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王爷
杨虎一边走,一边暗暗琢磨着解决的办法,走着走着,一个邪恶的念头忽然掠过他的心头,让杨虎自己也暗暗一惊,他连忙抬起头来,连想也不敢再去想。
**********************
一大早。杨凌和张永带着二百亲随赶去代王府拜见,正德混在侍卫中怡然自得,以往去哪儿他都是正角,众星捧月地言行举止都要注意些帝王风范,如今一身轻松。望着路旁低矮的房屋,闲散经过的士卒,和趁着大年挑担推车街头叫卖地小贩,显得异常新奇。
纵是堂堂的九五至尊、天下共主,混在这些侍卫中,看来也就是一个寻常的侍卫,从外边看过去,扫上一眼也未必有人能够看出来他有何不同。
代王府坐落在东大街上,座北向南。共辟有四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北曰后宰门、南曰端礼门。端礼门为王府地正门,王府四周围有土夯砖砌地高大围墙,使它成为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独立大院,老百姓都称之为「皇城」。
端礼门前一道十余丈长高近三丈的巨大照壁,用孔雀蓝、绿、正黄、中黄、浅黄、紫等色的琉璃拼砌出一座富丽堂皇的照壁,须弥座上平托九条琉璃壁龙。
壁身下部是青绿色地汹涌波涛,上部是蓝色的云雾和黄色流云。巨龙之间以云雾、流云、波涛、山崖和水草相隔相联,五彩斑斓,巍然壮观。
这九龙壁比京城皇宫的照壁还要大的多,皇十三子朱桂和燕王朱棣是同母所生,彼此关系在皇子中近了许多,两人的王妃又都是徐达的女儿,关系更显亲密。昔年建文帝削藩,先拿代王下手,把他囚禁了起来,燕王造反成功,才把他救出来。
后来刁蛮的代王妃进京见了京中照壁,回来后非要代王修一座比京城更大的,代王怕老婆,忙不迭应了,结果就出现了这座九龙壁。
杨凌和张永递上拜贴,不一会儿王府总管带着两个小太监从里边迎出来,杨凌和张永忙下了马,王府总管满面春风地笑道:「王爷听说两位钦差大人到了,甚是喜欢,着奴婢前来相迎,两位大人,请吧。」
杨凌和张永忙含笑应了,各带了八名侍卫在代王府总管的陪同下步入王府,过承运门、承运殿、崇信门、存心殿,向西一拐来到银安殿上,这是王府主殿。
地上的水磨青砖,一块块方方整整,磨砖对缝,平整如镜。代王身着蟒龙袍笑吟吟地迎了下来,代王五十多岁,白面微须,矮矮胖胖地,但瞧起来人却和气的很。
虽说二人是钦差,但代王是皇族,原本不必这么客气,但这两人是皇帝身边最宠信的大臣,这一代的代王为人低调,可不愿惹恼了他们。
大同虽因严冬和战争显得萧条许多,代王府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殿一厅,一砖一柱,一花一木,皆具匠心,银安殿上朱漆粉垩,雕梁画栋,真是金碧辉煌,豪华尊贵之极。
二人是钦差,王爷先以臣礼叩拜,向皇上问安,二人昂然直立,代正德受了礼,然后再向代王叩拜,双方好一通客套,这才分宾主落座。
寒暄良久,代王问道:「皇上请两位大人赴大同劳军,并巡视边关战事,不知二位何时召杨一清回城啊?」
杨凌欠身答道:「回王爷,下官听说前方战事甚急,杨总制身为主帅,不可贸然离开战场,所以我想明日和张公公同去镇羌堡看望杨大人,并视察那里的防务。」
代王呵呵笑着,两只眼睛眯成了缝儿,不断掉头道:「甚好,甚好,今年鞑子重兵云集,本王着实担心的很呐,幸亏皇上派了杨一清这员干将,仗打得有声有色,是该犒赏的。」
他举起茶盏,轻轻啜了口茶,微笑道:「虽逢战事,可是本王要纳侧妃,皇上已经允了,这事儿就不能耽搁了。五日后本王纳侧妃过门儿,两位钦差大人到时一定要来王府饮杯水酒呀。」
王爷若纳个寻常妾室,无须禀明皇帝,可是侧妃也是王妃,必须要请旨要皇帝颁下诏令圣旨,载入皇室宗族谱录才行。这位王爷年约五旬,还大动干戈纳个有身份的妃子过门,看来是爱极了那位姑娘了。
杨凌和张永见他端茶,已经站起身来,听了这话不禁相视一笑,齐齐俯身道:「原来王爷有大喜事,恭喜恭喜,五日后,下官一定来王府相贺。王爷事务繁忙,下官二人不敢多有打扰,就此告辞!」
第五卷 群魔乱舞 第189章 君行塞上
钦差仪仗缓缓走向驿馆,城里百姓见惯了大队官兵,没人在看这支二百多人的官兵,仍然为着自己的生活忙碌着、享受着。
这些生存在社会最底层的百姓,要求并不高,今天鞑子离得远一些,风小一些,阳光暖一些,都是一件值得他们庆幸和开心的事。
大同有寺院、尼庵、道观上百座,城中处处可见,真可谓是寺庙林立,殿堂壁连,香烟缭绕,经诵不绝,这常年杀伐之地,俨然是佛国胜地。
寺庙道观前边的空地,照例都是摊贩们集中的地方,由于大同是蒙古通往晋冀鲁豫的咽喉要道,因而尽管双方战事不断,集市上出售的许多货物仍是蒙古人的皮草、药材、马具等货物。
集市上也有许多蒙古人,并没有汉人对他们存有敌意,彼此离得这么近,许多活不下去的蒙古人偷偷跑到汉人的地方做苦工、卖货物,大户人家还多了些忠心耿耿、身强力壮的蒙古武士。这些人常年生活在此,对于汉人的感情比自己的部族更深。
再加上那时没有快捷的通讯方式,所谓奸细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真打听到点情报等他们送回去也早已失去时效,远不如战场上的斥侯管用,所以巡抚衙门对他们看管也不甚严,只要有人作保,随身不携带武器,他们的人身自由同汉人无异。
一座寺庙前草头班子正在演戏,前方路口有车马辎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正运进粮草,正德皇帝在军中,杨凌不敢直接过去,恐混乱中为人所乘,便命全军原地静候。
那时戏曲已经渐渐形成各地不同的风格,但是这种草头班子唱的自然不外乎是乡音俚曲,而且大多带些荤腔。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曾亲自下令,凡军中将士学唱淫词俚曲的割了舌头,可惜有些事情就算是皇帝下的令也没用。这么些年来,民间风气反而更形开放'禁用词语'。正德坐在马上,和一众侍卫扭着头,听的津津有味。
故事讲一位唐朝节度使,手下拥兵数十万,却畏妻如虎,连一房妾侍也不敢纳,后来好不容易和个俏丽的小丫环勾勾搭搭,可是畏于妻子威风却不敢踏过最后一关。只见那威风凛凛的大将军站在台上苦着脸唱道:「风淡云清近晓天,老婆罚跪在床前。邻人不识余心苦,还谓偷闲学拜年。」
正德和侍卫们一起捧腹大笑,乐不可支,待演到节度使和丫环在后花园幽会,一见面就急不可耐地扑上去一把搂住对了个嘴儿,唱道:「俏丫环,想杀我,此时三更方见到,喜滋滋,和衣儿搂抱,你浑身上下都是俏,便不得同床共枕眠,我摸摸砸砸也解馋」时,那戏子不免上下其手,极尽猥亵。
台下百姓轰然叫好,就有那称着俩钱的将铜钱扔上台去,台上饰演把风小兵的戏子连忙一一捡起,挤眉弄眼地对台下看客们念白道:「小丫环,空俊俏,十五岁上,还不曾与人汤一汤,晓得地是咱老爷怕老婆,若不然还道是个石女在后花园。嘿嘿嘿,羞羞也,不晓得这怀春少女如何熬得这些痒!」
台下顿时口哨声起,笑闹不绝,更多的铜钱扔上台去,这些边民整日生活在死亡边缘,倒比中原人更会珍惜享受生活。
张永听了那淫词浪曲,觉得有些不妥,扭头向正德望去,却见他听得津津有味,要不是还记得身在军中,也早扑到台下,和那帮草民一起大呼小叫了,不禁为难的对杨凌道:「大人,这些人唱的实在低俗,让皇上听到可是大大不妥,你看……要不要叫人将他们赶开?」
杨凌扭头一看,只见正德眉开眼笑,听到兴奋处竟忘形地捶打旁边一名亲侍的肩膀,笑声朗朗不绝,心中忽然也觉得开心,他宠溺地看了正德一眼,回头微笑道:「算了,这些俚曲儿要说不登大雅之堂那倒是真的,倒不致就这么教坏了人。」
他心中暗道:「想当初我看光碟那是看到了『阅尽天下a片,心中已然无码』的至高境界,也没见我学坏,那些犯罪的没见过电器的农民有之,天之骄子有之,人品问题!
什么看黄片看的,被抓起来了找遁词而已,连句淫曲儿都听不得,小皇帝又怎能受到了后宫三千地声色犬马?「
张永听他这么说,便不再言,这段折子戏因为是专演给路人看的,所以并不长,不一时演到那节度使手下献计,扯旗造老婆地反,纳那小美人儿为妻,大将军全身披挂,手执青龙偃月刀,杀气腾腾步入内房,后边跟着四个小校扮演千军万马。
节度使的丑妻从榻上醒来,看见丈夫那副模样瞪眼问道:「喊打喊杀的,你要杀什么?」
那节度使顿时矮了半截,一头跪在榻前陪笑道:「这个……为夫杀鸡给你吃」,正德看到这里,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流了出来。
前方辎重车马过尽,杨凌的军队开始前行,正德犹自恋恋不舍回头望去,只见那位悍妻知道了丈夫的来意,勃然大怒,大将军逃出府去,坐上马车就逃,还嫌那马跑的慢,急得从背上抽出护旗抽打马背,那幅狼狈样看得正德不住发笑。
原来百姓生活如此好玩,虽说吃的差些,穿的粗些,可是活的何等轻松随意。
正德就像一个穷乡僻壤进城的孩子,看着什么都新鲜,这里的人不用见了他就立刻下跪、不用整日板着面孔鸦雀无声,自己也不用装腔作势,整日介注意天子威仪。这样的生活令他向往不已。
正德提提马缰,驱马赶到杨凌身旁,脸上犹自带着笑意,兴奋地道:「杨……杨大帅,寻常巷陌间的百姓们好有意思,日子过得这么苦,他们还能寻出这许多乐子。」
杨凌点头道:「嗯,所以说,百姓是最好对待的人,如果没有天灾让他们饥寒交迫,难以生存,如果没有贪官污吏地压榨,让他们家破人亡,只要有饭吃,有片住的地方,些许的善待,百姓便是恭顺的良民。」
正德细细的咀嚼这句话,一路沉思走了良久,才踢马追上杨凌,向他展颜一笑,郑重地点了点头道:「我明白了!」
仪仗经过韩氏皮货行,杨凌扭头再次向商行望去,只见一个虎头虎脑的半大孩子站在门边,见了他不禁启齿一笑,那调皮模样看的他心中一暖,不禁想起了远在京师的爱妻幼娘。
他微不可觉的向韩满仓颔首示意,一踢马腹,加快了行程。韩氏皮货行既是他为韩林父子谋的生计,也是他安插在大同的最重要暗桩,彼此的关系不宜暴露,众目睽睽之下他不便去见岳丈。
再加上此次出京责任重大,在与朵颜三卫达成协议以前,正德皇帝的身份、自己此来的真正目的,都要尽可能的少让人知道。要去见见亲人,看来只能待与花当大首领会晤之后了。
路边一幢酒楼,二楼一间房中,一个身材彪悍、身穿皮裤皮袄的大汉从窗隙前窥探着杨凌的马队驰过,回到桌边坐下,将酒一口抿进嘴里,蹙眉说道:「杨凌奉旨巡边,虽说这次阵仗搞得大些,毕竟他刚刚在京师被人劫掠,护卫森严也不稀奇,可看不出皇帝在此地的模样。」
他不屑地一笑,锐利的目光瞪向对面道:「你们汉人的皇帝,就像一朵娇嫩的花儿、一只笼中豢养的金丝雀,只能躲在紫禁城中发号施令,哪像我们的可汗,那是大漠的雄鹰、草原上的英雄,你们教主说的消息不会是假的吧?」
对面是一个五十多岁、白白胖胖的商贾,穿着庸俗的锦缎棉袍,满脸堆着和气的笑容,就像一尊佛,弥勒佛。
他听了呵呵笑道:「乞克农将军,弥勒教神通广大,我们的弟子遍布三教九流,就算是皇帝的消息,也一样探听的到,正德一定就在杨凌军中,绝不会假!」
被称为乞克农的人目光灼灼地盯视他良久,才一握拳,说道:「但是他们在哪里和花当会面?何时会面?我们到底有没有机会可趁?我们已经等不下去了。
可汗的大军是草原上最勇猛的武士,但是他们不是神,同样需要吃东西,如今我们的粮草已经用尽,现在不只战死的马匹,就是瘦弱的、受伤的马匹都杀来吃了,再这样下去,我们只能吃人了!」
对面那尊佛对他声色俱厉的语气毫不在意,他眯着一双水泡眼,狭窄的缝隙里露出精明的光芒,身形俯前,淡淡笑道:「乞克农将军,想想你们要杀的人是谁,是皇帝、大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