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易鼎 作者:荆柯守(起点vip2012-06-20完结)
“说的也是,太平了,就有奔头了。”
商人健谈,中年人默默听着,也不说话,心中却暗叹。
蜀中太平三年,只是休养积聚,开垦的田地就倍增二倍,粮食自然不用说。
特别是牛马耕和神仙水,影响非常大。
大凡乱世,每户都家无存粮,第一年太平虽然丰收,却只能吃饱了肚子,第二年丰收有了存粮,第三年就缓过气来了。
现在所见,百姓渐渐恢复了血色,衣服也换新了。
现在蜀境,经过几年的治理,大的不稳都已经被拔除,生活已经回到了太平时节,平民的感受最深,无不欢呼跳跃。
世家大族的心思就复杂多了,也难以用这种恩惠来收买,但是不管实际想法,表面上都不得不接受了蜀主的统治。
虽然大军出征,只出兵五万,各郡县还是遍布军队,几乎不用担心大军讨伐时,后方会有任何大的骚乱。
“根基已立啊!”中年人叹息的想着。
若不是蜀内经过几十年前大乱,现在整个蜀地人口加起来不过二百万,这可以算的上是帝王之基了。
不过现在得了荆北,这环也弥补上了。
用完了餐,就找了客房,伙计伺候着烧了水洗了脚,就告退了。
到了房中,这中年人坐在床上沉思,不自觉就双手扶膝,这时,两个年轻人联袂而入,就要行礼,这中年人将手一摆,示意他们免礼,说:“现在不是家里,不用多礼,你们说说,感官怎么样?”
一时室内静了下来,这时一个穿着天青袍子的年轻人一笑,先是点上纱罩灯,又点了熏蚊香,才笑的说着:“叔父何必多问呢?侄儿久读史书,却有些心得。”
“大凡乱世,你看,虽有群雄并起,但是正式立国,都不会多于十年,因为立国十年,根基就渐渐稳固,那时就会出现众国长期并立的格局。一旦有此局,天下一统必会延缓百年矣!”
“这虽是天命,也是人心稳固的缘故。”
“蜀国公自定国器,蜀地一统,少有外来影响,到现在已经三年了,只看民心和官府,就知道根基已生,民心天意渐渐依附在上,此是王业也!”
“就算现在蜀国公一败涂地,这蜀王格局也可延续数十年,何况所向披靡呢?现在得了荆北,已有真王之相。”
“说的好!”看了看不吱声的又一个年轻人,中年人神色黯然,说着:“庆儿,你也听见了?”
这年轻人脸色变得苍白,说着:“叔父,我明白,叔父都五十的人了,都陪着我来到了蜀地观看,这就是给我情面。”
说到这里,他眼睛里突然涌满了泪水,在灯光下闪烁:“可我岳家跟随大燕七代,历代都是忠烈,曾祖、祖父、父亲,还有个叔父,都受大燕龙恩,都为大燕流血甚至捐躯,现在要改换门廷,我心里难受啊!”
中年人暗自叹了一口气,这岳庆是嫡系长孙,父亲岳钟为大燕死不过三年,这感情上当然难以接受,不过,现在局面已明,这大燕是挽回不了,就算满门忠烈,也要为家族想想。
现在南方三诸侯,魏越篡夺大燕,怎么都不能投靠,郑平原势力太小,而蜀国公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这次带着观看蜀地,就是给这岳庆扭转思想来着,如果再不能扭转,家族也不得不放弃这个嫡孙了。
襄阳
内城原本就是节度使的府第,这时就改造成王宫。
就算临时改造,还是分出第二门。
第一重门自然是内城,第二重就是内宫,内宫建有方池,池面积很大,水深数丈,鱼鳖悉有。
内宫和内城之间,是大殿,殿外站满了笔挺的近卫。
“王上!”
虽未称王,宫中却已经称了,只见一个女官领着一大群少女,齐齐万福,低胸的衣裙,显出大片雪白沟壑。
王弘毅身着冕服,这套冕服已经是王服,配九旒冕冠,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九章。
双手轻轻扶膝正襟危坐,似笑非笑的看着这群少女。
话说,选秀这事,不但是王者的权利,也是王者的义务,这些少女都是精选上来,个个家世清白,有的欺霜赛雪,有的精致如瓷,有的吹弹可破,都带着青春与健康的光泽,年纪在十五岁到十七岁之间。
话说,王弘毅还是很喜欢唐式女服,故在后宫推行,估计甚至会流传到外面去。
不过这并不是问题。
稍加示意,就有太监尖声说着。
“你们听着,既然入宫,就有规矩。”
“你们都是选的上品秀女,家世清白,因此一入选就是大丫,熟悉了宫内的事,很有希望成为长记,你们要按照等级,穿着衣服,每月按照等级有着月例,俸禄一半寄给家人,一半由你们收起来,年节寒暑有所添减……宫里觐见的赏赐和例分,归自家处分!”
宫女分粗使、小丫、大丫。
“宫中规矩森严,不允许不许私下议论,不许泄露情况,违者有宫法处置……”
后宫女官,是太监内官的辅助,王弘毅在这方面没有别出心裁,基本上仿了燕制。
按照大燕制度,最高女官只有五品,称“尚仪”,辅助皇后管理所有宫里大事,负责分发俸禄,分配宫女。
皇帝和太后的首席又称“尚事”,从五品,是太后和皇帝的贴身侍女。
以下还有正六品“尚宫”,是妃级以上的娘娘身边的人,掌握着一宫中宫女的权利。
以下还有从六品“司宫”、正七品“领司”、从七品“奉司”、正八品“主事”,从八品“管事”、正九品“领班”,从九品“长记”。
按照内宫的制度,从七品起,各铸印给之,简单的说,就是有官印,有着文件记录,这是权力,也是责任。
本来按照蜀侯的等级,宫内最高女官是“领司”,只有七品,现在却要升级到了正六品“尚宫”了。
“你们听着,你们一旦成为女官,就有着官身,出宫回家后虽然不再给俸禄,却也有着官身,这是莫大的荣耀……”
说到这里,王弘毅挥了挥手,这太监立刻住了口:“现在你们退下!”
等殿上空了,王弘毅喝了口茶,说着:“这里宫女补了五百,你先看着,让她们懂得点规矩,等王后来了,就交给她管着。”
这太监听了,“啪”的一声跪了,说着“是”
王弘毅笑笑,没有说话,茶气萦绕,只见鼎越发后实,淡紫气运凝聚不散,还在一点点增长。
这次称王,宋心悠固是王后,赵婉却也是四正妃之首——贵妃!
至于素儿,是四妃之一,还是加别号,有点犹豫。
四正妃是贵、淑、贤、德,别的妃号,比如梅、纪、谨等等,都是下一等的妃子了。
第一百八十五章 消息(上)
垂正十六年,十月十日。
此时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这几天又恰恰都是晴天,只见整片天空蔚蓝一片,只有几朵白云在浮动着,微微细风拂过,也带着爽朗,让人忍不住就会心生畅快之感。
襄阳城,天刚刚放亮,街道上闪亮一片,街旁的树木枝叶上,洒落着昨夜的露水,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极为的晶莹耀眼。
新宫的宫门这时已经大开了,整个王宫都被布置得焕然一新,身着着鲜明甲胄的宫廷护卫军分立于宫门两旁,手持着长矛,一个个身材挺拔、身高相似,极其的整齐!
这座王宫的规模,已非是之前节度使规格。
虽然实际上,还比不上成都的蜀王宫,蜀王宫是历代蜀王经营,自然豪华宏伟,而这王宫,是以着旧日府邸扩建而成,显得稍小一些,不过,山不在高,有仙者灵,水不在深,有龙者灵。
此时凝看上去,只见这内宫中,已经凝聚出洪流一样的赤气,在宫殿上运转着。
蜀王宫专门用来进行朝会的大殿内,也是点起了熏香,里面有着阵阵人声传出来。
别的可以不修,登基称王以及召开朝会的大殿,不能马虎,单看这座大殿的大小,已经有了一丝皇宫朝殿的感觉。
整座大殿的规格尺寸,比照着真正的皇宫规格来,只不过在一些装饰布置上稍微的有所避讳一些。
让人不至于一眼看过去,就会觉得这里是皇宫,可即便如此,依旧能让人一进来,就心生敬畏之感。
大殿的地面闪亮,是因为大殿的地面俱是以着一种涂金之砖铺地而成,九根几人合抱着都会略显困难的雕花石柱,分列于大殿的各个角落,这座大殿的最上面台阶上,一张巨大的座位,就显眼的摆放在这里,座椅上包裹着红色丝绸,与金色搭配起来,极为的肃穆威严!
这张王座所在的大殿最上位置,高度足足高出大殿十二阶,两旁摆放着的饰物瓶器,也都是精品,整个地方一看过去,就会让人觉得璀璨,不敢去直视。
此刻,这王座上,空无一人,这大殿中,却已经是聚集了不少人,少说也有着七八十人,他们都小声的说着话。
襄阳城中,王弘毅帐下所有的文臣武将,在这一天,都闻风动起来,这也包括那些级别最低的刀笔小吏和低等将校。
因为这些时日,先是王位大典的筹备,后是内宫的即将到来,谁都不想在这时候,给上司不好的印象。
能来到这大殿之中,都是些品级不低的官员,看着他们穿着官服,分文武站立,俨然是一个小朝廷。
细乐声起,六十四个乐师各按方位,以黄钟大吕十二吕乐律为主,以萧笙琴和声,编钟铜磬相伴,乐声中,群臣按照礼仪,跪着高呼:“王上千岁,千岁,千千岁!”
喊着,一齐叩下头去。
这就是登基的排练,已经练习了几次了。
一切排列完毕,稍加休息。
站在文官行列最前面,是两个看起来很是熟悉的人,两人身上的气质,说话言行,都给人一种默契。
一个一身六品官官服,实际上官品不高,不过却排在最前,儒雅的脸上,却透着一丝杀伐之气,举手投足间,也带着凛冽感觉。
这正是张攸之!
站在张攸之前面的一人,也是六品官,长身玉立,气质如玉,眼眸如星,带着温润之感,脸上也总是带着微笑,此人正是虞良博!
这两人身后是许多熟悉的面孔,有一些甚至是从秘文阁出来的官员,对这两人自是尊重。
武将班列中,最前方的是几个老将,他们身后站着一人,与前面的几位都有不同,就是从年龄上来看也是有些鹤立鸡群的味道。
这是一个青年,身上穿着是正四品的武将服,几乎是第一,使老将都不由神色复杂。
站在大殿中的官员,却无一人对他站在这里表示出异议,他就是在这次水战中,立了大功的新任水军大都督吕肃海!
此刻王弘毅还没有到来,整大殿中,自然是嘈杂声有之。
一些文臣武将都聚在一起,小声谈论着。
“虞大人,听闻你近日身体欠佳,可曾痊愈否?”
文臣班列中最前面的两人,此刻站在一起,都是一脸淡然,只不过相比下,虞良博的脸色要略显苍白一些。
张攸之小声向虞良博询问着,两人在共事最多,算的上是交情不错了。
“已是差不多痊愈了,只是身体还略微有些虚弱……大概还需调养一段时日吧。”虞良博笑着回答:“张大人,你前些时日忙着战事,这几日刚刚歇息下来,怕是头疼,不再犯了吧?”
“已是不再犯了,主公请来的医官,着实的了得,只是几味药下去就好了八成。”说起此事,张攸之到现在还是有些唏嘘。“这都要托主公的大福,才能有此效果,而且也不是大毛病,倒是虞大人,忙过这几日,定要好好调养一番才是。”
“登基之事,的确是忙的人仰马翻,今日后,怕是能平静一段时日了。”虞良博笑着点头应和。
王弘毅称王后,政体会发生巨大改变。
首先就是六司提拔成六部,每部都变成了正三品,秘文阁晋升到正五品。
李刚担任吏部尚书、王彦担任户部尚书,虞昭担任礼部尚书,胡策担任刑部尚书,李显担任工部尚书,丁虎臣担任兵部尚书,都是正三品。
政制和兵制也有了余地,上升到正三品,甚至以后随着时间发展,二品一品都可以授于了。
这无疑是喜事。
当然,这次六部随着内宫一起到达襄阳,原本由秘文阁一手操之的局面会大幅度改变,各部正式履行自己责任,不过这也是正常。
这时,襄阳城外大道上,一队几千人的队伍,正在行进中。
这支军队,有着旗车,这旗车的旗杆有碗粗,柱立在车上,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又有着八面旗在前,三百人按刀在前,后又跟着上百侍卫,紧紧簇拥着凤车,后面是一连串小马车,都是门口密封,?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