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枭 作者:方白羽
不必派人来报告他,只要按原定计划行动就够了,特意派人来报,显然是对他的尊重和信任,可见他在史思明心中的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
“很好,你回报史将军,就按原计划执行,我即刻率军赶去增援。”司马瑜令副将挥动令旗,调兵遣将,让后军尽快赶到中军增援史思明。
唐军前锋突破叛军第一道防线后,不约而同地直扑史思明中军大营,但见前方一道高约一丈,宽数十丈的应该巍然伫立,寨前鹿角森然,寨上弓箭手林立,不等唐军士兵靠近,箭雨就倾泻而来。要想以步兵破此营寨,无疑以卵击石。前锋将领见状急令后撤,但见此时叛军骑兵已从两翼包抄,截断了唐军的退路。唐军前锋顿时进退失据,攻势顿挫。
李光弼见唐军前锋身陷敌阵,再不救援就将全军覆没,他略作权衡,便令中军全力出击,冒险一搏。就在李光弼中军全线出击之时,立在高处的司马瑜已将唐军的行动看得一清二楚。他向一旁的副将点了点头,副将挥动令旗,向史思明示意唐军突击的方向。史思明亲率精锐骑师,迎头痛击。
唐军失去宝贵的骑兵,在来去如风的范阳精骑面前,只能被动挨打。但见范阳骑兵呼啸来去,他们并不交战,只是远处乱箭齐射,不断消耗唐军的战力。唐军仅凭步卒,只能被动防守,人数虽众却对叛军构不成任何威胁。
经过数轮消耗,史思明亲率骑师全线出击,此时就算是战斗力最强的溯方军,也难以抵挡叛军的突击。
眼看战事不利,鲁炅与许叔冀最先带兵后撤。未经将令擅自撤离,顿时动摇了唐军军心,众将士争先恐后随之后撤,唐军的防线开始崩溃。
李光弼眼看唐军全线溃败,只得一声长叹,率溯方军殿后,掩护全军撤退,同时令人往鱼朝恩处求援。此时史思明的骑兵已经冲到李光弼前方,对溃败的唐军轮番截杀,李光弼派出求援的将领,也死在叛军手里。
任天翔见状,立刻率义门众士奋力突围,直奔唐军大营求援。他最先见到郭子仪,忙将战情简略汇报、郭子仪心知救兵如救火,来不及禀报鱼朝恩,便率本部人马接应李光弼。两军在半道汇合,郭子仪的生力军(什么是生力军?书上就这么说的……)打退了史思明的追兵,暂时稳住了唐军阵脚。
唐军的调动很快就落在司马瑜眼里,有窥天珠之助,他比唐军统帅鱼朝恩还先一步知道唐军的调动情况,他立刻令人燃起狼烟,向邺城的安庆绪发出了反攻的信号。
安庆绪看到约定的信号,令人打开城门,亲率守军发起反攻。此时唐军若调度得当,凭其优势兵力,还可与叛军一战。但鱼朝恩从未经历过战阵,但听到四周喊杀声震天,邺城的守军竟然发动反攻,他早已乱了方寸,急令中军后撤。其余几路兵马见中军大旗摇动,不知就里,也纷纷后撤。各节度使皆有保存实力的私心,竞相撤离战场,撤退很快就变成了溃败到最后将不知帅,帅不知兵,数十万大军已成一盘散沙。到了这个时候,即便以郭子仪,李光弼之能,也是无力回天了。
叛军在史思明率领下一路追杀,不给唐军任何喘息之机。沿途州县听说唐军六十万大军竟被击溃,早已吓破了胆。而唐军在大败之后也变成了土匪,趁混乱洗劫百姓,因此沿途各州县不等叛军杀到,地方官就纷纷弃城而逃,郭子仪与李光弼率几万残兵一直败退到洛阳,也没得到地方的补给。而面对已经十室九空的洛阳,二人都知道仅凭这几万败兵绝对难以坚守,二人经过商议,决定放弃洛阳,由郭子仪退守潼关,李光弼则率军退守河阳,以牵制史思明的大军继续西进、威慑长安。
史思明令前锋继续追击唐军,自己却率中军回师邺城。但见邺城城门紧闭,安庆绪竟不放他入城。原来安庆绪趁着史思明追击唐军之时,将唐军丢弃的粮草辎重全部搬入城内,有了这批给养,他再守个一年半载也不是问题。
史思明对安庆绪的举动倒也不生气,他将司马瑜请来,意味深长地笑道:“现在,该是先生实现诺言的时候了。”
司马瑜颔首道:“将军放心,在下答应你的事,就一定会办到。不过将军得先做一件事。”
史思明忙问:“什么事?”
司马瑜道:“在城外搭高台,邀圣上敬告天地,歃血为盟,兴复大燕。”
史思明大笑道:“好!就依先生所嘱,设坛祭天,共襄盛举!”
史思明一声令下,高台克日而成,他以归还玉玺为由,邀安庆绪出城结盟祭天。与此同时,司马瑜也修书一封,令辛乙悄悄送到城中。安庆绪看到司马瑜的密函,便不顾手下劝阻,立刻率五百精兵出城来见史思明。
安庆绪来到史思明大帐,但见帐下刀斧手林立,立刻心知不妙。当即对史思明躬身拜道:“叔父在上,侄儿给您老请安。”
史思明并不还礼,只懒懒道:“陛下乃大燕皇帝,这不是折杀老夫么?”
安庆绪忙赔笑道:“大燕国的江山乃是叔父与先皇联手打下,侄儿不过是窃居此位。侄儿早有诺言,只要叔父解了邺城之围,侄儿便将这皇位禅让叔父,并以玉玺为凭,叔父难道怀疑侄儿的诚意?”
史思明手抚髯须冷笑道:“你先告诉我,你这皇位是如何而来?我义兄安禄山是如何死的?”
安庆绪一愣,正不知如何回答,就听史思明一声厉喝:“是你联络内侍李猪儿,以下犯上将我义兄弑杀。你以为此事办的天衣无缝,却不知我手中已有确凿证据,看你还能如何抵赖!”
当初安庆绪确实是将杀害安禄山替身的任务,交给负责服侍他的内侍李猪儿。这事办的十分隐秘,按说不该有人知晓,而且事成之后,安庆绪又听从司马瑜的建议,将李猪儿杀了灭口,而且是交由司马瑜亲自去办。这事知道的人寥寥无几,史思明怎么会知晓?
安庆绪正在狐疑,就见史思明拿出一封密函,展开在他面前。但见密函上将安庆绪下令杀害安庆绪的时间、地点、经过,等等细节交代的详详细细,密函下方的落款正是李猪儿。安庆绪愣了半晌,终于有所醒悟,急忙一跳而起,厉声喝道:“司马瑜那小子在哪里?快叫他出来见我!”
安庆绪身形方动,左右刀斧手已一拥而上,将他摁倒在地,他拼命挣扎,声嘶力竭地大叫:“我杀的只是先皇的替身,父亲在起事前就已经死了,有父皇的贴身侍卫可为我作证!”
史思明冷笑:“这种谎你也编的出来,好,你就告诉我谁可为你作证?”
安庆绪忽然想到,那些知道实情的侍卫,早已被自己尽数灭口,现在知道这隐情的除了司马瑜,就只剩下辛氏兄弟。他忙转脸向一旁的辛乙乞求:“阿乙你快告诉他们事情,告诉他们父皇早就已经死了,跟我没有关系!”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辛乙,他们虽然是史思明部下,但其中有不少人也是安禄山旧将,对他的儿子多少也还有几分旧情,所以很想知道真相。就见辛乙对安庆绪躬身一拜,愧然道:“陛下对我恩重如山,辛乙一直铭记在心,但我不能昧着良心说瞎话,望陛下恕罪。”
安庆绪一愣,跟着不禁破口大骂“:辛乙你这个王八蛋,居然在这个时候背叛我!看我不诛你九族,灭你全家!”
辛乙眼中刚开始还有些不忍,待听到诛灭九族的话,他眼中陡然闪过一丝寒芒,转向史思明道:“将军明鉴,陛下所说之事我一无所知,不敢为他作伪证,望将军为小人做主。”
史思明点点头,不再理会拼命挣扎号叫的安庆绪,转向众将问道:“现在事情已经清楚了,弑杀先帝者该当何罪?”
“杀无赦!”众将异口同声地道。就是先前还对安庆绪抱有几分旧情的安禄山旧部,现在也是同仇敌忾,恨不能亲手为旧主报仇雪恨。
史思明对众将的回答十分满意,不过他却故作悲戚地叹道:“虽然这小子弑父杀君,理应千刀万剐,但念在他好歹也做过几天皇帝,便留他个全尸吧。”说着他微微摆了摆手,一名心腹将领立刻心领神会,取下长弓,将弓弦套在安庆绪脖子,然后慢慢转动长弓,就见弓弦逐渐绞紧,一点点勒紧了安庆绪的脖子。
安庆绪拼命挣扎,奈何手脚俱被刀斧手摁住,无法挣脱。他只能恨恨地瞪着史思明和辛乙,带着满腔的愤懑和不甘,被弓弦生生绞杀(换个字代替……)。
“将安庆绪弑父之罪诏告三军,然后以王礼厚葬吧。”史思明似乎有些伤感,不过眼中却有掩饰不住的得意之色,他对几名心腹将领一挥手,“即刻率军入城,若遇抵抗,即刻予以消灭。”
“等等!”司马瑜从后帐中缓缓踱出,他的脸上似乎隐有悲戚,似乎在为故主的死难过。看到兵卒将安庆绪的尸体拖了出去,他才对史思明道:“请将军容我先行入城,让邺城守军开门迎接将军。”
史思明呵呵笑道:“这样最好,那就有劳先生了。”
司马瑜带着辛氏兄弟来到邺城,将安庆绪之死向大燕国幸存的将士通报后,众人虽有疑问,但也不敢与史思明大军抗衡,唯有一人径直来到司马瑜面前,涩声质问:“我哥哥究竟是怎么死的?”
司马瑜羞惭道:“史思明假借归还玉玺,将陛下骗出邺城,然后借口陛下弑杀先皇,所以……”安秀珍一把扣住司马瑜要害,厉声质问:“你明知道父皇的死跟我哥哥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不阻止?”
辛乙见安秀珍威胁司马瑜,本能地拔刀指向其后心,安秀珍却不管不顾,只盯着司马瑜的眼眸。司马瑜示意辛乙收起兵刃,然后挥手令众人退下,待殿中仅剩他与安秀珍二人,他才无奈道:“史思明狼子之心,昭然若揭,就算没有先帝这事,他也会另找借口。”
安秀珍凤目含煞,涩声问:“我哥哥死了,为何你却还活着?”
“因为我不想做无谓的牺牲,我要留下自己这条性命,为陛下报仇雪恨。”司马瑜说到这语气一转,黯然叹道:“再说你还在邺城,还在史思明大军的威胁之下,我又岂能不顾你而去?我现在向史思明屈服,只是权宜之计,以后但有机会,我定要为陛下报仇!”
安秀珍眼中虽然还有质疑,但面对司马瑜坦诚的眼神,她最终还是缓缓的放开了手,涩声道:“但愿你说的是真话,你要是骗我,我会跟你一起死。”说完放开司马瑜,毅然转身而去。
见安秀珍要走,司马瑜忙道:“贞妹要去哪里(忽然发现把所有的安秀贞都打错了,改不成了,见谅)?”安秀贞苦笑道:“我不走,难道要向史思明乞命?你放心,我会照顾自己,我还要留着这条命,为我哥哥报仇!”
不等司马瑜再阻拦,安秀贞已飘然而去。司马瑜眼中隐约有些不舍,但最终还是没有再追,只是缓缓来到殿前,对守候在门外的将领吩咐:“打开城门,迎接史将军入城。”
史思明入城后,听说安秀贞已离去,他脸上喂喂变色,跺足道:“我忘了安庆绪还有个厉害的奶奶,虽然年事已高活不了几天,但在萨满教中她的地位无比尊崇。要是他追究起来,这麻烦可是不小。”
司马瑜胸有成竹地道:“将军不必担心蓬山老母,我向将军推荐一个人,有他在,蓬山老母和萨满教也只能对将军俯首帖耳。”
“是谁?”史思明忙问。
“魔门大教长佛多诞。”司马瑜从容道。
史思明微微变色,颔首道:“我听说过他的名号,确实可以与蓬山老母相抗。不过我与他素无交情,他凭什么帮我?”
司马瑜道:“佛多诞一直现在中原公开传教,只是苦于没有朝廷的扶持,要是将军肯将他的光明教立为国教,他定然乐意为将军效劳。”
史思明大喜道:“这有何难?只要肯为我效力,就算拜为国师也无妨。”
司马瑜颔首道:“既然将军有如此胸怀,我这就修书一封,邀他到将军帐下共商大事!”
史思明喜道:“这事便由先生替我全权处理,就让他到范阳来见我,本将军拜他为国师,奉光明教为国教。”
第二天一早,史思明挟击败六十万唐军的雄威,风风光光地班师回范阳。离去前他将邺城改为相州,留长子史朝义驻守。回到范阳后,他在手下众将的力劝下,自立为帝,成为大燕国的新皇帝。
在史思明登基,忙着肃清安氏父子影响的这段时间,大唐终于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唐帝趁机收拾残局,赏罚功罪。按说邺城会战这样的惨败,理应斩几名将帅以正军纪,但邺城会战的主帅是鱼朝恩,是皇帝不顾李泌等人劝阻亲自任命,处罚他岂不是自搧耳光?如果不出发鱼朝恩,却将责任推给旁人,又何以让人心服?所以皇帝权衡再三,最终没有追究众将责任,反而提拔郭子仪为东(地名,这字看不清……)、山东、河东诸道元帅,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