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路烟尘
人。
“这老头在弄什么玄虚?”
咕喃一声,醒言便迈步朝那人站立之处走去。还没走到近前,那老道人听得脚步声,便转过身来,跟醒言打招呼:
“哈!醒言你真有心,记得回来看我这把老骨头!”
“哈哈!”
一年多后,等醒言见了清河老道,也是忍俊不禁,哈哈笑道:
“我说清河老道,你也真是没变!”
此时那清河老头虽然一身峨冠博带,但那张老脸上嬉皮笑脸,正在朝醒言挤眉弄眼。
“清河真人,别来无恙啊!”
到得跟前,醒言便装模作样的打躬作揖,跟前辈真人见礼。见他打趣,那清河老道也脸色一肃,一本正经的说道:
“无恙,无恙!看张堂主脸色,一脸喜气,也是好事近了吧?”
“呃?”
听得这话,醒言便知不妙,知道这老头儿便要取笑。果不其然,接下来清河立即松了一脸面皮,嘿嘿笑道:
“嗬嗬,堂主归来,合山哄动,都说你带回俩女娃儿,模样儿长得不赖,说话间就要请我帮忙挑个黄道吉日,拜堂成亲……”
“好说好说!”
醒言已经认识这老头多年,知道他浑没个正经,也不当真,随便应了一声,截住话头问道:
“清河老头,上次罗浮一别,不知你在这马蹄山一年多来,生意如何?”
此言一出,恰似说到老道痛处,清河脸上立即神色一黯,痛心疾首说道:
“唉!声名累人、声名累人哇!你看——”
说话间,这位上清宫马蹄别院院长,将宽袍大袖一拂,跟醒言诉苦:
“自从老道当了这劳什子院长,顶了这副衣冠,便再也不好意思下山去赚些外快。以至于现在,腹中酒虫动了,只好去你家蹭酒。亏得张老哥人好,到今都不见嫌!”
“哈~”
清河馋酒事迹,今天中午家常饭席上醒言倒也略略听说。不过,还没来得及嘲笑,醒言似乎想起什么,便面容一肃,忽然恭恭敬敬的跟清河老道躬身一揖,认真说道:
“醒言少年远游,还要多谢前辈照拂二老之恩!”
“哈……这臭小子,当年就提携你一起赚银钱,谁料到今天才记得谢我!”
听醒言郑重,老道士却挤挤眼,在那儿装糊涂。
见他如此,醒言却似早已料到,只是微微一笑,也不再多言。
方才他作礼感激,其实全是因为今天中午席间听爹爹说,这清河道长,曾帮他家吓退一个恶霸。
原来,醒言被朝廷封了中散大夫,赐下的百亩稻田,就分派在饶州城外。本来这是好事,并且马蹄张家之名,早已在饶州传遍,照理说不会有什么麻烦事。但不凑巧,偏偏有个外来的富户,为人蛮横,对此事并不知根知底;又仗着朝中有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当官亲戚,便不把此地乡民放在眼里。
这外来的富户,在饶州城外也买了几十亩田地,恰好在醒言家的稻田边。而醒言家这水稻天地,乃官家亲赐,太守又知道底细,自然拨的是饶州最肥沃的上等良田。因此,依着这富户本性,自然少不得在耕田犁地时,指使家中佃户,渐渐往醒言家田亩中侵扰,一垄两垄,初得陇又复望蜀,再加上两家田亩交界甚长,这一两季下来,竟然有七八亩良田落入他手。
按当时世理,对庄稼人来说,这侵占田亩之事,几乎和抢老婆一样严重。但老张头毕竟憨厚,见有恶霸欺凌,初时也不敢交涉。这忠厚山民只想着,毕竟别人家用下稻种,好歹等别人收割了再跟他们理论。谁知,等那稻子一割,老张头再去跟那富户一说,却只得了恐吓。那为富不仁之徒,不仅不愿将侵占的田亩交还,反而还生出许多歪理,想要拿自家几亩贫瘠田地,换老张头更多良田。见那富户如此蛮横,老张头心眼儿实,又不善言辞,自然郁闷而返。
不过,也合该那乡霸晦气。那之后过不了几日,清河老道便来张家喝酒,对饮之时偶尔听老张头诉苦几句,老道顿时勃然大怒,酒也顾不得喝,站起来便说要去跟那恶霸拼命。见他酒气熏天,老张头当时自然吓了一跳,想将他拦住;谁知手一滑,竟让那酒意盎然的老头摇摇晃晃奔去。
接下来,等到得那恶霸地头,这上清宫的别院院长便一阵破口大骂,高声大嗓跟那恶霸富户叫阵。自然,才骂得两句,那富户场院中打手便蜂拥而出,喝骂着要来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糟老头——清河老道平日本就衣冠不整,胡子拉碴,那天又喝得东倒西歪,自然不被人放在眼里;见有软柿子可捏,哪个还不个个争先?
谁知,这些奋勇向前的恶棍打手,刚冲到半路,便被那清河施出一招旋风扫堂腿,“唰唰”两声飞出脚上两只草鞋,隔空打个正着——那草鞋,自从脱离老道脚趾,便迎风越晃越大,初如箕斗,渐成磨盘,等到了那些打手跟前,两只破草鞋已变得跟两座小山一般大,遮天蔽日,飞洒着老头脚底的灰尘泥土,朝恶仆打手们泰山压顶般轰去!
接下来的事儿不用多言;只知那恶霸富户此后逢年过节,必来醒言家送礼赔罪。刚才醒言跟老道士作礼言谢,正是为谢过此事。不过,等谢过之后,见清河装聋作哑,醒言便忍不住望着远处无尽的青山,悠悠说道:
“唉,清河你也真是,我们道家人,应该清静无为才是。那打打杀杀,始终是不该的……”
“哼哼!”
听醒言这么说,清河老道终于忍不住,气呼呼道:
“好个臭小子,居然还说风凉话!那我问你,换了你该怎么样?”
“唉,换了我——”
见老道着急,醒言忽然大乐,哈哈大笑道:
“换了我?自然要仗剑上门,让这些欺凌百姓的恶霸从此‘清静无为’!”
“咳咳……”
此事告一段落,醒言忽又想起一事,便问道:
“清河老头,你怎么想起约我在‘思过崖’见面?奇怪,怎么那年我走时,不知道马蹄山有什么思过崖?”
“这个——”
迟疑一下,清河呵呵一笑道:
“其实这思过崖,是我后来设立,供我门中犯了过错的弟子闲步散心用。此地风景不错,我爷儿俩又一年多没见,自然要寻个风景佳处郑重相见!”
“哦?真的?”
从清河老道口中认真说出来的话,少年总是有些半信半疑,便朝四下望去——
此时那山雾渐去,醒言看清,原来他和清河老道,正站在半山间伸出的一座天然石台上;原本远远看到就在清河近前的山嶂石崖,离此地其实还隔着一段距离。从这石台上望去,对面那连片的山崖峻秀雄奇,顶天立地的石壁线条刚柔相济,宛如经过鬼斧神工的雕划,十分毓秀钟灵。与一路看到的山景相比,眼前这石壁山崖,确实颇有可观处。
而在东边这座接天矗立的天然画屏之南,青石壁间又有一道瀑布飞流之下,飞珠溅玉,落在瀑底水潭的青石上,摔碎成千万点,不时腾起一阵阵雪白的烟雾。此时又有一缕阳光从身后照来,那瀑布腾起的水雾中,又隐隐有一道绚丽的彩虹。而这眼前从南到北的山崖石壁上,藤萝蔓生,青翠碧绿,处处垂蔓如绦,白色的山鸟与褐色的野猴,一起在悬空的藤萝中飞掠跳跃,为这如画的山屏又增添了几分灵动的生气。
见得这派动静皆宜的出尘气象,饶是醒言见多识广,也忍不住大加赞叹。听他赞扬自己发掘的景点,老道清河也忍不住喜形于色,大为得意。
只是,正在这时,一阵山风吹来,醒言却听得隐隐有一阵嘈杂声顺风传来。
“老道,怎么这清幽之所,还有人语喧哗?”
虽然顺风而来的人语声并不响亮,但落在听觉敏锐的四海堂主耳中,还是清晰可闻。听醒言这般问,清河脸上闪过一抹尴尬神色,然后便神色如常,伸手拍拍脑袋,好似现在才想起一事来。
“对了醒言,我还没带你在这思过崖四处走走。你且随我来。”
马蹄山的清河真人,这时就像个带人游玩的向导,正跟少年喋喋不休的说道:
“我们顺着这石阶,下了这观景台,便来到马蹄山思过崖风景最好看的山谷底。”
“呀,这儿还有石阶。”
直到这时醒言才发现,原来脚下这半山伸出的天然石台,旁边还凿着一条石径,盘旋向下,通到下面的山崖谷底。拾阶而下,到得山谷底部,醒言这才发现,刚才的石台在头顶翼然凌空,底下还别有洞天。刚才的人语喧哗,正是从此处传来。
此刻,在这片山间溪谷间,正有一群士子打扮的游人,大约有十数位,在山崖底下的泉涧旁摇头晃脑,吟诗作对。
看起来,这群文人书生正在仿效古人曲水流觞的雅事,在那儿饮酒作诗。思过崖底部的山泉溪水,从南面那半亩瀑布水潭而来,在一片南高北低的浑圆青石中潺潺流过,碰到北边一处石壁,又盘桓而回,从另一路流回,正好环转成渠。眼前这群文人墨客,便拿木碗注上水酒,放到潺潺流溪中,飘到谁的身前,便探手取出,吟诗一首。
许是此地清幽,又有曲水流觞助兴,醒言听得一阵,发觉这些人正是文思泉涌,诗意勃发。
听了一些时,醒言忽见其中有一人似得了佳句,被周围文友一番赞扬,便欣欣然走到一旁,从袖中掏出一串铜钱,递给旁边那位侍立的小道童,然后从道童手中拿过一支石笔,一手持杯喝酒,一手执笔挥毫,在那面光洁如镜的白石壁上刻画起来。
“这是……”
见此情形,醒言颇觉奇怪,便问旁边老道怎么回事。见他相问,老道清河得意一笑,捻须说道:
“醒言有所不知,这些读书士人,喜欢我道家名山福地,常来游玩。老道便怜他们路远,酒水食盒携带不便,就在入山口处售卖酒水食物,省得他们辛劳提携之苦。而他们在这清幽山景中,自然诗兴勃发,吟诗作赋。若得了佳句,便愿意在旁边石壁刻下,说不定千载之后,也有后人前来观看。因此,我便费了辛苦,用道法特制了石笔,方便他们在石头上写划——”
“那为什么要交钱?”
“交钱?那是当然!”
清河老道理直气壮的说道:
“我道家天然石壁,若是刻上腐句酸文,岂不大煞风景?这些游客,若想刻下诗文,可要深思熟虑想清楚,因为刻一字就要五十文!而若是刻下诸如‘竹溪李生到此一游’之类,一字罚钱二两!”
“妙哉妙哉!”
听得老道之言,醒言立即拊掌大笑,赞道:
“妙哉!一字五十文,一首短诗几近一两,则不至于太贱,以至于满壁冗文;又不会太贵,让这些士子文人不愿出钱——真是巧妙之极!”
一言说罢,这俩当年走街串巷合作赚钱的老搭档,便相视嘿嘿一笑,十分投契。
吹捧一阵,那清河老头脸上却忽现愁色,愁道:
“醒言老弟,虽然这法子,‘损有余而补不足’,颇能周济穷苦。只是一年多下来,我上清马蹄别院在饶州城中施粥送衣,原本穷苦之人得了救济,都去做正当营生去了,以至于现在赚的这些银两,花不出去,又不能私下拿来买酒喝,想想真个烦人!”
听了这话,醒言此时也不禁真心佩服老道的慈善心肠。略想了想,便给他出主意:
“老道,你这眼光何其窄也!饶州一处周济完,不妨再去其他州县设粥场,比如左近的鄱阳、星子县城……”
“对对!”
一言惊醒梦中人,老道清河茅塞顿开,眼前一亮,脱口附和道:
“鄱阳、星子县,还有石南、石北县城,都可以周济到!”
说话时这老道清河,手舞足蹈,俩眼又目视南方,眼光穿过山谷望向远处的天地,显得志向十分远大。
正当他有些忘乎所以之时,却又听少年诧异问话:
“咦?老道那又是啥?”
原来正是醒言无意中顺着老道目光向南望去,却见那瀑布附近有块一人多高的白石,光洁的石面上写着三个红赭粉嵌成的大字:
“思过崖”。
笔力颇为雄壮奇拔。这倒没啥出奇,只是那石碑旁边,却有位书生正在摆摊卖画。画摊左右,各挑着一副布联,上面各写着一句话:
静坐常思己过;
一日三省吾身。
在他面前的小木桌上,纸笔碗碟俱全,还用卵石镇纸压着一叠洁白的画纸。
“此地怎会有画匠摆摊?”
听得醒言疑问,清河一笑告诉他:
“醒言你是说那位李书呆?他啊,也是饶州城人,从小一心读书,只想取个功名。只是他为人有些迂腐,读书也不开窍,积年累月也没读出多少出息,却把家底败光,一贫如洗,弄得他糟糠之妻,要快将他这结发相公休弃。老道在城中云游,看到他可怜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