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仙奇缘
那人道:“我话还没说完呢!还有就是领取救济粮的人,不还也可以,就是要参加水利建设,干活吃饭。这一来人家县不仅没白白浪费朝廷派下来的了粮食,而且人家大坝也造起来了。修水利对种田人有长远利益。老百姓也愿意干。”
众人道:“人家这才真是能员啊!这样既对国家负责,也对百姓负责。真有有脑瓜,够聪明!可是咱们县的县太爷有什么功绩呢?哈哈”众人随着笑道:“那功绩可大多了。我们家住的地方是县里最低洼的地方,每年屋子里都进水,去年连下了两天大雨,眼看屋子里的水就要没炕头了,幸亏雨停了,要是再多下两个时辰,咱们县半个县就要归龙王爷管了。我们去向县里反应,要修修,垫高些洼地,却没人理会。要是今年发洪水,我看我们就没家喽!”
众人笑道:“这没什么,知县大人肯定会说这是百年难得一见的洪水,非人力之所以抗拒,一定要稳定民心的。”
那人骂道:“你们去死,光看热闹,不要诅咒我!”
一人道:“咱们县老爷也有功绩啊!他刚来咱们县的时候,县里的医院和学校要招收女大夫和男老师。本来大家都知道,只有读过书的,或者学过医的才能进入公家单位。可是读过书和会医术的,都想更好的工作,而且要花二百两银子才能进。这些人谁肯干这个事啊!结果这下可好了,有钱的人纷纷出钱买工作。有一家买两个三个当老师的。有一个土财主,给儿子买了当老师,给儿媳买了当大夫。大家都羡慕人家祖宗八代没读书的,现在一下子都成书香门第了。没钱的人,还有借钱买的,一下都吃起皇粮来了。”
旁边的人都笑起来,道:“你要说这事,最可笑的是妓院的妓女和龟公也出钱来买工作。据说一共有二十多个呢!后来这事被举报到府里,府里派人前来调查,王伸大人说:‘妓女,龟公脸上又没有刻字,我们怎么知道人家做过妓女和龟公?’”
有人不知道内情,问道:“后来怎么样了?”
一人笑道:“还能怎么样?最后这个事情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熏了两年,据说那些妓女和龟公也都混的能看病和能教书了。”
众人一阵大笑,这时候进来一个老头,穿着当差的服装,众人并不害怕,道:“老程头,你不看守你的大门,又跑到这里躲清闲来了?”
老程头道:“光许你们说说笑笑,不许我解解闷啊!县里发生了一件奇事,你们不想听?”
众人笑道:“就是你老头消息灵通,不愧是县衙看大门的啊!”
老程头道:“怎么,不想听?那就算了!”
众人连忙端茶倒水,说尽好话,老程头才道:“一天下午,一个卖菜黄某小商贩,推车卖菜的时候,他不小心碰倒了一个刘某家门口的石头,刘某的妻子出来,便跟这个跟小商贩理论了起来。”
众人道:“就这事还能奇了?难道二人勾搭起来了?”
有人喊道:“王二狗,你快听着吧!净想着做梦娶媳妇,哪有那样的好事。”
众人笑完,老程头继续道:“刘某的妻子把小商贩车子拦住,让他把石头扶起来,可是没等小商贩说话,刘某回来了,拽着小商贩就开始殴打。他妻子也跟着动手打。据一位在场的邻居证实,二人把小商贩的头发拽住后用脚猛踢他的全身,小商贩一直低着头,用双手护住上身躲避着。刘某与其妻一个用脚踢、一个用手打。众人见打架了,都纷纷跑过来劝架。这时,小商贩已经坚持不住,倒在了地上。还有一位目击者介绍,刘家夫妇始终都没松开抓住小商贩的手。就在小商贩倒地的时候,他们俩还不断地继续殴打。后来看到小商贩倒在地上不动了,二人才松开了手,坐在了地上,周围的百姓这才赶快围上前查看小商贩的伤势。”
众人道:“老程头,你玩我们吧?这事怎么奇了?”
老程头道:“年轻人,就是性急,后面还有事呢!”老程头继续道:“这时小商贩已经被打得昏死过去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在人群中有一个认识刘某的人,对他说:‘刘兄,你摊事了,你把人给打死了。’刘某赶紧起来一看,小商贩的确倒在地上,而且紧闭双眼、似乎是没气了。围观的百姓都张罗着把小商贩送往附近的医院。”
老程头突然顿住,众人都盯着他,他忽然大声道:“忽然这时候刘某栽倒在地,大小便失禁,没了知觉。老百姓们一看刘某也晕过去了,就赶快抢救他,也送进了医院,但是,最终没能抢救过来。死了!”
众人奇道:“这人怎么死了?奇怪了,打人的人倒死了。莫非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有人哈哈笑道:“原来是老天爷开眼。”
老程头道:“这人以为他杀了人,一下吓死了。嘿嘿。不过后来的事才是更奇特呢!老头子我这么大把年纪,头一次看到这样的事情。”
众人更是好奇,都屏息听他继续说,连朱传宗和水灵儿都听呆了。
老程头道:“后来那个小商贩昏迷了两天,苏醒了,拣了一条命。可是刘某的老婆将小商贩告上了衙门,要求小商贩承担刘某丧葬费、医药费、抚养费等,县衙门审理后认定,双方因琐事产生矛盾,进而进行厮打,双方均有过错,因为造成对方伤害后果严重,小商贩要赔偿刘妻二百两银子。”
众人一片哗然,有人道:“这真是咱们知县大老爷的手笔?”
还有人道:“不可能吧!他自己打人,又不是人家打他,他自己吓死的,关人家鸟事?”
有人不信,问老程头道:“老头,你是糊弄我们吧!你别给我们编故事,来骗我们。”
因为怀疑的人很多,老程头最后生气地道:“说我胡说?给你们看看官报。上面写的清清楚楚,还说我们知县大人英明果断,案情判断的清楚明白,是再世包公呢!”
众人一起看他手中的新出的山阳县官报。果然上面写的清楚。
有人念判词道:“黄某无端触碰他人之石,致使刘某和其发生争执。刘某死亡与他生前和被告发生的争执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双方应各承担一半的责任。本来杀人偿命,但本案错纵复杂,故被告应赔偿一部分银两,以补偿死者家属。”
众人看了都没了言语。都叹为奇文。
文章最后面是一位师爷分析案情,说双方的争斗直接造成了对死者的后果,在法律关系上就形成了侵害。所以要赔偿。另外,当时说“老刘你摊事了,打死人了。”的那个人也应该承担责任,也应该追加他的责任。
众人叹道:“今日真是长了见识。要不是我们就住在衙门旁边,见多识广,否则真被这个狗屁判词给懵住了。谁不知道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啊!说的他妈的冠冕堂皇的,私下里要是知县不收钱,他这么判?”
有人道:“那是当然了。法律条文都是模糊不清的,都是当官的解释,自然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了。而且咱们大梁朝没有援引案例判案这条法律可遵循。比如你偷了十两银子可能判三年,他偷了十两银子就可能无罪释放甚至判八年,一切都要看人情和银子使到位没有。”
众人道:“以后千万要记得,不能说话,否则就有可能要吃官司啊!”
有人道:“那放屁行不行?”
众人哈哈笑道:“自然不行,如果有人死了,就有可能是你把人熏死,可要赔偿银子的。”
朱传宗和水灵儿在旁听了半日,水灵儿还好,只把朱传宗气得半死。二人回到客栈房里之后,朱传宗气得破口大骂。
水灵儿道:“这有什么可气的。天底下的奇事多的很呢!你见惯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朱传宗头一次听说这样的事,哪里能忍耐的住,骂了很久,才终于在水灵儿的安抚下镇定下来,他恢复理智,想起方才那么粗鲁,在水灵儿面前说了那么多的脏话,不由后悔,道:“对不起,都怪我不好,在你面前这么放肆。”
水灵儿嫣然笑道:“没什么啊!这样才有男子汉的气概嘛!”
朱传宗道:“多谢你宽宏大量,你心地真好。”
水灵儿见他眼神满是神情,忽然害羞,转身出门去了。
朱传宗呆了一会儿,忽然想起茶馆的人们说的一些事情都是从官报上看来的,心想:“以前从来不留心官报。觉得上面都是冠冕堂皇的的废话,连篇累牍的空话,没想到从中还能看出问题,真是长见识了。当下便派王大牛等人去买当地的官报,还有全国发行的官方最权威的梁国官报。”
这些报纸本来都是免费派给官员的。朱传宗以前都不看,现在却要仔细读起来了。
王大牛等人费了一番力气,才找来了一堆官报。
梁国官报因为是京师发行的,所以到了这里都是旧闻了。
朱传宗想看看京师有什么事,便看了起来。上面有两篇关于都察院的文章引起他的注意。
第一篇是这样的:在山南省首府大州府按察使姜慧聪领誓下,来自治安房,粮房,土地房等廉政高危部门的四百名官吏身着整齐服装在大佛寺庙里,双手合十庄严发出了廉政为公的铮铮誓言。一名参与宣誓的官员说,有了这种宣誓,在心里面有了一个警示,以后真的遇到什么事情,就会想起自己曾经宣誓过“不贪污,不腐败”,这样,就能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大州府衙门举行的这次活动,要引导新近的官吏们心中有反腐倡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都察院的领导们得知此事,给予了赞许和表扬。
朱传宗看完,道:“我操,光发誓有什么用,就知道做表面文章,真以为他们都信神仙呢?就算信的话,天上的神仙每天都只知道修练,哪里有空管凡间的事?”
第二篇是这样的:在左督御史王仁王大人的英明指导下,都察院惩防并重治理腐败的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左督御史王仁王大人在十八日举行的会议上说,今年以来,都察院开始从各个方面惩处和整体推进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王仁王大人说,都察院对全国官员重点开展了理想仁义信念教育、为百姓做好事,效忠皇上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去年一年,新创廉政歌曲六,七万多首,举办反腐倡廉歌咏会一万四千多场,一百多万名官员百姓参加。都察院还制订下发了一批新的反腐倡廉规定,进一步监督和制约地方官员,从根本上防治腐败,使他们清正廉明。
同时,都察院注重依靠各部门的力量,和吏部,工部等部门一起开展工作,联合办案,使许多案子真相大白,老百姓都齐声称赞。
王仁大人最后说,都察院将在新的一年把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进行到底,在地方上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预防腐败的力度。
朱传宗看完,半天没喘过气来。像这样的文章,以前朱传宗也不是没看过,可是因为没有什么切身体会,所以感触不深。如今他身入社会,知道了许多的人间的事情,不由愤怒不已。心想:“都察院净做虚实,空事,光喊口号,不见行动,岂不到监察的作用,难怪如今吏治败坏。”
他愤怒不已,可是又能如何?报纸在他手上都被撕破了。
一会儿,朱传宗慢慢平复下来,看见手上的报纸有人用毛笔写了一行小字,朱传宗细看,写的是:皮之不存(纯),毛将焉附?
报纸因为是旧的,所以这是原来看的人写的,朱传宗心里一怔,心道:“他是说根上坏了?还是什么意思?”
第十章 微服私访
朱传宗来到山阳县,不用远走,就在茶馆和报纸上便对山阳县有了大概的了解。他在山阳县官报上看到他们是这样报道受灾情况的。
最开始的是这样报道的。
宁治省旱灾引起朝廷高度重视。我县部分地区连续十四个月未形成有效降雨,农作物大面积受旱绝收,部分百姓地无收成、仓无存粮、窖无集水、畜无草料。今年严重的旱情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
今年的旱灾持续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是百年难遇的,是人力所难以抗拒的。宁治省布政使胡铁大人举行了积极对抗旱灾的会议,并下令尽快建立一套旱灾应急和救助方案。
朱传宗看了大怒:“灾情严重,这些当官的不办实事,却在说什么空话,开什么无聊的会议,可见都是一些什么人。”
不过昨天出的报纸的报道让朱传宗头疼不已。
上面写道:在知县王伸大人的英明指导下,衙门所有官吏一行进村入户,通过检查乡镇灾民救济花名册、进行发放粮食的任务,听取各乡有关情况汇报,对今年救灾银两和春荒救济款物发放情况进行?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