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独尊
作出了判断以后,陈凉点头说道:
“那你有几分把握呢?”
司徒雅扳着指头列举了一下己方拥有的诸多优势,拍着胸脯说道:
“……若说十分把握那肯定没有,七分胜算是差不多的。”
这时,见司徒雅说得合情合理,陈凉又点了点头,说道:
“好,你开出的条件,本将都答应了,不过我怎么能信你是真心效力,不是故意诓骗脱身呢?”
闻听此言,司徒雅的表情明显出现了瞬间僵硬,在官场里他也混了不少年头,从没见过说话这么愣的主。尽管如此,司徒雅要承认陈凉这话说得在理,人家为什么相信他这个降将的一面之词呢?
自我解嘲地一笑,司徒雅摇着头说道:
“这个……那就要看大将军您的器量如何了。”
陈凉摸着下巴,抬眼上下打量着司徒雅,他以猎人的直觉判断,这家伙没有故意耍诈的想法。当下,陈凉大笑着说道:
“哈哈哈哈,好哇!你是要考验本将军的气量是吧?成,出来以后准备一下,三天之后出发。”
闻声,司徒雅没有急着感谢陈凉的信任,而是摇头说道:
“大将军,兵贵神速,片刻迟疑不得。您若是真信得过我,今日就让我出发,不然迟则生变。”
在这间幽暗的囚室中借着昏暗的油灯照明,陈凉与司徒雅四目相对。过了一会,陈凉深吸一口气下了决心,说道:
“司徒雅,你也是个人才,不要让俺失望,你去吧!”
目送着司徒雅走出这间他住了一段日子的牢房,陈凉突然开口说道:
“陈孝!”
旁边一名个头不高,身材横宽的矮胖子闻声站了出来,冲着陈凉一拱手,说道:
“二哥,您叫我。”
闻声,陈凉皱起眉毛,不悦地说道:
“在外面叫俺大将军,咱们是在军中,不是在自个家里叙旧。”
这位面色黝黑,身材矮胖的陈孝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道:
“是,二……大将军,你要俺干啥?”
无奈地瞥了这个族弟一眼,陈凉叮嘱说道:
“从现在开始,片刻不离地跟在司徒雅身边,你什么也别说,什么也别做。总之,不管他干什么,只要不是动手杀你,你就啥都不用管。记好了,把所有事情都记在心里,等回来告诉我就行了。”
“是,俺明白了。”
尽管自己身后忽地多了陈孝这个闷声不语的跟屁虫,司徒雅却对他摆出一副视若不见的模样,照旧是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论说起来,朝廷调动大军的时候还得派出个把监军随行,陈凉大胆启用司徒雅这样的降将,而且授予他兵权,这本身就已经冒着绝大风险。既然如此,别说派一个监视者,哪怕做得再多一些也不能算过份。
关于陈凉的大概想法,司徒雅完全能猜得到,但是他更加清楚一条,留在关中老家的司徒氏一族可能都死绝了,往后司徒氏能否延续望族的地位,只怕得看司徒雅在兴汉军这艘新下水的大船上打拼得如何。真格说起来,司徒雅对龟缩在洛阳无所作为的混账朝廷,那份深重的怨恨也不是假装出来的,只不过没有在陈凉面前表现出的那般强烈而已。
刚才在囚室中,司徒雅之所以不顾身份地破口大骂,那是在以一种婉转地姿态向陈凉表示,与故主划清界限的决心。这对世家子弟出身的人而言,已是近乎于本能的自保行为。
老话说得好,学得一身文武艺,终须货卖帝王家。
若不是自己挑头造反的话,那么跟对一名老大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条件。这就像你用全部身家抵押贷款买下一支股票,也许它是伯克希尔哈撒韦,但也可能是雷曼兄弟,更倒霉的是一百多块买了亿安科技,一旦输掉的后果是不堪想象的。无论在何时何地,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总像光与影般相伴相随。眼下司徒雅所关心的核心问题,不是关中族人的死与活,而是自己能在陈凉手下混得如何。
按照目前的态势来看,只要司徒雅能出人头地,渭南司徒氏就能再度复兴起来。一旦投靠陈凉,司徒雅下半辈子能否有封侯拜相的那一日,关键就得取决于陈凉在这条群雄争霸的道路上究竟能走多远了。
有鉴于此,除了陈凉的能力之外,司徒雅首先得弄明白一件事,陈凉的器量如何。
为人臣者,最忌讳的是碰见那种吝惜刻薄的君王,尤其是越王勾践和明太祖朱元璋那样可以与臣下共患难,不能与之共富贵的小气鬼,简直就是功臣们的催命符。
别前头在战场上浴血拼杀多年,辛苦积攒下的功劳,到头来只换得三尺白绫,一杯鸩酒就算大家恩义两清了,那真是死了都悔恨得阖不上眼哪!
当面向陈凉提出那个冒昧的要求,除却考验他作为主君的器量大小,前些时候,陈凉奇袭江陵的行动也给了司徒雅很大启发。
在地牢里反思自己的失败原因,司徒雅在郁闷之余,不得不佩服陈凉这家伙胆识过人,没见过这一招的人不管多精明都有很大概率被直接放倒。司徒雅不觉得统辖武昌水军大营主将苗仁辅的眼力能比自己高明多少。既然陈凉都能靠这一招把自己骗得被卖了还帮人数钱,那么只需照方抓药收拾苗仁辅,相信也不会有太大难度。
怀着建功立业和试探主上器量的双重考量,司徒雅向陈凉提出了要求,得到满意的答复,他觉得异常兴奋,奔波半生终于寻觅到了一位明主。
古语有云:良禽择木而栖。若是栖身的树木不够结实,鸟儿筑巢也不大安稳。单从眼下看来,陈凉还算是一棵不错的大树,司徒雅认为值得花些血本在他身上投重注,好生赌上这一铺。
三日之后,从前方传回消息,武昌城宣告陷落,兴汉军的赤色战旗飘扬这座位于江水中游的要塞城头上。
仅仅动用了很少的兵力,司徒雅不仅完美复制了陈凉白衣渡江的把戏,并且由诈骗案的受害者华丽变身成了新一代的凶手。
尽管当下正值多事之秋,世事变幻好似走马灯般目不暇接,但比这一桩更荒唐的事情倒也不多见。
如此一来,陈凉在起兵后的短短旬月之内,兴汉军便连下江陵、武昌两座大城。一时之间,兴汉军声威震动东南半壁。随后,陈凉授意归降的刀笔吏们捉刀,写出了一篇起义檄文,传檄于荆州诸郡。
在这片以陈凉兴汉大将军名义起草的檄文中,延续了江陵安民告示的固有风格,继续将批判矛头直指洛阳朝廷的腐朽无能,对外失地赔款和丧权辱国等诸多劣迹。陈凉为自己夺取了道义的制高点,高举着吊民伐罪的旗帜,要求荆州诸郡的地方官吏认清形势,不要与历史潮流相悖逆。
虽然这份檄文的内容多半是一些官样文章,不过对于久经仕途沉浮的帝国官僚们来说,他们还是从中看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尤其是草拟这份檄文的陈凉,其野心更是非同小可,分明是打算夺取天下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对于那些本就没多大志向的人,他们很不情愿跟陈凉这种新生代火并一场。
兵凶战危啊!真的打赢了还好说,万一打输了,他们现在能跑掉,万一将来陈凉得天下坐稳了龙庭,无论他们跑到哪也躲不过秋后算账这码事。
那些皇家御用走狗锦衣卫的可怕,大秦帝国的老官油子们想起来都是刻骨铭心的恐惧。正所谓是打赢了好处不多,打输了坏处一笸箩,他们岂会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蠢事?
江陵和武昌接连陷落,荆襄地区这最具战斗力的两支水军皆已落入兴汉军掌控之下,现任水军大都督司徒雅也是地理鬼。如此两厢结合之下,大部分地方官僚迅速做出了明智选择。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逢迎,总之除了位于北方的襄阳郡,其余的州郡太守、刺史们都纷纷上表向陈凉称臣,甘居臣下之位。在此之后,凡是应向洛阳朝廷上缴的钱粮赋税,悉数转交江陵方面,陈凉轰轰烈烈的造反事业,至此进入了一个上升通道。
第117章 起步
据传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禹贡》,最早提出华夏地括九州的地理概念。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些区域是中国最初的文明开化地区。
虽说后来大秦帝国在地理定义上沿用了华夏九州的概念,但并没有将九州作为正式的行政区划设置。从始皇帝赵政一统天下开始算起,大秦帝国一直沿袭着郡县制,期间又新增了与郡平级,但其下不设县的州,算作是对地方分权的一种预防性举措。
万丈高楼平地起,争天下也跟造房子的道理是一样。若是开头地基打得牢靠,前期投入的劳动和心力够多,建起的房子自然经久耐用,反之则是一项豆腐渣工程。
举例来说,真刀真枪辛苦打出来的天下,跟靠阴谋篡夺来的天下,这两者就大有不同。
举凡是靠着真刀真枪打拼出来的天下,执政者从根子上来说底气就显得很足,言行举止充满了强烈的自信,君臣之间都可以相互信赖,汉唐就属于这种范例。那些靠着见不得光的阴谋诡计篡夺政权的执政者,他们在心底里总是在担心别人也效法自己昔日的所作所为,所以他们普遍的作法对外软弱,对内残暴,这种货色只能算是独夫民贼,负面典型则是东、西晋和南、北宋。
华夏大地分作九州,这是代表着整个文明的核心区,其意义不同于外围的蛮荒土地。
陈凉顺利占据了荆州算是得了九分之一的天下,这个发展基础当然不错,可是作为他的幕后推手,林旭却在担心陈凉的见识不够,被那群老官僚玩弄而不自知,其次是担心陈凉一心急于求成,弄出不可收拾的烂摊子。正当林旭考虑着是否要亲自出面,提醒一下陈凉时。这位猎户出身的义军统帅,自封头衔“兴汉大将军”,对治下的荆州诸郡颁布了“与民休息令”。
陈凉下发的这条政令内容很简单,减免各地的赋税和徭役,鼓励垦荒和生育,对外宣称守土安民,意思是别人不打我,我就不主动出兵征战。
林旭派出化身变幻为一名扛锄老农,凑在人堆里,认真看过了陈凉的这份政令,知道他把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九字真言听进去了。对此,林旭不禁暗中庆幸选对了代理人,陈凉这家伙虽然不学,但也有术,一路顺风顺水也没冲昏头脑,的确是成大事的材料。
古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仅仅间隔了数日,占据着江陵的兴汉军政权,再度以大将军陈凉的名义公开颁布了一则“求贤令”。
“……当今之世兵火不息,戎狄凶焰正炽,乃求贤之急时也。天下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有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吾皆愿唯才是举,誓必得而重用之。本将望四方贤良高才,不弃兴汉之地鄙陋,往投吾处,某必倒履相迎。”
大概是经过了酸腐文人的润色加工,这份求贤令一般人读起来比较拗口,不过简单地说,中心思想还是非常明确的。陈凉不仅要求荆州地方官吏和豪绅们必须大力向兴汉军举荐人才,同时要求隐居乡野间的贤才能人到官府自荐,特别声明不会以个人道德高低和声望好坏作为评判标准,陈凉公然宣称,即使有着盗嫂受金之类道德劣迹的人也可自荐于军中,如果考察真是有才干的,必定得到重用,简直是赤裸裸地颠覆了传统道德伦理的边界。
“古人诚不欺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驻足在江陵城门口,当林旭看罢了这份贴出的布告,他咂摸一下滋味,当即哭笑不得。
盗嫂受金这个不太出名的典故,乃是出自地球历史中,汉初与张良齐名的重臣陈平,由于投奔刘邦之后,他往上爬得太快,结果被人嫉妒。
这些小人先是诬陷陈平跟嫂子通奸,随后又说谁给陈平送了钱,他就专门提拔谁,这是典型的买官卖官,腐败呀!
尽管这些事情后来经过考证,大多是子虚乌有的构陷之词,受金之事固然无法详细验证,但陈平根本就没哥哥,所以他就更不可能有嫂子了。由此可见,人言可畏这句话是多么正确。只是造谣很容易,平息谣言却是千难万难。任凭你高风亮节,照样也经不起众口铄金的无尽消磨。于是乎,盗嫂受金这口大黑锅,陈平就一直憋屈地背了下来。
当然了,在这个片界中是不存在这个典故的。大秦帝国的国祚延续千年,汉代是压根没影的事,即使陈平真的降生在这一方天地,最多是成为大秦帝国庞大官僚机构的一份子,不可能享有大汉丞相留名青史的荣光。
不问可知,在林旭挥舞的和谐大剪刀之下,安州的那些书籍中有漏网之鱼侥幸逃过了一劫,被善于发现新鲜事物的陈凉偷师学了去。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