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裂碑记(出书版) 作者:楚国(2013-1-24出版)
詈眉赴倌辏幌嘈潘俏汗纳嬷W约旱牟怕匀实拢攀枪疑娴幕 ?br />
拓跋焘曾数度偷偷设法潜入仙后寝殿,但总是不得其门而入,不是突然间降起狂风暴雨阻挡圣驾,就是宫门突然倾坠倒塌。拓跋焘甚至曾经不死心地微服接近仙后宫殿,竟被一股奇异的狂风给吹出宫门,同时天降雷霆,差点劈中拓跋焘,警告的意味十分浓厚。这种种异象,使得他身边的近侍群臣更深信仙后的神力。但是一想到朝廷中供养着这不死又有神力的仙后,反让拓跋焘感到芒刺在背,自己的世间权势在她面前,显得渺小卑微,这是拓跋焘无法忍受的。
拓跋焘屡次冒犯仙后的行为,已引起世家大臣的不安,他们认为一定是崔浩这个汉人居中挑拨,要断了魏的命脉。毕竟他是汉人,不是同族。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若是拓跋焘再信任崔浩、再不敬仙后,甚且毁坏信仰,尊重汉人的道教,那么为了维护魏国国基,这些世家大老真的很可能发动政变,另立一名不会被汉人迷惑的皇帝。拓跋焘的忧心,并不是杞人忧天。
他以鲜卑话和拓跋齐谈论这些,就是不欲被陆寄风知道详情。但是陆寄风也精通鲜卑语,明白了原来舞玄姬的影响力,比他想象的还要大。
拓跋焘说道:「他们为何如此信任仙后,竟忠于仙后更甚忠于朕,置国君于何地!」说完,他望向陆寄风,以汉语道:「陆寄风,朕要你做一件事,你的武功高强,一定办得到。」
陆寄风道:「是。」
拓跋焘道:「你随我回京之后,便替我监视长孙少卿,他与谁接触、谈些什么,都按日向我报告。」
陆寄风一想,便明白了拓跋焘放过长孙抗的原因。
长孙抗不肯透露口风,拓跋焘便一方面施恩感化,一方面放他回去,引出更多有反意的臣子出洞。这一招果然高明。而朱迅不知被怎么处置了,大概也是囚禁起来,作为将来对付舞玄姬的人证之一。
陆寄风心里不无迟疑,暗中作探,并不合他的作风与个性,但是却可以藉以了解舞玄姬为何会有如此庞大的向心力、为何能不动声色地组织百寨。
陆寄风还没来得及回应,门外已响起急促的脚步声,道:「启奏万岁!」
拓跋焘道:「何事?」
赶来的是一名黄门侍郎,跪在门外道:「启奏万岁,长孙少卿大人在宫外仰剑自杀了!」
众人都大吃了一惊,拓跋焘猛然疾站而起,张着口,过了一会儿才颓然倒坐了下去。
身后那名清丽的少年太监急忙扶住了他,唤道:「万岁保重!」
拓跋焘呆了一会儿,才流下泪来,转过了脸,哀伤地说道:「传朕旨意,厚葬长孙少卿,赐他长子袭爵上党王。」
第六章 气力渐衰损
众人心情沉重地退出御书房,拓跋齐亲自送陆寄风与迦逻回去,陆寄风问道:
「方才我想推辞官位,您为何再三阻止?」
拓跋齐说道:「万岁当众赐您官位,您若是推辞,便是违乱了国法,皇上保你不得了。你若执意不肯居官,过两日再上书辞去,这样才合礼数。」
陆寄风点头,原来朝廷的礼貌是这样,道:「我知道了,多谢大人。」
拓跋齐又道:「但是下官请陆公子您暂勿辞官,皇上很喜欢用汉人,您雍容大方,气度不凡,身手又这样好,万岁一眼见到您,便十分喜欢,您留在万岁身边,将来必定平步青云的……」
陆寄风淡然道:「我无意做官,但是我会暂时留下。」
反正自己要走,也没人拦得住。
拓跋齐喜道:「那太好了,这两日就要回到京城,下官会为您引见崔先生,崔先生见到汉人,尤其是大姓之人,必定格外欢喜!」
能这么轻易见到崔浩,倒是此行的意外收获。陆寄风与拓跋齐别过,便与迦逻一同进堂休息。
云拭松走了出来,道:「怎么?魏主跟你说了什么?」
陆寄风道:「没什么,千绿姑娘和封伯伯还好吧?」
「都歇下了,到底你被带去说了什么?」云拭松实在是非常好奇。
陆寄风道:「真的没什么。」
这时,几名内侍扛着漆箱进来,恭敬地放在桌上,为首的那人笑道:「陆大人,这是您的官袍和印信,恭喜你得以效命朝廷。」
陆寄风虚应了几声,好不容易才把那几名内侍给送出去。
云拭松一等他亲自关好门,便跳起来道:「你当了魏的走狗?」
陆寄风道:「不是你想的那样。」
「怎么不是?官印都送来了!」
云拭松翻开漆箱,除了衣服官印之外,还有赏赐的房子土地等文件,其中一笔在洛阳,居然是云家以前的土地,不过宋朝撤退后,洛阳的土地归谁,当然就改为魏国说了算。
「你……你……」云拭松大受打击,讲起话来都结结巴巴了:「我……我看错了你……」
陆寄风哭笑不得,道:「你别胡思乱想,总之我是不会做官的。」
云拭松道:「你不做官,魏主赐你这些做什么?」
陆寄风道:「他可以赐我,我也可以不要。你把箱子封好,我不去动它,可以了吧?」
云拭松仍半信半疑,道:「真的吗?」
迦逻道:「陆大哥说怎样就是怎样,你有什么好怀疑的?再说,我瞧那皇帝人不错!」
云拭松道:「什么不错?他是敌人,是敌人耶!」
迦逻问道:「什么敌人?」
云拭松道:「国仇家恨的敌人!」
不过看起来好像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在激动的样子,跟迦逻讲这些,完全没用。
云拭松望向陆寄风,道:「陆兄,为了若紫,我可以与你尽释前嫌,但你若是投效虏廷,我可是会大义灭亲,不惜与你反目成仇!」
迦逻打了个呵欠,道:「反正你跟陆大哥反目成仇,也不是他的对手,劝你还是不要自己给自己压力。」
云拭松气得道:「谁说我永远不是他的对手?陆寄风,我会成为你最大的对手!」
陆寄风除了苦笑之外,也没办法多说什么了。
此后几日,陆寄风总是被安排在最靠近拓跋焘之处,拓跋焘原本就是大胆而不按常理,时常会破格拔擢名不见经传之人,众人都习惯了,少不了对陆寄风百般巴结奉承。这完全违背陆寄风的本性,很令他感到痛苦,能够退居独处,就绝对不出现在公开场合。他宁愿听云拭松和迦逻吵嘴,也懒得应付这些谄媚拍马之人。
然而他也间接知道那名总是随侍在侧的年轻阉侍,是拓跋焘宠幸的内小臣,名叫宗爱,不时有人言语间提醒陆寄风要关照宗爱,否则他枕边说的话,可是会影响皇上喜怒的。想不到拓跋焘这样的英主会癖好此道,大令陆寄风意外。不过陆寄风无心为官,对这种人物当然也不必怎么客气。
所幸不久拓跋焘便动身北返,以行军之速过河。过了黄河抵达北岸,陆寄风所见的城市繁华整齐,居民安乐,一行人沿路全未扰民,一般人根本不知道经过的乃是当今皇上的队伍,都以为是普通的军队。
陆寄风不禁想道:「此地的人都不怕官兵,为何南边的人见了官兵,却比见了盗匪还要害怕?」
众人行进了数日,抵达平城,远远就看见城郭外灿黄的旌旗招展,威仪罗列,原来是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圣驾,等候多时了。
拓跋焘拉着陆寄风的手,笑道:「朕为你引见崔先生。」
两人的马匹走上前去,城门下的众臣便都跪倒,高声迎驾。
拓跋焘道:「众卿免礼!崔先生,过来!」
前首的一名儒士走上前来,陆寄风一看,不觉吃了一惊,那人手持羽扇,只是走过来的动作,也优雅得像是仙子一般。看不出年龄的脸孔俊美端秀,竟不亚于弱水道长,但更加柔弱,也更文质彬彬。
他道:「微臣参见圣上,万岁万万岁。」
他正欲拜倒,便被拓跋焘伸手拉住了,献宝似地笑道:「免礼,爱卿瞧瞧,朕给你带回了一个高门大家的子弟。」
崔浩望向陆寄风,马上的陆寄风向他拱手为礼,道:「下官陆寄风。」
崔浩眼睛一亮,道:「是吴郡陆姓?二陆一代之绝,不知与尊君可是同枝?」
陆寄风无奈地说道:「正是先祖。」
陆寄风的先人陆机、陆云兄弟当年文名盛极一时,号称「二陆」,被张华、葛洪称为「一代之绝」,陆寄风正是陆机的五代孙。他一向觉得这没有什么好说的,崔浩问了,也只好承认。
一听他报出家世,崔浩喜上眉梢,道:「望君尊仪,令下官发思古幽情!想不到今日有幸见到尊君,崔浩万幸,万幸!」
陆寄风心中颇不是味道,暗想:「他就是崔浩?怎么与传说中不大一样?」
这个时代是很重门第没错,但是崔浩的反应未免太大了些,才会让陆寄风产生「他是不是头脑有点问题」的疑惑。
不过将来陆寄风就会知道,眼前的这个人,绝对是狂热的门第拥护者,甚至不久后的未来,就是他贯彻了九品官人法,引来魏国朝野的天怒人怨!
此乃后话,表过就算。
陆寄风在新赐的府宅暂且落脚,拓跋焘特别拨了好几名御医给他,又从大内赐药,让陆寄风能安心住在此地。但是这些御医对封秋华的情况,也都束手无策。陆寄风本来就不对他们抱什么希望,只是每日按时为他行气,维持他的身体状况。
这日陆寄风被请入宫议事,随内臣进入御书房时,崔浩、拓跋齐,以及几名文武官都已在场,除了崔浩被赐坐在拓跋焘身边之外,其他人都长跪在两边,陆寄风拜见过拓跋焘,便自居下首之位。
拓跋焘说道:「朕此次南巡,对南边的情况已经了然于胸,等冬季黄河冰封,便可以长驱直入,驱逐亡宋残兵。」
众人齐声道:「圣上武德千秋,万岁万万岁!」
拓跋焘淡然一笑,看来志在必得,道:「朕将四镇及山东的守军,都撤回北岸,宋人还以为朕怯战,如今正在大肆庆祝收复司州、兖州了吧?」
众臣都大笑,纷纷陈言,嘲笑宋朝的无知,而事实上宋境的守将确实如同拓跋焘所预料的那样,还以为魏军撤退,是败战逃回北边了,殊不知这是拓跋焘的诱敌之计。
拓跋焘道:「冬季进攻各路的将领,诸位爱卿可有合宜之人?」
这回的入侵,就是要大定中原,众臣子都跃跃欲试,热烈发言。坐在下首的陆寄风心中大不是滋味,想道:「再怎么说,也不该坐视胡人侵凌中土,唉!只怪朝廷不争气……」
他心情颇为沉重,突然听见其中一名将领高声道:「洛阳的居民反反复复,诡计多端,不如在决战之前,先杀光黄河北边的汉人,杀鸡儆猴,免得他们串通南边的人,泄露了大军机密!」
陆寄风心里一惊,拓跋焘道:「北边的汉人尽是投奔的义民,杀了好吗?」
底下的众臣竟全都同意,拓跋焘微皱双眉,望向崔浩。
崔浩缓摇羽扇,道:「微臣期期以为不可。」
陆寄风心想:「还好他这么说。」
崔浩一说不可,一名将领便道:「微臣说的里应外合,正是此意!」
意思就是崔浩根本是帮汉人说话的内奸,崔浩听多了这样的指控,不加以辩解,道:「启禀万岁,微臣听过正正之师,只诛元凶,没听过义军讨伐之前,先杀国人示威于敌的道理。」
那将领道:「汉人算什么国人?不过是降虏罢了!」
崔浩冷冷地反问道:「奚将军,今上圣德遍照天下,难道汉人就不向往吗?您将汉人杀光了,圣上如何宣扬圣德呢?」
奚斤道:「我们北人,逐水草而居,根本不需要汉人!把他们杀光了,他们才不会反抗作乱!」
崔浩对拓跋焘道:「启禀万岁,奚将军的主张,不过是渡河抢劫,汉人当然不愿归附。而大军以劫掠为目的,兵力四散,无法统合,便容易一一被击破。绝不是因为汉人杀得不够多,才屡次无法拿回南岸的。」
拓跋焘点头道:「崔侍中所言甚是,众卿不可再妄杀汉人。汉室气数已尽,将由北人做天子,所有的百姓都是朕的子民,应一视同仁。」
陆寄风听他说得斩钉截铁,这才松了口气。
皇上已说了不杀光汉人,众将只好放弃大屠的念头,失望归失望,也不敢再争。接下来便讨论要派出哪些将领,人人都认为这次出兵,胜算极大,都抢着要当主帅以立破国之功。
陆寄风沉默地坐在下首,无心听他们争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