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宋青书
刘伯温神色蓦地沉下来,俄顷又笑道:“那施兄此来,却是为何?”施耐庵坦然笑道:“早便说过,叙旧而已。”刘伯温嘴角划过一道莫名笑意,问道:“当真?”施耐庵笑道:“果然。”刘伯温点点头,三人又谈天说地,不知不觉,施耐庵似乎有些乏了,打了个哈欠,刘伯温瞧这情形,笑道:“施兄远来,却是累了。”又转头对罗贯中道:“贯中,你腾出一间帐篷来,与施兄暂住,这几日我可要与他好好亲热一番。施耐庵笑道:“甚好,甚好。”罗贯中当即便要领施耐庵去一处空帐,刘伯温却将他叫住,脸上阴霾一闪,随即换上一副笑脸道:“施兄好好歇息,我且备下美酒肥鸡,待得日落,再好好痛饮。施耐庵含笑应了。
罗贯中只好唤来一名士兵,自领了施耐庵前去。
刘伯温功运双耳,待得施耐庵走的远了,才狠狠的问道:“你怎把他给唤了过来?”脸色绝然不同于往日的逍遥,已然转作狠厉。
罗贯中一脸的莫名其妙,被刘伯温问得怔忡半晌,说不出话来。刘伯温又道:“他如今是张士诚营中幕僚,知道了我等所谋,必然不能让他生离此地。”罗贯中惊道:“先生!”
刘伯温冷笑道:“若非你之故,他也无需送了性命。”说着唤来一名亲兵,道:“传我号令,弩箭伺候!”罗贯中忙止住他道:“先生,施大哥世之英雄……”
刘伯温扬手点了罗贯中两处穴道,对那亲兵喝道:“还不去传令?”那亲兵是刘伯温选拔入队,如何敢得罪他,只唯唯诺诺的退下传令去了,又叹道:“正是因为他是英雄,所以非死不可。如此人物,不能为公子所用,可惜了…”
挥手解了罗贯中穴道,刘伯温功行全身,气凝如渊,唤过适才领施耐庵去帐篷的士兵,问明位置,又吩咐他转告王禅,待会儿领弓箭手往施耐庵所居帐外伏下,只待自己引他出来,便齐齐攒射之,说完此计,刘伯温长长舒一口气,足下一动,便要奔去。
这两人十年前便相识,亦曾有较量,刘伯温“天山折梅手”招式奇妙。施耐庵却是内力浑厚,两人斗得半斤八两,如今十年流光逝过,刘伯温固然几经奇遇,武功大进,但谁又能保证,施耐庵的功夫,又会真的弱给刘伯温呢?
为求保险,还是动用弓箭吧。
罗贯中原本沉默。却突然道:“先生,他、他真地非死不可么?”刘伯温淡淡道:“天下之争,岂能有半分仁慈之心?贯中,你虽练兵三月。难道还不知慈不掌兵这个道理么?”罗贯中一怔,脸上蓦地涌起浓浓悲哀。叹了一口气,正襟敛衽,施了一礼,
刘伯温叹一口气,飞奔而去。
而此时。王禅领着一队弓箭手已然在账外集结完毕。一抚古琴,淡淡道:“出发。”依刘伯温吩咐,缓缓开拔。
施耐庵的营帐离中军大帐不远,靠近东南方向,不多时刘伯温便赶到,他深吸一口气,脚步极轻极轻。一撩帐帘。气凝双掌,往里边走去。
只消将你引出。自己猝不及防的暗算之,再飘然退去,而后万箭穿心,还怕他生了翅膀飞了不成?
刘伯温打着满满的注意,一掀帘子,却是空无一人,不由一怔。
桌上却有一张雪白笺纸,墨迹淋漓。笺纸上一行潦草字迹,落款正是施某别号…………耐庵。
“某今日得见两位故人,得慰平生,原欲一逞豪饮,奈何兴致已尽。古之贤人拜谒未至而兴尽而返,子安今日欲一学东施效颦,不告而别,万望恕罪,来日若见,再续别情。”
很显然,施耐庵早瞧出他杀意,先他一步离开,还留书一封,看似不失礼节,实则暗含嘲讽。
刘伯温何等傲气之人?瞧见这行字迹,忍不住被气得浑身发抖,心知这一场智战,算是自己疏忽输了一筹。但这一口气终难咽下,猛地伸掌一拍,这张本就摇晃地桌子登时骨架四散,四处皆是木屑。
罗贯中一撩帘子,瞧见这般情形,示意王禅等人无需紧张,也长长舒了口气。
刘伯温镇定下来,吩咐罗贯中加紧练兵,心中却道:“看来须得换个地方了。不过,还好,适才我不置可否,施子安势必以为此嵩阳铁骑乃我所兴义军,公子地身份,还不致曝光。”
轻叹一声,他感觉压力如山,却愈发兴奋,高邮。
原本该幽暗昏惑地密室之中,却***通明,一个俊朗男子端居虎皮大椅之上,笑吟吟的欣赏着歌舞,对身旁一人道:“士信,施先生回来了么?”
那“士信”面露担忧之色,沉吟道:“施先生去了三天,算算日子,也该回了。只是未有人通报……”
一个豪放声音传来:“施某不过小游一番,让主公忧心了。”
那俊朗男子自然便是张士诚了,却见他一抹颔下胡须,哈哈一笑,挥手屏退歌舞,方要起身,却见密室大门被推开,施耐庵衣衫磊落,徐徐踱步,走了进来。
施耐庵敛衽施礼,张士诚一把扶起,哈哈笑道:“先生不在,却教我好生难为。”两人寒暄几句,便回归正题,施耐庵笑道:“这一行果是不虚,施某却是发现,那龙城之外的某处山谷之中,陈兵数千,更有马嘶阵阵,显然其心非小。料是谁人练兵之处。”
张士诚神色一动,却不说话,只示意施耐庵说下去。
施耐庵笑道:“施某在那处,也见着两个熟人,俱是不世奇才。”张士诚道:“敢闻其名?”施耐庵道:“其中一人,乃是昔年故友,此人素来傲气,姓刘名基,表字伯温。”张士诚身子一震,神色恍然:“此人名头,我也曾听过,据闻极善运筹帷幄之道,神机妙算,无有不中。他有意逐鹿,当为我等大敌。”施耐庵叹道:“正是此人。”
张士诚点头道:“那还有一人呢?”施耐庵道:“那人姓罗名本,表字贯中。乃是子安忘年之交,年纪轻轻,却博学多识,是难得的可造之才,三数年间,经刘基调教,势必当世名将。”张士诚道:“可否招揽?”
施耐庵苦笑道:“刘基素性狂傲,却极是忠诚,若然认主,便是十头牛也拉不回来。初时还以为是他新建一军,起义抗元,不足为虑,如今却是主公大患。”
张士诚奇道:“先生何以如此确定非他为主?”
施耐庵踱了两步,蓦地吟道:“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啼鹃迸泪,落花飘根,断魂飞绕。月暗云霄,星沉烟水,角声清袅。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鬓螺低小。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张士诚听得头昏脑胀,半晌才明白过来,这词写景居多,却处处透着怀才不遇之情,显然作词之人一腔抱负,却无从施展。他不由问道:“可是刘基所
施耐庵道:“主公睿智,一猜就中。”张士诚嘿嘿笑得两声,却不明所以。施耐庵又道:“可此番前去,却瞧见那中军大帐桌上,罗本兄弟手书一词,是这般模样。”
张士诚奇道:“何等模样?”
施耐庵轻叹一声,当即曼声吟道:“登望清景无穷,凭峰临东,朝露汐汐,叠浪重重,灵毓悠流真龙。遮蔽日,此志弥高,闻天语,玉液清琼,游宇际,风也逍遥,云也从容。”
“往昔都随逝鸿,弃古道今,嗟叹却是,微人志同,大道空缚楼中。默凭栏,天地入腹,俯低头,机锋藏胸。破枷锁,试问天下,谁与争锋?”
张士诚倒吸一口凉气,好半晌才道:“这词作之人好气魄!”
施耐庵道:“我见刘伯温时,他依旧同以前一般傲气,岂有如是胸襟?抑且前后两首词风迥异,断然不是一人所作,由此推来,想必便是这山谷之军的幕后主公了。”说着目露忧色:“尤为可怕地是,这人竟能收服刘基这等桀骜之辈,却不知是何等人物。主公,咱们以后一定要当心此人。”
张士诚半晌不语,点了点头。
第两百零六章 … 倚天
俞莲舟缓缓步过假山流水、曲折长廊、以及宽阔厚重的演武场,抬头看了一眼高高悬挂在这巨大殿堂门上的匾额,三个迥劲大字跃然乎其上…………紫霄宫。
他深吸一口气,走入殿中。
宋远桥端坐堂上,双眼阖着,一呼一吸间,带着一种莫名的韵律。看着仿佛孤零零的,但却与这殿堂融为一体,任俞莲舟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是毫无破绽。俞莲舟忍不住摇头轻笑。
相较于大师兄,论武功,或者是自己胜上一筹;论处事,自己也干练许多。然则大师兄的修为素养,却是远远胜过了自己。或者终己一生,都是赶不上的。
宋远桥眉头微微一动,睁开眼来。俞莲舟拱手道:“大师兄安好。”宋远桥笑道:“师弟,咱们之间,无须多礼了。”俞莲舟淡淡笑笑,一转话锋,叹道:“无忌下山了。”
宋远桥微微一惊,道:“何时?”
俞莲舟叹道:“青书被送上山之前,他就偷偷下山了。”宋远桥眉头一皱,沉吟道:“怎会如今才发现。”俞莲舟嘴角浮起一丝笑意,道:“这就要问你那好徒儿周姑娘了。”
宋远桥失笑道:“芷若?”俞莲舟道:“无忌下山一事,就告诉了周芷若一个。她今日才将信笺与我。”宋远桥道:“她现在人呢?”俞莲舟似笑非笑,道:“似乎是到后山去了,师哥,她可怕你罚她了。”宋远桥忍不住斥道:“青书这孩子!”
俞莲舟微微一笑,却不言语。
宋远桥沉吟一会儿。道:“无忌会去哪儿。他娘呢?”俞莲舟道:“五弟妹还在山上。”宋远桥叹道:“我知晓了。”
俞莲舟道:“往返之期,估摸数月就可,届时。我等该如何?”宋远桥道:不进不退,中庸之道而已。“俞莲舟叹道:“怕只怕,形势不饶人。”
武当的两位大侠。相视无奈一笑。
蓦地,俞莲舟道:“义气为重。”宋远桥嘴角泛笑,摇了摇头,似是颇为无奈,又点点头,一字一句的道:“义气为重。”
张三丰含笑立于紫霄宫之外。俄顷,一展大袖,飘然离去。
这几日间,青书将左右互博练得纯熟,出招渐渐的圆融无暇,脑中一片清明,双手却能同时使不同招式。杨汐晴看得眼熟,想到当年的小龙女似乎也有这样一门绝技。虽录于纸上。自己却始终学之不会,不由大是惊讶,言语间颇赞青书聪明。
周芷若俏脸上巧笑嫣然,这几日与杨汐晴切磋剑术,武功剑道都大有进益,独孤九剑是天下绝顶地剑术,杨汐晴几近贯通。周芷若自然不敌。然则每过一日,便能多挡两招。还能偶趁瞬息即逝的间隙,出剑反攻一招半式。
青书左掌右剑,使得滴水不漏,将这一套掌法和剑法堪堪使完,他长长吐一口气,道:“师妹,我要走了。”说着抬眼看了一眼杨汐晴,两人相视一笑。
周芷若一惊,却见青书背负长剑,已和杨汐晴并肩下山,片刻便不见了踪影。
这一柄剑,剑脊上刻有宋青书三字,乃是武当长剑。
剑在人在,剑亡人亡。
他从未忘记过,自己还是一个武当弟子。
和张三丰的一番谈话,让他极是感动。太师傅并没说什么,对他地一切理由都仿佛没听进去,只含笑道:“无论你在外边有什么基业,有什么打算,累了、倦了,就回来歇歇吧。”
母亲只是笑着看着他,殷素素同他说了几句话,退了出去。母亲将他几根发丝拢好,嘱咐着一些日常的事务,瞧了一眼杨汐晴,含笑送着他离开。
每位师叔的住处,都去了一趟,各自不同地鼓励的话,却有着相同的关怀和爱护。便是俞岱岩,也化了一张阴郁着的脸,溢出笑容来。
俞岱岩恍惚间竟有迟暮之感,长叹一声,当年的孩提都长这般大了,流光似水催人老,自己又何必如此执着?
放下吧,放下吧。
青书一步一步走入紫霄宫内。
宋远桥和俞莲舟都是一愣。
青书俯身,跪下,恭恭敬敬的磕头道:“爹爹,二叔,青书要下山了。”宋远桥起身,缓缓走了过去,扶起他,含笑道:“我儿长大了,你太师傅早同我说了。要做什么,便放手去做。若有难处,一封书信过来,咱们七人定然赴而臂助。”
俞莲舟没说什么,只重重地一点头。
青书鼻子发酸,蓦地伸出双臂,紧紧抱住宋远桥。换在往日,宋远桥不定会发怒,但今时今地,他只是慢慢伸出手来,搂住儿子。
再看了一眼演武场,紫霄宫,武当山。
此峰神秀,招来天风激荡,树叶沙沙作响,落下一片一片,叽叽喳喳的几声鸟鸣。青书一摆衣袖,与杨汐晴并肩下山。
这么宁静的武当山,便让它一直宁静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