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千年





  “孔少侠对当前状况如何看法?”密室仅他们两人,看出寇准对刺杀任务是非常保密的。一进屋他就直截了当地问道。 
  “我刚来,还没有来得及调查,寇大人想必已经收集了不少情报吧?不如寇大人解说下当前形势,草民再做看法如何?”孔龙现在跟当官的打交道了,说起话来难免有所忌讳。 
  “恩,也好!那我就说说吧。”寇准停顿了下,似乎在想从哪开始说起,缕了缕头绪,开口道:“那我就从宋辽两国因何打了50年之久的战争说起吧。”寇准的思绪飞快地转着。 
  “战争的起源是因为燕云十六州。燕云16州,本是中原皇朝的领土。但后唐石敬塘,为了换取契丹支持他称帝,便把燕云16州割给契丹,就是后来的大辽,这一地区,不仅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经济文化发达,而且地势险要,许多关隘控制着南北通道,在军事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中原和大辽为此争夺相当激烈。辽景帝病逝,大辽局势不稳,此时我大宋太宗皇帝于永熙三年(986年)对辽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当时,我军分二路进发,东路以曹彬、崔彦进率领,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发;中路由田中进率领,从飞狐口(今河北沫源)出击;西路由潘美、杨业、王优率领,入雁门关出击。三路大军浩浩荡荡,来势凶猛。” 
  “辽国太后萧燕燕预料到我大宋可能要夺取燕云16州,早就做好了准备。面对我军的攻势,她沉着应战,积极抵抗。辽军同样兵分三路:以耶律休哥抵御东路曹彬部;以耶律斜轸抵御西路的潘美、杨业部;自己则携圣宗和韩德让率10万大军直趋南京(今北京宛平),伺机出击。” 
  “两军交锋,各有胜负。到四月,战局逐渐有利于辽方。东路的曹彬军,得知中、西路两路大军捷报频传,于是不顾形势,大举进兵。而辽军统帅耶律休哥自知兵力不足,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骚扰我军。数十日后,我军被拖得精疲力尽。而此时萧太后也移师幽州,与休哥军形成对我军的夹击之势。五月初,敌我双方在涿州西南展开决战。由于我军士气低落,而辽军有圣宗、太后为后盾士气高涨。辽军杀得曹彬军大败。此役,萧太后亲自披挂上阵,猛杀我军。结果,我军东路主力尽失,辽军大胜。唉!萧太后真乃女中豪杰!人中龙凤啊!”寇准似乎对辽国太后萧燕验颇为心折。同一时期的强人啊!难免会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我太宗皇帝闻东路军惨败,急令全线退兵。故我军中路遵令悄悄退回。而我西路潘美、杨业等,闻听耶律斜轸围攻朔州。潘美、王先令杨业全力救援。杨业率部进发,中伏。杨业子延昭突围求救。子延钰战死,杨业也受伤被俘不屈而死,士兵多战死。至此,燕云大战,辽军全线胜利告捷。”寇准似乎在说故事一般,但心底的愁痛非别人能体会,是一种痛心疾首的悲哀。 
  “萧太后在辽朝开展的一系列改革,促进了辽经济的发展和契丹族的汉化,同时也增强了辽的国力。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后,萧太后首先平定了西夏和高丽,解除了后顾之忧。为了打破与我国对峙的局面,争取更大的主动。也为了减少与我国对峙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消耗。萧太后在放出议和的空气后,于统和二十年亲率大军猛力攻我国,以达到逼我国和谈的目的。” 
  “辽军长驱直入,插入我大宋境内,攻占了澶渊,直逼我都城汴京。结果我朝君臣闻讯后,乱做一团。当时我任宰相,在我等大臣的力争之下,真宗皇帝决定御驾亲征。因为每次辽国萧太后带兵亲自督阵时,辽兵皆士气大振,猛不可挡,故当时我也这么想的,希望真宗皇帝御驾亲征。果然,消息传出,我军无不欢欣鼓舞,奋勇作战。黄河两岸广大民众也纷纷参战,支援我军。在我朝军民的拼死抵抗后,辽军攻势趋减,这时候我军已取得明显的主动。但是,唉!真宗皇帝对抗辽信心不足,在我军取得主动之后,仍无抗战到底的决心,派人与辽议和,做出了很大的让步。经过一番商议后,双方达成协议。协议规定:真宗皇帝尊萧太后为叔母,辽圣宗遵真宗为兄;我国向辽岁输奉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两朝罢兵,各守边界等。” 
  孔龙渐渐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插口道:“那次的协议就是‘澶渊之盟’吧?” 
  寇准对那次盟约显然甚为羞愧,道:“这真是我朝之耻辱!但为了两国千万百姓生命,这协议也算不得什么,但如今辽国三权臣居然贪得无厌,欲要我国再加大供奉,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大宋子民也非好欺负之辈。” 
  “既然当初协议是萧太后签的,那为什么不找她理论呢?她似乎是个很不简单的一位女人啊?”孔龙从刚才寇准述说中听出,这位萧太后是位了不起的女中豪杰,居然能指挥千军万马作战,而且还能令那么多将官听命于她,这在以后千年当中都是没有过的,即使是唐朝武则天,以及后来的清朝慈禧太后,都没有她这么厉害的军事指挥才能。因此,孔龙觉得改签协议应该由辽国太后萧燕燕同意并亲自参与才对的,毕竟这是关系到两国是否平稳发展的头等大事。现在却由三位权臣出来,这其中定有蹊跷,于是他就问寇准。 
  “这个。。。我也不大清楚,派去的探子无法进入太后寝宫,根本无法知道她的情况,以及她的意向,况她年事已高,而权力都自己独揽,那三个权臣辅佐她,现在我想恐怕是她不好意思自己出面,就暗中指使他们向我国发难。”寇准说道。 
  “寇大人,你给我说说辽国太后萧燕燕其人其事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孔龙说道。他觉得事情并非寇准说的那样简单。 
 
 
 
  
上卷三 回归千年前之外星捕快 第五十一章 萧太后其人(一)
 
  孔龙对历史上的美女和女强人还是看的比较多的,知道在辽国历史上,连续有三代皇后都姓萧,彼此间都有着亲属关系,她们不但美丽,而且都拥有着不亚于汉族女子的聪慧,从而让我们认识到了少数民族女子的才气和智慧,还有那伴随她们虽然富贵荣华但也坎坷不平的命运。除了上面的这位神机智略的萧后——萧绰外,还有两位,其一是心灵手巧的萧后——这位萧后,名菩萨哥,是萧燕燕的弟弟萧隗的女儿,统和十九年(1001年),被册为圣宗耶律隆绪的“齐天皇后”。她姿色明艳,聪颖巧慧,而且擅长手工艺,用草编织的清风、天祥、八方三殿,成为营建中京的模型;还发明制造了龙首鸱尾白金宝塔装饰的九龙辂诸子车。圣宗精通音律,萧后擅长琵琶,两人夫唱妇随,倒也伉俪情深。奈何深宫多争斗,齐天后没有儿子,而另一位不那么得宠深深嫉恨着齐天后的妃子却生了一个儿子木不孤,这位妃子也姓萧叫萧耨斤。1031年圣宗去世,虽然遗诏是说由齐天后为皇太后,萧耨斤为皇太妃。可即位的木不孤(即兴宗耶律宗真)毕竟是萧耨斤的儿子。萧耨斤扣下遗诏,自立为皇太后,独揽军政大权。先将齐天后迁到上京囚禁,后来又派人加害,最后,齐天后自缢身亡,结束了她被迫害的命运。 
  另一位才气横溢的萧后——她是辽代著名的女诗人,她也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但她同时也是最为红颜薄命的一代萧后。她就是萧观音,萧耨斤弟弟萧惠的女儿。萧观音不但姿容俏丽,而且才华出众。她饱览史书,擅长诗词,精通音律,随道宗狩猎时咏下“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叫猛虎不投降。”这等气势不凡的诗歌,被道宗赞为“女才子”,从此有专房之宠。可道宗性格乖戾,刚愎自用,喜谀恶直,萧观音直言劝谏,反而失宠。萧观音也就填下了著名的“回心院”词十首,如“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是君来生彩晕,对妾故做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张鸣筝,恰恰语娇莺。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张鸣筝,待君听”。这些词辞藻华丽,寓意凄婉,哀而不怨,表达了萧观音对丈夫的深情。可惜明珠暗投,萧观音一腔真情却付诸流水。耶律乙辛为了打倒太子,而诬告萧后和伶人赵惟一私通,证据竟然只是萧后写过的一首诗“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中有“赵惟一”三个字。皇帝昏庸,郎心似铁,萧后最后还是落得个自缢而死的结局。 
  三代帝王,三位萧后,她们都有着不凡的才华,可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深宫里面,所拥有的身份地位,才华巧思也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平安和幸福。而孔龙所处年代正好是萧绰和萧菩萨哥两位皇后并存之期。 
  寇准对其对手还是很看重的,尤其是对萧太后这样的强硬对手,如果两人不是各为其主,大概会成为很好的朋友,因此他对萧燕燕的情报还是很多的,对其人其事也了解甚多,娓娓道来,就如同在述说一位老友一般。 
  “她被封为景宗皇后,是辽圣宗生母。小字燕燕,契丹族,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小女。萧思温有三女,相貌和智慧皆很出众,萧燕燕却最为优秀。” 
  “我也曾听闻过萧家三姐妹具是不俗之才女,看来果真如此了。”孔龙插口道。 
  “不错。”寇准对孔龙知道这些事显然满意,接着道:“萧燕燕幼年聪慧好学,才智过人。17岁被耶律贤(景宗)选为贵妃,景宗保宁元年(969)五月,册为皇后。以景宗荒庸有疾,她多临朝,‘国事一决于其手’。凡大诛罚,大征讨,多由其裁决。” 
  “难怪这几次战争,她都亲率将士上阵呢,过真不简单!”孔龙对她心生崇敬。 
  “还不止这些呢,乾亨四年(982)九月,景宗卒,长子耶律隆绪(圣宗),年方十二,她奉诏摄政,受尊为皇太后。次年六月,上尊号承天皇太后, 临朝称制,改国号契丹。统和二十四年(1006)十月,增号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承天皇太后。由此可见她让辽国百姓多么尊重了。”寇准对她的身世如数家珍。 
  “摄政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劝课农桑,禁伐桑梓,劝民种树,拓垦荒地。知人善任,重用汉官。拜韩德让为大丞相,总二枢府事,位于诸亲王之上。用汉宫室肪、邢抱朴、张俭、马得臣等理政。以“智略宏远”的耶律休哥和‘有经国才’的耶律斜轸主军,多创战绩。故被誉为‘明达治道’,‘善驭左右’。大力整顿吏治,加强法制。命诸道举贤才,察贪酷,禁抢掠,辅圣宗更定法令凡数十事, 多合人心。并亲决滞狱。使契丹逐步达于鼎盛。而我大宋却止步不前。”寇准对此甚为惭愧。 
  “军事上屡对我国用兵,她习知军政,‘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被甲督战。以契丹诸京为基地,东降女真,西攻党项、回鹘,北攻铁骊,南攻我大宋,扩展了统治地区。” 
  “在统和四年(986),偕圣宗赴南京(今北京),为加强南京防御,以耶律休哥阻滞东线宋军主力北进,以耶律斜轸进军山后,阻击我中、西路军。并把握战机,亲率精骑数万,经驼罗口(今北京南口附近)进至涿州(今属河北)附近,增援休哥,大败宋军主力曹彬部10万。继而遣军10余万向我西路军实施反击,败我军于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北),擒我大宋名将杨业,挫败我军北伐。此后,又充分发挥骑兵在平原旷野作战的优势,多次率军攻我军。二十二年(1004),乘真宗皇帝多次丧师、畏惧怯战之机,再度亲征,攻保州(今河北保定)、瀛州(今河北河间),在攻瀛州(今河北河间)时,亲自击鼓激励将士。旋挥军南下千里,直趋澶州(今河南濮阳)城北。因遭我军反击受挫,遂我国宋求和,主持订立著名的‘澶渊之盟’。” 
  孔龙当然知道这次战争始末了,还知道这次战争是由寇准指挥的,无奈宋真宗虽然能提高士气,但其畏惧怯战也使得寇准指挥起来束手束脚,不像上次那样指挥得当,结果最后只好议和赔款。他又问道:“为什么上次商定好的赔款供奉,他们有反悔呢?订盟之时,他们本要多少赔款的?” 
  寇准想了想,决定还是跟孔龙说实情,毕竟他也知道如果孔龙不彻底清楚前因后果,他可能心里不大信任自己,于是答道:“本来形势对我国很有利的,当时辽国名将萧挞凛在察看地形时,被我军床子弩射中身亡。辽军未战先丧大将,士气大受影响。萧绰审时度势,又加上韩德让的劝告权衡(看来对家乡还有些香火情),决定阵前议和。但。。。。。。但。。。。。。” 
  “但是真宗皇帝的胆小怕事帮了萧绰的大忙,是吧?”孔龙见寇准不敢说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