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王爷
李东阳轻轻叹息一声,沉吟道:「禁海,自然有诸多弊病,强汉、盛唐、富宋……自古以来未见有禁海之举,唯有我朝呀……」
杨凌听他语气松动,心中狂喜,他站起身来,慨然道:「大学士,下官知道大人和朝中百官因在下一介秀才,迅速攀升,而又与内宦权奸交从过密而颇多误解。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日久人心自现,在下现在也不多做表白。但解禁通商,下官实无私心,此事若成实是利国利发,而且海关和有司衙门,下官也愿进谏皇上,交付地方官员管理。
大人,自古外族难自海上来,如今异国造船能力增强,已有佛郎机人自万里之遥来访,公知再过百年如何?这知这海洋天堑那时不能成为坦途?
大明在北方筑了一道长城,难道那时在海边再筑一道长城,堂堂中华、炎黄子孙要处处筑墙,将大好的海洋丢给夷人不成?要窝在家里处处挨打么?海域亦是我大明疆土,单是守土有责便不该将它放弃!」
李东阳霍然动容。沉思半晌后,他徐徐说道:「解除海禁……难!」
杨凌道:「大人是谦谦君子,所以说难,下官结交内宦,诟名满身,所为何来?大人若是允了,其他的事自有下官去做。」
李东阳瞧他一眼,忽地也站起身来。在室中徐徐踱步,杨凌见他沉思半晌,停下身形道:「天下以农为本,自由通商,若米粮外流,奈何?官府纵然禁止,也难以处处设防。」
杨凌松了口气,笑道:「如今天下,富庶华美之物谁能及得我大明?丝绸、茶叶、瓷器等物漂洋过海,一船获利数十倍。纵然朝廷不禁,百姓会舍重利货物而运输普通用品么?大明本来不允民间以银两为货币,但宝钞信用不足,铜钱不敷使用,民间早已广泛使用白银交易。如今生产的货物超越建国之初,白银早已不够使用,乃致物价上涨,百姓生活贫苦。
若是贸易流入大量白银,既可交付国内流通,还可就近购买周围蛮族马匹、牛羊,百姓除了稻米,还有肉食可吃,而现在有几家百姓吃得起肉?再者海禁时渔民只有不禁风流的小船儿在近海捕鱼,开了海禁巨船入海,那才是取之不尽的鱼米粮仓啊。
相当初大宋四海通商,百姓富裕,朝廷税赋充足,而宋朝时田地不及我大胆辽阔,亩产不及我大明之出,百姓食用之物还是远超我大明呀。」
李东阳笑了笑,说道:「大宋田地不及我大明,可人口也远不及我大明呀。你说的也有些道理,百姓输出米粮的可能确实不大,但购买牛羊要受制于外族,捕鱼难以应付百姓生存之用,一旦与外族交恶时岂不危险?
江南是天下粮仓,苏湖熟,天下足,通商之后丝绸之利数十倍于农田,百姓贪近利,有地者必弃粮而植桑,种地者必弃地而养蚕织布,其余诸省皆非善耕作之地。若是粮储不足,天灾人祸时必激民变,百年后如何本官不知,可是眼前就可能出现的大乱却不可不防啊。」
杨凌一腔热血,想的是关系国家历史转折的重要机遇,对当前大明的情形却思虑不足,李东阳虽听他描绘的前景颇为心动,可身为首辅大学士,他却不能不想『食为天』这件头等大事。
不过杨凌一听『苏湖熟,天下足』,心中有些奇怪,后世的俗语不是常说『湖广熟,天下足』么,莫非这天下粮仓从近海向内地逐渐迁移过?
杨凌忽地想起正德亲政时曾批过一个试种安南高产水稻的折子,还有自己在鸡鸣驿时当成水果吃过的蕃薯,他抑制住心中的激动,向李东阳拱手道:「李大人,若是下官能解决这粮食问题,将贫瘠的内陆变成充足的粮仓,大人可肯支持下官么?」
李东阳瞧着他,目光一闪,微笑道:「安南水稻试种的奏折已送回京来了,这稻种耐旱祛虫,能增产一成,老夫已奏请圣上,明年便在适种之地广泛种植,不过适种水稻的土地有限,增收一成可不足弥补江南米粮之失。」
杨凌心中喜悦,那玉米地瓜可是好种的很,什么沙地温地,山坡草窠都能生长,农民若是再好好侍弄一番,各地粮食增收可不是一成,而是一倍都不止,这件大事自己怎么竟一直忘记了。
他现在只想赶快去吩咐部下搜寻这种植有蕃薯苞米的地方。既然朝廷还没广泛种植这种作物,显然民间大多还不识得它的重要价值,自己抢先推广它,自己说出来的话也便多了几分底气。
想到这里,他轻松地笑道:「李大人不必担心,下官有办法解决大明粮储不足的问题,到时大人可肯鼎力支持?下官不才,蒙先帝、当今皇上宠信,却无寸功于江山社稷,若能办成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余愿足矣。」
李东阳惊诧地看了他一眼:「好大的口气,粮食种植靠地靠天,现有的米黍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在土地贫瘠、气候不适的环境中大量增产的,这杨凌语气也太大了吧?」
他按捺住好奇,恬然微笑道:「好,杨大人若能办成这件大事,便是大明第一功臣,比起开疆拓土、百战之功有过之而无不及,老夫自然是要全力支持的,只是……」
他叹了口气,说道:「老夫老矣,不若年富力强之辈,近来时时感到身体疲惫,寻常的奏折批阅起来也吃力得很了。焦大学士年纪比老夫还要大上许多,本官也不忍让焦大学士过于操劳,内阁的日常事务太多,没有人分忧,便是有心助大人排除阻挠,恐怕也力有不逮呀。」
杨凌一怔,李东阳这话不象推脱,又似推脱,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杨凌定睛瞧去,见李东阳握着拳堵在嘴上轻咳着,可是一双老眼中却隐隐闪过一丝狡狯,不禁恍然大悟。
他暗暗笑骂了一声「老狐狸」,口上却呵呵笑道:「焦大人刚入内阁,朝政多赖大人操持,难怪大人不能周详,听说大人举荐詹士府学士杨廷和杨大人入阁,下官也觉得杨大人才干、政识超卓不凡,是大学士的适当人选,我想皇上一定会同意杨大人入阁之事的。有杨大人为您分忧,到时沿海开禁,接待使臣,制订律法、用兵平倭、督造舰船、设立海关等等大事,想必大众就可以分身顾及了。」
李东阳一抚胡须,说道:「但愿能如杨大人所言,那样老夫就放心了。」
两人对望一眼,不由得相视一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甘薯,没听过?嗯……也叫红薯、蕃薯、大地瓜……还是没听过?」
杨凌叹了口气,转身欲走,那矮矮胖胖的米粮店老板搔了搔头,忽地叫道:「这位公子您说的是不是蕃芋?」
「蕃芋?蕃芋是什么东西?或许也是一个名字呢。」,杨凌心中想着,又急转回身,欣然笑道:「有可能有可能,快拿出来给我看看,只要我一瞧就知道是不是了。」
他来拜访李东阳穿的是一身便装,不过那一身高档衣料可瞒不了人,加上身边跟着八个彪悍矫健的手下,那派头儿就是在京师也不是随处可见的。米粮店老板可不敢小瞧了他。
他讪讪地一笑,哈着腰道:「公子,蕃芋那东西低贱便宜,获利甚小,而且买的人也少,所以小店交不卖那东西,不过城北一带的粮油铺子可能有卖的。」
城北?杨凌知道那一带居住的大多是贫民,地瓜在后世确实是便宜东西,莫非这时还是稀罕物儿就不值钱了?他立即兴冲冲地拱手道:「多谢老板,我这便去看看。」
杨凌出了店门儿,四个轿夫抬过绿呢小轿,杨凌钻进轿内吩咐道:「走,去城北,逛逛米粮店。」
轿夫不知老爷从大学士府中出来,满城地逛粮铺子是什么意思,心中暗想:莫非大学士家断了粮?也没准儿,听说李大学士是清官,家里上百口子人,朝廷的俸禄又低,眼瞅着天冷了,要断了粮可够惨的。不过咱家老爷扣门了点吧。咋地也不能给人家送蕃芋吃呀,那玩意儿吃一冬天受得了吗?
他们想归想,可不敢说出来,抬起杨凌便大步走向北城区。轿子吱悠悠地到了北城,拐进破破烂烂的贫民区,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米粮店,随行的一个家丁打扮的番子摆了摆手,小轿停了下来。
他机警地四下瞧瞧,示意兄弟们散开,然后走到轿旁低声道:「大人,粮油铺子到了。」
杨凌倚在轿垫上已经睡着了。昨夜他宿在雪里梅房中,这小妮子在闺房中花样最多,一向胆气最大,昨儿不知怎么大了胆子,自己一直不忍要求的,她居然羞羞答答地要以后庭侍奉。
看来雪里梅也是做过准备的。早学着莳花馆里听来的方子,用猪脂掺了杏仁儿提炼的精油清洗润滑了一番。娇盈沃雪水蜜桃儿般的诱人沟壑中,一朵水灿雏菊香喷喷、柔腻腻,金针刺蕊,吐艳含芳。
杨凌如获至宝,抱着那初桃般的幼嫩臀瓣,只觉柔腻如油、张驰有道,再听着雪里梅如泣如诉的婉转娇吟,这一夜颠狂得狠了点儿。杨凌心中也知道这小妮子如此讨好,是在担心些什么。
女人嘛,有时光有一颗心还不够,对她们说点儿废话其实蛮有必要的,杨凌自然知道这个至理,畅快淋漓之后,搂着那娇怯怯的身子又和她温言絮语到了后半夜,哄得小妮子心花怒放,开心得都哭了起来,这才叠股而眠,不免有些倦了。这一路上小轿悠扇悠扇地,可就起了困意。
番子唤了几声,不见大人答应,急忙掀开轿帘儿,只见杨凌斜倚在轿垫上睡得正香,番子忙蹑手蹑脚地放下帘儿,示意众人小心候着,莫要搅醒了大人。
不料他这儿没了动静,那家粮油铺子里却吵了开来,只听一个男人声音喝道:「走走走,你们这几个叫化子,若要讨口吃的,给了你糙米了,怎么还在这儿聒噪?再来妖言惑众,骗我老娘上当受骗,我就把你们送官究办。」
随着声音,一个棉布袍子的小老板领着两个伙计把两个人推出了店来,那两人穿着破破烂烂的乌黑色长袍,瞧那污垢也不知多久没有换过了,天气日渐寒冷,还真的有点儿可怜。
这两个乞丐都是瘦瘦高高的个儿,从后边看,红红黄黄的头发,不象中原人氏,只听一个乞丐用怪里怪气的声调道:「老板,我们不是乞丐,我们是上帝的使者,是传播福音的,你的母亲信奉天主,就可以得到救赎,得到心灵的平静……」
他还没说完,那个小老板瞪起眼骂道:「他妈的,什么上帝?有玉皇大帝大么?你们这些红番鬼,赶快给我走人,再在这儿影响我做生意,别怪我不客气了。」
另一个金发的黑袍人被推下了台阶,一边说道:「不要辱骂上帝,上帝告诉我们,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迷途的羔羊啊……哎哟……」
他正要大发感慨,不知那小老板用什么东西打了他一下,捂着脑袋叫起疼来。另一个红黄色头发的人不禁扯起嗓门大声争执起来。
那番子掌班看两伙人声音越吵越大,正要上前赶走他们,免得吵醒杨凌,杨凌已听到声音醒来。他掀开轿帘儿皱眉道:「什么事,谁在争吵?」
一言未尽,正好那个红发人扶着另一个金发男人转过身来,杨凌瞧了二人模样,不禁一呆,这样怪异长相的男人他自打来到大明也只在护国寺见过,可不正是那帮西洋传教士么?
杨凌连忙起身下轿,呵呵笑道:「二位教士,好久不见了。」
走近了瞧见这两位西洋传教士的模样,只见一袭黑袍越发的破旧不堪,两个人都是满脸菜色,看来日子混得极惨,杨凌不禁吃惊道:「二位,你们这是……你们不是一直住在护国寺么?皇……呃……那位善人老爷捐了三千两银子香油钱给寺里,怎么……把你们赶出来了么?」
第五卷 群魔乱舞 第159章 兵马未动
中国人瞧外国人大多模样相似,如果扔人堆里很难认得出来,这两个人来到了中国,瞧着中国人模样也差不多,实在记不清杨凌是谁了,何况今时今日的杨凌神情气度,举止言谈,纵不做作也自有一种威严。
不过杨凌一提起那位捐献三千两银子香油钱的大善人,金发人倒一下子想了起来,不禁惊喜地道:「啊!我们认得你了,你是那个大公子,那位年纪大些的公子,我是雅思各,公子还记得我?」
另一个红发人也如见亲人,笑眯眯地道:「我是火者亚三,我记得公子,您是……杨公子。」
米粮店老板站在台阶上,瞧这位气度不凡,领着七八个家人的公子和两个叫化子认识,气焰顿时矮了许多。
杨凌虽记得他们模样,可是不记得他们姓名了,这时听他们自报姓名忙含笑道:「是呀,雅思各教士,火者亚三?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