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易鼎 作者:荆柯守(起点vip2012-06-20完结)





  “说的也是,太平了,就有奔头了。”
  商人健谈,中年人默默听着,也不说话,心中却暗叹。
  蜀中太平三年,只是休养积聚,开垦的田地就倍增二倍,粮食自然不用说。
  特别是牛马耕和神仙水,影响非常大。
  大凡乱世,每户都家无存粮,第一年太平虽然丰收,却只能吃饱了肚子,第二年丰收有了存粮,第三年就缓过气来了。
  现在所见,百姓渐渐恢复了血色,衣服也换新了。
  现在蜀境,经过几年的治理,大的不稳都已经被拔除,生活已经回到了太平时节,平民的感受最深,无不欢呼跳跃。
  世家大族的心思就复杂多了,也难以用这种恩惠来收买,但是不管实际想法,表面上都不得不接受了蜀主的统治。
  虽然大军出征,只出兵五万,各郡县还是遍布军队,几乎不用担心大军讨伐时,后方会有任何大的骚乱。
  “根基已立啊!”中年人叹息的想着。
  若不是蜀内经过几十年前大乱,现在整个蜀地人口加起来不过二百万,这可以算的上是帝王之基了。
  不过现在得了荆北,这环也弥补上了。
  用完了餐,就找了客房,伙计伺候着烧了水洗了脚,就告退了。
  到了房中,这中年人坐在床上沉思,不自觉就双手扶膝,这时,两个年轻人联袂而入,就要行礼,这中年人将手一摆,示意他们免礼,说:“现在不是家里,不用多礼,你们说说,感官怎么样?”
  一时室内静了下来,这时一个穿着天青袍子的年轻人一笑,先是点上纱罩灯,又点了熏蚊香,才笑的说着:“叔父何必多问呢?侄儿久读史书,却有些心得。”
  “大凡乱世,你看,虽有群雄并起,但是正式立国,都不会多于十年,因为立国十年,根基就渐渐稳固,那时就会出现众国长期并立的格局。一旦有此局,天下一统必会延缓百年矣!”
  “这虽是天命,也是人心稳固的缘故。”
  “蜀国公自定国器,蜀地一统,少有外来影响,到现在已经三年了,只看民心和官府,就知道根基已生,民心天意渐渐依附在上,此是王业也!”
  “就算现在蜀国公一败涂地,这蜀王格局也可延续数十年,何况所向披靡呢?现在得了荆北,已有真王之相。”
  “说的好!”看了看不吱声的又一个年轻人,中年人神色黯然,说着:“庆儿,你也听见了?”
  这年轻人脸色变得苍白,说着:“叔父,我明白,叔父都五十的人了,都陪着我来到了蜀地观看,这就是给我情面。”
  说到这里,他眼睛里突然涌满了泪水,在灯光下闪烁:“可我岳家跟随大燕七代,历代都是忠烈,曾祖、祖父、父亲,还有个叔父,都受大燕龙恩,都为大燕流血甚至捐躯,现在要改换门廷,我心里难受啊!”
  中年人暗自叹了一口气,这岳庆是嫡系长孙,父亲岳钟为大燕死不过三年,这感情上当然难以接受,不过,现在局面已明,这大燕是挽回不了,就算满门忠烈,也要为家族想想。
  现在南方三诸侯,魏越篡夺大燕,怎么都不能投靠,郑平原势力太小,而蜀国公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这次带着观看蜀地,就是给这岳庆扭转思想来着,如果再不能扭转,家族也不得不放弃这个嫡孙了。
  襄阳
  内城原本就是节度使的府第,这时就改造成王宫。
  就算临时改造,还是分出第二门。
  第一重门自然是内城,第二重就是内宫,内宫建有方池,池面积很大,水深数丈,鱼鳖悉有。
  内宫和内城之间,是大殿,殿外站满了笔挺的近卫。
  “王上!”
  虽未称王,宫中却已经称了,只见一个女官领着一大群少女,齐齐万福,低胸的衣裙,显出大片雪白沟壑。
  王弘毅身着冕服,这套冕服已经是王服,配九旒冕冠,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九章。
  双手轻轻扶膝正襟危坐,似笑非笑的看着这群少女。
  话说,选秀这事,不但是王者的权利,也是王者的义务,这些少女都是精选上来,个个家世清白,有的欺霜赛雪,有的精致如瓷,有的吹弹可破,都带着青春与健康的光泽,年纪在十五岁到十七岁之间。
  话说,王弘毅还是很喜欢唐式女服,故在后宫推行,估计甚至会流传到外面去。
  不过这并不是问题。
  稍加示意,就有太监尖声说着。
  “你们听着,既然入宫,就有规矩。”
  “你们都是选的上品秀女,家世清白,因此一入选就是大丫,熟悉了宫内的事,很有希望成为长记,你们要按照等级,穿着衣服,每月按照等级有着月例,俸禄一半寄给家人,一半由你们收起来,年节寒暑有所添减……宫里觐见的赏赐和例分,归自家处分!”
  宫女分粗使、小丫、大丫。
  “宫中规矩森严,不允许不许私下议论,不许泄露情况,违者有宫法处置……”
  后宫女官,是太监内官的辅助,王弘毅在这方面没有别出心裁,基本上仿了燕制。
  按照大燕制度,最高女官只有五品,称“尚仪”,辅助皇后管理所有宫里大事,负责分发俸禄,分配宫女。
  皇帝和太后的首席又称“尚事”,从五品,是太后和皇帝的贴身侍女。
  以下还有正六品“尚宫”,是妃级以上的娘娘身边的人,掌握着一宫中宫女的权利。
  以下还有从六品“司宫”、正七品“领司”、从七品“奉司”、正八品“主事”,从八品“管事”、正九品“领班”,从九品“长记”。
  按照内宫的制度,从七品起,各铸印给之,简单的说,就是有官印,有着文件记录,这是权力,也是责任。
  本来按照蜀侯的等级,宫内最高女官是“领司”,只有七品,现在却要升级到了正六品“尚宫”了。
  “你们听着,你们一旦成为女官,就有着官身,出宫回家后虽然不再给俸禄,却也有着官身,这是莫大的荣耀……”
  说到这里,王弘毅挥了挥手,这太监立刻住了口:“现在你们退下!”
  等殿上空了,王弘毅喝了口茶,说着:“这里宫女补了五百,你先看着,让她们懂得点规矩,等王后来了,就交给她管着。”
  这太监听了,“啪”的一声跪了,说着“是”
  王弘毅笑笑,没有说话,茶气萦绕,只见鼎越发后实,淡紫气运凝聚不散,还在一点点增长。
  这次称王,宋心悠固是王后,赵婉却也是四正妃之首——贵妃!
  至于素儿,是四妃之一,还是加别号,有点犹豫。
  四正妃是贵、淑、贤、德,别的妃号,比如梅、纪、谨等等,都是下一等的妃子了。


第一百八十五章 消息(上)
  垂正十六年,十月十日。
  此时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这几天又恰恰都是晴天,只见整片天空蔚蓝一片,只有几朵白云在浮动着,微微细风拂过,也带着爽朗,让人忍不住就会心生畅快之感。
  襄阳城,天刚刚放亮,街道上闪亮一片,街旁的树木枝叶上,洒落着昨夜的露水,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极为的晶莹耀眼。
  新宫的宫门这时已经大开了,整个王宫都被布置得焕然一新,身着着鲜明甲胄的宫廷护卫军分立于宫门两旁,手持着长矛,一个个身材挺拔、身高相似,极其的整齐!
  这座王宫的规模,已非是之前节度使规格。
  虽然实际上,还比不上成都的蜀王宫,蜀王宫是历代蜀王经营,自然豪华宏伟,而这王宫,是以着旧日府邸扩建而成,显得稍小一些,不过,山不在高,有仙者灵,水不在深,有龙者灵。
  此时凝看上去,只见这内宫中,已经凝聚出洪流一样的赤气,在宫殿上运转着。
  蜀王宫专门用来进行朝会的大殿内,也是点起了熏香,里面有着阵阵人声传出来。
  别的可以不修,登基称王以及召开朝会的大殿,不能马虎,单看这座大殿的大小,已经有了一丝皇宫朝殿的感觉。
  整座大殿的规格尺寸,比照着真正的皇宫规格来,只不过在一些装饰布置上稍微的有所避讳一些。
  让人不至于一眼看过去,就会觉得这里是皇宫,可即便如此,依旧能让人一进来,就心生敬畏之感。
  大殿的地面闪亮,是因为大殿的地面俱是以着一种涂金之砖铺地而成,九根几人合抱着都会略显困难的雕花石柱,分列于大殿的各个角落,这座大殿的最上面台阶上,一张巨大的座位,就显眼的摆放在这里,座椅上包裹着红色丝绸,与金色搭配起来,极为的肃穆威严!
  这张王座所在的大殿最上位置,高度足足高出大殿十二阶,两旁摆放着的饰物瓶器,也都是精品,整个地方一看过去,就会让人觉得璀璨,不敢去直视。
  此刻,这王座上,空无一人,这大殿中,却已经是聚集了不少人,少说也有着七八十人,他们都小声的说着话。
  襄阳城中,王弘毅帐下所有的文臣武将,在这一天,都闻风动起来,这也包括那些级别最低的刀笔小吏和低等将校。
  因为这些时日,先是王位大典的筹备,后是内宫的即将到来,谁都不想在这时候,给上司不好的印象。
  能来到这大殿之中,都是些品级不低的官员,看着他们穿着官服,分文武站立,俨然是一个小朝廷。
  细乐声起,六十四个乐师各按方位,以黄钟大吕十二吕乐律为主,以萧笙琴和声,编钟铜磬相伴,乐声中,群臣按照礼仪,跪着高呼:“王上千岁,千岁,千千岁!”
  喊着,一齐叩下头去。
  这就是登基的排练,已经练习了几次了。
  一切排列完毕,稍加休息。
  站在文官行列最前面,是两个看起来很是熟悉的人,两人身上的气质,说话言行,都给人一种默契。
  一个一身六品官官服,实际上官品不高,不过却排在最前,儒雅的脸上,却透着一丝杀伐之气,举手投足间,也带着凛冽感觉。
  这正是张攸之!
  站在张攸之前面的一人,也是六品官,长身玉立,气质如玉,眼眸如星,带着温润之感,脸上也总是带着微笑,此人正是虞良博!
  这两人身后是许多熟悉的面孔,有一些甚至是从秘文阁出来的官员,对这两人自是尊重。
  武将班列中,最前方的是几个老将,他们身后站着一人,与前面的几位都有不同,就是从年龄上来看也是有些鹤立鸡群的味道。
  这是一个青年,身上穿着是正四品的武将服,几乎是第一,使老将都不由神色复杂。
  站在大殿中的官员,却无一人对他站在这里表示出异议,他就是在这次水战中,立了大功的新任水军大都督吕肃海!
  此刻王弘毅还没有到来,整大殿中,自然是嘈杂声有之。
  一些文臣武将都聚在一起,小声谈论着。
  “虞大人,听闻你近日身体欠佳,可曾痊愈否?”
  文臣班列中最前面的两人,此刻站在一起,都是一脸淡然,只不过相比下,虞良博的脸色要略显苍白一些。
  张攸之小声向虞良博询问着,两人在共事最多,算的上是交情不错了。
  “已是差不多痊愈了,只是身体还略微有些虚弱……大概还需调养一段时日吧。”虞良博笑着回答:“张大人,你前些时日忙着战事,这几日刚刚歇息下来,怕是头疼,不再犯了吧?”
  “已是不再犯了,主公请来的医官,着实的了得,只是几味药下去就好了八成。”说起此事,张攸之到现在还是有些唏嘘。“这都要托主公的大福,才能有此效果,而且也不是大毛病,倒是虞大人,忙过这几日,定要好好调养一番才是。”
  “登基之事,的确是忙的人仰马翻,今日后,怕是能平静一段时日了。”虞良博笑着点头应和。
  王弘毅称王后,政体会发生巨大改变。
  首先就是六司提拔成六部,每部都变成了正三品,秘文阁晋升到正五品。
  李刚担任吏部尚书、王彦担任户部尚书,虞昭担任礼部尚书,胡策担任刑部尚书,李显担任工部尚书,丁虎臣担任兵部尚书,都是正三品。
  政制和兵制也有了余地,上升到正三品,甚至以后随着时间发展,二品一品都可以授于了。
  这无疑是喜事。
  当然,这次六部随着内宫一起到达襄阳,原本由秘文阁一手操之的局面会大幅度改变,各部正式履行自己责任,不过这也是正常。
  这时,襄阳城外大道上,一队几千人的队伍,正在行进中。
  这支军队,有着旗车,这旗车的旗杆有碗粗,柱立在车上,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又有着八面旗在前,三百人按刀在前,后又跟着上百侍卫,紧紧簇拥着凤车,后面是一连串小马车,都是门口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