝暖气上涌,又有着火锅里的香气。
  “咦,此炭是什么木材烧制,丝毫没有烟火气?”薛远指着炭火说着。
  张敏之笑着:“此是石炭(煤),无烟无味。”
  “主公见有石炭矿,挖之,可为家用,更可为炉所用,炼铁炼铜大是方便,近来蜀中出钱甚多,就有此功。”
  地球上,《史记》窦少君传,就有着挖煤的记录。
  中国古代最早大规模使用,是三国时: “曹公藏石柔戮十万斤,云消此婉,复可用然,不知兄颇兑之否?”
  宋朝时,“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薪者”,更是首都大规模使用煤炭的记录。
  这世界也差不多,但是却还没有达到这水平,王弘毅自然要大大推举煤炭。
  森林砍伐来当薪,实在太可惜了。
  薛远赞着:“主公英明,连炭火之法也明了,真是天授!”
  心中却想着交给他的神仙方。
  土硫酸铵——人尿50千克、熟石膏5千克、水25千克,混杂搅匀,封锁10天后施用,肥效相当于硫酸铵。
  土氨水——鲜牛粪50千克,黄豆粉50克,熟石膏粉5千克,密封在25度以下放置3天,对3倍水施用,肥效高于氨水。
  当然这是原方,用这个世界话不是这样说,但是却是一样。
  王弘毅不懂化学,但是当年却曾经土制过这两个方子,因此记得。
  薛远现在为六品官,管辖的就是这个,现在工匠获得的任务,就是开始按照三定律,标准,记录,总结的方法,来试探着新的方子。
  现在虽然是黑里摸,但是几年来,记录已经有上万,这些记录就开始分类分行,一一命名,实验,总结。
  在王弘毅看来,只要有这三定律,并且有时间,什么基础化学不能搞不出来?不能总结不能成科?
  薛远寻思着,张敏之却若有所思的打量着。
  张攸之自幼失父失母,就是张敏之带大,平时传授学问,感情是比父子之间还深厚,现在张攸之出去,张敏之却要为他不断打好关系。
  当然结交也有忌讳,文臣不宜和武将勾结,但是薛远是文官,无所谓,并且他是从龙第一人,圣眷深厚,岂能不交。
  由于家人都知道,两人饮酒时,喜欢清静,没有重大的事情不会有人过来打扰,因此周围寂静无声。
  张敏之笑着摇了摇头,说:“今年春麦可增产多少?”
  灵觉却在观看着薛远。
  观气术古而有之,只是很难和王弘毅一样,能观细略,特别是观看本命,但是一般观看吉凶还是可以。
  只见薛远身上金黄气弥漫。
  现在无论是张攸之和薛远,都和王弘毅的气运相连,只是此时远征,大量气运被调用,现在薛远身上吉气略减。
  张敏之天资过人,实际上取得很高成就,只是修者很难能自生气运,甚至相反,折损气运,修者破家不是特例。
  听了这话,薛远稍微犹豫了下,就说着:“可惜,只有十分之一田,能增长。”
  “蜀中本来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能增长十分之一田,总体就有一成增长,已经非常了得了。”张敏之笑了,喝了口美酒,又转了话题说着:“不知上次的事,考虑的怎么样了?”
  听了这话,薛远神色犹豫。
  见此,张敏之洒然一笑,说着:“你本来是命相平庸,而遇到真主,得以改变命相,以后说不定还有世家之福。”
  “只是汝二子却没有这样的鸿运,受此大福,就要折寿,你儿自你当官后,是不是一直体弱多病?这是无法承受的道理!”
  按照以前的规矩,就封伯子男之爵,或者五品以上,就有着自立门户的资格,成为“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的郡望。
  侯爵以上就有资格成为鼎食的世家,这是受到天下人承认的世家。
  对大多数古人来说,封妻荫子广大门户,就是一辈子的诉求,薛远现在,已经有一大帮族人,带着田产房舍前来投奔,已经有着一个大族的气象。
  薛远听了,不由脸色黯然,的确,自他连任后,二子就不断体弱多病,这已经成了心病了。
  当然,如果不是张敏之是张攸之叔父,这等乱说早就乱棍打出去了。
  想到这里,薛远目光锐利的看着张敏之:“张先生,你说我二子跟你出家修道,就能转运?”
  “将你二子福份转给长子,可保汝长子平安享你父荫,至于再上是不可能了,你二儿和我修道,也能保他平安延寿,当然,日后他惹不惹祸,就不知道了。”张敏之说着。
  薛远沉吟很久,突地一咬牙,说着:“张先生,我信了,这就将二子托付给你。”
  说着,他起身深深一躬。
  “不必这样多礼,汝二子天生骨骼清奇,虽不堪富贵,正是光大我门径的瑰宝。”张敏之哈哈一笑,往昔真人都是开创,自己难道不可以?
  数代之后,也成一脉。
  又说着:“主公英明神武,你必能鼎食世家,只是你家根基浅薄,长子继承爵位,守无为之器,行柔弱之道,才是繁衍昌盛的养器格局,那些子孙杰出的,倒未必能善终呢!”
  薛远听了,只得苦笑:“希如先生吉言了。”
  张敏之听了,笑笑不语,目光望向远处,发出一声叹息:“上庸事成否?”
  就算学究天人,也有着难以明白的迷惑。
  上庸山林。
  一行军队在行军。
  “天大亮,在天黑前,务必要抵达目的地。”眼见天色大亮,若再行的慢些,只怕会被人所察觉到,樊流海轻轻一勒胯下马缰绳,沉声吩咐。
  黄昏时分,樊流海大军,终于到了上庸城外三十里处。
  “报!”樊流海大军正行之间,前往探马陡然来报。
  “禀报将军,上庸城几日前,已是城门紧闭,严禁百姓出入。据探查,上庸城中有着六千守军。”这探马飞马到了樊流海身前,翻身下马,跪倒在地,飞快禀报的说着。
  “几日之前,已然戒备了么?莫非他们提前获知了我等到来的消息?”樊流海闻听此言,眉头皱起来。
  “将军,是否是其他原因所致?”张藩上前,说着。
  “再去探查!”樊流海吩咐,又对着张藩说:“此事必须先派人探查清楚,再做打算。”
  张藩点头。
  没用多长时间,得到了上庸城戒备原因,却是因为城中有倒卖私货的商队,为抓捕走私商队,进行的全城搜查,在斥候再次过去查看时,城中已然撤去了戒严命令。
  “既不是察觉到了我军行踪,那按原计划行事。”樊流海嘴角,浮现一丝冷笑。“上庸城,从明日起,便让它改姓!”
  “来人,传令下去,扎营休息,半夜出军,到达上庸城下,这是守军最为困乏之时,趁此时候攻城,争取将城攻下到了城中,再进行休整!”樊流海冷声说着。
  又吩咐的说着:“联系上内应,准备夜击。”
  最后,又吩咐着:“主公给的陶雷,就要准备好。”
  王弘毅很早就令人准备硝,说实际,王弘毅前世,对化学理论的学习很浅薄,不是不想研究火枪火炮,甚至炸药,实是不会。
  只记得粪土能出硝,并且记得火药的成分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一般制成颗粒状。
  当下就令工匠想办法调和,以及研究,按照制定标准、实验记录,总结的三原则进行,二年后,经过多次实验,并且炸了好几次,终于制出了有一定威力的火药,内装实的话,埋入地下,可炸塌一座小墙,但是对大墙还是没有办法。
  这次就携带着十罐,以备万一。


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战(七)
  上庸
  树丛和矮坡后,只见隐不可见的烟道。
  地上铺的全部是毯子,因为是决战了,军营中也不吝啬,直接将所有毯子全部铺在地上,让士兵休息。
  四壁是临时砍的树干和泥土糊成的挡风墙。
  特制的烟道中,几个炉子烧着,用的是石炭,几乎没啥烟雾。
  大部分士兵都包着衣服或者毯子绻身鼾声作响,有少数人或立或坐着。
  樊流海巡查着,有些放了些心,经过七日急行军,损失了些人,但是大部分都年轻体壮,一时间还撑的住。
  至于战后,只要胜利了,哪怕再有些发病或者什么,都可以忽视了。
  樊流海转头说着:“令后勤营,将所有好东西都拿出来,不要省了。”
  这种奇袭,没有多少余地,没有节省的必要。
  “诺!”就有人搬出个小罐,用刀撬开封口,里面是各种各样浓缩过的浓汤、肉汁,肉条。
  忘记说一声了,把食品装入陶器,放入蒸锅加热用蜡封口,这样就变成行军罐头。当然实际上古代早有,《齐民要术》就有这样的记载:“将家畜肉切成块,加入盐与麦面拌匀,和讫,内瓷中密泥封头。”
  这道理相同,只是看谁有这个心思大规模推广而已,古代可所谓有宝玉而不识。
  真理三定律,第一点是推广,第…也是推广。
  还有就是用粮食,用水煮的烂了,用巨石猛压,变成了一块块砖一样的东西,这叫压缩干粮。
  有这二个简单方法,导致蜀军后勤加强了五倍有余,原本粮道问题,现在基本上完全解决了。
  有关方面统计过,一车压缩干粮和罐头,可充当五车粮草。
  这时,只见有人将煮水行军壶拿开,通了通石碳,将硬邦邦,和砖一样的粮块,用刀猛斩,才斩成几块,投进去,再把一个罐头里的东西倒了下去,几分钟后,水煮着,混合着米和肉,还有菜的杂烩汤就出现了。
  樊流海第一个盛了一碗杂烩汤,喝了一口,心中满是快意:“一碗就足够将士一顿了,够厚够油,味道也不错。”
  行军罐头里最喜用肥油加在里面,能极大加强着士兵的体质。
  樊流海作为统帅,他已经很满意了,他是深刻理解这意味着什么,后勤充足轻便,训练得当,有攻城武器,现在唯一就是先机了。
  只要能打下荆州,主公的王业就立了根基,至于牺牲些士兵,这是必然的事。
  在蜀国公的管辖下,基本没有亏员吃空的弊情,也没有苛减军士用度,待遇供给充裕,最重要的是,抚恤和饷钱都不打折扣,这已经值得士兵用生命换取了。
  就在这时,远处一阵动静,一个军官匆忙上来,拿出一张文书,樊流海看了,不由面色一变,令着:“唤醒所有将士,一刻时间内人人都要喝完二碗杂烩粥,半个时辰内整军备战!”
  “诺!”军营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军营片刻就复活了,士兵匆忙着喝着杂烩粥,检查着武器。
  半个时辰后,城外二里处,数千蜀军伏着,默然遥遥望着上庸城,等待着信号。
  这距离是经过反复实验,虽然有着城墙,夜中二里外,就很难查觉,但是二里才一千米,一个冲锋,几分钟就能冲到。
  只见黑黝黝巨兽一样的城楼上,不时有着灯火,这是巡兵,一切都非常正常。
  樊流海伏着等待着,额上满是汗,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