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鉴赏文库
看到詹姆斯·狄恩出现。我自称James呢,我就永远不会老了!有天读报,读到副刊一篇文章,其中一句:“那时的爱尔兰诗人开始老了,1919年,他已经54岁……”54岁,不就是现在的我吗?叶慈54岁开始老了,我的54岁,难道还没老吗?人到底怎么会老的?晚上洗脸,是一天的结束,早晨洗脸,是一天的开始,洗着洗着,人就老了。一点也不错,人就是这么老的。
不记得自己的50岁是怎么来的,反正50岁快来的时候,老是对人说48岁,48岁过了好几年,连50岁的生日也不肯做,大概是一种潜意识的排斥,然后有一年,就是今年吧,终于服输了,突然对人斩钉截铁地宣告:我已经54岁了,从48岁一跃而成为54岁,其实只是希望别人说:“你看来一点也不像54岁,你真的有54岁吗?”时序尚未进入夏天,我的长官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死讯一一传来,已经有7位了,真的使我怵目惊心。我最敬爱的一位老长官,虽然已经71岁,但他的身体一身硬朗。过年前,我还请他在一家健康餐饮店吃饭,他笑声朗朗,谁想到年后不久他生病住了医院,不到3个月就骤然去世。我高中时的3位同学,一位应酬后回家,因喝了点酒,在浴室里吐了起来,吐着吐着,心脏病发,就这样暴毙了。他的夫人也人心脏病,看到丈夫突然死亡,心惊之下,也昏死过去。另一位同学因长年气喘不止,自己注射药物,前些天在注射针药时不慎过量而死亡。还有一位从海军退役的同学因白血球不足,造血机能衰竭,在医院拖了4年终于不治。两位朋友之死更是传奇。其中一位想吃面,当他的孩子提着装在食盒中的面回来时,他竟然已经断了气。另一位看到太阳出来,很兴奋,自己搬了一张椅子上阳台,躺着晒太阳,就这样睡了过去再也没有醒来。除了我的老长官,其余5位同学和朋友,死亡的年龄从52岁到58岁,应该说,都还未轮到去死亡之路上,怎么一个个都急着插队,提早向死神报到呢?老,之后就是死。死,之前应该过怎样的人生呢?阳光、空气、水,是生命的三要素,在死神遽然夺走我的生命之前,我希望一周中至少会有一天阳光遍地,让我呼吸勉强还够60分的及格新鲜空气,也能喝到纯净的水……然后我要请音乐做我的好友,鲜花代替我的情人,daynibht开刀……
()
骑自行车的中国人
人民日报
林希
她是我们中间的一个,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国人。
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她的面容,是清秀、是俊美,或者是妩媚生动;她总是从我的背后缓缓地跟上来,漫过我的肩侧,又从容地蹬车而去。我因看到坐在她自行车后架上不足三四岁的女儿,断定她多不过三十岁的年纪。她身材消瘦,高高的个子,本来似曾有过一身使不完的劲,但终究劳累了,她的背影显出疲惫。
清晨,从来是沉浸着紧迫的气氛,整个城市的每一条街道都似一根根绷紧的琴弦,车辆、行人如音符般跳跃而过,生活的节奏似欢快、热烈的快板。她骑着车子,沿着每天上班下班必经的熟悉道路奔驰而去。鼓鼓滚圆的书包挎在车把上,一个尼龙网兜里装着大小两个饭盒,这大概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大饭盒里是米饭,小饭盒里是素菜。
她蹬着车子,目光凝视着远方,头昂着,上身向前倾斜。有一次我看见她一面蹬车一面吃早点,今早该是太匆忙了,她还想着身后的女儿,不时地从衣兜里掏出饼干回手向背后送去。她还轻声地吟着儿歌,那是托儿所阿姨教孩子们唱的儿歌,女儿听着儿歌自然乖多了,向妈妈保证今天不淘气。
我目送她向前驶去,我知道还有一天的劳累等着她:她是一个女工,她要去开动机器;她是一位会计,还要和枯燥的数字共度过八小时的时光;也许她是位炊事员,要去为千百人烧饭;或是位护士,要为病人减轻痛苦。但此刻她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国人,时间追赶着她,她的家庭,大半就在这辆自行车上,缓慢地,沉重地,疲惫地行进着。可惜她行进的里程只能在同一的距离内无数次重复,否则纪录世界之最的书籍会发现她是世界上背负着一个家庭行路最长的女人,她将成为一位明星。
她自然没有思索过那么许多,她做的是她能够做的一切,是她应该做的一切,尽管未必是她愿意做的一切。一天,一个同龄男子和她并肩骑车走着,我听见一路上她不停地抱怨,从家务劳动,丈夫的懒惰,婆婆的刁钻,到工作单位的是非纠纷,领导的不公,最后自然是菜贵了肉贵了蛋贵了,其中有许多甚不文雅的用语。男子默默地听着,他们还是缓缓地向前奔去,丝毫也没有因满腹牢骚放慢脚步。我料定到了工作单位她会立时忘掉一路上的怨气,投入工作,又是一个充实的劳动日。
平静的岁月也难免有几天骚扰的日子,突然间掀起一股抢购风。我知道她没有多少积蓄,她自然也不愿为多添置一条备用的毛毯而去挤商场围柜台。她还是在同样的时间,以同样的节奏,骑着自行车漫过我的身边,消失在人的洪流里,人的洪流正披着朝霞涌动。
远远地望着她在人流中时隐时现的背影,使我这个对于个人生命价值有清醒认识的人感到羞惭,尽管我自知无论我如何奋斗都不可能使她在未来的后半生中不再骑自行车,而拥有一辆私人小汽车,但她如此不轻松地骑自行车追赶生活,总是有我们对她没有尽到责任的地方。我怕十年、二十年过去,直到成为一个老太婆还是抱怨着、骑着笨重的自行车,追赶着总也追不上的希望和憧憬。
外国人说中国是自行车的王国,但他们无法理解骑自行车的中国人在创建着怎样的生活。我们辛劳,有时几乎是疲于奔命,生活有些艰难,大家又苦于总也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但骑自行车的中国人依然在前进,而且在相互提示不要忘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如果说中国文化曾在“净”与“静”的境界中控索人性,那么中国人创建的自行车文化却是在前进与辛劳中拥抱世界与未来。
她是我们中间的一个,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国人。
启示
蒋夷牧
我喜欢在海边静静地思索。当躯体休息下来的时候,往往是大脑最活跃的时候面对浩瀚无边的大海,就像面对缥渺无涯的星空一样,思维的翅膀在这广阔的天地里会飞得很远、很远……我凝视着。头上,那比地球还古老的阳光,远处,那像大海一样悠久的群山,那从未止息过的碧波,那日夜进退的潮水,甚至,就在我身边,这一块目睹了多少人间沧桑的礁石。这一切,都会使人想到世界的永恒,自然的永恒。哦,再想去呢,我便常常堕入一种无名的怅惘:人,在自然面前显得多么短暂、渺小……可是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海边遇见了一位熟识的老渔民。我们攀谈了起来。从打渔聊到天气,从大海聊到人生。我忽然感叹地说:“人和海相比,真是太渺小,太短促了。”老渔民似乎不加思索地笑了笑,随口说:“那是你会想,海懂得什么?!”他的不经意的回答,犹如一道电光在我心灵深处一闪。我似乎获得了一种启示。我望着大海,群山、礁石……许久,忽然产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我想,是呵,海懂得什么?!山懂得什么?!它们虽然已经存在了亿万年,今后,也许还将存在更多的亿万年;可是,它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感知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哪怕一分种,一秒种呢!而人,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岁月,却每时每刻,甚至在梦中也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身的存在。而且,不正是人类自己赋予了大自然以人的面貌、思想和感情吗?在无知的自然面前,人,难道不该感到骄傲和神圣吗?我顿时觉得第一次用另一种眼光审视着眼前的大海,并仿佛感到自己渐渐高大起来……我为这意外的收获而高兴。我急忙跑去找那位渔民。可是沙滩空空的,老渔民已经出海了。举目望去,只见前方的海面上一叶小舟在风浪中驶去,驶去。而我,那些无名的怅惘也仿佛被它带走了……
启示的启示
沉思与遐想
伊人
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了下来。
这是它又一次失败的记录。
然而,过了一会,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
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著、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回啊!
我遭到了一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
难道我还不如这一只虫子?!”
他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
他果然振奋起来了。
这只虫子再一次从墙壁上跌落下来……第二个人注视它,禁不住叹气说:“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顶呢?
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不肯看一看。唉——可悲的虫子!
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闷着头蛮干一气了——我是个有思维头脑的人,可不是虫子。
()
我该感谢你,可怜的虫子,你启迪了我,启迪了我的理智,叫我学得聪明一些……”果然,他变得理智而聪明了。
第三个人询问智者:“观察同一只虫子,两个人的见解和判断截然相反,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
可敬的智者,请您说说,他们哪一个对呢?”
智者回答:“两个人都对。”
询问者感到困惑:“怎么会都对呢?”“对虫子的行为,一个是褒扬,一个是贬抑,对立是如此鲜明。
然而,您却一视同仁,您是好好先生吗?
您是不愿还是不敢分辨是非呢?”
智者笑了笑,回答道:“太阳在白天放射光明,月亮在夜晚投洒清辉,——它们是‘相反’的;你能不能告诉我:太阳和月亮,究竟谁是谁非?
假如你拿着一把刀,把西瓜切成两半——左右两边是‘对立’的。
你能不能告诉我:‘是’和‘非’分别在左右的哪一边?
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不足为训。但是,世界并不是简单的‘是非’组合体。
同样观察虫子,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的感觉和判断就不可能一致,他们获得的启示也就有差异。
你只看到两个人之间的‘异’,却没有看到他们之间的‘同’:他们同样有反省和进取的精神。
形式的差异,往往蕴含着精神实质的一致。
表面的相似,倒可能掩蔽着内在的不可调和的对立。
好,现在让我来问一问你:你的认识,和我的认识,究竟谁是谁非?”
询问者羞愧地笑起来。
悄悄话
黄金时代
你的朋友
欢欢
走自己的路小薇:得悉你爱上一个比你大十岁、妻子不幸去世、身边有个小女儿的同事。共事两年来,你从同情他、佩服他到默默地爱上他,觉得与他在一起总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和说不完的话。我想既然你对他不是出于同情而是出于真挚的爱,那么,你们的结合,我相信是会幸福的。
你担心家庭反对,朋友们不理解,更惧怕世俗的眼光和流言蜚语。这是可以理解的。我有个女朋友,就因为抵挡不往“舆论”压力,只好与自己所爱的人分手,后来与一个条件所谓“相配”的人结了婚。婚后由于没有共同语言而导致感情不合,痛苦极了。
知心难觅啊,你觅到了,既然如此,何必让世俗的偏见去左右你的追求呢?
小薇妹妹,鼓起你的勇气吧!但丁说得好:“人家的窃窃私语与你何干?”
“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信任要建立在道德基础上小明你去探望男朋友时,他多次感情冲动,向你提出未结婚先同居的要求,你婉言拒绝了,这是很对的。你真心爱他,也认为他确实爱你,但你从他的话中觉察到他存在怕你变卦的思想,你因此觉得很为难,如一再拒绝,不迁就他一下,怕会失去他对你的信任和谅解。你的这种想法,我觉得就有点不对头了。
无论从道德观念还是从我所了解到的许多生活经验看来,恋人之间的信任,只能建立在严格的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如果随便迁就,放纵欲念,虽然给了对方一时的满足,但却在彼此意识的深处植下了“放荡”、“不可靠”的祸根,将来稍遇风浪,很容易导致信任的崩溃。尤其是象你们这样婚后仍可能要两地分居的,就更值得警惕、注意。在恋爱阶段,有的人以怕对方“变卦”为理由要求先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