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盗传奇
地位,中国若是没有重大的历史贡献,谁会把这个崇高的地位送给中国?)
国民政府主导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另外一个在华人团体中,也非常普遍的问题是:抗日战争究竟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打的?这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问题,也是抗日战争历史至今无法显出真相的主要理由之一。根据历史的事实是,无论是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全体的中国人民,都有参加这场中日的战争,但是以战场的表现而言,国民党是当时领导政府的政党,当然是负起领导全局战争的主要历史责任,而共产党则是以游击战方式与日军作战。
中日战争是那个党打的?并不是真正的重点所在,事实是,当时中国所有的党派与全体的军民,都参加了这场历史中日历史的决战。与其归功是哪个政党的功劳,不如回归历史真相的记录,大家可以心平气和的从真相记录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改朝换代历史的结论,可能是由成王败寇的逻辑所支配,但是千万中国人民的血泪历史记录真相,却不能因这样的逻辑,而予以扭曲与抹杀。中国人绝对不能认为许多国民党的领袖们,有著留日背景与日本关系,就认为国民党媚日或是惧日,事实上,多数国民党领袖是很传统的中国人,中国民族主义成为支配他们的主要力量。只要看蒋介石最后会采取「联苏容共」的抗日政策,就可以知道,为了准备抗日,蒋介石甚至放弃了自己所一向坚持的政治信念与原则,而寻求苏联的援助与允许共产党参加抗日。更别提在全面抗战的八年中,国民政府承担了多少的责任与压力,而终於将中国从次殖民地的卑微地位,提升到联合国的四强。
中国共产党当然有参加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当时最为重要的政治路线,但是中国共产党的终极革命目标,是要推行「无产阶级专政」,日本右翼军阀政府,是这个革命要推翻的重要阶级敌人之一,所以中国共产党会抗日。但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并非把抗日当成必须全力出击的首要目标,因为它的历史使命,是要打倒一切的反革命势力,壮大自己的革命队伍,所以中国共产党只是把抗日当做达成革命成功的一个环节而已,当然不会主动尽全力去与日本拼战。
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无法举出自己在抗日战争中,所真正缔造光荣战役的重大历史记录原因之一,平型关作战只是太原会战中的一个战役,共军也在这场战役中,只担任敌后游击五分之一的责任,成功的伏击一个日本的补给运输队而已,百团大战也是一系列游击战的统计总数,个别的作战规模,连战斗都算不上。假如中国抗日的真相,只有平型关与百团大战(两场作战加起来,日军的死亡人数只有三千人不到),再加上一些游击战,那么中国就真的对於二次世界大战,没有贡献可言了(幸而这不是抗日战争事实的全部)。假如中国真的是这样的抗日,中国根本就别想成为联合国的四强,恐怕连台湾、东北都要被国际共管了。
虽然如此,共军仍然在黄河南北,长江两岸,各种大大小小的游击战中,与日军进行非常艰苦的对抗,八路军抗日的牺牲,也是非常的惨烈,共军有自己一套非常难缠的游击作战能耐,让日军与伪军遭到非常严重的牵制与可观的损失。但是这些抗日的行动,究竟是战略的牵制,而非战略正面的对抗。
抗日史实需要肯定
历史必须还原它的本来事实真相,否则历史将会继续出现严重的不公,也会导至历史悲剧的继续发展,中国人曾经为维护人类历史,免遭法西斯的蹂躏,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当时中国人的血泪与牺牲,到如今还是遭到近乎完全的被遗忘与抹杀命运,难怪中国人会有如此重大的自我认同的困难。
当全世界在探寻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意义之时,中国人竟然不知道自己在这个重大历史的定位?也不知道中国做了那些重要的贡献?中国人也不明白,为什么在中国赢得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反而会丧失领土,中国会陷入内战?直到现在,中国人还是不能知道自己光荣的历史。这些历史严肃的问题,当然中国人要负起自己民族不争气的责任,但是国际强权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中国上下其手的破坏与出卖的做法,也要负起同样的责任。
因此作者写这本书,其目的只有一个,告诉所有的中国人,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日的历史真相何在?依照历史事实的记录而言,中国是战士,而不是人质,中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於全世界的人类,共同追求历史的正义与和平,有著极大的贡献,但是中国在历史上应有的光荣与权利,全都被强权的政略所出卖了。
本书不是一本抗日战争全史,没有巨细靡遗的记载抗日战争中所有的重大战役与事件,它只是设法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中,挑选一些重大的事件,找到中国在这场历史大决战中的贡献,以及点出历史曲折与变化原委的所在,本书更是不讳言的指出中国在国际强权运作下,在历史中遭到出卖的挣扎。本书绝对无意丑化日本的恶劣与暴虐的意图,也不想挑拨盟国对中国出卖的是非争议,更不想要为哪一个政党的形象而辩护,本书只想设法记录一些抗日战争历史的真相,告诉全世界与所有的中国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究竟付出了多少代价,做出了多少的贡献,以及最后遭到多少的出卖与陷害。
但是没有人能够完全超脱自己的环境、身世与观点的历史叙述,由於涉及到历史人物与党派的批评,或者作者应该透露一点自己家世的政治背景,由於先父曾经参加过共产党抗日的军事训练活动(当然不是共产党员),因此了解共产党的抗战策略,虽然先父很快的脱离共产党团体,而积极的参与国民政府的抗战工作,最后成为国军的陆军上校军官。但是在退到台湾之后,只因为过去这点的「红色」记录,成为台湾白色恐怖的牺牲者,后半生都活在政治的监视之下,失意潦倒。先父的基本立场是,看清共产党,也看轻蒋介石(典型的粤派军人观念)。先父当初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为了在抗日战争中,想要多出一分力量的结果,导至了后半生失去自我发展与贡献国家的机会。这也许是作者内心之中,永远感到不平与遗憾的地方。
日本对华的全面侵略迫使中国抗战御侮
作者对於第二次中日战争历史的看法,大略可以简单归纳如下:假如单就中日之间的关系而言,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原来是可以不必一定发生的,或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因为在中日长达二千年的历史关系之中,中日亲善与互不侵犯的时间,远比矛盾与冲突的时间,长得太多。就算是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中日关系出现冲突的发展,中日之间也没有爆发全面战争的绝对必要。但是由於中国成为日本与国际强权决战的战略筹码,因此在日本错估中国民族主义的力量的前题之下,冒险的发动这场战争。其实日本也曾经一直挣扎著,希望避免与中国进行全面的决战,也多次希望能够早些停止与中国全面的战争,因为日本知道,当时日本真正的敌人不是中国,而是苏联与美国,与中国进行决战,绝对是日本的历史悲剧。
根据当时历史的事实而言,中国没有能力挑起这场战争,日本没有能力结束这场战争。中日战争对於参战的两个国家,注定是没有赢家只有输家,而真正获利的超级大赢家,反倒是苏联。不过日本是在恐惧日苏历史大决战,以及未来美日之间会爆发历史冲突的战略思考下,决定要设法在中国扩大日本的战略空间,与增加决战筹码,而侵略中国,日本以为很快就会结束中日战争,但是这场战争竟然成为中日的历史决战,虽然中国付出近乎无法承担的代价,但是中国也走上浴火重生的最大突破与发展,假如不是苏联、英国联手发动另外一种对付中国的「侵略」,中国现在的历史会有不同的发展与结局。
本书将第二次中日战争的时间,上溯自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与一般的抗日战争历史,从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开始,有所不同,因为依据历史的事实,日本从九一八开始第二次正式的侵略中国,假如抗日战争是从七七算起,那么如何能够解释,在中日战争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一百三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沦陷,五千万人民被奴役的事实,历史大事件应该注意其发生之因,所以作者对於这段时间的历史变化,用了不少篇幅加以论述。
当然,中日双方是从七七之后,才进入全面战争的阶段,双方这场全面与持续的历史大决战,总共进行了八年一个月三天,两军双方总共进行过二十二次的会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十万人以上),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战斗(双方兵力在一万人以上),以及三万八千九百三十一次的小型接战,中国军方伤亡了三百六十万人,日军伤亡了一百一十万人,中国平民死亡了三千五百万人,中国人民的财产损失估计,超过六千亿美元,另外中国无数的文物与古迹,都遭到日军大量的摧毁与劫掠。最后日本在中国战区共有一百二十万部队向中国投降,六十万的关东军向苏联投降,日军的主力部队,几乎全限制在中国的战场。这就是中国对於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无与伦比的贡献,这些数据就是一个驳不倒的事实,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会成为联合国四强的根本原因,历史的叙述可以受到观点的扭曲,但是数字仍然会说话。
孤军抗日牺牲最大
整个中日战争,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一年,是中国孤军奋战的时期,在这个长达十年的时间中,先是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是想尽办法步步蚕食中国的东北、内蒙与华北,中国是忍辱负重的设法争取时间,完成统一与建设,以凝聚国力来面对中国民族生死存亡之历史决战。
在七七事变之后,中国虽然没有准备完成,但是被迫全面的应战,日本是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以优势的兵力,击溃中国的抗战意志,不过中国采取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焦土作战,在重大的军民伤亡中,让日本陷入中国的战略泥淖之中。而在武汉会战之后,日本企图改用以战养战的战略,扶植汉奸政权,来搜刮中国作战资源,并且迫使国民政府最后因为力竭而放弃抵抗。此时国民政府采取长期战略相持的方式,消耗日军的作战能力,迫使日本在面临战争资源面临耗竭之前,悍然的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夺取南洋的战争资源。
从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五年,中国与全球反法西斯国家联合,共同对日本作战,中国在形式上结束了孤军的态势,但是由於盟国对於中国战区,是采取极端歧视的战略资源分配次序,苏联又切断中国的对外联络通道,因此造成中国在一九四五年之前,不但没有得到更多的援助,反而还要分出已经不足的军力与资源,维护缅甸的战略地带安全。更糟的是,由於企图分裂与弱化中国的国际势力,藉著机会渗入中国战区之中,造成中国战区的外援有如望梅止渴,引爆内部的纷争不断扩大,结果使得中国在一九四四年,遭到一连串的作战失利,近乎亡国,直到一九四五年,中国战区的局势才出现好转,但是已经伏下中国将遭到出卖的历史悲剧命运了。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常不自觉的追念先父,曾在抗日时代,为了爱国牺牲一切,一介文人投身戎马,成为所有抗日无名英雄中的一位,最终半生坎坷,也是为了这场战争,他所付出的血汗泪,其实就是这部不朽中国历史的一个小缩影。当然家慈亦复如此,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在那个被遗忘的时代,她是历史巨变过程的见证人之一。因此作者与兄弟们,从小也就从父母的言谈中,建立了最初对於抗日战争的印象。
推而广之,作者的三叔郑永平(现居澳门办报)也曾在广东参加抗日的游击队,大舅李承恩是东北军的骑兵团长(为国牺牲),二舅李北光是国民党东北的抗日地下工作人员,在被日军逮捕后遭到严刑烤打。单是作者这个小小的家族中,就与抗日战争,有著如此众多的关系,那些曾经历过中日战争时代的五亿多的中国人,以及三千五百万牺牲的同胞的事实,更是让这个抗日战争的历史,成为与每个中国人都有切身关系的事件,他们都应该是历史上不朽的英雄。单是为了这些无名英雄的血泪牺牲,我们就不能让这个历史被有意的遗忘与扭曲。(哪个中国人有这种权力呢?)
附注:
'1'.典型的种族歧视观点,就?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