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笑





  看来当年奶奶的名号一定很响亮了。
  “
  “云山双怪”听后,脸上骤现凄然之色。
  只听仇仲颤声问道:
  “真的?
  这怎么可能!
  仙子功力精深,菩萨心肠,怎会于十年前就仙去了呢?
  我们兄弟还没有报答她救命之恩呢?
  “
  仇仲说到此处,语声变成喃喃自语,李笑天三人也听不甚清。
  突然,仇仲的话声陡然高了起来,只听他向南宫心菲问道:
  “南宫姑娘,你刚才说‘心梦仙姬’是你祖母,这是真的?
  我记得当年仙子从那老毒婆苗翠云手中救出我们兄弟后,她告诉我们她那时只在南宫世家做客而已,原来她是南宫靖老家主的夫人。
  刚才我看到姑娘施展‘心梦波回’,我还以为你是仙子的徒弟或徒孙呢?
  咳!
  我也真是糊涂,‘心梦’二字可是你们南宫世家的招牌啊。
  “
  仇仲说到这儿,话声一顿后,又说道:
  “唉!
  也只有他老人家才能配得上仙子。
  对了,这位少侠既然身怀‘心梦散’,那定是位列‘武林七大公子’之一的南宫世家未来家主南宫品少主了。
  “
  仇仲口中所说的“他老人家”,自然指的是南宫世家上代家主南宫靖。
  南宫靖一生所行益事善举无数,侠名远播,数十年来一直为江湖人景仰。
  南宫品一听仇仲对他一连串的称呼,忙说道:
  “不敢当前辈如此称呼,前辈就叫我南宫品吧。
  “
  说着,他又望向南宫心菲和李笑天,接着道:
  “这是家妹南宫心菲,那位是我的至交好友李笑天。
  “
  “云山双怪”老大仇武在一旁听后,顿时“哈哈”一笑后,粗朗地说道:
  “南宫公子与南宫姑娘,想来是亲兄妹了。
  唉!
  仙子有你们这样的后人,也可欣慰了。
  尤其南宫姑娘,没想到你如此年纪,竟已进入‘心梦心法’的第五层,将来的成就定是不可限量啊!
  我老仇三十年多年后,又能重见‘心梦波回’的威力,真是上天垂幸!
  “
  说到这儿,他侧了一下头,望向李笑天,接着歉声说道:
  “这位李少兄,刚才老仇的举动确实太过粗鲁,不知少兄的伤怎么样了。
  “
  这时李笑天的伤在“心梦散”的特殊疗效下,已不见丝毫疼痛。
  他见仇武态度已然大变,他当下微笑着说道:
  “仇前辈不用担心,晚辈的伤已不碍事。
  “
  李笑天将刚才仇武把他摔伤的事一句话带过,语声顿了一下后,又说道:
  “两位前辈,你们不如再回到茶棚里吃点东西吧。
  我们还有不少干粮卤肉。
  既然店内已无存货,你们就与我们一块吃点好吗?
  “
  看着李笑天毫无怨愤却充满真诚的目光,“云山双怪”老大仇武望了仇仲一眼后,上前一把拉过李笑天的手,“哈哈”一笑,又走回茶棚之中。
  在茶棚里,此时只有李笑南宫品兄妹和仇氏兄弟五人,那两位茶客已经上路了,而茶棚伙计和掌柜正在外面准备马车去矶山镇进货。
  这时,五人围在一桌,一边吃着摆满一桌的的面饼、咸水鸭、卤鸡、酱牛肉以及三碟小菜,一边谈着江湖见闻。
  棚内要是还有外人的话,一定不会相信在江湖上以怪僻出名的“云山双怪”竟能与三个年轻人搅在一起,而且还是一个书生和一对少年男女。
  就这样五人在一起吃喝近半个时辰,天色已是未时过半。
  眼看着距离傍晚也只有三个多时辰,南宫品担心到庐江错过投宿时间,他忙站起身来,打断正在谈得兴起的四人,说道:
  “两位前辈,眼下午时早过,不知你们将南下何地?
  “
  他早从“云山双怪”来时的马蹄声来处,得知他们是自北而来,准备南下。
  “云山双怪”一听南宫品所言,也站起身来,说道:
  “不是南宫公子提起,我们倒忘了时间。
  我们正准备走趟福建武夷山,你们可是要回洛阳南宫世家?
  “
  南宫品点头,应了一声:
  “正是!
  “
  于是,在南宫心菲整理好包裹后,五人出了茶棚,将马解下,各自跨上坐骑。
  正当他们准备分向而行时,只听仇仲突然叫道:
  “等一下,南宫公子,请你回去后,替我们兄弟到仙子灵位前插上两炷香,告诉她,我们兄弟这辈子已不能报答救命之恩,下辈子定当结草衔环,以效犬马之劳。
  “
  仇仲说完,也不等南宫品回话,就扬鞭催马,与仇武一起沿着官道向南面飞驰而去。
  李笑天三人见“云山双怪”已去,也催马向北行去。
  第一卷 忆昔朝今 第13章 堤桥之悟
  接下来,李笑天三人在庐江住了一宿后,依照既定路线,五日后到达淮浜,又经过两日到达襄城。
  他们在襄城投宿,住了一夜,于第二天早上起程,准备用三日时间,赶回洛阳南宫世家。
  其实,从襄城出发,快马疾行,用两日的行程,即可赶回南宫世家。
  只不过,已经过八九日的急赶,李笑天三人都有点疲惫。
  所以他们到达襄城后,准备再起程时,多花一日时间赶往洛阳。
  他们认为反正襄城到洛阳都是宽大官道,一路上也不会有什么耽搁。
  这日,已是李笑天三人离开杭州的半个多月后,他们三人正行在襄城到洛阳的官道上。
  三人徐赶慢行,一面游览路边风光,一面聊着河南境内的风物名流。
  这时,他们三人已行到一座既宽又长的石桥边。
  其实,河南境内河流较多,有一条横穿这条官道的小河也不足为怪。
  只见这座石桥下的河面虽才五六丈距离,但这桥面却足有十丈余长。
  石桥宽度也有五丈距离。
  当三人在桥边的一处树阴下拉住坐骑,下得马来时,南宫心菲却突然说道:
  “大哥,你以前来过这里吗?
  怎么这座石桥比这河面的宽度还要长上一倍有余呢?
  “
  一听南宫心菲所言,南宫品和李笑天都笑了。
  两人心想:
  这丫头毕竟才十五,也没出过几次远门,对这桥比河面宽上一些的常理还有疑问。
  不过,李笑天心里也有点奇怪,这座石桥怎比河面的宽长那么多呢?
  一般小河上的桥并不比河面宽长多少呀。
  南宫心菲见南宫品和李笑天两人,只是笑着看她一眼,也不答话,心中顿时一气,当下娇嚷道:
  “大哥,你说吗?
  我估计这已是洛阳府的地面了吧。
  我想你也该走过这条路了。
  “
  南宫品见其妹要使性子,忙答道:
  “你早知道大哥对洛阳地面最为熟悉,为何还要问我是否走过这条官道?
  你不想想,如此宽约五丈有余的大道,必是洛阳通向两淮、江东、江南以及两浙等地的最主要官道,大哥从十三岁开始,就已接触江湖人事,到现在已有六七年了,这条官道还未出洛阳府境内,你想大哥我怎么可能未到过此地。
  至于这座石桥为何比河面宽上如此之多,小妹,你还是仔细看看这条河的两岸再说。
  “
  南宫心菲一听南宫品故意卖个关子给她,不禁小嘴一嘟,娇声道:
  “看就看,不就是一条小河吗,看一下不就得了。
  “
  说完,南宫心菲用眼睛仔细看了看小河两岸,片刻后,她就扬着头向南宫品说道:
  “看好了!
  这条小河两岸很陡,且高出水面九尺有余。
  而且河岸分两层,呈阶梯状。
  近水的一处河岸离河面大约六尺,这层河岸向外呈上升坡度延伸至第二层岸堤。
  这上升的斜坡呈下弯的圆弧形。
  “
  她说到这里,话声一停,侧首瞧了李笑天一眼,又说道:
  “大哥,就这些了。
  哦!
  对了,两岸还都密密地种了两排树。
  “
  听完南宫心菲的一番话,南宫品笑着向南宫心菲点了一下头,说道:
  “好!
  小妹观察真是细致入微。
  实际上,答案就在你的观察之中。
  你看,这河面到两岸的两层岸堤之间的岸壁上,是不是还有水迹,而且生满绿苔。
  你还记得每年这个时候,洛阳府境内的雨是不是特别的多。
  你……
  “
  没等南宫品继续说下去,南宫心菲已“啊”了一声后,随即大声说道:
  “大哥,我知道了。
  我曾听爷爷说过,我们洛阳府境内,虽然河道密集,但除了经过孟津的一条大河外,其余主要小河也只有洛河、伊河、北汝河等三数条。
  洛阳境内每年雨水都很多,因为这些主要小河道实际上是大河的支流,所以成为大河必要的分流河道,也因此,洛阳境内才能旱涝不生,百姓安居。
  那么大哥这条河又是哪条河呢?
  难道是北汝河?
  “
  南宫品见南宫心菲一点就透,当下应道:
  “对!
  这条河就是北汝河,它是南边沙河的支流。
  在郾城时,我们看到的那条较大的河就是沙河。
  沙河每年春夏秋三季,水量惊人,因此,在洛阳府境内,北汝河承担了沙河北泻的水,也因此,这条北汝河两岸高出河面许多。
  而建成两层岸堤及两岸上密植树木,就是为了加固河岸,以防大水经过时,河堤受压力过大而决口。
  这条北汝河的修筑工事是在五十年前完成的。
  当时的洛阳府当任知府伊正奇,体察民情,见北汝河在雨季涨水时经常决口,而在旱季时,又不能蓄水,于是他在上禀朝廷后,动用民工,历半年时间,将北汝河两岸加高,并根据历朝治水经验和自己实地研究的心得,将河堤修成两层,并把两层间的斜坡修成下弯弧度,以减轻水对河岸的压力。
  他也号召两岸百姓,在岸上种植树木,并制定律令,禁止任何人乱砍滥伐树木,乱挖岸堤。
  另外,与辖下的县镇制定蓄水计划,建立蓄水工事。
  据说,当年伊知府修筑北汝河的工事,赢得洛阳府境内无数百姓的称赞。
  而此事,在其他州、府、县也有很大影响。
  这样,五十年以来,北汝河真正起到了分流和蓄水的作用,也保得了这一方物产丰富,百姓足食。
  “
  南宫品说道这儿,话锋一转,又接着向南宫心菲说道:
  “小妹,这下你可明白这座石桥为何比现在的水面宽度长上一倍有余了?
  “
  “那当然了,现在看上去石桥比河面宽上一倍多,但等水涨到第二层岸堤处时,河面已有八丈来宽。
  要从一般的河道来看,桥还是不需要长达十长有余,只不过,这条北汝河是洛阳府境内沙河的最主要支流,因此,为使它一劳永逸,将石桥才建得这么长。
  “
  “菲妹,这座石桥之所以这么长,应还与桥的本身结构有关。
  你看依照桥的弧度,桥的两边应该都有三对桥墩。
  如果,各将最边上的一对矮桥墩拆掉,并将石桥改建成七八丈来长。
  这样不仅影响石桥的美观,并且使桥面坡度太大而不利于行走的同时,也影响到石桥的坚固性。
  “
  “不错!
  笑天说的事理,的确如此。
  那两层岸堤间的弧度和这座石桥的构造都是同样事理。
  “
  说着,南宫品话声顿然变得低沉,接着徐声吟道:
  “事依理立,理假事明。
  理事相资,还同目足。
  若有事而无理,则滞泥不通。
  若有理而无事,则汗漫无归。
  欲其不二,贵在圆融。
  “
  当南宫品低声吟完这段隐含禅机的话后,他与李笑天都陷入了沉思。
  南宫品沉思的是,他这才明白在他十二岁时,“少林四僧”之一少林罗汉堂首座悟元和尚临离开南宫世家时,对他说的这一段话。
  虽然在这七年里,他在温习悟元和尚传授给他的经过变化后的少林绝学“拈花指”时,也曾想过几次,只不过当时这段话只在脑中一闪而过。
  如今,有李笑天分析石桥的弧度与其美观和结构的关系,再联系北汝河两层岸堤间弧形斜坡对减轻水压的作用,他顿时明白,悟元和尚告诉他那段话的真意,是叫他以后行走江湖时要明白事理,事事以理为先,顺势行事,才能诸事通融,以成大器。
  而李笑天心下想的却是那段话中的禅机,他突然想到为何只有那样结构的石桥才是既美观又坚固,又为何有了北汝河两层岸堤间的一段圆弧斜坡,才能更好地减轻水压呢?
  这就是圆融之效?
  难道有了圆通之道,就能诸事佳成?
  他正在沉思中,又突然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