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一剑
圆真本是在不知不觉之间,起了争胜之念,这才缠斗不休的,此时听了方丈的偈语,这才不由得心头一凛,想道:“是啊,再比下去,我也不会得到结果的,但没有结果,却是有了答案,那也应该适可而止了。”原来他变了几种少林寺的绝技,都试不出慧可的武功来历,但却已知道慧可的武学实是胜他一筹。
两人似乎是抱着同样心思,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
慧可那件残旧的袈裟上出现了疏疏落落的七八个小孔,慧可卷起袈裟,说道:“师兄剑术通神,佩服,佩服!”那些小孔是被圆真的指力洞穿的,和剑尖刺穿的小孔并无二致。
圆真说道:“拳法也好,掌法也好,剑法也好,有‘法’即落下乘,怎如你挥洒自如,举手投足,自成章法。慧可师兄,你用上了本寺的人门拳法,那已经是给了我的面子了,恕不远送,请!”
这番说话倒并不完全是客气的说话,它另外还含有一个意思,说明慧可并没有偷学少林派的绝技,而这也正就是他要试探的目的,不过,他得到的“答案”,只是在招式方面,至于在内功方面,慧可有没有得到少林派的内功心法,他却是试不出来了。
痛禅举起右手,虚空一招,慧可手上的袈裟突然飞起,落入他的手中,这是少林寺绝技之一的“擒龙手”功夫,蓝玉京固然看得目瞪口呆,圆真更加惊叹,心道:“我对本门绝技,真是犯了贪多嚼不烂的毛病,只要其中任何一种,练得方文这样精纯,那已是终生受用不尽。唉,但要练得这样精纯,却不知何时方才能够?”
痛禅接过袈裟,朗声说道:“脱下袈裟,还依本来面目,慧可,你可以走了。”
慧可道:“多谢方丈点化,多谢圆真师兄送行。”说罢,走出大雄宝殿。
痛禅和圆真并没跟他离开,蓝玉京走出去与他同行,说道:“恭喜前辈,闯过了第一关了。只不知前面还有什么人送行?”
这个谜底马上就揭开了。
从大雄宝殿朝着五乳蜂的方向前行,走没多远,就是少林寺名胜之一的昆卢阁,内有著名的五百罗汉壁画,据传是唐代名画家吴道子所画,过了昆卢阁,有一幢山门,山门下面有一块光滑如镜的石壁,这块石壁更加有名,据说达摩祖师当年在此山上面壁九年,他所对的石壁,就是这一块石壁,因此名为“面壁石”。达摩面壁九年,石壁印下他的影子,迄今一千多年,仍然清澈可见。
蓝玉京和慧可一路同行,听慧可说“达摩面壁”的故事,听得津津有味,正自加快脚步,想去看那壁上留影,忽然看见那石壁下面,放着两个蒲团,其中一个蒲团,坐着一个老僧,蓝玉京好奇心起,想道:“这个老和尚不在禅房坐禅,却跑到这个地方来坐,显然是在效法达摩祖师的所为了,但若不是大有身份的高僧,恐怕也不敢在此地面壁。”蓝玉京正自发觉背影似曾相识,那老僧已是在蒲团上转过身来,不是面壁,而是面向他们了。
不是别人,竟然是达摩院的首座长老本无大师。
本无大师道:“我奉方丈之命送你一程,我在这里已经虚位以待了,你要下山,先得坐一坐这个蒲团。”
慧可悚然道:“弟子不敢!”
本无大师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你在佛门多年,怎的还是执著人相,我相?达摩祖师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你懂吗?”要知佛法讲的是众生平等,四大皆空,慧可不可敢与达摩院的首座比肩,那已是存了尊卑之念,落入下乘了。
慧可道:“多谢首座指点迷津。”
本无大师道:“坐禅是佛门弟子的基本功课,你虽然不在本寺,也还是佛门弟子,所以在你临走之前,我要考一考你的坐禅功夫,只要你坐得稳这个蒲团,不管世路怎样崎岖,你也可以走得稳了。”
慧可如有所悟,合什说道:“蒲团不是祖师带未,蒲团无处不在。若不坐穿蒲团,焉能得大自在?”念罢佛偈,便即坐上蒲团。
本无大师拿着一串念珠,这串念珠共有一百零八颗。用细绳贯串,拉直了有六尺多长。本无大师将它屈曲,弄成了一个椭圆形,分为上下两半,叫慧可握着另外一端,说道:“你会念什么经?”慧可道:“弟子不会念经。”本无大师道:“好,那你心中默念一声阿弥陀佛,就拨一颗念珠,我也是如此,待你的这串念珠移到上面,我的这串念珠移到下面,这个功课就算做完了。”
两人都是在蒲团上盘膝而坐,面对着面,低眉阖目,只是手指在动。不久,慧可将一颗念珠拨到绳圈的上面,本无将一颗念珠拨到绳圈的下面,快慢都是一样。
蓝玉京站在一旁,看得莫名其妙,心道:“难道他们当真只是比试念经、坐禅?”心念末已,忽见慧可握着那端,珠串如受震荡,绳圈也在微微颤抖。本无大师握着的那端,珠串和绳圈,都是纹丝不动,蓝玉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在比试内功?”
不错,他们是在比试内功,原来本无大师正是因为圆真无法识破慧可所学的内功心法,所以才由他亲自出马的。
蓝玉京只看出表面的差别,慧可却是身受其苦了。本无用上了“隔物传功”,慧可只觉对方的内力似波浪般从珠串传来,几乎令他掌握不牢,渐渐他的真气运行也受了干扰,呼吸为之不舒。
慧可暗暗叫苦,“达摩院的首座果然是非同小可,嗯,他苦苦相逼,看来他是不肯让我离开少林寺了。”
此时正是少林寺的僧人做午课的时候,钟声一声声传来,看本无大师,只见他好像已是入了禅定的境界,对周围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慧可忽地心中顿悟:“佛家不打班语,本无大师说要考我坐禅,我却怎能只是想到内功的比试上面,方丈刚刚说过,有胜负之念,即是有了执著,我必须先去执著!”上乘的内功心法本来就是和禅理相通。他消除了患得患失的杂念,心无尘垢,灵台重返空明,内功的威力也就自然而然的发挥了。
说也奇怪,刚才他用尽心力去抵御本无大师的“隔物传功”。尚且抵御不住,如今他把胜负置之度外,根本就不去想它,反而感觉不到那股压力了,珠串虽然仍在轻轻颤动,但在他的感觉却是有如春风吹起湖面的涟漪,那起伏的节拍也和他心灵相通。他在不知不觉之间,已是忘记了自己正在和本无大师比试内功了。
春风吹起湖面的涟漪,不仅只是一种感觉,而且变成了他眼前幻相了。他好像回到三十年前,在西子湖边,追踪他意中人的足迹。
咦,那是什么声音?是她在低吟“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跳杨花过谢桥”,还是他自己在低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唉,都不是,是牟沧浪吹萧踏月而来,他脱下自己的戒指给她戴上。啊,不对,怎的牟沧浪却变成了另一个人了,是他的好友西门牧。
要达到心中毫无杂念的“禅定”境界是很难的。慧可忘记了现实的世界,却神游于太虚之间,只是“太虚”也并非空无一物,因为他还不能如太上之忘情。于是“心魔”也就乘虚而入了。
眼前幻相纷呈,他是局内者迷,旁观的蓝玉京见他似喜似忧,忽嗔忽怒,却是不禁为之骇异莫名了。
本无大帅心里想道:“他的内功倒是止宗内功,只可惜定力还是稍欠。不过,我只是要试他有没有偷学本寺的内功心法,如今已经试出来了,那又何必还比下去,累他走火入魔?”原来慧可所学的内功心法是和少林寺的内功心法有相通之处,但也止于“相通”而已,论到博大精深,他的所学则是和少林寺的武学相差不止一筹了。
本无拨下最后一颗念珠,慧可眼前出现的幻相却是他的意中人把牟沧浪所送的戒指掷在地上,铿然有声,他一下子就从幻境中醒了过来,刚好听得蓝玉京在叫:“慧可大师,你为何不拨念珠?”
他拨了最后一颗念珠,只见本无大师把手一扬,那串念珠飞了起来,一百零八颗念珠顿时都变得粉碎,从空中洒下。
本无大师朗声说道:“遍洒虚空,无障无碍。坐得蒲团,出得山门。慧可,你去吧!”两人同时下了蒲团。
慧可合什道:“谢大师慈悲。”
本无大师道:“这是你的造化,你自己走吧。我不送了。”
蓝玉京跟着慧可走出第二道山门,说道:“恭喜大师又过了一关。”
慧可苦笑道:“前面还有一关呢。”
蓝玉京道:“少林寺中武功最高的莫过于达摩院首座,这一关都已过了,还怕什么?”
慧可道:“刚才是首座长老有意让我的。少林寺中最难学的也并不就是武功。”
蓝玉京心道:“那是什么?”但见慧可默默前行,他也不便多问了。
过了昆卢阁是千佛殿,殿中有历代巧手僧匠雕塑的一千多尊佛像,姿态各个不同。蓝玉京在武当山就听人说过,不过他却是无暇入殿礼拜了。
他们走在一条青砖铺的路上,最令得蓝玉京触目惊心的是,留在青砖路上那一排排的坑窝。这些坑窝是寺内和尚过去练腿上功夫时,踩砖地留下的痕迹。
蓝玉京刚才还在安慰慧可,此时却是不禁自己也有点担心,暗自想道:“把守第一关是十八罗汉之首的圆真和尚,把守第二关的是达摩院的首座长老本无大师。把守第三关的却又不知是什么样的厉害人物?”
行行重行行,不知不觉之间,他们已是走到了最外面的一重山门。
站在山门下面的,赫然竟是少林寺的方丈痛禅上人。
痛禅上人劈头就问:“慧可,我不是来给你送行的,你懂吗?”
慧可道:“弟子懂得。”
蓝玉京大惑不解,心里想道:“他自己说过是有三个人给慧可送行的,又说要慧可走出三道山门才能离开少林寺,那么他自己站在这山门之下,却为何又说不是送行?”
心念未已,只听得痛禅上人缓缓说道:“慧可,你来了本寺二十多年了,我还没问过你,你从何处来?”
慧可道:“从来处来。”
痛禅上人道:“如今你要往何处去?”
慧可适:“往去处去。”
痛禅上人道:“来时何所见?”
慧可道:“见山是山,见寺是寺。”
痛禅上人道:“后来呢?”
慧可道:“见山不是山,见寺不是寺。”
痛禅上人道:“现在呢?”
慧可道:“见山仍是山,见寺仍是寺。”
痛禅上人道:“此山可是原来的山?此寺可是原来的寺?”
慧可道:“说是就是,说非就非。”
痛祥上人道:“既是无为有处有还无,那你又怎能离开?”
慧可道:“来不是来,去不是去,身在江湖中,心在少林寺。”
那意思是说,他初来的时候,未闻“大道”(佛家哲理),来的只是躯壳,所以说来不是来。如今已经受了佛法熏陶,纵然还俗,也可说得是佛门弟子了,所以说去不是去。
蓝玉京不懂禅机,但亦已稍稍可以领悟,既然来不是来,去不是去,那么痛禅上人当然也可说得不是来给送行的了。
痛禅上人道:“答得好,但我听得了凡代你禀告,你自言尘缘未断。
慧可道:“是,弟子确是尘缘未断,罪孽难消。”
痛禅上人道:“本来无一物,尘世即是西天,又有什么罪孽不罪孽的,好,我再问你,何谓尘缘?”
慧可不觉额角沁出汗珠,说道:“请方丈教诲。”
痛禅上人道:“我念一段《华严经》给你听:”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尘不自缘,必待于心,心不自心。亦待于缘。“(注:这段经文的解释,请参着任继愈著的《汉唐中国哲学思想论集》中的”华严宗哲学思想略论“,这里不赘述了。)
痛禅上人念罢经文,作一偈道:“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但依此法修行,西方便在目前!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慧可道:“方丈教诲、弟子谨记。”
痛禅上人道:“好,那你可向去处去了。”
蓝玉京没想到这一关竟是这样“容易”就过了,他随着慧可走出山门,心中还是一片茫然。正是:
山非山兮寺非寺,情关闯过闯禅关。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第十回 梦幻尘缘难再续 飘零蓬梗欲何依
一老一少,并肩走出了少林寺。门外阳光灿烂,慧可抬起头来,深深吸了口气、抹去额上的汗珠。
蓝玉京忍不住问道:“前辈刚才和方丈的一番对答,我是听得莫名其妙,但前辈却好像是比起和圆真那场激斗更为吃力?”
慧可道:“何止这样,我和本无大师比试内功都没这样吃力呢。”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