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灭长安
皇帝咬牙:“着实打!”又打过两杖,又有人笑:“杖举得倒高,打的声响也大!”皇帝脸色发青:“叔王嫌奴才们打得轻,是不是想亲自行刑?”冷瞥正频频冷笑的礼王,赵长平已故生母万氏的舅父。
自从十一年前,万氏被从贵妃突然降为最卑贱的使令宫女,紧接着又于一夜之间“有过见谴,忧死”后,礼王胸中的一团恶气就一直憋着没地儿出。今天竟撞上了天赐良机,他心里恨不得一杖就打死赵长安,好为赵长平今后能被册立为太子去除一个劲敌。这时听皇帝用话将他,他心一横,狞笑了:“不错,臣正有此意!”一撸袍袖,越众而前,劈手夺过刑杖,用尽全力向赵长安打去。
皇帝不料他竟敢对赵长安痛下辣手,又是惊怒,又是心疼,但赵长安“擅动福祚”,这是一款连自己都无法包庇的重罪,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礼王一杖杖狠狠地砸下去。礼王一生养尊处优,从未动手打过人,不谙其中的窍门,但他的每一杖都使足了全力。才打了六杖,赵长安口鼻中便鲜血狂涌了,但他倔强至极,疼得十指都在金砖地上磨破了,却还是咬紧牙关,一声不吭。
礼王越发愤恨:小野种,还蛮硬气的嘛!叫你跟老子较劲!他出力更重,打得也更狠了,眼看着又一杖要落在赵长安后心。
“老王爷!不能打了,再打就打死了!”一条人影疾扑到已晕厥了的赵长安身上,代他承受了这一杖,“老王爷,各位王爷饶命呀!您明明都晓得,到底是谁动了福祚,还下这样子的狠手打他,您于心何忍?他还只是个孩子呀!”几个亲王撇了撇嘴,冷冷地笑了。
“狗奴才,快滚开,不然,本王连你一起打死!”礼王一拭额上油汗,气喘吁吁。包承恩伏在赵长安身上:“老王爷,您晓不晓得。那次您家小王爷在上书房闯的大祸,最后是谁替您一府的人说的情?”礼王一怔,已高高举起的大杖停在了半空:“谁?”
“就是世子呀!当时他晓得王爷您一府的人都要被赐死,不管自己的半边脸还包着,跪在地上,求了万岁爷整整一上午,万岁爷这才赦免了您和一府的人!”
礼王妃嫔如云,但子嗣不广,年近四旬才得一子,起名长义,平时均尊其小王爷。对这个独养儿子,阖府上下宠溺异常,十四年时间下来,养成了个天字第一号的花花大少,这小王爷的脾性之顽劣,令闻、见者无不皱眉。
五年前,赵长义以近支王公子孙的身份入宫伴读。入宫第二天,就闯了个塌天的大祸!当讲经的师傅授完课,离座而去,等待讲史的师傅前来的间隙,为丁点儿小事,赵长义与皇八子起了龌龊,激愤中,他顺手操起个端砚就砸将过去。不料,沉重的砚台没砸到想砸的人,却正中赶来劝架的赵长安。赵长安右额当即血流如注,开了一道四指宽的口子,再稍往里偏个一寸,他的右眼就甭想保住了。赵长安受伤虽重,但追论事由,毕竟只是孩童们之间的一点儿小争闹而已。但这点儿小事,到了别有用心的大人们嘴里,却有了另一番说法。第二天,朝廷内外就哄传开了,都说赵长义是在他老子的调唆下故意要对赵长安来这么一手,好为盛年“忧死”的万氏报仇。
皇帝要赐死礼王、赵长义及阖府的人,杀鸡儆猴,看今后谁还敢对赵长安不敬。正当礼王府哭声震天,只候赐死的圣旨时,却有一骑到府,带来了一个令礼王不敢相信的喜讯:不知何故,皇帝对赵长义的处置。仅是将他逐回王府,取消入宫伴读的资格,余人不论。处分如此之轻,令礼王足足过了半年多都还在怀疑:皇帝真的已饶了自己了?几年来,他一直不明何以皇帝会这般轻易放过自己,此时昕包承恩一说,方知缘由。这一来,他已举到半空的刑杖就再也落不下去了。皇帝侧目斜睨,冷笑:“叔王,剩下的十二杖,还要不要再接着打呀?”
“皇上恕罪!”刑杖落地,礼王双膝一屈,低声嘟囔,“臣太狂妄了,亲自刑杖,有失身份。且宸王世子不过还是个孩子,小孩子家的,不懂事,打几下,对祖宗天下有个交待,也就是了!”
次日绝早,得知消息的尹梅意赶进宫来,请求觐见皇帝。两人关上殿门,在里面不知都争吵了些什么,最后,面色灰败的皇帝下旨,准许母亲将仍未苏醒的儿子领回他已阔别了近九年的宸王宫,但同时又下了另一道旨:等赵长安杖伤一好,就需每天上朝听政,尽一名做臣子的本分。
赵长安叹了口气:“就这样,我才总算是从皇宫中搬出来了。现在想来,当时我搬出来是对的,至少,我和赵长平都不再受罪了。我才搬出皇宫没多久,皇上就把他册立为太子。”
晏荷影长吁口气,换了个话题,与赵长安谈论起了即将到来的归隐生活。她笑谑从小养尊处优的赵长安身无长技,却如何担负起养家活口的担子?
他得意洋洋:“我可以到你家银楼去,嗯……做个管账的,虽然我不会打算盘,可是,以我的天纵英明,想来不过三五天的工夫,定能落指如飞,把算盘打得又快又准!”
“哼!”晏荷影撇嘴,“想得倒是挺美,到我家银楼去?你大手大脚挥霍惯了的,我们姑苏晏府可不敢用这种伙计,不然的话,不出三天,我们家全天下的银楼都得关张大吉!”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我投奔二哥去!他生意多,说不定就开的有裱画局、书铺、印书坊什么的,到时我就裱画、卖书、印书去。”
“喷喷喷,瞧你那点子出息,难道……你就不能去干点更赚钱的买卖?”
“我这辈子,就只会花钱,而且是花大钱的买卖。”放下竹笛,赵长安开始扳手指,“画画、写字、吟诗、作对、唱曲、跳舞、宴饮,除了这些……我还会什么呢?”他故作发愁状,“对了,还有抚琴!干脆,我就去街边卖唱算了。夫人,你看这样可好?”
晏荷影早笑得直不起腰来:“成、成、成!不过,我倒替你想了一个更好的法子,这个法子既轻闲,又不那么的寒碜人。”
“什么好法子?”赵长安兴致勃勃。
“卖字!每天天一亮,就在县衙门口支张桌子,代人写信写诉状,每千字五文钱,岂不是更好?”
“那也成啊!”赵长安不以为这是讥笑,“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尹郎,以你的聪明才智,又何必去干那些裱画、卖字的营生?其实……”晏荷影犹豫一下,说出了很长时间以来深藏心中的疑惑,“当皇帝,不是更好吗?你的文才武功,无一不比那个人强上百倍,而且心也好。你若登基称帝,那我大宋的黎民百姓,不是都要有好日子过了吗?”晏荷影见自己的话才起了个头,赵长安眼中就现出不以为然的神色来,遂问,“莫非我说的不对?”赵长安欲言又止,良久,自己在心里叹了一声。晏荷影被他的脸色吓着了:“好吧!你不想当皇帝,我们就不当皇帝,何况,”她做个鬼脸:“我也怕你弄些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的来气我!”
他淡淡地笑了:“你只恨三千佳丽,倒不想母仪天下,以后还可弄个以天下养的太后当当?”
“呸!什么皇后、太后?你敢恶心我?”晏荷影横眉立目作恼怒状,“本后就把你做成人彘,扔到……”一时间倒想不起来,该将成了“人彘”的他扔到哪里为好。
“皇后娘娘莫如将朕扔到一叶轻舟之上,然后放逐到山水之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仰脸闭目,一副不胜向往之态。
晏荷影也陶醉了:“果真如此,此生夫复何求?”
“深居山林,与世相忘。青山为屏,清流为带;天地为庐,草木为衣。徜徉其间,弗牵尘网。闯说三迤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荷影,等我接了娘回来以后,我们四人就出发,求仙访道,寻那不死的仙药去,好吗?”
“好啊!都依你,谁让你是至尊的‘天子’呢?”
第六十二章 金光赫地宫
次日绝早,当赵长安、游凡凤才下车,出现在宸王宫二十八名宫门侍卫面前时,众侍卫当场就乱了营。然后。几名最先醒过神来的侍卫一路喊,一路脚不沾地地狂奔了进去,片刻间,整个王宫都沸腾了。
当他才疾步进到第三进宫门时,尹梅意已由几名宫女搀扶着,颤颤巍巍地迎上来了。他凝目一看,不过三年工夫,娘亲的满头青丝竟已变得花白,而她不过才四十多岁呀!望着那满头被微风吹拂的白发,他流泪了,踉跄跪倒,连连叩头:“孩儿不孝,让娘为孩儿操心了……”尹梅意三步并作两步奔到他身前,蹲下,捧起爱子瘦削的面颊,细细打量一番,然后欣慰地笑了:“果然是年儿!”话音未落,双眼上翻,在众人的惊呼声中,晕了过去。
三年时光,一千多个望穿双眼,不眠不休、担忧煎熬的日夜,早耗尽了她所有的心力。此时终于重见爱子,三年来一直苦撑着她的那丝气力立刻就消逝了。直到这一刻,赵长安才知母亲对自己的爱,到底有多深。
他连忙吩咐宫人急召太医,同时握住母亲双手,缓缓传送真气过去。过了盏茶工夫,尹梅意方悠悠醒转,这时太医也赶到了。赵长安将母亲抱到就近的一处偏殿内躺好,请太医们诊脉开方。正忙乱间,来了皇宫的宣旨太监,传皇帝口谕:宣他即刻入宫觐见。消息传布得竟是如此之快!‘
但他直到药抓来煎好,又服侍母亲服下,这才进宫。他未着白袍、簪金冠,甚至也没更换朝服,只一袭青衫,就到了御前。三年不见,皇帝漉健如昔,只是眉目间显得颇为疲累,而他的头发,亦如尹梅意一般,变得花白。是朝政太过烦人?还是……
赵长安又眼热心酸了,与皇帝泪眼相望良久,却俱是无言。实际上,也实在是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最后,还是两眼发红的包承恩上来打圆场:“万岁爷,快让老爷子起来吧,都跪了老半天了!”
皇帝连连点头,离开御座,一步就到了赵长安身边,紧紧拉着他的手:“好,好,好,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啊!”然后殷殷地,只问这三年他都是怎么过来的。
用罢午膳,又进了晚膳,直至夜幕降临,他还如个老妇人般絮絮不休。赵长安只得躬身:“皇上,臣母今晨忽染疾病,臣现要赶回去服侍,不敢再陪侍皇上了。”
“呃……那……好吧,王太后病了,你也不用上朝,只尽心伺候她汤药。等她大好了,你再入宫和朕畅谈。”
“是!臣遵旨。”赵长安心一酸:后天一早,自己就会偕娘离京远去,今日一别,此生哪还会再有入宫面见皇上,促膝倾谈的时候?
但他回王宫后就知道,后天一早,自己是绝计不可能和娘离京了。因太医禀告,王太后虽然苏醒,但数年的烦忧郁积,已使她心力交瘁。今爱子归来,至忧与至喜相冲,体虚不能承受,她的身子已经垮了。现需慢慢静心调养,方得痊愈。太医又切切叮嘱,娘娘病体虚弱,万万不可挪动受风,以免病势反复。情势既然如此,他只得静下心来,眠食俱废地伺候汤药。才几天工夫,他神疲气倦,也快病倒了。
虽然他身具无上内功,但在这三年中,饮食无度,心境恶劣,体质早已虚亏,再加上数日劳累,又心牵两头,这边忧心母亲,那边还惦记着城外二十里大慈恩寺内等着接应自己的宁致远等人。虽然每天都派个信使去报平安,但老让宁致远就这样渺茫无期地候着,也让他心焦。而看母亲虽经数日精心调养,却仍是缠绵病榻,没有太大的起色,忧心如焚的他亦就头晕目眩,全身乏力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拖了下来。回京第八天,他又被召进皇宫一次。与皇帝四目相对,他心中一阵阵难受:不久之后,自己和母亲就会与皇上天涯永隔。回想二十六年来,他对自己那虽严厉但却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只觉喉头哽咽。看皇帝疲累地高居在金交椅上,样子是那般的无助,那般的凄凉,他心中五味杂陈:既是即将抛离皇帝的愧疚,同时也是即将与自己一生之中最为敬爱的一个亲人永别的痛楚!但不知为何,皇帝凝注他的双眸之中居然也有愧疚。这又是为什么呢?
他虽离开三年,但朝中却无丝毫变化,文臣依旧忠君,武将仍然爱国。唯一一点小小的不同,是赵长平身份的改变。他在赵长安失踪后不久,就因一桩小事误触皇帝之怒,被废去了太子名号,囚禁在东宫后院的一间房内,三餐均从门槛下的一个破洞中递入。
听到这些,赵长安眼前倏地又闪现出那个大雪天,那个已濒临绝境的九岁男孩儿,那身衣不蔽体的破衫,那脸、四肢上红肿流脓的冻疮和那只破茶盏及盏中那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