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易鼎 作者:荆柯守(起点vip2012-06-20完结)





  霹雳车这物件,运起来不是很方便,石弹更是不好运送,很是耗费时间,这次攻打襄阳城,只带了一批,并未全数带来。
  王弘毅思索着,说着:“这孤已经派人回去,令八成霹雳车赶来,估计在五日后赶到,孤甚至令所有陶雷都运来了。”
  “明日就到了,看看襄阳的防御,能用现在霹雳车攻打下来是最好,不能也要尽快,襄阳是坚城,我军打下来不容易啊!”
  “主公言之有理,看来,要抓紧时间,尽快拿下襄阳了。”张攸之也了解此时的局势如何紧迫,听罢同意的点了点头。
  “天色已晚,让大军原地休整片刻,埋锅造饭待休息过后,继续赶路,务必要尽快赶至襄阳!”眼见天色暗了下来,王弘毅轻轻一勒胯下马缰绳,沉声吩咐。
  三月二十八日,王弘毅大军,终于到了襄阳城外三十里处。
  “报!”王弘毅大军正行进的时候,前往的探马返回来报。
  “讲。”王弘毅说。
  “主上,两日前,襄阳城已是城门紧闭,严禁百姓出入。据探查,襄阳城上,守军众多,戒备森严。”
  这探马飞马到了王弘毅的身前,翻身下马,跪倒在地,飞快的禀报的说着。
  “两日前?看来我军到来的消息,他们早知道了,不过这是必然的事情。”王弘毅嘴角,浮现一丝冷笑:“无论如何,襄阳城都是必须取下,继续行军,孤要亲眼看看这以防御闻名的大城!”
  随后又吩咐:“传令下去,急行军,今晚前,到达襄阳城下,扎住营寨。”
  对于襄阳城内的守军分布,王弘毅一直没有得到完整的消息。
  实在是因为,这襄阳主帅孙昌为人警惕,在军事调动上,向来不让心腹之外的人提前知晓。
  既然已是快要开战了,十三司的情报也要到了。
  据王弘毅估计,襄阳城中,至少有守军二万,至于会不会更多,却是没什么把握了。
  三十里的距离,并不算太远,不过是一个时辰之间,大军已到达襄阳城外。
  正如探马所探知的一样,整个襄阳城一片肃杀之气,城门紧闭,城墙之上,也是足足上千兵马守备,如临大敌。
  襄阳看下去,只见黑压压无边无际,尽是装备精良军队,看呆了眼。
  当然,王弘毅和众将看上去,同样是一惊,看呆了眼。
  只见城池高厚,青砖砌成,高有十五米,让王弘毅印象深刻的是城门墙上众多的垛口和箭塔,形成正面及两侧的交叉火力网。
  同样深刻的是,一条大河从城下穿流而过,这是襄阳第一道防线。
  根据资料,这河长有十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平均宽度180米,深2到3米,上百米甚至二百米的河宽,简直比一些江都不逊色了,里面可以行数条船。
  不过,他们到来的时候,战船并没有看到,只有河水,在不断的环绕而流,看的出,都是引的活水,襄阳城就像是一座水中孤城,让人有些难以下手,城墙的高厚更是无与伦比。
  看着,王弘毅与陷入沉思。
  张攸之叹的说着:“看情形,古人不欺我,这城果有天下第一城之称,只要数万人守卫,虽十万众,也不能破。”
  见到襄阳城,王弘毅的大将,都是倒抽一口凉气,脸色变白,这样河宽城高的城池,要多少人的鲜血才能攻下?
  并且孙昌本是大将,这襄阳城就更加难以攻下了。
  莫说襄阳城中少说有两万守军,就算是襄阳城中只有几千兵卒,在孙昌的带领下,要长期守住这座大城,也是简单的事情。
  王弘毅也是第一次看见这样大城,不自然,就想起了“襄阳大战”
  襄樊历史上历时最长战斗最残酷的一次战役是南宋末年的襄阳大战,蒙古数十万大军围攻,持续了7年。
  事实上,还可以继续坚持下去,只是当时蒙古造出了回回炮!
  这是一种巨石炮,所用弹石重达150公斤,以机发射,试射成功,带此炮赴襄阳军前用之。
  正月,以回回炮攻樊城,一举告捷。
  接着,元军移炮以向襄阳,在襄阳城东南角安置巨炮。
  “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
  “移破樊攻具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震雷,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
  宋将吕文焕自知不敌,遂纳城归顺元军。
  当然,这不仅仅是回回炮的功劳,和围困了七年也有关系,七年时间筋疲力尽,导致着这是压断的最后一根稻草。
  现在就算有回回炮,城中士气正盛,也不可能这样容易!
  王弘毅想到这里,就不禁看向了自己的霹雳车,这霹雳车,实际上非常接近回回炮了,不过却没有这样强。
  回回炮一炮可射300斤巨石,射程可达350米,而自己的霹雳车,一炮只能150斤,射程也只有300米,勉强够着越过河打城。
  不管怎么样,能不能打,还必须明天射击了再说。
  “扎营!”王弘毅立刻令着,蜀军已将襄阳团团围住,接下来,还是要等十三司的情报送出来,以及霹雳车尽数运来,再做计较。
  当然城中有势力可以拉拢,进行策反,那攻下襄阳便会容易得多了,不过这希望微乎其微,孙昌可不是庸人。
  是夜,蜀军的中军帐内,王弘毅召见了十三司的百户。
  “襄阳到底有多少守军?”王弘毅想要知道一个确切的人数。
  十三司的那人小心说着:“根据信鸽传递,城内有兵三万!”
  “三万?”王弘毅眉头就是一皱。
  三万守军,有些出乎他的意料,原本的襄阳城内,并没有这样多军队,而短时间的征调,也不可能汇集,看来是孙昌自上庸一下,就立刻明白了自己的意图,立刻调集了各县各郡的军队。
  “城内民心如何?”王弘毅继续问着。
  “主上,城中井然有序,虽我军包围城池,城中百姓并不慌乱。”
  王弘毅不禁感叹,孙昌真是大将,能将襄阳治理成这样,同时还是能臣。
  襄阳时不时会遭到各势力垂涎,在蜀军前,也有周围势力打过这里的主意,因此这里百姓,习惯有人攻城,而且每一次的击退敌军,更让百姓对守军颇有信心。
  这种情况下,要动摇襄阳的民心军心,怕是不可能做到了。
  “你退下吧。”让十三司的百户退下后,王弘毅在心里盘算着明日的战事,若有所思。
  与此同时,襄阳城内,一众将领,也在孙昌的府邸进行着议事。


第一百六十一章 巨石(上)
  襄阳城内,节度使府。
  正是上半夜,天色昏暗,议事厅中,已点燃了盏盏灯烛。
  孙昌此刻身着便服,靠坐在议事厅的最上首,单手轻轻把玩着杯盏,脸上似笑非笑。
  “蜀军来了有四五万人吧?这些兵卒,想要攻下我的襄阳,却是痴心妄想。哼,襄阳城池坚固,外有百米护城河,城中有三万精兵,蜀军区区五万人,本帅不信,纵王弘毅有天大本事,还能攻破此城?”
  孙昌此刻双眼微眯,话中语气颇有些笑。
  他当然不是小看了王弘毅,蜀国公的威名,早就如雷贯耳,否则也不会对王弘毅多有防备。
  但更清楚的是,王弘毅此时局势并不算妙,郑平原上表朝廷,交出江陵受封楚侯,在荆南拥有四郡,势力大增。
  吴越内乱再有几个月也差不多能够平定下来,到时王弘毅面对的,将是巨大的联盟,压力可谓颇大。
  这种情况下,王弘毅要尽快拿下襄阳,方能缓解多方压力。
  这又谈何容易?
  “主公说的是,襄阳自建成后,除非有内应,或者粮草不足,连三年内攻下的记录都没有,蜀国公想攻下此城,五万太少,十五万,耗费三年,说不定能打下!”这时,一个官员平静的说着。
  此人也姓王,单名益。
  王益又略一沉吟,说着:“蜀军就这五万军可用,主公有此坚城,只要用坚壁挫锐之计就可。”
  “蜀军远道而来,以胜自强,这时必闭壁以折之,我城有粮可用五年,待其气衰兵疲,而后奋击,可一战而破,此万全之计也。”
  “到时穷追不舍,不杀此人不回,就算侥幸逃出,也必全蜀崩溃,主公可一举收复新城和上庸,甚至可取汉中,兵临蜀地。”
  孙昌听了,叹了口气,说着:“此是妙计!”
  这战术自然是极高明,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城墙高厚,并且必须得到充分的后勤支持。
  不过襄阳在这二方面都不成问题。
  如果王弘毅在这时听见,也会一惊,这就是李世民纵横天下的战术。
  襄阳单护城河就有一百米以上,里面可以开船,城墙高厚,城中集兵三万士气鼎盛,这种情形下,城外包围着几万蜀军,让孙昌感觉到不屑。
  若不是有传闻的巨石机,孙昌甚至可以当王弘毅是死人了,就算有传闻的巨石机,孙昌也相信,自己能守上数月,王弘毅只有在退兵和全军崩溃二途选择。
  “城中弓箭,可是在加紧赶造?”孙昌说着,看了一眼王益。
  “主公,城中弓箭充足,现在又加紧赶造,弓箭方面可用上三年!”王屏微微欠身,向孙昌说着。
  “很好,还有别的守城器械,都要抓紧制造,少不得要有一场持久战役。”孙昌说罢,看了一眼议事厅,夜色已是更深了。
  “就到这里吧,你们先去休息,有事本帅会再通知你们,下去休息吧。下半夜换岗的人,及时过去,不能给蜀军可趁之机。”
  “诺。”众将领欠身应了一声诺,随后准备退下。
  孙昌正要吩咐仆人送他们出去,突地听一阵嘈杂声响飞快传来。
  “恩?这是怎么回事?外面何事喧哗?”议事厅最上首的孙昌,双眉微微一皱,身子猛地坐直,喝问的说着。
  “报!”就是此刻,一名亲兵从议事厅外飞奔进来。
  到了厅中,这名亲兵立刻翻身拜倒:“大帅,城内竟然有些内应,散了不少劝降信,街上落了不少份,有些百姓去捡拾了被士兵捉了起来,其中还有一些是世家子弟!”
  “什么?”听到这亲兵禀报,孙昌脸色一变站起来。
  “可抓到可疑之人?”孙昌想了想,问着。
  “大帅,抓来的人有着上百,因时间仓促,还不曾审问过。”这人飞快禀报的说着。
  “乱来!”孙昌这时反而平静下来,眸子闪着幽幽的光,失笑的说着:“传本帅命令,让他们把抓来的人都放了,至于劝降书,能收来的就收来,收不来的就随他去。”
  “本城人心稳固,就算有这些乱文又有何用,越是这般兴师动众,越是容易让人心大乱,还有告诉世家,让他们管住自己家的人,否则事后没他们的好处。”
  亲兵忙应了,飞快的跑出去。
  王益听了,鼓掌笑着:“主公此言甚善!”
  这并非是故作玄虚,的确是充满信心,听了这话,众将都称善,又滞留了一会。
  孙昌让他们回去后,好生注意,莫要让自己先乱了,给了外面蜀军可趁之机,众将领恭敬应下了,孙昌这才放他们离开。
  过了一会,外面的人都散了。
  第二日。
  不过是清晨时分,王弘毅的军中,已有将领,在王弘毅的授意下,带着上千兵卒,到了襄阳下叫阵,军中大嗓门的士兵都被派了出来,轮流嘲讽,刺激城中出来将领迎战。
  不过,半个时辰过后,襄阳城依旧吊桥高悬,闭门不出。于是,蜀军叫骂之声,越发的响亮起来。
  将领的唾弃之语,兵卒的嚣张大笑之声,清晰无比的传入襄阳城守城士卒的耳中。
  被人如此辱骂,守城的将领士卒大部分都是血气方刚,自然是义愤填膺,无奈孙昌早已下了死命令,任何将领,未经允许,都不准出城迎战。
  守城将领只能忍耐着。
  城下的蜀军,一批喊累了,就换下一批,几批人马,在下面轮流骂阵。
  从早上,一直到中午,从未间断过,只把城上的军士气的还口大骂起来。
  “主公,孙昌能忍,都半日了,他居然能一直忍着不派人出来,光是这份忍性,就不同凡响。”在距离襄阳城有段距离的高坡上,两人骑马在前,后面有些侍从保护着,正在那里观看着眼前这场闹剧。
  “张卿,孙昌此人的确大将,换做别人,就算要守城,城中有着三万精兵,又怎能受此大辱而不为所动,必出来打上一仗!”王弘毅望城兴叹。
  孙昌此举不错,体现了他的认识和忍耐。
  不过实际上还是有些折损士气,若是蜀军能攻破城池,先不敢战,后又破城,士气就会一落千丈。
  在攻城时,士气非常重要,这决定着破城后的战斗。
  孙昌能放心的让蜀军叫阵而闭门不出,就是觉得蜀军没有实力攻破城,而城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