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仙奇缘
化了,随风飘走就算了。”说完上气不接下气,咳嗽起来。
朱传宗抱着她,轻轻拍背,温柔安慰,道:“你别乱想,你就是一直骗我,我也不会和你计较的,你若是一直怪我没有给你名分,等你病好了,我就明媒正娶你,让你当王妃,好不好?”
紫仙不听还好,一听之下,更是激动,咳出一口血来。朱传宗见她病得如此之重,心中痛惜,急忙传太医前来医治。
紫仙却不知为何,死活也不肯再让大夫上前诊治,朱传宗没有办法,想起紫仙一向和薛金线最好,和她几乎是无话不谈,薛金线又知书达理,冰雪聪明,因此便请她和紫仙说话,看看她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一心求死。
薛金线和朱家众女一直以来都觉得紫仙有些蹊跷,暗中派人打探她的家世,可惜一无所获,因此更感惊奇。这些年来,心中对她都留着心眼,薛金线见紫仙今天到了这个地步,必然有什么心思。一个女人,无非是爱情和亲情上的事情,既然朱传宗对待紫仙百般迁就,如今竟然连正室的名分都肯给她,自然不是爱情上的事,那么剩下来的,便是亲情了,难道紫仙还有什么亲人让她担心不成?
薛金线旁敲侧击,慢慢试探,果然紫仙一听到这些话题,便流泪不止。
薛金线这下认定她是有亲人在世,有不得以的苦衷,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紫仙被薛金线给说动了,竟然说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紫仙的父母兄弟尚在,可是却被关在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作为要胁紫仙的筹码。紫仙从小便被培养学习琴棋书画,还有唱曲舞蹈等等技艺,更有如何服侍男人,如何讨好男人的种种本事。这样之后,在巧妙的安排下,让她接近王爷,最后到了朱传宗的身边。而背后的主使者便是当今右丞相,朱传宗的心腹爱臣水封良。
朱传宗坐在椅子上,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一下子把椅子坐碎了,险些坐在地上,这个消息太惊人了,让他不敢相信。
朱传宗亲自到紫仙面前求证。紫仙流着眼泪道:“这些都是真的。水大人最近让我给王爷下毒谋害你。我……我下不了手,所以才宁可全家被杀,也要说出这个秘密。王爷待我恩重如山,我病得这么重,反正也活不了了,和父母家人一同到地下团聚就是了。”
朱传宗喃喃道:“我不信,我不信,你是我最爱的女人,他是我最信任的心腹,这怎么可能呢?再说全天下的老百姓,还有当官的都说他的好话,我不信你说的,你一定是病得糊涂了!”
紫仙道:“王爷聪明过人,一想应该便清楚才是。老百姓对官员的了解,都是听说的,又亲眼见识不到,只要让人造谣,说水大人如何如何好,老百姓听得多了,自然就信了。至于官员们,则因为水大人培养的女人很多,他给很多官员都送去了美人,这些官员开始感激涕零,等到以后这些女人把官员们的情报掌握了,抓住了他们的把柄,这些官员更是成了他的掌中物,谁还敢说他的坏话?”
朱传宗这次才彻底明白事情的所有经过,难怪水封良会这么了解他,顺他的心,原来是紫仙给他通风报信。他到底是大勇大智之人,清醒之后,知道此事事关重大,
比他以前所经历的所有事情都要凶险,眼下能够信任的人,只有他身边的爱妻们了,便请华采云、朱水月、水灵儿、岳可人、薛金线、小郁及暖云她们一起来商议大事。
朱传宗把当前的凶险说了一遍,道:“现在的事情到了最凶险的地步,全天下的官员都是水封良的人,敌众我寡,没有可以相信的人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悄悄任用可以信任的人,掌握兵权,然后再发动攻击。”
众人商议完毕,便开始行动。
华采云悄悄进宫去探望太后,在无人之处,把事情经过全部告诉了她。
水灵儿和岳可人一起去找王定昆,劝他帮助朱传宗,各个女子都找到他们的亲戚,让他们知道该如何行事。在找了一个万无一失的借口之后,朱传宗在朝廷上突然宣布,任命武王爷王定昆重新掌握京师的兵马,并兼任全国军队的最高大帅。大臣们都拼命反对,可是皇帝和太后都认可朱传宗的任命,水封良在外地治河,回不到京帅,一直以来,都是朱传宗的女人在行事,因此水封良的耳目并没有在意,也因此没有收到任何风声。他被朱传宗的行动弄了一个措手不及。他们没有私下商议怎么应对这事,等事情一发生,想清楚之后,事情已经过去,因此王定昆就这样接掌下了军事大权。
王定昆一到任,便任用他原来的亲信,把部队的军官都换上了他的亲信。接下来朝廷也四处更换官员,不容大臣们反对,朱传宗和皇上雷厉风行,坚决实行,都任用新的可信赖的人。
对于一些拼命抗争,不惜以辞官相威胁的官员,朱传宗和皇上一概准许,剥夺了他们的官职。事情如此突然,官场上的官员都嗅到了一丝气味,一场大的浩劫要来了。
果不其然,动荡还只是开始,接下来,朱传宗宣布京师戒严,所有朝廷的官员不得离开府邸,也不许和外边传递消息,京城一切消息,一切命令,都由朱传宗亲自核准,才能对外公布。
军队在京城戒严,然后大肆捉拿大臣,一举审出了案情,果然朝中很多大臣的娇妻爱妾,都是水封良的密探。
审查出了内情,朱传宗马上传令擒拿水封良,可是水封良在朝廷毕竟耳目众多,他早收到消息,带着家眷,竟然跑到了别的国家。
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案,最终还是朱传宗取得了胜利,可是事后想来,朱传宗还是觉得害怕。
朝廷出了这么大的一场阴谋,朱传宗悔恨之余,开始了平判冤案之路。在众多新大臣的辅佐下,朱传宗又亲自深入民间查案,发现了很多弊案,发现了社会的真实形态。
如今的大梁,官吏贪污腐败严重,发生了很多弊案,民间流传着许多的诗词就是例证。其一是:冤狱酷刑何时了,错案知多少?法官前日又发风,判决不堪回首绝望中。法律条文应犹在,只是执行改。问君能有几多仇,恰是一腔悲愤胸中流。
其二:《水调歌头,沉冤待雪》公正何时有?洒泪问苍天。不知今朝衙役,究竟有多贪。我欲驾鹤西去,惟恐仇敌对手,笑我太没胆。百姓要维权,何故如此难?
翻律书,问法官,夜无眠。国仇家恨,岂是一时能说完!事有来龙去脉,理有是非曲直,惜无人敢管?但愿神开眼,早日雪沉冤。
诸如此类的,不胜枚举。
而许多触目惊心的案件,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工部的很多工程,因每年疏于管理,或者把应该用于安全防护的钱贪污了,造成工匠、民工的死亡,数目非常庞大。
这些民工因为死于工伤,按法律规定至少要赔偿二百两银子,足够一个普通人家二十年的收入。但是官员们可不管这些,只赔偿一两银子就完了,死亡的民工家属去告,也没有任何衙门受理。
民工因为死亡的数目庞大,民间议论纷纷。官员就发公文说,因为民工们素质太低,所以才造成了这么多的伤亡,都是这些人自己造成的。关于这件事,有一个秀才把一个古代的故事改编成一个新故事。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死了许多人,孟姜女的丈夫万喜良也在其中。听到这个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万喜良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哭着说道:“老万,你的死跟你本人素质不高有关啊!”
还有就是朝廷的许多工程,都拖欠民工的钱不给,民工没有活命钱,没有法子,只好拼了命的去衙门要,一次次被毒打,有的软弱的就回家了,性子刚强的,就在衙门上吊,以自尽来威胁。
为此衙门专门出了一条法律:禁止恶意讨薪。
本来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但到了现在就变成了“恶意讨薪”,为此民间又编了一个笑话。
宋代穷儒陈世美,进京考中状元,被招为驸马。其发妻秦香莲带二子上京寻亲,陈世美翻脸不认人,秦香莲悲痛欲绝,发誓要讨还情债。陈世美勃然大怒,上表朝廷奏曰:“臣以为,京师自古就是神圣之地,岂容外地人随便进入?应该建立人口准入制度!同时,对那些恶意讨薪,讨情之人,应坚决打击丨,”
本来老百姓是编个笑话来讽刺朝廷,没想到北河省沧州县却发生了一件更让人震惊的真实案件。一个衙役在酒楼听一个歌女唱歌,见她美貌,便强奸了她,歌女哭着说要出门告他,那个衙役居然就把歌女掐死了。
后来衙门判案,竟然说是歌女“恶意自杀”,意图陷害大梁的衙役,真是大梁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朱传宗听到这些种种事情,只气得哑口无言,不过这些还都是九牛一毛,还有就是许多煤矿,都是地方官员们勾结亲属开采,却不管不顾采煤人的安全,每年被压死在煤矿里的穷人无数,出了事情之后,发布的公文一律都写道:伤者病情稳定,死者家属情绪稳定,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之中。县衙门全体官员在知县大人英明的领导下全力抢救,死者家属表示感谢等等。
朱传宗震惊于所见所闻,开始了一场整顿官场的行动,不过总不能把所有官员都杀了吧?又怕没有这些官员帮着镇压百姓,所以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
不过在这个风口上,还是有几个官员撞在枪口上,有三个官员在酒楼喝酒,有商人送了一个妓女让他们取乐。
三人喝了点酒,结果调戏起妓女来。偏巧这天这个妓女来了月事,不想和三人亲热,三个官员大骂妓女不识抬举,便把她脱光从楼上丢了下去。
妓女被摔死之后,她的家属到衙门去告。衙门说妓女是自杀,并说这个妓女一向有精神病,有自杀倾向,因此三个官员无罪。案子就这么判了。
这个案子传到朱传宗耳中,他亲派钦差查明了案情,把所有涉案的官员全部处斩,震惊了整个官场。
不过腐败罪恶的案子太多,朱传宗只有一对耳朵,所闻也是有限,所以在污水坑里,再怎么扑腾,也弄不出什么清水来。
朱传宗被这些事情弄得焦头烂额,只觉得身体越来越不听话了,家中众女都安慰他,要他别太着急上火,吏治的事情,要慢慢来,着急不得。
这么多年来,朱传宗才发觉对这些爱他的女人们,他没有好好待她们,她们无论他落在什么处境,都是一心一意地帮助他、安慰他,不由心中感动无比。
朱传宗向众女道歉,众女却都微笑不忍责怪。
而朱传宗心爱的紫仙,她的父母因为搭救及时,也救了出来,紫仙因为没有伤害到朱传宗,众女一来善良,二来体会到紫仙的处境,将心比心,也都原谅了紫仙。
紫仙原本病重,不过因为是心病,在大家的照顾下,病情渐渐也稳定了,渐渐好了起来。
朱传宗家庭和睦,娇妻美妾和美,可算家庭上很是圆满。虽然朝政上一头雾水,灰头土脸,但是因为有家庭支持的缘故,所以还是能坚持得下去。
第九章 君主立宪
转眼又过了一年,这年的三月,却是一个青黄不接的季节。大面积的粮食欠收,官员们救助不力,导致农民们大规模的饿死,使他们走投无路,宁治省、江淮省因而爆发了农民起义,并且起义迅速漫延开了。
为了担心起义遍布到全国,朱传宗一方面派全国的军队共同镇压,另一方面也在密切注视着全国其他各地的形势,特别是京师附近的形势。这一带的农民虽说暂时还没有被逼到走投无路、铤而走险的地步,但民情也十分不稳。为了安定民心,朱传宗让各地开仓济民,不足的由各省补足,并且派钦差前去监督。
过了几日,朱传宗备齐犒劳之物,带着贴身侍卫一路保护,率领着五千兵马出了京师,直奔灾情最严重的宁治省而去。一来考察灾区情况,二来带了粮食来救灾。
这日到了宁治省地界,朱传宗骑在马上一路观看,只见沿途田地荒芜,房舍倒塌,一片萧瑟,再往前走,却是数不清的难民、饥民,身穿百结鹑衣,手提瓦罐荆篮,背负稚子弱小,如蚁聚蜂集。
朱传宗叹道:“为何仅仅几年,宁治省竟变得如此荒凉凄惨了呢?”便命人马停住,叫一个贴身侍卫道:“你去唤几个?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