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路烟尘
是南海神灵,既然已与小女情投意合,又如何能反对得?说到此处,彭襄浦忽又联想起一事,恍然大悟道:
“呀!到现在老朽方知,原来小女润兰最后求得的那一卦,说道‘若有贵人提拔处,好攀月桂上云端’,这贵人,正是张仙长啊!”
听彭县公如此赞他,醒言倒很不好意思,说道:
“彭县公过誉了。如果说有贵人,便应是我那位龙女朋友。她已答应,会尽力保举樊川担当浈水河神,以保得浈阳地界年年风调雨顺……”
听他这么一说,彭襄浦、彭夫人等所有在场人众,俱都合掌抚额称善,赞叹不已;若非先前醒言、樊川一番言语吩咐,恐怕他们就要当场跪拜礼敬了。
此时,彭家小姐自然也对醒言好生感激,明白前因后果后,之前对少年的偏见早就冰消云散。于是,彭润兰就唤出当日给少年道士指路的那个慧黠俏丫鬟,跟少年说起杏儿当日尴尬之事,顿时就把这几人逗得乐不可支!
过得一两天,浈阳彭府中便张灯结彩,大摆筵席,为樊川润兰二人操办婚事。自然,作为新人好友,醒言携着雪宜琼肜二女,全程参加了他俩的婚礼。
在婚礼过程中,这位计蒙神之后樊川,依足了世俗间的礼仪,按着浈阳城中资深媒婆的指点,一丝不苟的履行婚礼中各项繁琐的应尽事宜。其实,在醒言看来,这位南海涛神对这些繁琐事儿,不仅没有任何不适,反倒还乐在其中。
到了夫妻拜堂之时,看着高燃的龙凤花烛下那对含情脉脉的娇客新娘,少年和观礼宾客反应一样,尽皆在心中赞叹:
“真让人羡慕啊!”
在他身旁那两个女孩儿,见着这红火喜气的场景,也是一脸的欣羡。
特别的,那位“神目如电”的粉妆小少女,看到霞帔灿然的新娘子凤冠珠帘后眸如春水、靥似桃花的动人模样,竟一时忘了咀嚼口中好吃的糖果,只在那儿含糊不清的小声说道:
“我也好想做哥哥可爱的新嫁娘啊……”
且不提不谙世事的小少女新添的心事;这次两位新人成婚,醒言除了将这次求雨得来的赏银尽数赠出,又让琼肜趁着她书法正好之时,在一对洒金红幅上写下一对新婚对联,作为他们的贺礼。这副满团喜气的对联写的是:
兰影浮光 皎月交明花烛夜
龙躔应律 祥云直逼鹊桥天
传说中,计蒙神龙首人身,于是醒言便撰得此联。他们送出的这副对联,被彭县爷特地命人高高挂在婚礼画堂正中。见着这满纸如落云烟的出尘笔意,谙晓诗书的新嫁娘又回赠了一联:
得与梅花为眷属
本来松雪是神仙
这联儿落在醒言眼中,倒让他有些耳热心跳。而那位南海涛神樊川,感念少年恩情,便取出随身收藏的南海异宝火浣战衣,赠与随少年同行的寇雪宜。
这领洁白如雪宛如素练的女式战衣,材质取自南海万顷波涛中一处仙岛,名为炎洲。炎洲岛上有火林山,山中生有异兽火光鼠。这领雪色战衣,正是以其兽毛纺缉而成“火浣布”,再由南海龙域中巧手仙娘制成一套紧凑连体战甲,穿戴后可以不惧火炙,实为人间难得的护体异宝。听樊川说,这袭衣甲若染污渍,寻常皂荚皆浣洗不得,而只需在火中一浣便可。
这样宝甲,樊川也只有一件,款式正合雪宜,便赠与她穿戴。这位鼓浪兴涛之神如何看不出,醒言这位清泠柔淡的随从女子,生性不畏冰寒,只畏炎火,这火浣雪甲送与她护体正是适合。
相赠之时,见樊川甚是诚恳,醒言稍微谦逊几句,也就不多推脱,很爽快的替雪宜收下。
收下这辟火宝甲,醒言得了些启发,便有些不解的问樊川,既然他是水族神灵,为何不趁便找来辟水衣靠让润兰穿用。
听他相问,樊川便告诉少年,非是没有辟水衣靠,而是他先前主上南海水侯,严禁水族中人给凡人任何辟水之物,以免世人轻窥神界威严。提到这,樊川又好生感激的告诉醒言,说道如果这次不是水侯仰慕的四渎公主撮合他与润兰,他也不敢像这样大张旗鼓。若无灵漪允诺,恐怕即使他求雨成功获得佳偶,从此也要藏头藏尾,与佳人一起隐遁僻远山林。
听他这么一说,醒言才意识到那位女孩儿,给这对鸳侣帮了多大的忙。
又逗留一两日,寻得一个时机,醒言便跟彭县公、樊川夫妇二人告辞,要去继续踏上寻访上清水精的历练之路。
听说醒言要走,彭襄浦倒没感到多少意外。毕竟这浈阳池浅,难留住这样的神仙人物。只不过,因为还有桩心事未了,他还想多留他们几日。
于是,待少年说出告别话儿,彭县公便恭谨求恳道:
“张仙长要走,下官自然不敢强留。只是能否请几位再多停留几天?我也好着人绘下几位神影,日后便能依样塑像,给您几位活神仙立下生祠,也好让治下子民们逢年过节有个感恩拜祷的去处……”
听得彭县公这般说,少年顿时坐立不安,连连告罪推辞不已。只不过,这回饶是他再三推辞,彭襄浦却仍是坚持不已。
见县主态度坚决,醒言略一思忖,想到一事,便微微笑道:
“彭公美意,醒言心领;只是此事我实在消受不起,立祠后恐怕非但无福,反还会折寿。况且,小子不才,却还顶着本朝中散大夫的爵位,也勉强算是朝中散官。若立生祠,实在僭越,恐怕会引得汹汹物议。”
“……!!!”
彭襄浦一听这“中散大夫”之言,顿时便目瞪口呆!
告别了浈阳,醒言三人便随便择了个方向,沿着偏北的驿道随意而行。
经过一场春雨的浸润,这天地间的景物已经清朗了许多。行得半晌,经过一处乡村私塾,醒言听见青竹掩映下的书塾中,正传来童子们抑扬顿挫的清脆读书声。
听着这些稚童们整齐划一、但显然不求甚解的诵书声,不禁让醒言回想起当年自己在季家私塾中,随着小伙伴们胡乱念诵晦涩诗文的好笑情景。
“呵~那时还真是有趣啊!”
就在要陷入对往日追忆中时,书塾中那阵朗朗的读书声,正乘着和煦的春风,一声声传入少年的耳中: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这首无比熟悉的古诗歌,此时却让屋外听者的心中,蔓芜起一缕异样的柔情;不自觉会心一笑,青衫少年便复又向眼前无尽的春路烟尘中迤逦行去……
第二章 幽堂春黯,心静清听自远
离了浈阳,过得一两个城镇,一路上看到的小山丘就变得多了起来。在驿道上行走之时,远处野地里常有一座连绵不断的山峦,随着他们的行进而婉转起伏,彷佛在陪伴他们一同行走。
此时正是四月天里,节气正到了春深时候。四下碧野中,杂花生树,莺鸟乱飞,满眼的山花似海,晴丝如烟。此时拂过春野的清风,裹挟起无数花香草气,混杂成一股清醇芳郁的甘酿,朝烂漫烟景中的行人迎面奉来。
第一次畅快随心的在春日中行走,这位昔日常为生活奔走的少年才第一次明白,为什么诵读书文中常说到“春景如诗,春光如酒”。以前,他总以为这只不过是文士们纯为编排词藻。但春光如旧,等今日他已渐渐脱离了愁苦岁月,完全放开了心怀时,才真正能领略到这阳春烟景的动人之处,赞叹古人诚不欺我。
渐渐的,行得远了,路途中就很难再碰到其他行人。此时的驿道,已渐渐偏向西北,慢慢蜿蜒进一座高大连绵的山岭中。看样子,还要走过很长一段山路,才能走到有人烟的地方。
走进山中,这春景又有不同。寂静的春山中,雀鸟空啼;无人的野径里,繁花自落。偶有山风吹过,那些不知名的林树上便花飘如雨。
走不多久,醒言、琼肜、雪宜三人身上,便落满了或粉或白的花瓣。
花枝横斜的山径上,此刻又翩翩飞舞着许多斑斓的彩蝶,引得那活泼的小女娃儿,在醒言雪宜二人身前身后不住的颠跑,努力想跟随上某只好看蝴蝶的翩跹身影。而这些花间的精灵,身影又飘忽无定,便引得小琼肜轻盈的身姿,也如同花间的蝶舞。
看着这小女孩儿快乐的身影,醒言心中油然生出几分感慨。大约一年多前,也同样是这样明烂的山野春景,可这个心底纯净得如同水晶般透明的小小少女,还要与山中鸟兽为伍,默默忍受着那一种不能自明的落寞孤独。
一年的时光,足以改变许多人的命运与心境。此时这片灿烂春光中的饶州少年,无论如何都不能理解,为何当日的自己,竟能够忍下心肠,真就将这样一个一心依附自己的女孩儿,留在那片竹影深深的罗阳山野里。也许,那时自己这么做,应该也是有一定道理;可现在无论怎么想,却总觉得不可思议。
想着想着,少年又开始迷惑起来:
“难道、有时候我真是个坏人?”
正在醒言满心愧疚之时,旁边那位一直默默跟随的女子,见到他神色恍惚,便忍不住启唇相问:
“堂主,是不是有些累了?”
听雪宜问起,醒言立时从虔心忏悔中清醒过来,定了定神,笑笑说道:
“呵~不是。我只是在想琼肜以前的一些事儿。”
说罢,便侧脸看了看旁边的女子。这时他才发现,寇雪宜的髻间肩上,已落满了花片;缤纷的落英,给这位清冷的冰雪花灵,又平添了几分娇妩的颜色。目睹此情,醒言忍不住赞叹道:
“雪宜,你这时才最像那花中的仙子!”
于是,女孩儿脸上又添了几分粉色。
而那位正忙着扑蝶的小丫头,听见哥哥称赞雪宜姊,便赶忙蹦到少年身旁,一边跟上步伐,一边扯着他衣袖急急问道:
“我呢我呢?”
“你啊……”
醒言歪头,略略思索了一下,便点了一下琼肜的粉鼻,笑道:
“琼肜你最像一个哥哥想甩也甩不脱的可爱小精灵!”
“真的吗?太好了!”
听得哥哥评语,小琼肜信心大涨,脆声欢叫道:
“看你怎么甩脱我!”
然后便张开手臂,继续朝刚刚那只可爱的蝶儿奋力追去!
就在不知疲倦的小妹妹一路追玩蝴蝶之时,不知怎么醒言就忽提起小时候和伙伴们采摘花枝、编戴花环之事。刚一说完,便立即发觉自己失言,刚跟身旁女孩儿道歉一两句,却见她已是冁然一笑,如过春风,然后便长袖轻舒,不知用甚法力,竟将山道旁凌乱的落叶飞花回旋聚起,凭空凝成一只粉绿相间的花环。
小心翼翼的捧下花冠,奉与醒言,然后这冰雪仙灵便轻声问道:
“雪宜手艺粗陋,不知可合堂主意?”
于是片刻之后,这春山道路上的上清四海堂三人,便全都戴花而行。
就这样一路的嬉玩笑闹,虽不觉得旅途岑寂,但不知不觉中,时间也过得甚快。待醒言三人走出这座绵延十数里的高大山峦时,天光已经完全暗了下来。虽然暮色浓重,但此刻仍在野地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醒言也只好硬着头皮,领着二女继续前行。
幸好,此时天上星月交辉,将眼前丘野中的道路照得甚是分明,也不虞不留神碰到啥坑洼跌倒。至于其他什么旷野猛兽,倒不在醒言考虑范围之内。毕竟,自己这一年修行也不是全无功夫,现在这些寻常凶兽,自己不去主动招惹,已算是它们万幸。
又走了一阵,就看到前面不远处的一处山脚下,傍山蹲踞着一座庙宇。借着皎洁的月色,醒言微一凝目,便看清庙宇匾砖上錾刻着三个字:“山神庙”。
“好,今个这儿便是咱三人落脚处!”
一声中气十足的招呼,胆子甚大的少年便带着两个同样不知惧怕为何物的少女,朝这座未知的荒郊庙宇中走去。
走到庙前,才看到破败的山门缝隙中,正隐隐漏出一线火光。戒备着推开庙门,才发现这座不起眼的山野破庙中,竟聚着七八位衣衫褴褛的年老丐人。
这些眼光浑浊的乞丐,现在正在半截断烛的微光映照下,分享着白日乞讨来的残羹冷炙。看样子,这座破落的山神庙,正是这些个困苦之人的庇栖之地。
听得“吱呀呀”一阵门响,又忽见三位衣裳整齐的少男少女闯进来,这些正在默默饮啜着瓦罐中汤汤水水的乞丐,顿时吃了一惊,眼中尽皆露出警惕的神色。
突然看到这许多人出现在面前,醒言也是惊了一跳。只不过,待用目光团团一扫,他就立时明白,眼前这些人只不过是些苦命乞丐,应是无害。于是过不多久,从小惯在市井底层行走的少年,很快就与这些乞丐流民们打成一片。而?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