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逆天
详频闭馐嗄辏性床话玻尴竟思笆裰校贾率裰泄僭钡淖孕判谋对觯笥欣献犹煜碌谝坏母芯酢S枚绕陶爬朔眩鍪律菝液阑1鸬牟凰担土详频哪蚺杈偷糜靡佣驮臁O粢嬖缇椭朗窆母祝悦详莆渍馊喝俗鍪虏辉趺吹危兑睬潮。删褪窍不犊淇淦涮浮L子镁涔呕埃蔷褪牵何夜厶煜滦问疲缯粕瞎畚啤?br /> 面对着蜀国大臣们的指责,萧益只是笑呵呵的端着酒杯,脑袋高高的抬起来,不理不睬。吵架也好、争论也罢,都是有来有往才逐渐热闹,才能辨出来个所以然来。如果一方滔滔不绝,另一方却缄默不语,恐怕这争论也持续不下去。
果然,萧益高傲的姿态虽然让蜀国群臣心中恼怒,可惜,自己出声自责,可人家根本就不吭声,这反而显出来自己特别的没素质,赵季礼等人指斥了两句,陡然觉得挺没意思的,有点上当的感觉。这些人都是饱读诗书的,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鬃。历来的说客,都是这么危言耸听,好让人重视的。赵季礼等人心里这么一琢磨,老子不上你的当,不理你,于是一个个气鼓鼓的坐下来,也不再指责了。
政治上不及格,并不代表智商有问题。孟昶熟读诗书,他知道萧益这么说,肯定是想游说自己和楚国联合,对付大周。孟昶并不想刘禅那样整天吃了玩,玩了睡的,他也是有大志向的,三年前,他就曾经三路出兵凤翔府,想策应王景崇、赵思官,图谋关中,可惜被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赵匡胤等人好一顿暴揍,给重新打回了蜀中。要不是孟昶有善解人意的花蕊夫人,而他自己也富有阿Q精神,恐怕会有好一阵子郁闷了。可既便如此,孟昶有时候还是想把面子给找回来。
于是,孟昶依足书上的规矩,笑容一敛,正色的问道:“不知萧先生何出此言啊?”
“陛下,可听说伪周已经迁移中原百姓到关中了吗?”萧益沉声问道。
“啊?”大蜀睿文英武仁圣明孝皇帝孟昶(孟昶自己给自己加的封号)有些发愣,很显然是不知道这个消息的,兵来将挡,水来土屯,自己贵为大蜀皇帝,何必要眼巴巴的盯着大周的一举一动呢,不过,他好面子的特性,这一时间还是占了上风,于是,他点头说道:“恩,朕听说了。”
萧益追问道:“不知陛下以为,伪周此举所谓何事啊?”
对楚国来说,充塞关中已经算是一个过时的评论了,可对蜀国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新闻。孟昶眨巴眨巴眼睛,眼珠子一转,扭头问枢密使王招远道:“王爱卿,你觉得伪周是意欲何为啊?”
孟昶不愧是多年领导出身,关键时刻,想到了灾难转移的妙计,把萧益的追问顺水推舟的推给了枢密使王招远。
问题到了王招远这儿,王招远自然不能再推了。再说了,这王招远可是号称当代诸葛亮的人物。这王招远熟读兵书,极为自负。而且,他很小的时候,就做了孟昶的书童,也孟昶关系极好。孟昶即位之后,这家伙跟着水涨船高,开始在宫中的禁军任职,从类似猪八戒卷帘大将的职位做起,十几年下来,终于混到了枢密使的高官。
不知道是不是蜀中有人看他不顺眼,故意埋汰他。在蜀中有这么一个笑话,说这王招远自从发达了以后,就经常祭拜武侯诸葛亮,有一次还对着武侯的遗像自言自语:“先生,虽然你北伐中原功败垂成,不过不要紧,有学生我在,终有一天,我会活捉郭威,替你报仇雪恨。”结果,诸葛先生闻之大怒:“呸,郭威跟我有屁的关系,我要的是曹魏,你少打我的旗号!”
于是,王招远面色一整,皱着眉头思索了开了。孟昶虽然问得是王招远,可这个题目是开放性的,而且大皇帝陛下也没说只能王招远一个人回答,于是,这宴会又一次的安静了下来,蜀国的群臣开始动起脑筋来。
萧益嘴角一笑,蜀国消息蔽塞果然名不虚传,看来归途可以从走水路来探测一翻。
王招远果然不是盖得,他这个当代诸葛还是有几分实力的。不多时,王招远就说道:“陛下,莫非这大周是为了复兴关中,以关中制关东之地吗?”蜀国和楚国交好,可是它并没有采取楚国对于郭威的评价——伪周,而是称其为大周。
“王大人不愧是当代诸葛,果然一点就通。下官佩服佩服啊!”萧益笑呵呵的将一顶高帽子递了过去,接着萧益整容说道:“陛下,诸位大人,下官所说的蜀中之危,正是由来于此啊。”
“萧大人,危言耸听了吧。大周充实他的关中,与我们蜀中何干啊?”蜀臣李昊反驳道。
面对指责,萧益并没有回到,只是撇着嘴一笑,扭头问王招远道:“呵呵,此庸人之议耳。王大人,您也是这么看的吗?”萧益先说李昊这话是庸人之议,接着又问王招远是不是也是这么认为的。王招远嘴里像吃了个苍蝇一样,你都说这是笨蛋说的话了,还这么问我,我要是同意,岂不是说明我自己也是笨蛋了吗?
第34章 入蜀(3)
第34章入蜀(3)
在蜀国,要论升迁速度,王招远可以排名第一了。他虽然官居枢密使,可谓是蜀国三军总参谋长,可是,他致命的硬伤,他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功劳,特别是战功。正因为他没有打过仗,也没有见识过真正的蜀军,他虽然官位是枢密使,可是对蜀军的战斗力并不清楚,相反的,他求战的**反而在蜀中群臣中是数一数二的。不管是楚国的银子起了作用也好,还是王招远想立战功也好,他现在有点倾向于征战。
而同时呢,蜀国又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国家,群臣大部分都自命不凡,你是诸葛亮,我还是贾诩呢?对王招远不服的,大有人在。而孟昶并非不知道这些事情,或许在他心里,这也是一种制衡之道。
而这些人里面,李昊、赵季礼等人又是首当其冲。他们和王招远互相看不惯。早就了解这个情况的萧益,看到赵季礼等人发难之后,故意摆出一副不屑与其说话的姿态,而另一方面却礼遇王招远,这么一来,在王招远的心里自然就贴近了一些。
见萧益不动声色的把球给抛到了自己的脚下,王招远第一时间心里有些子着慌,为什么呢?他的看法事实上和李昊的看法差不多,他不觉得大周充塞关中对大蜀有什么不利。可是,偏偏萧益的话,恰到好处。即贬斥了李昊等人,又给了他王招远一个展现个人智慧的舞台。
当下,王招远脑子急转,爆发了三四五六七八个小宇宙之后,终于想到了一点,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站起身来,绕过自己的酒案,跪倒在皇帝孟昶的身前说道:“陛下,大周在关中屯田,对我们大蜀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孟昶一愣,在他看来,现在有大楚在江南和大周硬挺着,不管是郭威还是马云,根本看就没有时间请自己喝茶。他们两的事,和自己基本上都八竿子打不着。可是,王招远这么一说,让孟昶也谨慎了起来。没办法,从小开始,眼前跪着的这个家伙,就比自己聪明一些。王招远自吹自擂,说自己是诸葛亮,而孟昶还真的就把王招远当成了自己的诸葛亮,着力的提拔。
孟昶难得的慎重说道:“王爱卿,此话从何说起啊?”
“陛下,大周是想以关中制关东,可是,千年一来,从来没有谁能够单单以关中制关东的,除非,他手上有蜀地。秦始皇拥有关中、蜀地东征而得天下,汉刘邦出陈仓得关中,东向扫平项羽,北周武帝也正是夺得蜀地之后,才东向灭北齐。现在郭威充实关中,恐怕只是他的第一步,等他充实了关中,下一步,恐怕就是咱们大蜀了!”
萧益微微一笑,王招远这么说,正合了他的想法。与其自己去劝谏蜀国君臣,还不如让他们内部自己劝自己。以王招远在孟昶心中的地位,只要王招远认同了的,恐怕孟昶也不会反对。
见王招远这么一说,赵季礼赶紧站出来反对:“陛下,王枢密恐怕言过其实了。臣以为大周所谓的充塞关中,其实就是屯田嘛。他们要屯田说明什么?说明关东的地方百姓人口太多了,而关中百姓人口少了,所以才做这样的迁移。可是,背井离乡,人所不愿也!自古大规模的迁移,都是好说不好做,咱们大可不必如此担忧。臣以为,大周未必有图谋蜀中之意,大周未必有迁移成功的把握,如果我军贸然而动,然而给了大周借口。臣以为应当整军戒备,就足矣了!”
见赵季礼出头了,王招远唰的一下站了起来,恶狠狠的反问道:“赵大人也知道自己说得都是猜想,如果大周屯田成功了呢,如果大周有图谋蜀中之意呢?到时候你可就是误国之臣了!一切都基于空想,真不知道你这大臣是怎么为主分忧的!”
“你!!!”赵季礼有些恼怒了,他正要反驳。一直不动声色的萧益,突然说道:“陛下,以微臣看,赵大人之言,大谬矣!关东动乱多年,地多人少,有些地方骑马走上一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影,又哪里有什么百姓人口太多啊?赵大人,也……也太不学无术了吧。”
王招远眼睛一亮,接着说道:“先帝昔年曾说,兵入汴京,民不过2000余。汴京如此大的城市,人口才只有2000,由此可见,中原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哪有赵大人说得人口众多,不得不迁移啊。赵大人不知世事,不通兵机,又岂能妄言国家大事呢?”
这句话把赵季礼噎住了。毕竟是他失言在先,却又被国际友人抓住语病,丢了大蜀的脸。看孟昶脸色阴沉的样子,赵季礼心中发颤,住嘴退了下去。孟昶虽然昏庸了些,可也是握着生杀大权的。宰相张业跋扈,被孟昶给宰了,翰林使王澡私自拆开地方官员的奏章,也被孟昶当场格杀。孟昶带人还算仁义,可是该杀的人,他却是一点都不手软。
见赵季礼退下了,孟昶狠狠的瞪了他一眼,转而问王招远说道:“王爱卿,依你之见,对于关中咱们倒是不可不防了?”
王招远点了点头。
见事情进行的差不多了,一旁看热闹的萧益,笑道:“陛下,如果贵国有意于关中,我主愿意出兵相助。事成之后,关中之地尽属于贵国。我主只要关东之地。”
“哦?”王招远虽然决定去找找大周的麻烦,至于如何找麻烦,他心里还没有定论,听萧益这么一说,他登时心中一喜,有人帮肯定比没人帮,要好的多啊。再说,这楚国和大周连年征战,彼此之间也熟悉。
见萧益表态,孟昶心中也是颇为高兴,他笑道:“王爱卿,这是就交给你了,明天你和萧爱卿好好商议商议联合出兵事宜,今天是给萧爱卿接风,国事不提了。大家随意畅饮!”
第35章 大战略
第35章大战略
大蜀枢密使王招远自视甚高,他既然准备建立一番功业,手下的高人们也纷纷建言献策,短短两天时间,王招远就再次召见了楚国的使臣萧益,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大战略,誓死要把伪周给灭忘掉。
自从孟昶被萧益说服,答应和楚国结盟。这大周在蜀国的官方表达中就变成了伪周,认同了郭威是篡位的。当然,蜀国和楚国还是有一点区别的,楚国标榜自己是“代天讨伐”,替汉天子讨伐逆贼;而蜀国则是“顺义讨逆”,你篡位就是乱成贼子,天朝就要出兵讨伐你。
王招远对这萧益,洋洋得意的说出了自己的大战略,其实很简单:蜀楚两国联合作战,楚国出兵淮南,直取宋州,威胁伪周的都城汴京,而蜀国则率军处子午谷,把关中给短了。潼关以东尽属楚国,潼关以西则属于蜀国。
见王招远三言两语就把战略给说完了,萧益木愣愣的坐在哪里,脑子一时间有点子短路。虽然他是文臣,可是这年代的文人都是喜欢把自己发展成全才的,除了不会种地之外,各个都算得上是万事通。萧益作为楚国的重臣,虽然没怎么打过仗,可行军打仗的事情,他可听过见过不少啊。
这王招远的计划也太儿戏了些吧,而且对楚国来说,也是大大的不利。为什么?因为伪周的精兵大部分都在关东呢,数量多,质量也好。河北的精兵对上契丹也不遑多让啊。关中的军队算然不算少,可只有2万白衣军算得上是精兵了。更何况,楚国攻击的是伪周的心脏,郭威刚刚称帝,恐怕不会轻易放弃汴京的。
可直接说这么一来楚国太亏了,老子不干。这恐怕刚刚结好的同盟,就会再次瓦解掉,这又不符合马云目前正实行的政策。萧益想了想,说道:“王大人的计策,果然绝妙啊。两国齐齐出兵,伪周首尾不能相顾,天下虽大,大可一战而定之。”
见王招远得意的笑着,萧益话锋一转:“可是,王大人计?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