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枭 作者:方白羽
剑俊?br />
青衫秀士笑嘻嘻地迎上前,从容道:“在下修冥阳,与贵府的主人有旧,还烦两位上差通报一声。”
一个家丁冷眼打量着修冥阳,冷笑道:“想跟我家主人攀交情的多了去,要是谁都给通报,那我家主人还不烦死?我们这差事也不用干了。”
修冥阳理解地笑道:“两位尽管去通报,若你家主人怪罪下来,在下一力承担。”说着他已将一锭纹银塞入一个家丁手中,并将自己的拜帖也递了过去。
两个家丁面色稍霁,看在银子的份上,二人不再刁难,叮嘱道:“在这儿等着,我家主人见不见你,咱们可不敢保证。”
一个家丁拿着拜帖进去,另一个则倨傲地盘问起青衫秀士的身份底细,那青衫秀士每问必答,但那家丁听了半天,依然没明白对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还想仔细再问,却见先前那家丁气喘吁吁地出来,对修冥阳道:“我家主人有请!”
修冥阳随着那家丁来到内堂,神情怔忡的鱼朝恩立刻屏退左右,然后起身对修冥阳一拜:“弟子鱼朝恩,拜见先生!”
修冥阳嘴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还拜道:“鱼公公现在是皇上身边的红人,却还不忘自己的出身,实在难得。”
鱼朝恩正色道:“若非主上当年的收留看顾,哪有我鱼朝恩的今天。主上对我恩同再造,朝恩片刻不敢有忘。”说到这他微微一顿,压低声音道,“主上有何差遣,先生请尽管吩咐。”
修冥阳示意鱼朝恩附耳过来,然后对他低声叙说起来,鱼朝恩脸上时而惊诧,时而释然,最后慨然点头道:“请先生回复主上,小人知道该怎么做了,请主上放心。”
修冥阳满意地笑道:“外面交给我们,宫里就有劳公公了,只要办成这事,公公就可以见到自己的家人了。”
鱼朝恩眼中闪过一丝隐痛,又想起了二十多年前那个终身难忘的日子,那年家乡爆发瘟疫,父母相继病故,弟弟妹妹也先后染病眼看就要追随父母而去,身为长子的鱼朝恩却束手无策。家里早已一贫如洗,在没有可以变卖的东西,鱼朝恩只好将自己插上草标,希望卖身为奴以葬父母,并为弟弟妹妹寻医看病,但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能值几个钱?何况还可能染有瘟疫。就在他感到绝望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贵人,那是一个俊雅清贵的老者,不仅花高价买下了鱼朝恩,还以精湛的医术救活了他一家大小。于是鱼朝恩拜老者为师,成了一名年幼的千门弟子,没多久他又被净身送入宫,成了一名小太监。并依照老者的叮嘱斩断了与过去的一切联系,安心在宫中侍奉太子,这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现在,他终于收到师父的亲笔书信,当年师父费尽心机将他送入宫,今天终于要用到他了。他心中既有几分兴奋,也有几分惶恐,不过却没有拒绝的余地,因为他的家人都在师父手里,他记得当年师父就曾经说过,他能救活他们,也能毫不犹豫地杀掉他们。鱼朝恩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请先生回复主上,小人一定竭尽所能为主上效劳。”鱼朝恩再次保证。
长安城渐渐有流言在坊间传播,说史思明的兵将以范阳三镇番人为主,长年征战在外,早已归乡心切,不仅战斗力锐减,且不少兵卒已偷逃回家,早已是不堪一击。李光弼不思进取固守河阳,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流言通过鱼朝恩之口最终传到开来肃宗耳中,刚开始肃宗还不大相信,但流言渐渐有了变化,说李光弼手握重兵,不思一举击溃早已疲惫不堪的叛军,却与叛军相持日久,定是另有私心。这流言让肃宗开始心绪不宁,李光弼是功劳仅次于郭子仪的名将,无论在军中还是在民间,声望之隆已不亚于郭子仪当年,如果他真有异心,这江山社稷便危如累卵,但如果无端猜疑前方主将,无疑又会让前方将士寒心。
鱼朝恩看出了肃宗的顾虑,便自告奋勇道:“奴才愿替圣上去河阳监军,督促李光弼出战,尽快收复东都,解除叛军对长安的威胁。”
肃宗刚开始还有些犹豫,但架不住外面的流言越传越离谱,而鱼朝恩又两天三头在身边进谗,李辅国、张皇后等也帮着说项,他最终以一种折中的口吻对鱼朝恩道:“朕就任命你桅宣慰观察使,替朕到前线看看。若叛军真如传言所说早已不堪一击,便督促李光弼立刻出战,尽早收复东都。不过你不得干涉李光弼用兵,更不得指挥调度军队。”
鱼朝恩连忙答应,再次以宣慰使身份来到军中,所有参加过邺城会战的将领心头立刻罩上了一层阴云,在他主持的第一次军事会议上,所有将领均默不作声,场面一度有些尴尬。鱼朝恩见状,便点名道:“李将军,你是全军统帅,不知对早日收复东都的圣谕有何看法?”
李光弼沉声道:“叛军在洛阳停步不前,并非因为战力锐减,而是因我军在河阳牵制,使其不敢继续西进。叛军长途奔袭,利在速战,我军只要坚守河阳,他迟早会因粮草枯竭而退兵。”
鱼朝恩质问道:“朝廷将大军托夫将军,难道就只是要将军守住区区河阳一座小城?我闻溯方军乃天下第一雄兵,当初在郭老令公指挥下几乎只知进攻,从不知防守,难道现在变成了只懂防守,不知进攻的娘子军?”
郭子仪善攻,李光弼善守,这是军中人所共知的事实,没想打这也成了鱼朝恩讽刺的理由。李光弼眼中闪过一丝恼怒,不过还是耐着性子解释道:“当年哥舒将军守潼关,正是由于朝廷三番五次下诏督战,逼他出关与叛军决战,最终落得惨败被俘的下场,前车之鉴,不可不察啊!”
鱼朝恩拍案怒道:“当年哥舒翰手下都是临时招募的新兵,而叛军刚刚起事,兵锋强健,战败情有可原;如今将军所率可是号称天下第一溯方军,而叛军经历多年战事,精锐早已损失大半,早已不复当年之勇,难道将军还没有信心?”说道这他转向帐下众将,“难道溯方军,就再没有一个像郭子仪那样胆色与勇气具备的将领,为圣上一股破敌?”
话音刚落,就见帐下一个铁摩族打扮的将领长身而起,傲然道:“卑职愿率本部人马,为圣上收复东都!”
鱼朝恩大喜,忙问:“不知将军是……”
那将领拜道:“末将铁摩族朴固怀恩。”
鱼朝恩闻言悚然动容。虽然他是第一次见到朴固怀恩,但却早已在郭子仪的奏折中无数次见到过这个名字。那是溯方军中公认的猛将,其勇猛之名与邺城大战中阵亡的李嗣业齐名。他也是郭子仪最为宠爱的部将,在溯方军中的声望和地位,也仅次于郭子仪。有他请战,无疑会对李光弼产生极大的压力。
谁知鱼朝恩还没来得及开口,李光弼已冷冷喝道:“不行!”
朴固怀恩沉声道:“将军不愿冒险,末将不敢勉强,只求将军允我以本部人马与史思明决一死战,无论胜败俱与将军无关。”
李光弼冷冷道:“只要我还是全军主帅,任何人就不得出战,违令者斩!”
朴固怀恩还想争辩,李光弼已断然挥手下令:“大家回去准备守城事宜,散会!”
众将纷纷告辞离去,令鱼朝恩十分尴尬,虽然他是宣慰观察使,与邺城会战时一样,但这次肃宗皇帝没有给他指挥调度军队的权力,这在圣上给李光弼的手谕中已经写明,所以李光弼可以不卖他的账。不过这也难不倒他,见朴固怀恩满脸不甘地落在后面,他连忙追上两步,低声道:“将军留步!”
朴固怀恩停下脚步,拜道:“公公有何指教?”
鱼朝恩笑道:“早就听说将军威名,今日得见,果然是相貌堂堂,龙行虎步,不负溯方第一猛将的名望。”
朴固怀恩忙道:“卑职粗鄙之人,当不起如此赞誉。”
“当得起当得起,将军不必过谦。”鱼朝恩说着与他并肩来到帐外,看看四下无人,他这才压低嗓子道,“只可惜溯方军不再是郭令公当家,跟着李光弼只怕将军再无用武之地。”
这话挑动了朴固怀恩心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经。郭子仪被朝廷撤去溯方节度使后,无论按资历还是按战功,朴固怀恩都有资格接替郭子仪的位置,没想到朝廷却从河东调李光弼做了溯方节度使,生生扑灭了朴固怀恩的希望。李光弼虽然也是溯方军出身,但在战乱初期就已从溯方调到河北,早已经不算是溯方军将领,溯方军的战功也跟他没半点关系,他接替郭子仪统帅溯方军,早就让朴固怀恩有些不服,只是格于李光弼治军极严又不讲情面,他才隐忍不发,如今鱼朝恩奉旨监军,名义上是没有实权的宣慰观察使,但实际上却是圣上的钦差,他的话在朴固怀恩眼中,自然是代表了圣上的意思。
朴固怀恩知道圣上派鱼朝恩监军之意,便是要督促李光弼尽早击败叛军,如今李光弼龟缩不出,猛将如朴固怀恩之辈,便成了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暗忖道:如果能率本部人马击败叛军,便可一战成名,赶走李光弼,夺回溯方军指挥大权。不过要是万一失手,圣上责怪下来,恐怕这罪责就不轻了。
鱼朝恩见朴固怀恩神情阴晴不定,猜到他心中的忐忑,不禁叹道:“只可惜郭令公年岁已高,若有他在,溯方军岂会在叛军面前畏缩不前?”
朴固怀恩沉吟道:“末将愿率本部人马与叛军决战,只是没有将令擅自动兵,朝廷责怪下来……”
鱼朝恩沉声道:“只要将军能体察上意,尽早击败叛军收复东都,圣上嘉奖还来不及,岂会责怪?将军若能一战扬名,这溯方节度使一职,恐怕就跟那李光弼再没任何关系。”
朴固怀恩目光渐渐亮了起来,终于一咬牙道:“好!公公就等待末将的捷报吧、”
望着朴固怀恩毅然离去的背影,鱼朝恩眼中露出一丝得意的微笑,他知道朴固怀恩大军一动,李光弼决不会袖手不管,他的固守战略将无法再坚持,整个唐军都将被朴固怀恩调动。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出现在地平线尽头,两万溯方精锐在朴固怀恩率领下开关而出,气势汹汹直逼敌阵。朴固怀恩敢在鱼朝恩支持下擅自动兵,除了立功心切,还因为他所率的两万兵马,乃是溯方军中战斗力最强的精锐,即使当年面对横扫天下的范阳铁骑,依然占尽优势。
现在范阳精锐早已在多年战争中损耗殆尽,如今史思明手下的兵马,已无法与安禄山当年相提并论,而且叛军劳师远征又长久不克,难免心生思乡之念,有探子回报叛军兵卒已有小半逃亡,也正因为有这些有利条件,朴固怀恩才敢率军主动出击。
听到朴固怀恩已率军出城,李光弼气得目瞪口呆,急忙令人将他追回,谁知朴固怀恩有鱼朝恩撑腰,对李光弼的命令置若罔闻。而且他已率军攻入叛军营寨,果然不出所料,叛军营寨大半已空,溯方军如入无人之境,而叛军早已望风披靡,狼狈而逃。
战斗比想象中还要顺利,朴固怀恩意气风发,立刻率军追击,欲一鼓作气收复洛阳,李光弼无奈,只得率军随后接应,谁知大军不出百里,就见叛军兵马如潮水般四下合围,如狼群般将数万溯方军团团包围,哪里还有半分疲态?就见敌阵中一青衫文士在高处挥旗指挥,叛军犹如预先知道唐军的调度和突围方向,激战一日,唐军损失惨重,直到天黑后唐军才借夜色掩护突围而出。李光弼清点人马,数万溯方精锐几乎损失殆尽,剩下的残兵再无力守卫河阳,他只得率军撤往潼关。消息传到长安,朝廷上下一片惶恐,似乎又看到了当年长安沦陷的惨状。
就在满朝文武惶惶不可终日之时,一封密函由义安堂堂主季如风亲自送到了李泌手中。看到这封来自前线的密函,李泌心情轻松下来,不过他还是会有些不放心地问:“任公子近况可好?”
季如风点点头:“公子已取得史朝义信任,留在他身边出任幕僚。史朝义能够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多亏了先生照公子计划暗中调度,故意示敌以弱,让史朝义以为这是公子用兵如神,因而对他言听计从。现在史朝义将率先锋进攻陕郡,是时候进行第二阶段的计划了。”
李泌点点头,从隐秘处拿出一纸密函,递给季如风道:“这是圣上给陕郡守将卫伯玉的密函,凭它可指挥陕郡守军。还请先生即刻动身去陕郡,依任公子之际行事。”
季如风忙接过密诏,对李泌一拜:“季某这就去陕郡,一定不辱使命!”
陕郡并非是通往潼关的必由之路,不过它处在潼关东北方,如果史思明要想放手进攻潼关,必须先拔除身后这个钉子。得知守卫陕郡的是名不经传的卫伯玉,史思明便令史朝义为先锋,先行带兵取下陕郡,而他则率大军缓缓向潼关进发,以便在决战之前让大军作短暂的休整。
“我表现的机会终于来了!”史朝义领得将令,不禁兴致勃勃地对任?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