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宋青书
一个青年男子在缓缓走到禅房之外,踌躇半晌,终是难能再进一步。
他犹豫许久,方欲迈开大步,却终究缩回,一咬牙,还是转身退走。
红叶禅师舒展双臂,伸了个大懒腰,懒懒地道:“沈师弟么?”
青年男子脚步一顿,嘴角挂着苦笑:“红叶师兄,正是振鸿。”
红叶禅师推开禅房木门,但见一条曲径蜿蜒而来,路边花木幽幽,鸟鸣空灵,不由高声笑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人生至此,方不负苍天造化一番。”
沈振鸿道:“师兄的禅机愈发凛冽了。”
红叶哈哈大笑道:“沈师弟,你莫要拐弯抹角的,来此有何要事?”
沈振鸿切齿道:“便是前日,振鸿收到表妹信函,信言姑父一家皆已遭人毒手,只余妇孺。振鸿…振鸿不才,但自父母死后,便只有姑母这一个亲人…所以,师兄…我…”
红叶禅师斜睨他一眼,淡淡道:“你要出寺?”
沈振鸿咬牙道:“不错,还望师兄允了。”
红叶禅师仰天打个哈哈,笑道:“沈师弟,你若要出寺,径自找方丈去,找我这个无方闲人作甚?”
沈振鸿苦笑道:“振鸿七岁上山。深受佛法熏陶,也知慈悲为怀的济世之道,但大仇不得不报。此番下山,原是雪恨,若禀明方丈,依方丈性子,只怕不允…唉…振鸿原想偷偷出寺,但这般一来。不啻叛逃…两难之时,便想到了师兄。”
红叶禅师淡淡道:“沈师弟,你是我南少林俗家弟子中特出的人物,武功高强,十八铜人阵也闯过了。嘿嘿。要报仇的话,也非难事。只是,你可知道仇人是谁?”
沈振鸿点点头,却不说话。
红叶禅师“嘿”笑道:“好!好!”
沈振鸿心内惴惴,问道:“师兄是允了么?”
红叶禅师面色骤然变冷,沈振鸿被他目光一盯,如堕冰窖,寒毛炸起。红叶蓦地冷笑三声:“你且接我三掌试试。”身子一晃,伸出右掌。平平推出。
这是一路“闯少林”地基础拳法,但由红叶使来,却是不枝不蔓,潇潇洒洒,若以人来喻,则恍如绝代佳人,纤合度。法度之严谨。内力之雄浑,较之北少林三位神僧,还要隐隐强上一筹,虽是最最基础的一路“闯少林”拳法。使来却隐然如渊临峙,宛然一派高手气度。但沈振鸿好歹号称南少林俗家弟子第一。所谓“南拳北腿”,他七岁上山,在少林寺中勤修苦练二十二年,自“闯少林”一路长拳而始。“罗汉拳”“韦陀掌”一路一路循序渐进炼下。专修刚猛一路,“错花掌”“波罗蜜手”势如破竹的一一练成。乃至三年之前,终而修成“般若掌”,这“般若掌”乃是少林寺七十二门绝艺之一,向来唯有特出的奇才方能练成,资性稍差者终生难窥其门径,沈振鸿以二十六岁之龄修成如此神掌,端的算是百代不逢的绝世奇才。
他觑红叶来掌,滴溜溜一转身,“韦陀掌”中的一式“黑虎掏心”平平推出,双掌一撞,两人身子都是一晃。红叶笑道:“不错不错,再来。”又是推出一掌,竟是“大金刚神掌”中的精妙招数。
须知这“大金刚神掌”代代单传,向来都只有特出地奇才方能练成,一经打出,便犹如金刚怒目,力能扛鼎。眼见无俦大力涌来,沈振鸿面色凝重,“般若掌”轻飘飘的打出,两掌一撞,红叶脚下不动,沈振鸿却是退后三步,嘴角溢血。
红叶禅师轻笑道:“沈师弟,还接第三掌么?”
沈振鸿接了这掌,便知已受内伤,论内力,自己与这师兄差的太远,虽是号称俗家第一,但这南少林中,真正的第一高手,只怕不是方丈,也不是各堂长老,更不是自己,却只能是这红叶师兄。他深吸一口气,神色坚定,沉声道:“请师兄发掌。”
红叶禅师笑嘻嘻道:“好,好。这第三掌有个名堂,叫……须弥山掌。”伸出右掌,轻飘飘吹出一口气,一翻掌,但听噼里啪啦一阵脆响,“须弥山掌”已然拍出。
沈振鸿左掌横胸,右掌凝然推出,掌势带动风声,甚是劲急。
他早知这师兄乃是南少林中第一奇人,不过三十六岁年纪,武学修为却早臻深不可测的境地,禅法修为更是了得,机锋无双,合寺上下无一个人辩地过他。抑且深受方丈看中。若来求他,他若答应了,那便可自行下山。只是这师兄行事古怪之极,寺中早有多人吃过苦头。是以在禅房门外趋巡不入,多在犹豫。
这不,说了没几句话,两人便无缘无故的打了起来。红叶出手尤重,第二掌便将沈振鸿打得嘴角溢血,这第三掌更是用上少林寺中七十二绝技中极为难练的一门“须弥山掌”,传闻建寺至今,不过二十七位高僧修成此掌。
但沈振鸿乃是心志坚毅果断之辈,下定决心去报仇,便绝无退缩之理,当即吐气开声,“般若掌”中绝招“摩可无量”轰然推出,两掌相击,沈振鸿便觉好似打进一堆棉花里,无处着力,掌力不住涌出,却伤不到对方一根毫毛。
红叶禅师笑嘻嘻的面容蓦地一变,顷刻间便仿佛庄严宝相,温润如玉。他沉声喝道:“此法只授一遍,给我好好听着!”沈振鸿受他一喝,仿佛陡然开了千倍灵识一般,只听得红叶缓缓念道:“立身期正直,环拱平当胸,心澄貌亦然,气定神亦敛……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总要有意紧力松、骨肉空灵之意,更要有毛发飞张、气血铮棱之慨……周身无一处不舒适,无一处是阻碍……”
洋洋千余字念下,沈振鸿如痴如醉,仿佛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忽听得红叶禅师一声大喝:“形曲意直、神圆力方、呼喝叱咤、易筋无双!”
这陡然一声大喝之后,竟是悠悠一声长叹,红叶缓步踱开,摇了摇手,叹道:“方丈那边你不必多管,径自下山便是…唉…我乏了,你退下吧。”
沈振鸿犹自如痴如醉,听得这话,方才清醒过来,先是一喜,后是一惊,欲出言谢过,又见红叶一脸不耐,只得拜上三拜,缓缓退去。
红叶好似意态萧索,长叹道:“迂腐不堪,虽是璞玉,但要修成正果,何其难也?”一摆大袖,飞身上树,脸上又恢复嬉皮笑脸的模样,手一扬,揽住一只小鸟,哈哈笑道:“鸟儿,鸟儿,你说那个姓沈的仇人,是武当派的,是峨眉派的,还是昆仑派的?”无敌分割线………………………………………………
青书这一月来策马江湖,过得好不快意。他飞鸽传书上武当,得知张三丰亲上峨嵋,再三恳求之下,终致求得峨嵋九阳功。他不世宗师,将三派九阳功合而为一,长笑三声,说道:无忌有救矣!无忌有救矣!更得启发,专门为张无忌创出一门掌力,大号“擘天”。而后闭关不出,称是对“太极”又有所悟,“太极拳剑”创制成功就在顷刻。
却说这门“擘天掌力”来头甚大,乃是张三丰别开蹊径,以三派九阳功为基,用脏腑储至阳之气,再以丹田氤氲紫气催发崩出。掌力一出,足有催云断石之威,威力刚猛之至。张无忌修炼三派合一地九阳神功,在张三丰等人真气助力之下,进境甚速,“擘天掌力”也略有小成,竟能和莫声谷拼个不相上下。
莫声谷羞惭欲死,放言道黄鹤楼武林大会之后,一定坐死关修炼武功,不然被宋青书内力上压过,还被张无忌在掌力上拼赢。那自己这个师叔,做的委实窝囊。
其余诸侠俱是哈哈大笑,但也是各自暗暗用功,武当上下一时武风甚勤。
这门掌力要求甚高,武当上下,唯有张三丰张无忌二人能练。张三丰宗师修为,无物不修。而张无忌能练,皆是因为他寒毒入脏腑,需至阳真气驱除。寻常人又如何禁受的住这等至阳内力储在脏腑?
而宋远桥等人,再修炼个数年,任督二脉一通,修为到了,自然而然便能修习此路神掌了。
青书听得这个消息,欢喜之余,也暗自忖道:“这擘天掌力…能有多厉害?不过既是出自太师傅手笔,定然是极强的。呵呵,无忌有福了。”
第七十一章 … 儒侠
宋青书一人一剑一箫,行走江湖一月有余,期间行侠仗义,斩除作恶元兵,诛贪官,救百姓,做下无数善事。实是他昆仑山杀无辜之人过百,心中有愧,刻意行善之下,倒也造福江湖。武当派“太和儒侠”的事迹渐渐在中州一带广为流传,威名一时极盛。
他腰间左剑右箫,手中持着一个酒葫芦,晃悠悠的在风雨夜里浪荡狂奔。这剑,乃是独孤求败所传利剑;这箫,乃是苏若雨所赠玉箫。一箫一剑,颇显诗酒风流。
这一日他奔的兴起,偏偏进得城中,行人熙熙攘攘,挡住道路。他一路运力狂奔,又不住饮酒,饶是内力深厚,此时也已有三分醉意,飞身纵到一家民房屋顶之上,斜倚屋脊,仰头灌了一口酒,哈哈大笑道:“风来乎?风来也!哈哈,唯此妙风好借力,飘然送我上青云!”足尖一点,纵上老高,“梯云纵”展开,袍袖飞扬,迎着晚风猎猎,凌空五转,仿佛仙人踏歌而上青云,只把一众行人看得目瞪口呆,智识稍昧者已然俯身下拜,高呼“神仙”不止。
皆因这“梯云纵”不同于其他轻功,每每转折之间最见功力,一纵之势欲尽之时,凌空一转,又慢悠悠拔高三丈,再一转,又是拔高两丈,虽是逐层递减,却是越纵越高。与一般江湖人士直来直去的跑腿功夫相比,简直判若云泥。
青书身在高空之中,又灌了一口酒。哈哈大笑,陡然升起雄视天下的感觉,但觉天下英雄,能堪与敌者寥寥,不由伸出右手,指点江山,高声吟道:“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
他此时功力早非一年之前可比,诚所谓今非昔比,非但“梯云纵”使得炉火纯青,抑且凌空吐气开声,全无半分做作之态,方圆三里之内,此声皆闻于人耳。有练家子远远瞧见他好似不住在空中拔高身子,不由大是骇然:“这人到底是人是鬼?”
青书狂态毕露。丹田中内息陡然冲上天灵。他纵声长啸,清越激昂,远远送出数里。这番功夫施展开来,委实惊世骇俗。这城中高手见得一人纵上七八丈高,本就一惊,孰料这人竟能凌空转折,每一转折,又拔高三四丈、两三丈。五转之后。竟全无借力地纵上二十余丈,落在“英雄楼”屋顶之上,腰挂长剑,一手拿酒壶。一手持玉箫,睥睨四方。
他纵声大笑,内力一激,长剑出鞘,弹剑而歌:
“不羡荣华不惧威。
不慕芳华不求名。
闲云野鹤无常往,
何处江天不可飞?”
歌声蕴含内力。又是传出老远。一首歪诗胡诹而毕,颇显豪气,青书又是仰天灌了一口酒,轻笑道:“这英雄楼说什么上座者皆是英雄,端的是癞蛤蟆打哈欠,胡吹大气。放眼天下,又有几人能称英雄?”
他这一番举动,愚民已知他非神仙,唾骂几声,退了开去。而一众武林人士却是聚在“英雄楼”下,仰头观望,看看到底是哪一门哪一派的高手,竟有如此轻功内力。
蓦地,人群中一阵耸动,几人高呼道:“是武当派的太和儒侠”原来武当山又叫太和山,青书行侠之时,总不欲留下姓名,只说是武当七侠门下,被救之人中有个秀才,见青书年纪甚轻,仿佛十七八岁,行事又条理分明,风度翩翩,仿佛饱学宿儒,便与青书取了这个外号。毕竟“太和”二字较之武当,更近儒风,侠前加一儒字,较之一般侠客,多了三分书香、三分清雅、三分温文;剩下一分,却是这四个字凑在一块儿,将青书年龄劣势给掩盖了去。江湖人一听这名号,都觉必然是个三十来岁、风度翩翩的儒侠,并不会以为只是个十四五岁的毛头小孩。
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江湖上虽是素来强者为尊,但这年龄辈份,也是极为重要的。那秀才为他取了这么个外号,倒也省去许多麻烦。
也是他在这一月以来,行善数十起。这动荡年代四处烧杀,他刻意行善之下,也救下数百人性命。箫剑青袍,他一身行头甚是显眼,今日在这城中,竟是被人给认了出来。
那个在人群中高呼地矮个汉子一脸兴奋,大声叫道:“儒侠!您老人家也是去黄鹤楼参加武林大会的么?您放心,武当派执武林之牛耳,张真人天下第一,武当七侠和您老人家又侠名远播,我等定然追附骥尾!”
此言一出,人群里顿时向轰开浪来一般,纷纷向青书行礼作揖。要知武当七侠行侠十数年之久,较之青书这一两月久上数十倍,江湖上的人五成都受过他们恩惠,剩下五成或是各大门派弟子,有师门庇佑;或是奇侠怪客,一方大侠,功夫超卓。但后者多与?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