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灭长安
“当然!”皇帝端起案上的茶盏,抿了一口,“你上朝听政也有十年了,这十年下来,有什么想法?”
“皇上英明睿智……”
“别说没用的!”皇帝不耐烦,“你只说,朕的这个天下,治理得是不是真像他们说的那么兴盛太平?治理天下,最要紧的是什么?”赵长安目无表情:“是!治理天下,最要紧的是慈惠爱民,与民生息。”
“错了,是天下归一。”皇帝拖长了声调,“是四海归心,大一统!可现在,朕这个‘圣明之君’所统辖的,不过天下的六分之一罢了。如今的大宋,南有大理,西有西夏、吐蕃,北有辽国、女真。哼哼,别再自欺欺人了,朕不过是偏安于一隅的小国君主罢了。若只是偏安倒也罢了,偏偏这五位强邻还时不时地找上门来侵扰。”他瞥了一眼赵长安,“你晓得这些夷狄为何敢如此欺压我大宋吗?”
“臣不知!”
皇帝斜眼瞧着他:“你不是不知,不过是谨守你一个做臣子的本分,不敢知罢了!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国中有一小撮不安分的乱臣贼子在兴风作浪。俗云:家和万事兴,若是自家人齐心协力,一致对外,那西夏、辽国哪还敢肆无忌惮?”
赵长安怵然惊心,抬头,不解地道:“臣不懂,皇上指的乱臣贼子是谁?如今四海承平,并无内患哪?”
皇帝面现不悦:“怎会没有?以泰山宁匪为首的武林中人,就是最大的内患!他们仗恃武功,干犯律例,蔑视王法,在他们眼里,除了所谓的兄弟义气、江湖规矩,哪还有一丁半点儿的社稷朝廷?”
赵长安急忙站起,躬身:“皇上对那些草莽之士误会了……”
皇帝毋庸置疑地一摆手:“坐下!先听朕说完。朕承继祖宗的江山二十多年来,天天都在想,何以大唐那般强盛,而我大宋却一弱至斯?归根结底,祸端就是这些败家子!若再任由他们肆虐,那……”他意味深长地看了赵长安一眼,“以后身受其害的,就不仅仅是朕了!朕的意思你懂吗?”
赵长安又恢复了呆滞的样子:“臣不敢妄测圣意。”
“圣意?”皇帝站起,激动地来回踱步,“什么万乘之尊,根本就是个孤家寡人!遇有好事时,那些文臣武将就像闻到了腥味的苍蝇,全拥上来分一杯羹。可一旦有了什么事关社稷天下、须有担当的大事时,就全做了缩头乌龟,让朕一个人撑去!反正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文官爱财,武将怕死,都是些尸位素餐的废物!年儿,难道你也忍心学他们的样儿,让朕一个人坐蜡,袖手不理?”
“臣不敢!”赵长安站起躬身,“但凡臣能为皇上分忧的,请皇上只管吩咐,臣自会尽心竭力地去办。”
“好!”皇帝欣慰地笑了,“总算朕也没白疼你这么多年。坐下吧,朕还有别的话要问你。”皇帝仰望半空,目光闪动,“听说,武林中每过三年就要开一个什么武林大会?”
赵长安答:“是。上次是在三迆开的,今年又要开了。这次地点定在泰山。自九年前钱梦龙暴死之后,武林盟主的位子就一直空缺。武林大会虽已开了三次,可仍未能公推出一个能孚众望的人来担此重任。”
皇帝道:“那……听年儿你的意思,这次这个什么盟主,已经有不二的人选了?是谁?”赵长安犹豫了一下:“就是宁致远。”
“哼!”皇帝中指微屈,轻叩桌面,“年儿,你参加过那个会没有?要是朕让你去呢?”赵长安道:“那……臣自是要去的。”
皇帝哼道:“不光是去,你还要当了那个什么武林盟主。以你的武功,还做不了一个小小的武林盟主?”
赵长安下定了决心:“好。臣就去把那个位子抢到手,到时,臣好好儿地调教各大门派帮会,让他们安静守制,莫再令皇上分心。削除了内患,皇上就能一心对付外敌、治理朝政了。”
皇帝快慰地笑了:“不愧是朕心爱的好孩子。唉,朝廷虽养着成千上万的大臣,能替朕分忧的,却只有孩儿你一个。朕明日就颁旨,让侍卫步军司都指挥使崔彦之统军二十万,由你调派。”
赵长安一愣:“去泰山不用那么多人,臣一人就足够了。”
“哈哈哈!”皇帝掀髯大笑,“好孩子,你以为朕还真会叫你去当强盗头儿呀?那岂不是太辱没你了!”
赵长安心一沉:“皇上令臣去泰山,是要……”
“朕是要让你立一个大功,一举歼灭那为害天下的上万匪众。到时候,朕就能名正言顺地把天下交给你了!哈哈哈,当你在佯夺那个破位时,二十万大军已包围了群匪,然后伏兵齐出,清剿祸害!”皇帝见就这片刻间,赵长安已脸色发白,忙安慰道“年儿莫怕,朕既敢让你去,就已经通前彻后地想过了,定让你万无一失。那些贼匪还没靠近你身前十丈远,朕的大军已护着你毫发无损地离开了。以你跟那个宁匪的名头,这次大会乱贼定会倾巢出动,齐聚泰山,以一睹这百年难遇的两大高手的殊死一搏。殊不知,他们赶赴的,是阎王的宴请。泰山一役后,巨奸荡灭,四海清晏,年儿你为朝廷去了一心腹大患,到时朕再效法秦皇汉武,将胡虏一一降服,哈哈哈……朕和你两代明君,再开创一千年盛世,做两个万世景仰的皇帝。”
在他爽朗的笑声中,赵长安忽地跪伏地下:“皇上,臣斗胆,窃以为,我大宋之所以赢弱,确有内患,但并不是那些草莽之士!臣十年听政,默察于心,以为我大宋的致弱之由乃是‘三冗’!”
皇帝一愕,赵长安解释道:“就是冗官、冗兵,还有冗费!”
“哦?”皇帝期许地望着他,“起来,坐下,你先说说这三冗。”
赵长安侃侃而谈:“第一项冗官,是我朝官员数目太过庞大。自我大宋立国至今,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至今,全国文武官员已达两万四千之众,官俸的支出已使国库枯竭,且因官多,使得各衙门架床叠屋,几欲瘫痪。而危害最大的则是冗兵。太祖时,全国禁军连同厢军不过三十七万人,而今竟已达一百二十五万之众!今年一年,朝廷用于养兵的花费就高达五千万缗,而今年各州、郡、县上缴的赋税仅为六千万缗。第三项冗费则是臣所致。臣去秋在金城偶遇辽太后,当时思虑不周,向她提出了以财帛换取息兵的方略。但未料西夏竟也如法炮制,以至于现每年要给契丹人银八万两、绢六万匹,与党项人银六万二千两、绢四万匹、茶三万斤。臣的轻率之言为我朝百姓带来了如许沉重的负累,每每思及,均有万死莫赎其罪之感。”
说到这里,赵长安面现惭愧,略一停顿,又接着道:“此外,还有那些‘品官形势之家’,利用权势大肆掠并土地,逃避朝廷赋税。真宗皇帝天禧五年,朝廷可征税的土地还有五百二十四万余顷,而现在仅存二百二十八万顷。相隔不过四十年,可征税的土地竟已减少了大半,并不是可耕之地少了,而是官员权贵们隐瞒私匿的土地大大增加,而那些繁重的赋税,都落在了无权无势的平民及农户头上。而我朝的差役、夫役,也尤为祸害百姓。特别是自办理‘衙前差役’以来,不过十年左右,民间贫困愈甚,乡县中稍有点家产的人户为逃避衙前差役,就虚报人丁逃亡,甚至故意浪费资财,有些人家为了减低户等,变为可以免役的单丁户,出现家庭分居、祖母改嫁、老父自缢的种种凄惨的景象。凡此种种,均使我朝赢弱。于今之计,祖宗成法亟须改变,否则后果堪忧。”
皇帝面色凝重,自他称帝以来,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么全面、大胆、而又极富创见的政论,一时竟无法判断:赵长安的这一番侃侃而谈是否有理?但他却明晰地意识到,就算他说得对,但要想在一朝一夕间就解决三冗,也绝无可能!
那些守旧大臣的心态,皇帝早就了然于胸:朝政无论如何变动,须是在不触及众官员利益的情形下。否则,即便是最小的改变,如前年宰相范仲淹不过淘汰了几个官员,限制“荫子”的数目,也当即被众臣纷上弹章,抨击为小人,逼得范仲淹立刻自贬辞官,这才平息了一场风波。现三冗之说,矛头直指全体官员,真要去除三冗,难度之大,所遇抗拒之巨,令皇帝一想就打了个寒战:唉,二十多年的圣明天子,自己早做得心力俱瘁了。兴许我大宋要在年儿手中,方能有另一番辉煌气象?但要做到这一点,他就必须为天子!且还要能顶得住朝臣们所持的“祖宗法度不可更改”的理由……不过,以他的胆气、威望及谋略;这并非不可能!
一念及此,他心意已决:“泰山之行,权且作罢。现还有一事,”他一指东宫方向,“昨天,那边递奏章,他要正式成婚,册立太子妃了。”
赵长安神色木然,而晏荷影却心头大震。皇帝注视赵长安:“听说,他要纳的那个永福郡主,原是姑苏晏府的独女?而且一开始,这女子喜欢的是你?”赵长安如一尊泥像,没有丝毫反应。
“可那畜生在明明知道她是你的女人时,还横刀夺爱,而这女子也因贪恋权位,竟又转投了他的怀抱?”皇帝脸色铁青,倏然抬高了声音,“宸王世子赵长安听旨!”赵长安又跪下了。
皇帝威严的声音传出:“皇长子赵长平奸佞阴险,非储君之器,不堪承继祖宗基业。即日起,废去其太子位,收回太子印玺,交由宸亲王世子赵长安代为看管!”
“皇上,恕臣斗胆,不敢承这旨!”
“哦?”皇帝微微眯眼,打量赵长安,“为什么?”
赵长安道:“储君之位,乃国之根本,非臣下敢妄议。但即便皇上要废他,东宫印玺也不应交由臣看管。”
“为什么?”皇帝咄咄逼人。
“因为……皇上还有二十六位皇子在!”
皇帝笑了:“你意思是,朕一共有二十七个儿子?”
“是!”赵长安的回答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皇帝倏然色变,震惊、愤怒、失望,且还不甘心,良久,方俯身逼视赵长安,一字一顿地道:“那……要是……这二十七个皇子,于一夜之间全殁了呢?”
清冷的月光下,皇帝的面容在这一刻已狰狞如鬼。赵长安身子一颤,晏荷影更不由得激灵灵打了个寒战。
“还有六位亲王在!”赵长安极快地大声回答。
“哦?”皇帝狞笑,“照你这么说,太子印玺要交由你掌管,那……朕就须先杀了……”
“皇上!”赵长安抬头,决绝地迎视皇帝犀利的目光,“臣不过一王子,无掌管太子印玺的资格!”
皇帝被他那坚毅的眼光逼得一窒,然后,咬牙切齿地笑了:“你不是皇子?没有承继帝位的资格?呵呵,多么冠冕堂皇的借口!你莫要逼朕太甚!”赵长安亦咬牙:“是皇上逼臣太甚!”
皇帝颤抖着站起,漫无目的地走了几步:“多道貌岸然的君子啊,多循规蹈矩的王臣哪!二十三年!朕呕心沥血二十三年教出来的,居然就是你这么个大圣人!”他猛转身,逼视赵长安,“别扯那么多了,就一句话吧,这个皇太子,你到底当还是不当?”
图穷匕见了,赵长安无一丝犹豫,重重磕了三个头:“皇上隆恩,容臣来世再报!”话声未落,一道淡淡的光影闪过,疾刺咽喉。
未待晏荷影看清,一声短促低沉的怒叱响起,跟着,只见皇帝已攥住了赵长安的右腕。缘灭剑在赵长安手中正闪烁着流转不定的寒光,锋利的剑锋距赵长安的喉咙已不足一寸!
“你居然以死相胁?”皇帝右手食、中指微一用力,同时左手疾伸,点赵长安的右手合谷穴。天下无人能自赵长安手中夺走缘灭剑。但他是至尊无上的天子!赵长安松开五指,缘灭剑到了皇帝手中。
皇帝发了好半天的怔,方道:“这已经是你第二次拿死来要挟朕了!好好好!好世子!好孩子!”他抬头,失神地望了望空中那轮亘古不变的圆月:“立太子一事就缓一缓吧。朕听说,你跟宁匪已定下了一场决战。朕现在命你决战时一定要杀了他!这旨你能遵从吗?”
赵长安叩首:“回皇上话,他的武功凌绝于天下,臣无必胜的把握,臣正有一事想求皇上的恩典。生死对决,任何意外都会发生,到时,臣若能杀或擒住此人,当然最好,但臣若是为他所伤,或死于他的剑下,臣求皇上一定勿要追究。朝廷有朝廷的律例,而江湖也有江湖的规矩,臣与他这一战,双方无论谁死谁伤,均是出于自愿,求皇上莫以朝廷的威势干预。”
皇帝点头:“朕以国法治天下,当然要讲律例规矩,否则何以服人?这个请求朕可以答应你,无论你和宁匪一战的后果如何,朕都绝不插手!”赵长安又叩下头去:“谢皇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