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仙奇缘
粮食的任务,听取各乡有关情况汇报,对今年救灾银两和春荒救济款物发放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对干旱灾情发生的历史、现状,以及当前防旱、抗旱、旱灾救助等工作进行了重点了解和研究。
前来视察的布政使胡铁大人对救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灾民救助规范,救灾责任制到位,灾民探视制完善。视察结束后,胡铁大人要求山阳县灾区开展生产自救工作,尽快建立一套旱灾应急机制和救助机制。对于今年的旱情,各级别衙门要加大对受灾群众的帮扶力度,政府补贴要对灾区群众实行政策上的倾斜,努力使灾区群众度过当前的困难时期。
王伸大人对布政使胡铁大人百忙当中抽出时间前来视察,感激涕零,并表示一定带领全县百姓度过难关。
朱传宗看到这里,心想:“还是老一套,什么了解,研究。有个屁用?不过布政使胡铁来过这里,看来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了,不是说李东昌发现了王伸冒领救灾粮食吗?他们就采取了补救,要是通通省官员联合起来,处处加以限制,要想查清楚案子,看来是难上加难啊!”
朱传宗晓得这些官员们都是极其聪明之人,他们要是串起供来,再积极补救错误,那可真的是难以拿到证据的。
朱传宗为之头痛不已,他扫了一眼报纸,上面一个标题是:全县百姓的好榜样。
朱传宗心想:“这个可能是好人吧!大肆宣扬,定会不差。丑恶的事情看得太多了,总应该能有一件好事吧?朱传宗看了起来,想恢复一下心情。”
文章介绍道:一个叫王氏老太太,有一个儿子,三十多岁左右,已经结婚,他们在县城里有一所住房。老太太上街买菜,拣到了一个残疾女婴。大约有一岁多。
老太太看她可怜,就抱回家里养。可是孩子有先天的疾病,抱到医院看病,才知道要花很多银子才能治疗好。
老太太收她为养女,把自己积攒下来的银子给她看病,可是需要的银子太多了,她的全部积蓄都花光了。于是她让儿子拿银子出来。
最后全家的银子都花完了,这时候她的儿媳妇也怀孕了。他儿子三十多岁多的人了,好不容易媳妇怀了孩子,王家有后了,可是为了救治那个拣来的孩子。她便做儿子和媳妇的工作,让他们把怀着的孩子打掉。
为了给那残疾孩子看病,再养一个孩子负担不起了。她儿子开始不同意,最后她儿子终于想通了,按王氏老太太的话做了。最后,他们把房子卖了来为孩子看病。
这是那么可爱的一家人啊!他们是一种无私的爱,一种大爱,它超越了门第姓氏观念。他们继承了几千年来的优良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他们善良纯朴,真的是我们全县的楷模。和他们比起来,我们是多么渺小啊!如果全县百姓都像他们一样,对人互敬互爱,那么世间就会多么美好啊!
朱传宗看傻了眼,以为自己看错了,又看了一遍,才知道没有看错。心想:“是这家人有病,还是我有病?这么一家变态,居然要像他们学习?是他们疯了,还是我疯了?”
朱传宗想不明白,最后叹道:“我终于知道自己见识太低了。世上许多事情都不是我所明白的。我自以为聪明,以为看透了人间呢!其实我笨的很,什么都不懂。”
朱传宗越想越闷,晚上睡觉也不踏实,一大早便去找水灵儿聊天解闷去,不过王大牛道:“少爷,水姑娘一个人出去了,她说去打探消息。让你等她。”
朱传宗心想:“她还是防着我,自然去和太上老君教的人联络去了。不过也好。”道:“你们给我换了衣服,去附近的农村走一遭。”
四人应了。交代来福客栈的伙计,如果水灵儿回来,让她在客栈等他们就是了。几人装作去乡下做生意,一起到附近的乡下去看看。
在县城附近的乡下,因为交通便利,可以到城里做生意,和别的乡比较,都是很富有的。
因为路程不远,五人索性一起走。
因为没有外人,王大牛道:“少爷,您变这么胖,多累啊!没有外人,不如您收了气功好了。”
朱传宗笑道:“我现在习惯了,等案子破了,再吓水姑娘一跳好了。变来变去的,反而难受。”众人道:“不过少爷只有这样胖,才显得有富贵气,也是很好啊!”
朱传宗道:“你们几个有长进啊!居然会拍马屁了!”
四人讪笑不已。
路过一个工地,那里正在盖房子,一些工匠在忙活,不过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婆婆在和一个工地头目一样的人争吵,只听老婆婆道:“我这么大把年纪了,你连我的工钱都不给,你丧良心啊你。你不得好死,天打雷劈啊!”
朱传宗隐约听到这一句,想起在京师看到的卷宗,如今很多工程拖欠工匠的钱不给,道:“这老婆婆是在讨要工钱?”
赵老四,张老五和钱老六三人深有体会,钱老六叹道:“这老婆婆定是为了他的儿子讨要工钱来了,真是可怜。要是我的老母为我讨要工钱,我会心疼死的。”
张老五道:“是啊,所以我们宁可自己受罪也不能告诉家里。”
赵老四道:“哪有什么用?终究人家也不会给钱的。唉,要不是遇到少爷,我们只有死路一条了。少爷,我们帮帮这个老婆婆吧!”
朱传宗点了点头。几人走到跟前,赵老四道:“老婆婆,您不用讨要工钱了。我们这里有点银子,您拿去吧!”
赵老四,张老五和钱老六三人每人拿了一两银子给了老婆婆,三人在朱家不长时间,得到的银子已经寄回家里一些了,这差不多是他们的所有。老婆婆感激涕零,嗫嚅道:“不……不要这么多,他欠我一两银子。”
那工地头目道:“你命好,遇到好人,你就拿着吧!告诉你,这工钱我说了也不算的。如今你有银子了,以后可别来了,耽误工夫,来了也没用。”说完扬长去了。
朱传宗道:“老人家,你为谁要钱啊?是你儿子吗?他干了多长时间?”
老婆婆道:“我是为自己要工钱啊!我干了一年了。”
一个快七十岁的老人在工地上能做什么?这么大年纪的工人恐怕是全世界都少有,朱传宗这个大少爷呆了,连出身农民的王大牛四人也都呆了。
赵老四道:“不可思议……”
王大牛突然嚎啕大哭起来,道:“我娘在的时候,在家里也为人家缝补衣服赚钱。我的娘啊!”
众人连忙安慰,等王大牛不哭了,朱传宗问了老婆婆姓名,住在哪里。
老婆婆姓胡,是附近胡家村的人。
五人让她把银子收下,问道:“老婆婆,您吃饭了吗?”
胡老婆婆道:“没呢!回家去吃。一大早就赶来了。”
朱传宗道:“我们想去您村看看,看看有什么生意可做。能不能到您家中劳扰啊?”
胡老婆婆道:“恩公们来的话,太好了。可是我们家穷……”
朱传宗道:“没关系,路程还远,我们吃完饭再走。”在附近找了一家普通的小餐馆,要了四个菜,吃了起来。
朱传宗五人都吃过了,都喝些水歇息,只见老太太风卷残云般把四个菜吃的干干净净,又吃了五碗米饭。王大牛等人还不觉得稀奇,朱传宗却看呆了,本来以为四大碗菜,够四个人吃了,哪想到这么一个干瘦老太太全吃完了。朱传宗默然心想:“也许她一辈子都没有吃过这么好的饭菜!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却不能颐养天年……”朱传宗有些迷茫。
众人来到胡老婆婆家中。她家真的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她有一个儿子,娶了媳妇,有两个孩子,媳妇还在做月子。儿子去城里干活赚钱去了。
五人见她儿媳妇做月子,而且穷的甚至是衣不遮体,便说什么也不进门,在院子里坐。
胡老婆婆把银子给了儿媳妇,媳妇听了她的诉说,不由大哭了起来。
众人听了心情都很沉重。
钱老六耿直,道:“我几年没回家了。不知道家里什么样了。”王大牛已经没有亲人了还好。另外两人也是勾起了思乡之情。
朱传宗笑道:“有什么发愁的,这次差事办完了。我准你们三个回家。”
三人一听吓得扑通就跪下了,赵老四怒道:“死老六,你胡说什么?”然后对朱传宗道:“少爷,您千万别赶我们走。我们愿意一辈子服侍您,跟着您,以后绝不提回家这事!”
朱传宗忙道:“得了,别说了。我不是赶你们走。我是给你们几个月的假,回家呆几天,你们可以再回来。”
三人这才大喜,磕头谢恩不已。
朱传宗请胡老婆婆带他们到几个熟识的亲戚家里,然后和他们拉家常,问起收成和赈灾粮食是不是都有发。
那些人都欢喜地道:“发了,要不是发了粮食,今年可就难过了。”不过问起什么时间发的,一个老头道:“你是胡老婆婆的亲戚,我们也不瞒你,是最近才发的粮食。听说本来粮食没我们穷老百姓事的,不过因为上头要来查发没发粮。所以才补发了的。而且得粮的时候都签字画押了,日期也要说是早就发了的,否则就不给粮食!”
朱传宗心想:“果然如此!”问道:“如果上头不来人调查,那你们受灾了就没人管?”
老头道:“谁管啊!除了村主胡阿黄的亲戚可以领到救济的粮食外,其余没有关系的人哪里有份?不过我们离城里近,去城里干点杂活,或者讨饭,拣垃圾,都能过活。偏远的地方那才惨呢!每年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正在聊的性起的时候,忽然一伙人闯了进来,那些农民道:“村主来了。”
一个吃的脑满肥肠的大胖子走了进来,农民们都站了起来。那村主胡阿黄盯着坐着纹丝不动的朱传宗,道:“你是干什么的?来我们村干什么?”
赵老四忙道:“我们家少爷和胡老婆婆有些亲戚。这次是来做珠宝生意的。看看村里谁家有什么宝贝。”
胡阿黄道:“你们哪里人?听口音不是本地的啊?”
赵老四道:“我们是晋锦省人。不过常年在外地跑,口音都变了。”
胡阿黄很是张狂,上下打量了一会儿朱传宗,朱传宗怕坏了大事,只好微笑以对。
忽然胡阿黄拍了一下朱传宗,道:“我家正好有些宝贝,你们跟我去看看。可别以为我不懂行,就糊弄我啊!县里的典当行,有我的朋友!”
几人来到村主,没想到他家的宝贝还真不少,什么鼻烟壶,陶瓷,书画、漆器、玉器,有四五十件,摆满了一屋子。
大部分都是不太值钱的东西,只有一件玉刻的骏马吸引了朱传宗,看朝代是两百多年前的古物。
那骏马扬蹄飞腾,有种飞黄腾达的味道,朱传宗心想:“我把这个送给王大哥,是我亲自买的礼物,可算诚心,他一定喜欢。”
朱传宗道:“你这个是二百年的古物,我给你一百两银子,你卖是不卖?”
村主大喜,眼睛都亮了,道:“你唬我,这么值钱的东西你给这么少?当我是……”
朱传宗不悦地道:“一句话,你卖是不卖?别人买的话,最多八十两。你一个村主的工资也就一年百多两,我给的价钱还不高?”
胡阿黄道:“可是我的宝贝值钱啊!二百两,我就卖给你。”
朱传宗心想:“这家伙真的不识货啊!这东西能值一千两,和我家的那块玉兔是同一批的,看来乡下人就是见识短。”便道:“好吧!二百两就二百两。”
胡阿黄没想到朱传宗答应这么快,不由后悔,觉得受骗了,道:“不好,我记得这个骏马我在衙门的一个朋友喜欢,他要了。我不卖了。”
朱传宗没有做生意的经验,见他反悔,愣住了,道:“你明明都答应了,你是一村的村主,竟然说话不算数……”
胡阿黄道:“我的东西,我自然可以反悔了,怎么了?”
赵老四道:“你真以为你这个破东西值钱?我家少爷有的是钱,他是嫌麻烦,就你这一件东西,都值多少钱?就不和你计较。少爷和知府,工部的官们做生意,都是每次几万两银子的买卖。少爷,我们走,不买了。”
朱传宗也怒道:“就是,白给我也不要。”
村主一听他们要走,他实在没有这方面的门路,去哪里找识货的人?急忙拉着他们,说尽好话。
朱传宗道:“一百五十两银子,多一分就不要了。”
胡阿黄急忙道:“刚才还二百两银子呢!”
朱传宗道:“谁让你反悔了,这是惩罚你。你们这些当官的,没一个好人。”
胡阿黄笑道:“你是大城市来的人,自然见多识广,这年头不坏点,不聪明点,哪还能活命吗?无商不奸,你们也好不了哪里去。咱们都是一家人嘛!就别计较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